《辞海》云:庸,古国名。曾随同周武王灭商,春秋时是巴、秦、楚三国间较大的国家,建都上庸(今湖北竹山西南),公元前611年为楚所灭。庸国在历史上的露面,首见《尚书.牧誓》载,商朝末年,周武王姬发伐纣,庸人率蜀、羌、髳、微、卢、彭、濮等族和方国在牧野之战中立下了功勋。
周王朝建立后,武王投桃报李,封以伯爵位,建都上庸(今竹山县西南)。春秋时,因“庸人善战,秦楚不敌也”,庸一跃成为巴、秦、楚三国之间一个举足轻重的大国。庸国势力范围最大时,曾北抵汉水,西跨巫江,南接长江,东越武当,面积在4万平方公里以上。然而也正是由于庸国的强大,才利令智昏,妄图吞并楚国,结果“庸人自扰”,最后不得不臣服于楚。更有甚者《左传》载公元前611年(楚庄王三年),庸国趁楚国闹饥荒之际反叛,并起兵东进,不料反被楚庄王联合西部的巴国、秦国所灭,国土被楚、秦、巴三国瓜分。庸中心地带入楚,置上庸县,成语“庸人自扰”因此而来。楚灭庸后,庸人逃至湘西北,在境内溪河定居,怀念故国,遂将溪名命为“大庸溪”。因此,竹山竹溪一带古称“上庸”,张家界一带称“下庸”。
关于庸的起源,目前学术界有四种说法:
1.来源于“容成氏”。因为容与庸在上古是通用的。何光岳在《楚灭国考》中认为:“庸早在夏代以前,就已经活动于河北容城一带,后迁湖北监利容城”,“起源于容成氏”。《殷商民族方国志》也认为:容成“殆即庸国先君”,容成即庸城。容成、容城、庸城、墉城,乃至庸、慵、墉、镛、鄘等字是庸部族和庸国国名的来源和发展。
2.来源于“祝融”。融与庸同音,庸即融演化而来,庸人是帝颛顼高阳的后裔。
3.巴氏说。顾铁符在《楚国民族述略》中说:“庸可能是巴族,是巴族在巴山山脉以东最大而且是最强悍的国”。
4.鄘氏说。鄘即庸也。周初鄘、邶、卫三国叛乱被平息之后,邶、鄘撤封并入卫国,鄘人(今河南新乡一带)被南迁建立了庸国。梁启超《饮冰室文集·巴庸系》:“庸分布在湖北西北部汉水流域,北以秦岭山脉与汉族分界,南以巴山山脉与巴人分界,其民族介乎巴与汉族之间。周初助周人灭商,春秋与楚为敌,后为楚秦巴灭而分之,后遂同化于汉族。庸在商周间殆纯为异族”。
关于庸都,《左传.文公十六年》杜预注:“方城,庸地,上庸县东有方城亭。楚庐戢黎侵庸,及庸方城”及《括地志》载“方城山,庸之都城。其山顶上平,四面险峻,山南有城,长十里,名曰方城”。因方城山处于在由楚入庸的要道上,因而顶多只能说是庸国的一个重要的边城关隘,这与《水经注》和《华阳国志》等书记载的庸都城“城三面际水”的特征明显不相符。史载庸都其北面有山,“山上有亭,堵水绕城西……”据此考证,现竹山县城西南的田家坝镇,三面临水,很可能是庸都。曾在此发现一把庸国王子的铜戈,长18厘米。戈上刻有铭文两行:“庸公之大元凡子羽戈”,大意是说此戈为庸国太子“子羽”所有,子羽的封地为“凡”。并首次将庸国的爵位确立为“公”,在《庄子》中,就记载有凡君与楚王交往的故事。不过,经华中科技大学张良皋教授实地考察后认为,田家坝镇“王气”有些不足,只能是一个军事要塞,上庸古国真正的都城,很可能是今竹山县城。
尤值得称道的是,庸国虽处于崇山峻岭中,但经济文化至少与中原的商、周有联系,很可能不比中原落后。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历史地理考古研究所所长徐少华甚至认为,庸国是3000多年前鄂西一批小国的“领头羊”。华中科技大学张良皋也认为,庸国的制陶、诗歌、筑城、冶铸、农业等均很发达,称先秦时代许多文化之谜,包括四灵、五行、十干、八卦及楚文化与庸国息息相关。以至于在他所著的《巴史别观》一书中,提出惊人观点:云鄂西地区是华夏文明发源地,中心就在竹山一带。比如“五行”中,“金”表示西方盛产金银铜铁锡;“木”表示东方的荆山;“水”表示北方的汉水;“火”表示南方的炎热;“土”代表湖北郧阳竹山一带出产一种黄土。并引《水经注》佐证:“堵水别溪,有土鲜黄,乃至可饴。”堵水就是今天湖北竹山的堵河,系汉江最大支流。是湖北境内最先跨入文明门槛的方国。
因庸国盛产五金,是铸钟大国,掌握着先进的青铜技术,因此又被称为“镛人”。商代的许多鼎器、大钟都是庸人的杰作。同时,庸人又因善于筑城建房而被称为“墉人”,周朝就曾请庸人在洛邑(今河南洛阳王城公园一带)建造都城。这里还是尧的长子丹朱的封地,丹朱在此发明围棋,曾故史称“尧时庸人善弈,性狂放狡黠”。此外《诗经》中的不少名篇都是庸人的声音,因而当时周边的部落方国都注重向庸国学习,以能够“附庸”为时尚,“附庸风雅”一词由此产生。《民俗博览》记载:“庸人好巫,端公疗疾,其效神验,乃上古遗风也”。庸人又是史料中记载的最早饮茶的先民,“茶风源于巴山楚水间”等等,可知庸人简直是当时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相关链接
关于庸国疆土,史书上没有明确的记载。但据十堰市图书馆《影响西周春秋格局的庸国》一文称,“庸国的地域,以竹山为中心,跨越陕、川、鄂三省,包括今天的竹山、房县、保康、神农架、竹溪、平利、旬阳、安康、汉阴、石泉、紫阳、岚皋、镇坪、城固、巫溪、巫山、奉节等17个县”(实际上还应包括十堰市区和郧县、郧西、丹江等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