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不惑 发表于 2022-7-6 06:11:16

中医论湿症

湿是外感六淫之一,在中医病因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同时古代医学家也观察到,由于某些内脏生理功能的失调,人体内部也可以生湿,因此,中医历来就把湿病区别为二大类——外湿和内湿。
湿所致的疾病十分广泛,临床上许多常见的病症,都与湿有密切关系。茲根据个人学习中医的体会,对湿的特性、湿在体内的调节、以及湿病的治疗规律,作一初步探讨,请同志们指正。
《温热论》是温病学奠基之作,该书不仅为温热类疾病的辨证治疗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对湿热类温病的辨治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制定了许多对治疗湿热性质温病具有普遍意义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兹就《温热论》有关湿邪致病的内容,略作探讨如下 :
1、发病与传变
1。1
论发病,
有地域特点由于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的不同,影响了湿邪的形成与致病也有所不同.天时六气为病,不同的地域也有所偏重.如西北多燥多寒,东南沿海多湿指出"吾吴湿邪害人最广",《临证指南医案》中也有"酒客中虚,粤地潮湿"(见卷五?湿门李案)之述,说明湿热病的发病和流行有一定的地域性.叶氏为清代吴县人,生平主要行医于江浙一带,江南多雨,民居潮湿,夏末秋初,湿气更盛,天暑地湿相合,民病湿热最多,故所论湿邪为病的地域特点,指东南沿海江浙等多雨潮湿之地.
1.2论致病,
易内外舍邪湿热病以夏秋之交为多见.因其时阴雨连绵,霪雨之后,天暑下逼,地湿上蒸,湿浊弥漫,而人处天地气交之中,易感外湿.若素体脾失健运,或恣食生冷,膏粱厚味,使湿浊内停,则易内外合邪,病发湿热.叶氏云:"又有酒客里湿素盛,外邪人里,里湿为合",导臻"内不能运水谷之湿,外复感时令之湿",而病湿热.外湿的形成多由气候潮湿,涉水淋雨或居处潮湿等外界环境因素所致.
而内湿则是由于脾失健运,水湿停聚而形成的病理状态.外湿和内湿虽有不同,但在发病过程中又常相互影响.伤于外湿,湿邪困脾,健运失职则易臻湿浊内生;而脾阳虚损,水湿不化,也易招致外湿的侵袭,最终导致湿邪为病.
1.3论传化,
与体质有关湿邪害人,易伤阳气,每每出现湿浊内停,阻滞气机,遏伤阳气的证候特点.
素体阳气不足者,易感湿邪为病,故治疗时应注意顾护阳气.
注意到不同的体质特点与感受湿邪及感邪后的转归有关.如"面色白者,须要顾其阳气,湿盛则阳微也,法应清凉.然到十分之六七,即不可过于寒凉,恐成功反弃.何以故也?湿热一去,阳亦微也".
对于素体阴虚者,则指出"须要顾其津液,清凉到十分之六七,往往热减身寒者,不可就云虚寒,而投补剂,恐炉烟虽息,灰中有火也".
另外.体质因素决定湿温病在中焦的转归.在论中指出湿在中焦有2种从化趋向和4个发展阶段,
而中气的盛衰决定湿热的转化.
所谓2种从化趋向是指:素体中阳偏旺者,则邪从热化而病变偏于阳明胃;素体中阳偏虚者,则邪从湿化而病变偏于太阴脾.如"在阳旺之躯,胃湿恒多;在阴盛之体,脾湿亦不少,然其化热则一".
所谓4个发展阶段是指:湿阻中焦往往有一个化热的过程,即有湿重于热,湿热并重,热重于湿,化燥化火4个阶段.
之所以发生这4个阶段的变化,素体因素起着重要作用.另外,若素体阳气不足,湿邪也有化为寒湿之可能


2辨证与治疗
2.1谈辨证,分袁里缓急湿热为病,有表里之分.论湿邪为患.重视疾病的表里缓急湿温初起,湿阻肌表,每见恶寒少汗,四肢发凉,身热不扬等症状,可与伤寒,阳虚等证相混蒲,指出"其病有类伤寒",实乃湿邪在表,阻遏阳气所致,并非阳虚或伤寒之证.湿热病在气分流连,有多种见证,也有起病邪人膜原气分之温疫者.总括起来,有轻重缓急之不同.以辨舌为主,并确立了相应的治疗方法.如文中"白苜绛?8?底者,温遏热伏也",治疗当"先泄温透热,防其就干"."舌苔不燥(当为白而腻浊之苔),自觉闷极者,属脾湿盛也","仍从湿治可也".若见"神情清爽,舌胀不能出口者,此脾湿胃热,郁极化风而毒延口也",为湿邪阻遏,热郁不达,郁极化风所致,治疗"用太黄磨入当用剂内,则舌胀自消".若见"舌上白苔粘腻,吐出浊厚涎沫,口必甜昧也,为脾瘅病","当用省头草芳香辛散以逐之".若证见"舌上苔如碱者",为"胃中宿滞挟浊秽郁伏",此证为急,治疗"当急急开泄",即开通宣泄,达邪外出,以免邪闭中焦,使病情加重.若是温疫病,湿热秽浊阻于膜原,当较一般温热病更为凶险,文中所谓"舌白如粉而滑,四边色紫绛者",此为"温疫病初入膜原,未归胃府",并指出"见此舌者,病必见凶",故治疗宜"急急透解,莫待传陷而入",即疏利透达膜原湿浊,用辛苦温之剂,使膜原之邪外出而解.若证见"舌绛望之若干,手扪之原有律液",此为津亏湿热薰蒸,将成浊痰蒙蔽心包"之证若一旦成为浊痰蒙闭心包之证,则更为急证重证,其治疗,"须用牛黄丸,至宝丹之类以开其闭".
2.2论治疗,重三焦分消
2.2.1随证变击,宣泄分消表里之湿湿温病以脾胃为病变中心,湿与温合,阻于中焦,湿热相蒸,邪气弥漫,可充斥人体,有上蒙下流,内薰外蒸之特点.如外蒸皮肤而发白痦,内薰肝胆而发黄疽,上蒙清窍而见耳聋鼻塞,内闭心包而神识昏蒙,湿浊下流可见大便溏泻,小便不利等症.根据温温病邪弥漫三焦,充斥内外的特点,指出随证变法"之治疗原则.对邪流三焦者,当分消上下,宣气化温.以杏仁开上焦肺气.使气化则湿亦化;用厚朴宽中行气,畅达中焦,茯苓淡渗导下,使温热从三焦分消.对湿热阻于中焦胃脘,无胃虚见证之痞证,当用辛苦通降之法,使脾升胃降,运转中焦气机之枢,则有利于湿邪化除.对于湿阻中焦尚未化热,或兼表邪未解,或素属中冷之寒湿为病者,用开泄法,用轻苦微辛之品,辛开宣泄以达归于肺,用药如杏,蔻,橘,拮等"上中下三焦同调.华岫云在《临证指南医案?温门》中指出:"今观先生治法,若湿阻上焦者,用开肺气,佐淡渗,通膀胱,是即启上闸,开支河,导水势下行之理也".2.2.2涅阻阳气,利小便畅迭三焦之府湿为阴邪,其性重浊粘腻,与温相合,热处湿中,温裹热外,热蒸温动,充斥三焦内外.而三焦为气机升降的道路,是人体阳气和水液运行的通道,食物的受纳腐熟,其精微的运化代谢都与三焦的气化功能有关.
论湿邪在过敏性紫癜发病中的作用
过敏性紫癜是一种以皮肤反复出现紫癜为主要表现的常见疾病,常伴有腹痛、关节疼痛肿胀以及其他过敏表现,重者可出现尿血、便血.一般认为热、毒、瘀是其发病的主要病因病机,在疾病的早期以热、毒为主,后期以虚、瘀为主.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为其主要治法.
从中医痰湿论治糖尿病
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病"的范畴,历代医家多宗<素问·阴阳别论>之"二阳结谓之消"的观点从阴虚燥热立论,以滋阴清热为治疗大法.著名中医施今墨先生曾提出糖尿病患者大多具有气短神疲、不耐劳累、容易感冒等正气虚弱的症状,辨证以气阴两虚者居多,治疗方面主张除滋阴清热之外,健脾补气实为关键一环.
肥胖型闭经中医痰湿论
闭经古称“女子不月”、“月事不来”、“经水不通”,即女子年逾l8岁,月经尚未来潮或月经来潮后又中断6个月以上者,前者称原发性闭经,后者称继发性闭经。中医学认为引起闭经的原因不外乎虚实两类,即血枯、血滞两类。虚者,多因久病肝肾不足或肾阴亏损、脾肾阳虚、气血虚弱,冲任血海空虚无血可下;实者,多因寒凝气滞、血瘀、痰阻,胞脉不通,经血不得下行。其中痰浊闭经以身体肥胖为主要症状。因素体肥胖痰湿内盛,致痰湿、脂膜壅塞冲任,气血运行受阻,血海不得满溢,遂致闭经。正如朱丹溪指出:“经不行者,非无血也,为痰所凝而不行也。?'肥盛妇人,禀受甚厚。恣于酒食,经水不调,不能成孕以躯脂满溢,湿痰闭塞子宫故也。”《女科切要》:“肥白妇人,经闭而不通者,必是痰湿与脂膜壅塞之故也。”肥人多痰湿,且闭经患者大多痰湿壅塞,血海冲任被阻隔,故设化痰法,化痰通络以畅冲任。痰湿去则冲任血海自无阻隔,而获通经之效。肾主生殖,主藏精气,为天癸之源、冲任之本,是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根本,而且精又为化血之源,直接为胞宫的行经、胎孕提供物质基础。女子发育到一定时期后,肾气旺盛,肾中真阴一天癸承由先天之微少,逐渐化生、充实,才促成胞宫有经、孕、产、乳的功能。肾又为生痰之根,《景岳全书· 痰饮》:“盖脾主湿,湿动则为痰。肾主水,水泛则亦为痰,故痰之化无不在脾,而痰之本无不在肾。”痰即水也,其本在肾,其标在脾。在肾者,以肾虚水不归源,水泛为痰;在脾者,以脾虚饮食不化,土不制水。故痰湿型闭经当责之脾、肾两脏。故在化痰基础上加入理肾调冲之品,理肾在于益先天之真阴,以填精养血化痰通经,使通经疗效有所提高。
论湿邪在SARS发病中的作用
应用量表学的方法,制作调查问卷,并运用德尔菲法重新修订问卷结构和内容,进行一线专家大样本sars中医证候及其演变规律的问卷调查。运用频数、决策树和神经网络明确了证候因素的判断标准。归纳出主要证素(毒、热、瘀、湿、虚)。湿的证候因素在初期、极期和恢复前期较高,恢复前期至恢复后期逐渐减少,且程度减轻,基本符合“湿”的临床表现特征。
辨证施治论癌症
历代医籍认为,长期饮食不节,择食偏嗜,情志失调或感受外来毒邪,引起机体阴阳平衡失调,发生气滞、血瘀、湿聚、痰结、邪毒壅踞之病理改变,而最终酿成肿瘤病。推崇:积之成也,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医宗必读》之说。正气不足即是原因,又是肿瘤之结局,其分述如下:
气滞:
情志不畅,肝气郁结,或感外邪,致气滞不畅,气滞日久,必致血瘀,渐积为肿块。如内经曰:喜怒不适,寒温不时,邪气盛之,积聚以留。
血瘀: 血瘀多伴气滞,瘀血亦即死血。停留一处,位置不移,日久而成肿块。《医林改错》曰:肚腹结块,必有形之血。
湿聚: 脾胃虚弱,运行不健,水饮失于布化,内聚蓄久成湿毒。湿毒泛滥,浸淫生疮,湿毒下注,可成带下,淋浊。
痰结: 脾肺失调,水湿不化,津液不布,若兼邪热熬灼,遂可凝结为痰,痰则无处不去,在肺则咳喘、吐痰,在胃则泛呕粘涎、流窜皮下可结成有形痰核。
毒踞: 邪毒可从外感,蓄有瘀热引发邪毒瘀热壅踞。多致肉腐血败、脓血不尽、气味腥秽。
正虚: 气血两亏,正气虚弱,瘤邪乘虚而入,愈损气血而虚备,致恶性循环,予后险恶。
依上之据,证见胸胁胀满,郁闷不舒,腹胀嗳气者,舒肝理气药组成方治之。证见咳喘上气,胸闷发憋、气短气促者,呼吸不畅,脉细涩或弦滑。肺气壅滞者,通宣肺气药物组成方剂治之。证见嗳气呕吐恶心呃逆反胃胃脘作胀不思饮食胃气不降者,理气宽中和胃降逆之药物组成方剂治之。证见腹胀腹痛肠型包块大便秘结,甚则呕吐腹中绞痛,脉耒弦紧或弦数之腑气不通者,通里攻下药物组成方剂治之。证见肿块坚硬,固定性刺痛,钝痛,皮肤甲错,舌质微紫或有瘀点瘀斑者,用活血化瘀药物组成方剂治之。疲乏无力,食纳减退,舌淡胖有齿痕,苔薄白脉细涩无力,兼见血瘀证侯者。益气活血药组成方治之。血不循经,溢于经络瘀斑青紫肿痛面色黧黑者,血瘀经络也。用通经活络、活血化瘀药物组成方剂治之。证见血瘀于内,形成症积肿块,胸腹部症积均有死血或瘀血。宜破血祛瘀攻症消积。
证见胸脘痞闷,四肢水肿,胸腹水,舌苔厚腻者,用化湿遂水药组成方治之。证见咳嗽气喘,喉中痰鸣,胸部痞闷,脉弦滑舌淡红白润苔,痰气互阻者,治以降气化痰之法。痰与火结,化为热痰、蕴结于肺,发为肺痈,咳吐黄痰,粘稠有块,面赤烦热,口干唇燥,舌苔黄脉洪滑而数。如热盛发烧痰火内扰可致神昏谵语。用清热解毒止咳化痰之药组成方治之。
证见痰白而稀如水,畏寒背冷,气喘遇寒加重,阴疽久不愈合,舌苔白润脉沉迟。此为寒痰固癖,宜温化寒痰药组成方剂治之。
证见瘿瘤累疬恶核失荣疽属痰瘀成核,流注皮里膜外而成肿块,方用化痰祛瘀软坚散结药物治之。证见关节腰膝痛,肢麻或阴疽痰核,漫肿不疼,脉沉细滑舌淡薄,白苔稍腻,痰滞经络者,治宜利气豁痰通气散结治之。
证见湿毒浸淫,流注于肌肤,溃烂生疮,经久不愈,浸润蔓延,流汁流水,脉滑舌苔白腻,方用燥湿解毒药治之。
证见头痛有定处,头沉,呕恶吐痰涎,胸膈满闷气短,甚则意识不清。痰浊阻窍者,宜涤痰化浊通络开窍药治之。
湿邪内蕴,证见四肢关节沉痛,红肿,午后发热,心烦,渴不欲饮,小便黄赤,黄疸,湿阻上焦:头重头胀,胸脘痞闷,口淡乏味而粘,不思饮食。湿阻中焦:腹胀饱满,胁疼,饮食不化嗳气、四肢乏力,大便稀溏,小便涩少或黄疸,苔白厚腻。湿阻下焦:足肿,小便淋浊痛,大便溏泻,白带过多。治以清热利湿药组成方治之。
证见水湿不化,停聚体内则为有形之水。溢于皮肤则形成水肿。凌于心肺则气短而喘,咳吐痰涎,蓄于腔则胸水腹水,宜利湿逐水方药治之。证见痰湿阻络,水湿不化、水湿不化与热灼液为痰,痰凝湿聚阻于经络,胸闷膈满,咳吐痰涎,口不渴,舌胖淡苔白厚腻脉滑或细滑,宜涤痰祛湿通络散结药治之。
外感邪毒时邪,证见发热恶寒,口渴身倦口苦,咳嗽吐黄痰,舌苔黄,脉浮数,宜解表清热解毒之药组方治之。
癌肿坏死,淤毒蕴结于内,郁而化热,毒热蕴结,证见肿物增大,口干口苦,舌红苔白,脉细数或滑数,宜清热解毒化淤散结方药治之。高热、烦躁、发斑发疹、神昏、痉厥、舌质红绛,舌苔焦黄脉细数、宜清热解毒、凉血化瘀之品治之。邪热伤阴,低热不退,午后潮热,心烦不寐,盗汗,消瘦,口干口渴,舌红少苔,脉细沉而数,宜养阴解毒方治之。
脏腑热毒:胃热、肺热、肠热、心火、肝胆郁热、膀胱蓄热。分别清热解毒、养阴解毒。清肺热、清胃热、泄心火、清肝胆热清利膀湿热,清肠热方药治之。
正虚:阴虚阳虚气虚血虚。
肺阴虚者滋肺阴,心阴虚者养心阴,肝阴虚者补肝阴,肾阴虚者滋肾阴,脾阴虚者养脾阴。心阳虚者助心阳,脾阳虚者养脾阳,肾阳虚者温肾阳。肺气虚者补肺气,脾气虚者补脾气,心气虚者益心气,肝气虚者补肝气,肾气虚者固肾气。心血虚者养心血,肝血虚者柔肝血。
近代趋势,在此辩证基础上加入新发现之抗癌中草药,以其消退肿瘤,祛除病痛。嗟乎哉!辨证论治,效者少,不效者多。上工者迁延时日,下工者贻误病机。殊不知气滞血瘀,湿聚痰结,毒踞,正虚与肿瘤孰先孰后?何本何标?盖肿瘤者,肾失蛰伏之本,卫气留之,卫气搏失蛰之所而成肿瘤。瘤成之后,泛致气滞血瘀、湿聚、痰结、毒踞、正虚。故辨证论治法,消除标证尚可,岂能治愈肿瘤乎。
梁迎春整理
2009年7月11日14点39分。

声明:以上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123@shiyan.com)删除!

宇宙无限 发表于 2022-7-6 06:14:00

这是什么书里面的?

呵呵复呵呵 发表于 2022-7-6 06:15:48

转发了

我最爱你郑秀晶 发表于 2022-7-6 06:21:39

转发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医论湿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