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在黑名单 发表于 2022-4-27 06:11:56

专访尼克松当年访华随行官员:“中国男孩”是我人生重要标签

1972年2月,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历史性访华,中方决定将大熊猫作为珍贵礼物送给美国。同年4月16日,雌性大熊猫“玲玲”和雄性大熊猫“兴兴”抵达美国,随后入住位于美国首都华盛顿西北部的史密森学会国家动物园。近日,史密森学会国家动物园启动了庆祝大熊猫抵美50周年以及中美大熊猫保护合作相关活动。

今年2月28日,是中美“上海公报”发表50周年纪念日。时任美国国务卿威廉·罗杰斯特别助理的卜励德(Nicholas Platt),曾是当时尼克松访华团中最年轻的随行官员之一。他自上世纪60年代开始学习中文,后来从事外交工作逾三十年,曾被尼克松称为“中国男孩”。1973年,他被派往中国,参与美国驻华联络处的早期筹建。1992年至2004年,卜励德任美国亚洲协会主席,推进一系列中美文化交流项目。2019年,在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八届世界中国学论坛上,卜励德被授予世界中国学贡献奖。

近日,南都、N视频记者专访86岁的卜励德。他向南都记者表示,历经50年,中美之间的关系已经很紧密,交流频繁且坚定,不会也不应因一些政客的阻碍而停下。“任何企图切断和减弱这些实际联系的尝试,都是错误且徒劳的。我坚信,美中之间的关系仍会蓬勃发展且不断提升。”

【专访卜励德】

“当年出发前我为中国之行已准备了10年”

南都:你在回忆录《中国男孩》一书中曾提到,你是被选中参与尼克松访华之行的“幸运儿”。还记得当时的心情吗?为此你做了哪些准备?

卜励德:事实上,我为那次中国之行已准备了10年的时间。我自1960年便开始努力学习中文,了解中国,那时并没有太多人了解我的所做所为。我对中国非常好奇,期待有一天所学的知识能派上用场。因此,当得知愿望成真时,我无比兴奋,我深知将见证一段伟大的历史。

当时,我作为时任美国国务卿威廉·罗杰斯的特别助理,为他准备了大量的简报,以确保他为这趟旅程做好充分的准备。

南都:尼克松总统访华期间,有哪些让你难忘的时刻?

卜励德:1972年2月21日,我与一众工作人员乘坐飞机先于总统15分钟抵达北京等候,当总统的飞机缓缓停下后,我找到了一个很好的角度,拍下尼克松总统与周恩来总理历史性握手的照片。当时,尼克松总统特意把其他人留在机舱,他与夫人一起走下舷梯,确保媒体拍摄到这个历史性的画面,这是一个充满戏剧性的开端。

在尼克松访华的一周时间里,我们到访了许多地方。我最难忘的是参观长城。我认为,各国媒体集聚长城的景象,是这次历史访问的重要标志之一。我们每个人都沉浸在这一刻的兴奋当中,当被问及对这一雄伟景象的看法时,尼克松总统惊讶得只说了一句:“这真是一座伟大的城墙啊!”

“尼克松访华成为我余生事业的重要开端”

南都:你对周恩来总理有何印象?

卜励德:我有幸见过周恩来总理几次。他的机智、健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记得当时尼克松总统结束长城之行后,一次晚宴上,周恩来总理找我询问,是否适合在祝酒词中引用毛泽东主席诗词中的“不到长城非好汉”,我回答他说,“当然可以”。我内心感到很惊讶,他明显做了非常充分的准备,甚至知道我会说中文,尽管我是美国代表团中资历最浅的。

南都:你被称为“中国男孩”,你的回忆录也以此为名。这对你有何意义?

卜励德:这个名字最初是尼克松总统对我们的称呼。当年,在结束访华行程前的一次会议上,我以“美国国务院中国问题专家”的身份,被介绍给尼克松总统。会议结束时,他把手搭在我肩膀上,向我说道,“你们这些‘中国男孩’马上就要忙起来了”。

尼克松访华实际上成为我余生工作事业的重要开端。1973年春天,我再次被派往中国,参与美国驻华联络处的早期筹建。作为首批工作人员之一,我曾协商、安排了费城交响乐团的首次访华演出。1992年至2004年期间,我接任美国亚洲协会主席,致力于成为美中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2019年5月,我作为费城交响乐团高级顾问,随团到中国开启巡演之旅,当时著名的中国作曲家谭盾先生为我谱写了一首曲子,以此答谢我为美中关系所作的贡献,我对此感到震撼。当时我的孙子也在现场,“中国男孩”是我人生的重要标签,我希望让我的孙辈们也了解这些。

“美中之间的关系已经很紧密”

南都:你认为50年前尼克松访华具有什么意义?

卜励德:这是一次历史性的“开端”。在此之前,美国和中国很长时间基本没有任何交流,尼克松总统成功访华为美国与中国建立新的关系开启了全新的机会,当然,日后实际的挑战依旧存在。但很明显的是,中国人民和美国人民都对建立这种新的关系很感兴趣,在此之后,两国开启了贸易、旅行以及体育文化等各种领域的交流。

南都:今年2月28日,是中美“上海公报”发表50周年纪念日。你认为这一历史性事件在如今有什么启示?

卜励德:起初,美中两国的交流,就像在摇动一部简单的单线电话进行沟通,一端是基辛格博士,另一端是周恩来总理。50年来,美中都发展成为巨大的经济体,两国之间的关系已经很紧密,这包括各种非政府主导的民间交往。这就如一条巨大的光缆,每日数百万条信息同时双向传输,这种交流频繁且坚定,并不会也不应因一些政客的阻碍而停下。

我见证了50年来中国的巨大变化。我初次访问中国时,这里还不富裕,人们衣着朴素,如今中国已变得强盛,中国人也变得自信。今天,我们必须意识到,任何企图切断和减弱这些实际联系的尝试,都是错误且徒劳的。我坚信,随着时间的推移,美中关系仍会蓬勃发展且不断提升。

出品:南都即时

采写:南都记者 余毅菁

声明:以上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123@shiyan.com)删除!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专访尼克松当年访华随行官员:“中国男孩”是我人生重要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