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十堰再出发
丹江口库区,一库碧水,秀美如画(通讯员姬廷顺摄)仲夏时节,站在高高的牛头山上,俯瞰十堰城区,人在城中,城在绿中,绿带环绕的车城如诗如画,美不胜收。
清晨的十堰市马家河畔,垂柳依依,蜂蝶蹁跹,空气宜人。不时有鱼儿跃出水面,水鸟飞掠而过,河道两岸健身游玩的市民络绎不绝。
蓝天白云、小桥流水、推门见绿……十堰好生态,最美是绿色。
绿色是这座城市最深厚的底色。
为让一库清水永续北送,十堰“守井人”咬定“绿”字不放松,走出一条高质量绿色发展之路。早在2000年,十堰市就确立了“生态立市”战略,坚定不移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路径上铿锵前行。
修复生态,铁腕治污,扛牢重大历史使命。大力实施“蓝天、碧水、净土”工程,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市环境质量显著改善。
2018年,十堰市成为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2019年,十堰市获得“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城市”称号;2020年,十堰市以全国第六届参评地级市综合成绩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获得“全国文明城市”称号。
十堰已由单纯的山城向山水之城转变,天蓝水净、山青地绿、人城共美、和谐宜居已成为城市本色。
绿色是最大的财富,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二者不可偏废。
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绿色发展”的关键在于,既要当绿色卫士,又要壮大绿色经济,破解保护与发展难题,实现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这是十堰市各级政府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
在前不久召开的省十二次党代会上,省委赋予十堰新的定位:加快打造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十堰市积极响应,要求准确把握十堰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有利条件,找准十堰在全省发展大局中的定位,乘势而上、顺势而为,努力在全省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中体现十堰担当,贡献十堰力量。
丹江口市围绕一库好水,着力壮大“水经济”。目前,该市水资源利用及农产品加工业占全市工业比重为17%,水资源及与水有关的农副产品加工规上企业26家,产值70亿元以上。丹江口市委书记赵洪福介绍,丹江口市将充分发挥“中国好水”优势,持续引进啤酒、汽水和功能性饮料生产企业,扩大水资源加工业规模,打造“源头活水—纯净水—功能饮料—食品加工”一体化水资源加工产业链,预计到2026年形成产值150亿元的产业集群。
竹溪县拥有十八里长峡国家自然保护区、偏头山国家森林公园、龙湖国家湿地公园和十八里长峡省级地质公园等“绿色名片”,森林覆盖率82.6%,空气环境质量达到国家一级标准。竹溪着力打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水产业、新能源、大健康、农特产品加工等六大百亿产业集群,努力加快建设全省山区“乡村振兴先行区、绿色崛起示范县”。
6月24日上午,湖北最大民营新能源重卡企业——湖北天道新能源汽车制造有限公司生产的200辆新能源商用车在十堰市郧西县正式交付。近年来,郧西县抢抓国家新能源产业发展机遇,大力发展光伏、水电产业,清洁能源总装机容量逼近百万千瓦。
房县围绕建设“区域中心城、绿色示范县”发展目标,力争把循环经济产业打造成千亿级产业集群,把生物医药、纺织服装、酿酒发酵3个产业打造成百亿级产业,把汽车汽配、智能卫浴、电子信息、清洁能源4个产业打造成50亿元优势产业集群,使房县由传统的农业大县转变为新兴工业强县。
位于竹山县境内的潘口水电站装机50万千瓦,是湖北省“十二五”期间投资修建的最大水电项目,也是汉江流域装机容量最大的水电站。近年来,竹山县大力开发水能,已由昔日水电大县崛起为生态水电强县。
郧阳区背倚巍巍青山,前拥一库碧水。近年来,郧阳区认真践行新发展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发展新能源、生物科技、绿色装配式制造、文旅康养四大产业,努力形成2000亿元的产业规模。
6月26日,张湾区举行十堰总部经济产业园揭牌暨2022年6月招商项目集中签约活动。十堰总部经济产业园揭牌,是张湾区贯彻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建设的一个缩影。
绿色低碳发展成为十堰市区域发展的主基调。
近年来,十堰市坚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推进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大力构建以汽车产业为主导,以生态文化旅游、清洁能源、现代服务业、绿色有机农产品加工业为支撑,以智能装备制造业、生物医药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新材料产业为重点的“一主四大四新”现代产业体系,努力让产业结构变“新”、发展方式变“绿”、经济质量变“优”,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同步提升、百姓富与生态美有机统一。
生态是十堰最大的优势,绿色是十堰最亮的底色。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十堰市步履铿锵,行稳致远!
声明:以上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123@shiyan.com)删除! 转发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