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过开州安乐山有诗核实情况报告
报告人:刘登平5月9日,遵区委领导指示,嘱我对清代县志中关于苏轼过开县安乐山有诗一事进行核查核实。
据查,清.咸丰《开县志》卷四山川篇中确有记载,“安乐山:在县北百里,宋苏试过此有诗。”
乾隆年间,开县进士陈昆曾对前志中关于开县安乐山“宋苏轼过此有诗”提出过质疑,并在《仙释》中批注:“不闻东坡至开。如果来开,岂仅《安乐山》一诗哉?”
据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胜览》山川典第一百七十八卷载:潼川府路泸州安乐山,在合江县西五里。三峰俱秀,有溪及延,真观有石匮,为仙人藏经之所。岐而左有烂柯迹,后有仙鱼影隐,隐在石壁中,岐而右历楠木台,仙人屋十二盘,至剪刀峡循山有八洞,通南岩有石曰许由瓢,又有芙蓉城、滴水崖、白猿洞此三峰之景也...或以为刘真人仙迹。
按《三才图会·安乐山图考》:安乐山,在合江县西五里,三峰奇秀,隋朝刘真人登仙于此。再据《四川总志·山川考》:安乐山,在泸州合江县治西五里。三峰奇秀,隋刘真人登仙于此。山有八洞,通南岩有石曰许由瓢,又有楠木台、仙人石、芙蓉城、滴水岩、白猿洞。
上世纪80年代,县志办蔡之杰主编牵头,对此进行过考证调查,结论是开县无此山名,‘宋苏试过此有诗’系误将合江县安乐山附会于此。
2017年,区委宣传部、区政协联合组织学者对清代县志进行校注,我参与其中。校注组再次对此进行过田野调查,仍没找到安乐山的具体遗迹。校注组主编之一、重庆三峡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滕新才教授撰写了《开州史志文献考辨》专文,并对苏试过开州安乐乐山有诗一事进行了详细考辩(后附文)。校注组赞同上世纪县志办意见,“宋苏试过此有诗”系误传。
附:滕新才《开州史志文献考辨》之苏轼过安乐山有诗考
开州有安乐山,首见于正德《夔州府志》:“安乐山,在(开)县北一百四十里。”卷四《山川志》嘉庆《四川通志》、民国《重修四川通志稿》、道光《夔州府志》皆著录苏轼《安乐山》诗并序:“过安乐山,闻山上木叶有文,如道士篆符,云此山乃张道陵所寓。”诗云:“天师化去知何在,玉印相传世共珍。故国子孙今尚死,满山秋叶岂能神。”“真人已不死,外慕堕空虚。犹余好名意,满树写天书。”卷三十六《艺文志》咸丰《开县志?山川志》亦载:“安乐山,在县北百里,宋苏轼过此有诗。”卷四《山川志》其《仙释志》记汉末张道陵“曾寓邑之安乐山,宋苏轼有诗并序”,主纂者陈昆对此有所质疑,特加一按语:“道陵寓开,不见他说,东坡亦不闻至开。如果来开,岂仅《安乐山》一诗哉?然考《东坡纪年录》,嘉祐四年,公游泸、渝、涪、忠、夔等州,入峡江,《安乐山》诗即作于是时。或者闻开江山水之盛,便道而访之耶?故因《府志》所录,始芟之,而仍留之以备考。第云道陵得道安乐山,则又属杜撰无稽矣。”卷十九《仙释志》
今按:此诗确为苏轼所作,见《苏轼全集》卷一,诗序实为标题,系嘉祐四年(1059)东南行途中作品。是年十月,苏洵、苏轼及发妻王氏、长子苏迈、乳母任氏、苏辙及妻史氏、乳母杨氏,全家浩荡出发,自眉州(今四川省眉山市)沿岷江南下,经嘉州(今四川省乐山市)、戎州(今四川省宜宾市)顺江东下,沿途赋诗作文,“山川之秀美,风俗之朴陋,贤人君子之遗迹,与凡耳目之所接者,杂然有触于中,而发于咏叹”共得173篇,结为《南行集》,有《过安乐山,闻山上木叶有文,如道士符篆,云此山乃张道陵所寓》二首。但苏轼经行的安乐山,在今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东,非开州安乐山。清王文诰辑注《苏轼诗集》引南宋王十朋《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山在泸州合江县。”又引清查慎行《东坡先生编年诗》:“《元和郡县志》:泸州合江县,旧名安乐县。安乐山在县东八十三里,县取名焉。”卷一前辈注家援引的资料,在唐人著述中已有明载:“合江县,本汉符县地,晋穆帝于此置安乐县,梁改置安乐戍,周改为合江县。安乐山在县东八十三里,县取名焉。”
卷三十三《剑南道下?泸州》866宋人更有详细描述:“安乐山,《元和郡县志》云:在合江县东八十三里。《图经》云:在合江西五里,三峰青秀,山趾即安乐溪。上有延真观,径五里有石柜,为仙人藏经之所。岐而左,有烂柯迹、石棋局,金线泉后有仙鱼影,隐隐石壁中。岐而右,历楠木台、仙人室、十二盘至剪刀峡,循山有八洞,通南岩,有石曰‘许由瓢’。又有芙蓉城、滴水崖、白猿洞,此三峰中景也。”卷一百五十三《潼川府路?泸州》3269-3270相传为刘真人隐居处,诸多仙迹,言之凿凿,比开州安乐山丰富得多,有更大的可信度。山上树叶自然成纹,如同道士做法的符咒,也并非空穴来风:“天符叶,初生安乐山,一夕大风雨拔去,不知所在。后得于容子山⑩,俗以为神所迁。如荔枝叶而长,上有文如虫蚀,或密或疏,宛类符篆,不知何木也。或以为刘真人仙迹。
东坡诗云:‘天师化去知何日,玉印相传世共珍。故国子孙今尚在,满山秋叶岂能神。’颖滨诗云:‘真人已不死,外慕堕空虚。犹余好名士,满叶写天书。’”卷一百五十三《潼川府路?泸州》3271诗有4处异文,“何在”作“何日”,“尚死”作“尚在”,“名意”作“名士”,“满树”作“满叶”。颖滨为苏辙(1039—1112)晚号,本为颍滨遗老,“颖”字为“颍”讹。然则前揭二诗的著作权不当全属苏轼,同题一七言一五言,固已可疑,坡翁做诗,当不至如此;第二首作者实为苏辙,然《栾城集》未收,误入东坡集中。
声明:以上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123@shiyan.com)删除! 转发了 最终幻想成事实,还不如再培养一个苏轼。 转发了 转发了 转发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