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史:朱元璋问刘基:朕能做几年皇帝?刘:本有35年,被偷走4年
在中国历史上的各个王朝中,开国皇帝和他的从龙之臣们往往都自带着传奇光环。在追随朱元璋一同建立明朝的文臣武将群体中,刘基是知名度极高的一位。
曾经,朱元璋问刘基:朕能做几年皇帝?刘基回答:本来有35年,但被人偷走4年。
刘基其人
朱元璋对刘基的信任如此坚定,还得从刘基辅佐他打天下的历程说起。
刘基家族的祖上是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一的名将刘光世。
虽然他出生的时候已经是元朝后期,这种家族门楣未必有多大实际作用,但至少能保证子弟有良好的教育环境。
刘基也的确没有辜负家庭带给他的好条件,他从小聪明好学、天赋过人,乡里都觉得这是个“神童”,必定会通过科举出仕做官。
十几岁的时候,刘基跟随处州名士郑复初求学,这位老师就对刘基父亲说过,您的家族有厚德,“此子必大君之门矣”。
周围人一致都看好他,刘基二十出头就考中了进士,可以做官了。
然而当时的大环境已经是元朝末期,局面不稳制度废弛,刘基陆续当过江西的高安县丞、江浙儒学副提举等职位,都谈不上飞黄腾达,后来更因为弹劾不称职的御史而辞职回家。
但是由于他博学多闻,又实实在在地在抵御方国珍等力量的行动中展现出了个人能力,他的人望逐步水涨船高。
西蜀名士赵天泽曾经评论江左人物,将刘基列在第一位,认为是可以与三国时诸葛亮相提并论的人物。
朱元璋平定浙东后,也正是因为刘基享有盛名才派人邀请他的,一同被邀请的还有同为“明初三大家”的宋濂。
与刘基的人生道路大不一样,朱元璋出身下层家庭贫苦,被后世称为“开局只有一个碗”,简直是标杆型的励志人物。
他当过和尚、投过义军,靠着自己的努力、又善于抓住机会,才能一步一步走到更高的位置。
不过,在朱元璋一开始对刘基提出邀请的时候,刘基并没有响应,反而是时任总制的孙炎又为此写了一封信给他,他才同意了跟随朱元璋。
朱元璋的“张良”
关于为什么刘基并没有答应朱元璋的第一次延揽,后世有着各种各样的推测。
有人认为这是求得贤才必须经历的某种程序,比如说诸葛亮从隆中出山之前,也经历了三顾茅庐的过程。
也有人推测,这也许说明刘基至少在一开始的时候,并不是特别看好朱元璋和他代表的势力,因此在态度上多多少少表现出一些保留。
不管怎么说,刘基在同意为朱元璋效力之后,他的表现还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作为投桃报李的反馈,朱元璋也对他给予了极大的信任和倚重。
他曾经向朱元璋上书,陈述有关时务的十八策,由于内容都很实用又有创见,朱元璋对此非常赏识。
据史书记载,朱元璋有什么大事决定不下来的时候,总是把刘基找过去,然后让旁人都出去、只留下两个人进行秘密交谈。
刘基曾经对朱元璋分析当时天下大局,认为张士诚目光短浅不足为虑,而陈友谅名不正言不顺,地盘又位居上游威胁极大,因此建议先陈后张,然后再北上中原,就可以统一天下。
朱元璋对这一方略极为赞赏,之后也确实按照这一路线逐步布局。
久而久之,朱元璋聆听他的意见成了习惯,对他尊敬以待也成了习惯。
不管自己的身份上升到了什么地步,朱元璋日常称呼刘基为“老先生”,根本不会提名道姓,还公开对外称赞他为“吾之子房”。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朱元璋自比为汉高祖刘邦,而把刘基类比为初汉三杰之一的重臣张良,可见刘基受到的信任之深。
那么,刘基又是怎么成为民间传说中近乎未卜先知、无所不能的形象呢?
足智多谋的种种例子
这其实依旧和刘基自己的行事风格息息相关。
在辅佐朱元璋平定天下的过程中,他不但平时考虑周到言无不尽,每逢紧急关头更是多谋善断。
朱元璋与陈友谅作战达到白热化阶段时,陈友谅一度打下了太平,局面对朱元璋非常不利。
当时,朱元璋的诸多部下中有人建议投降,也有人认为应当回师钟山,只有刘基瞪大了眼一语不发。
朱元璋就像以前一样,把刘基单独找到内室去询问他的看法。
刘基激烈反对投降或者逃跑,认为主张这两种策略的人都可以直接杀掉、以正军纪。
他认为陈友谅军目前局势站上风,但是骄兵必败,应当采取诱敌深入的战法来消灭敌军,朱元璋按他的策略来行事,果然反败为胜。
后来陈友谅军败退武昌,其部将胡美派人来向朱元璋请降,但要求保留自己的部属私兵。
朱元璋觉得这个条件难以答应,一时之间犹犹豫豫。
在这紧要关头,刘基站在朱元璋的身后用脚踢他的椅子腿儿,朱元璋明白了他的意思,便一口答应了胡美的要求。
局面果然如刘基所料,胡美开了投降的头,江西各郡也都接二连三地放弃了抵抗。
后来在安丰、洪都等地战事中,朱元璋不听刘基的分析和意见,很快就深陷险境,最激烈时与陈友谅军在鄱阳湖大战,一天之内接战几十次。
有一次,朱元璋坐在战船上亲自督战,站在旁边的刘基忽然大声呼叫,催促朱元璋马上换到另一艘船上去。
朱元璋依从了他的要求,紧急换了另一艘船,人还没有坐稳,之前的坐船就被飞石打碎了!
类似如此的事例积累起来,刘基就渐渐被传成了神机妙算、料敌机先的高人。
鸟尽弓藏
在史书记载中,朱元璋不止一次向刘基询问有关天象的问题,刘基总是详细写上答复,然后把起草的稿子全都烧掉。
这个细节一方面说明刘基是一个非常谨慎的人,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朱元璋对预兆一类的事看得还是相当重的。
那么刘基有问必答,就证明他确实能知过去未来吗?这倒也未必。
例如某次出现了“荧惑守心”的天象,刘基便请求朱元璋下诏反省自己为政不当之处;某次大旱不雨,他就请求审理那些滞留太久的旧案。
凑巧的是,恰好朱元璋按他说的解决了旧案中的冤屈不平者,大雨随即就降了下来。
又有一次,朱元璋打算要处罚一些人,刘基请问原因,朱说是因为自己的一个梦。
刘基便把这个梦解释为“得土得众”,建议朱元璋暂时不要动刑罚。
果然三天之后,海宁就降下大雨。
朱元璋十分愉悦,就把原本打算处置的罪人都交给刘基,让他赦免释放了。
以上种种事件看似与天象相连,实际上都导向了“劝说朱元璋为政宽仁”的结局。
刘基自己也曾经说过“霜雪之后,必有阳春”,他认为天下已定,就应当用柔和的手段去确保与民生息。
而种种自然现象,或许只是他用来加强自己建议说服力的一种筹码。
毕竟刘基还有一个职务是太史令,负责编撰了《戊申大统历》,这个工作本身就需要熟谙天文地理的人才能胜任。
虽然如此,但俗话都说“风云突变”,哪怕是对历法极有研究的人,也很难保证每次都能预测无误。
事情出在一次大旱之中,朱元璋下诏要求群臣商讨求雨的方法,刘基上奏说有兵士和工匠死亡者,他们的妻子和尸骸都未能得到妥善的处理,因此影响了“天和”。
朱元璋采纳了他的进言,可是这次足足等了十多天,依旧没有降下雨来。
恰在此时刘基的妻子逝世了,他看出了朱元璋已有怒意,便以妻丧为理由请求回到老家。
看似是某件具体事情引发的退居二线,实际上,大多数王朝都难以避免鸟尽弓藏的旧事,朱元璋和刘基之间似乎也不例外。
于是当朱元璋问起自己的国祚如此敏感的话题,刘基会使用一种闪烁其词、模糊其意的方式来回答,也就不足为奇了。
毕竟在封建社会,已经有无数人用自身经历诠释过伴君如伴虎这个道理。
陈四与“四年”
当朱元璋正式成为皇帝之后,由于权力的争夺,也由于上位者固有的疑心,曾经肝胆相照、共同打下天下的部下,有不少人或者背叛了他,或者被他杀死。
一次又一次“兔死狗烹”之后,孤家寡人的感觉促使朱元璋逐渐变得越来越孤僻和多疑。
或许是为了掌握自己的帝位和命运,朱元璋向刘基询问,自己能有多少年的皇帝运。
刘基的答复看似明确,却也多少有些故弄玄虚之处——他说朱元璋原本应有35年皇位的时间,但却被人“偷走”了四年。
像朱元璋这样强势的人,自然不会被偷走的四年时间置之不理,然而关于这四年的具体情况,刘基却表示自己也无法得知了。
所谓求人不如求己,反复回忆之下,朱元璋还真的回忆起了幼年时的一件旧事。
原来朱元璋儿时家境贫寒,不得不帮各种富人干活来换取一口饭吃。
曾经有一次他到一条河边,打算钓鱼来充作口粮。
然而那一次也不知道是运气特别好,还是确实有什么吉祥的征兆,朱元璋一口气钓上了35条鱼,他把这视为贫寒人生中难得的意外之财。
不过在回家路上,朱元璋偶遇了同村一个名叫陈四的小伙伴,没有人不喜欢可以打牙祭的荤腥,陈四便偷偷从朱元璋的筐里偷走了四条鱼。
多年之后,朱元璋再回忆起这件旧事,于是怀疑当初自己钓上那35条鱼,就是自己的皇帝运,而偷走自己四条鱼的小伙伴陈四,就是那失去四年的罪魁祸首。
如今的朱元璋已是皇帝,想要找到儿时的小伙伴自然不是什么难事。
所幸这个小伙伴陈四的头脑也十分灵活,他一番辩解,把幼年的朱元璋比喻成了尚未风云遇合的真龙。
朱元璋亲眼看到这个儿时玩伴衣衫褴褛,不免也开始怀疑自己的想法是不是太过异想天开,再加上陈四的辩解也引发了一些故旧之情,他最后便不再追究此事,甚至还想方设法让陈四往后的日子好过一些。
这样一个看似“预言”的关键大事,最后也就大事化小地过去了。
刘基的结局
或许,在刘基给朱元璋的答复中,本身就藏着一些模糊不确定的东西。
毕竟朱元璋不同于那些生在深宫的继承型皇帝,他从底层摸爬滚打上来,一生见过的人、遇见的事比世上大多数人都要丰富得多。
在这些人和事里,总有人能让朱元璋认为与那“丢失的四年”有所关联,即使不是陈四,也会有张四、李四或者王四。
今天依旧流传着关于“珍珠翡翠白玉汤”的段子,也是类似这样的事例。
虽然自从朱元璋统一天下之后,刘基就已经显露出韬光养晦的苗头,既不要太高的封爵,也不领太多的俸禄,但该来的躲不过,他还是遇到了身为功臣的尴尬局面。
回乡归隐之后,刘基每天只在家里饮酒下棋,绝口不提当初的光辉岁月。
就连当地的县令想要去拜见他,他也总是托辞不见。
后来县令穿上平民的衣服上门,刘基让子侄们捧出小米饭来招待他,然而一听到对方表露身份,刘基立刻就告辞离去,避免和对方交谈。
有人推测,这是因为刘基在为官之时性格太刚直,又嫉恶如仇,所以归隐后才全方位低调、避免招来他人忌惮。
然而即使如此,他还是没能逃脱左丞相胡惟庸的算计。
后世不少人认为,即使史书中的信息将刘基死因指向胡惟庸,但以朱元璋对朝政的控制力,如果没有他的默许,胡惟庸也未必就敢授意对这样一位前重臣下手。
刘基死后,依旧掌握权柄的朱元璋君臣也未能得到圆满的结局。
在轰轰烈烈的“胡惟庸案”中,胡惟庸倒台,这一案株连甚广,被后世称为明初四大案之一。
而朱元璋自己,在当满31年皇帝之后也溘然长逝,由于太子朱标早逝,帝位被传给皇太孙朱允炆。
为了自己的利益,建文帝要削藩,而当时还是燕王的朱棣,则发起了“靖难之役”,这场战争从建文元年打到了建文四年,正好四年。
最终朱棣获胜继位,建文帝不知所踪。
为了否认这四年的法统,朱棣将建文朝的四年归入洪武朝之中,而众所周知“洪武”正好是朱元璋的年号。
传说中“四条鱼”象征的四年皇帝运,最终历史给出了一个全然不同的解释。
对此只能说,真实的历史比小说还要富于戏剧性,而像当初朱元璋那样为了一个语焉不详的“预言”费尽心思,实在也是大可不必。
参考文献:
《明史 卷一百二十八 列传第十六》;
《青田名人:刘基》;青田县官网; 2021-07-21 11:03:39
声明:以上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123@shiyan.com)删除! 野史:朱元璋问刘基:朕能做几年皇帝?刘:本有35年,被偷走4年 伴君如伴虎,自古无情帝王家。 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天下刘伯温! 诸葛亮说五百年前诸保刘,五百年后刘保朱(诸)! 谁得刘基谁得天下!刘伯温青田人…今在温洲市文成县 刘伯温帮朱元璋打下江山,但是伴君如伴虎,所有君王都是这样 刘基很厉害但是忘记了,兔死狗烹,战乱时期你是军师,和平时期你就是皇帝头上的剑,必须斩草除根。帝王攻略有得有失。 功髙盖主,能有几人善终?将帅无礼,结局可悲可叹。 伴君如伴虎,自古无情帝王家。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