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管理情绪的孩子,其实,才是真正的赢在了起跑线,父母必读
【导读:】伟大的科学家罗伯·怀特曾说:
任何时候,一个人都不应该做自己情绪的奴隶,不应该使一切行动都受制于自己的情绪,而应该反过来控制情绪。
昨天,在刷微博时不经意间看到了一个被情绪“奴役”的男孩。
在湖北十堰郧阳区的某路段上,在事发当天出现了一个光着脚丫,横躺在马路中央的男孩。
当时许多的过往车辆都不明所以,以为是发生了什么交通事故,所以大家都只得纷纷的绕道而行。
可以说,这样的危险场景,光想想就得让人紧张得冷汗直冒!
在后来,当地的交警在接到报警后,到达现场实际察看,却发现该男孩的神志是清醒的、并且也无任何的受伤迹象,那么,问题来了,究竟是什么原因能让他做出如此令人匪夷所思的危险举动呢,难道他不知道这是在拿生命开玩笑吗?
在经过交警的耐心询问了解后,才得知了事情的原委简直让人大跌眼镜:
男孩横躺在马路中央的真正原因居然只是在和妈妈赌气后而一时的生气闹情绪所为。
据了解得知,在当天早上,男孩一直在玩,而妈妈已经多次的催促他要赶紧去写作业,可是他都不很不愿意。
后来,妈妈就很生气,于是,就狠狠的数落了他,男孩因为受不了妈妈的唠叨,就一气之下,光着脚丫离家出走了,然后就跑到了外面,做出了这个令人惊讶的举动,躺在道路中央以宣泄自己的“怒气”。
一个14岁的孩子,在面对困难,挫折时,所想到的解决问题的方式竟是如此的幼稚和冲动,其实从本质上来说,他这是对自己情绪的无能,无法有效的控制自己的情绪所致。
俗话说:冲动是魔鬼!
此话一点都不假,它可以剥夺人的理智,它可以操控人的大脑、它可以紊乱人的思维。
一个不能控制情绪的人,就只能做情绪的奴隶,只能被情绪牵着鼻子走,让真正能解决问题的智慧无处施展。
在家庭育儿教育中,作为父母,我们不能因为感觉孩子年龄还小,就忽视了对孩子“情绪管理”能力意识的培养。
据科学家研究发现:
经验和刻意练习对人的大脑有着强大的塑造力。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你越是注重去刻意的练习什么,那么大脑就越是擅长什么。
因此,对于情绪管理的练习,也应该要从小就开始练习和培养。
<hr>
会管理情绪的孩子,早就赢在了起跑线上
在“情绪管理”方面,我有个同事的儿子昊昊就做得很棒。
有一次,我带着我们家二宝去他们家做客,5岁的昊昊对二宝的到访感到非常的开心,很欢迎我们的到来。
他们俩在一起玩耍的过程中,他不停地把自己觉得好吃的、好玩的都统统的拿出来和二宝一起进行分享,最后还搬出了他那个最心爱的大型拼插坦克……
就在我和同事聊得正起劲的时候,突然听见昊昊“啊”的叫了一声,我们连忙转过去询问发生什么事了?得知是我家二宝不小心把昊昊的坦克上的一个小配件给踩裂了。
于是我就赶忙教二宝给昊昊道歉并表示愿意负责,可是此时出乎意料的是,昊昊却连连的作出摆手的姿势,并赶紧说道:没事的,没事的,弟弟又不是故意搞坏的,我们玩其它的就可以了呀!
当他说完后,昊昊继续开开心心地陪着二宝在那玩耍着其它玩具。
没真想到,昊昊才5岁的年纪,就能具备如此的宽容和大气的精神,真的是令我有些动容,不得不称赞他真的非常棒。
后来在回到家以后,我便在微信上和同事聊起了有关昊昊的情况。
同事说:“那天他儿子其实后来也跟我说了,他最心爱的坦克配件被弟弟踩坏了,当时他心里也是非常难过的,但是他也知道弟弟当时并不是故意的。”
昊昊而且还说:玩具已经搞坏了,再去怪谁也没用,它又不会好起来,还不如冷静下来,再好好的去想有没有补救的办法吧。
可以想象的是,一个才5岁的孩子,在自己心爱的东西被他人弄坏以后,还能表现如此的理智和淡定,真的实属不易。
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拿破仑曾说过:
“能掌控自己情绪的人,比能拿下一座城池的将军更伟大。”
所以,情绪对一个人的影响力真的是不言而喻的,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就能通过练习去合理有效的管理好自己的情绪,那就是真正的叫赢在了起跑线上。
著名情绪管理专家舒尔博士曾这样说过:
孩子的神经机制尚未成熟,在面对过大的挑战时,还无法有效调节本能冲动所造成的巨大压力,只有在成人的帮助下,才能逐步调节情绪冲动。
<hr>
那么,作为父母,我们需要怎么做才能轻推孩子一把,让他们也能成为情绪的小管家呢?
<hr>
1.帮助孩子在“情绪”和“理智”之间搭上一座桥梁
在著名作家魏坤琳所著的《给孩子的未来脑计划》一书中,作者魏坤琳教授曾分享过一个有关如何正确有效的引导孩子进行情绪管理的具体方法。
其实,该方法分为三步:即引导孩子先描述情绪;再分析情绪;最后再反思情绪。
在他的这本书中还说道,在孩子情绪的小宇宙爆发的时候,他的做法就是:
首先,引导孩子学会用语言来对情绪进行具体的描述。此时他就会向孩子提出这样的问题:“你生气了吗?你现在是一种什么感觉呢?……
而当孩子描述完自己的情绪后,接下来,他就会再引导孩子去学会分析情绪:”你当时为什么会生气或发怒呢?是不是因为……“
其实,当前面的两个步骤的工作完成了之后,孩子的大部分的怒气就基本消散了。
再接下来,魏教授便开始去帮助孩子如何正确的反思情绪:
”如果你在遇事时,力求做到不发脾气,而是进行好好的沟通、静下心来想办法,这样是不是既可以把问题解决了,而还不会让自己生了气,更不会去让别人也跟着你难过?所以,在下次如果再碰到这样类似的问题时,我们不如力求做到,先想办法,解决问题才是优先的!“
可以说,在现实的孩子教育过程中,多采用这样的引导和提问,就能让孩子大脑的“关注点”在“情绪”和“理智”之间进行来回的跳转。
魏教授还说:
要让孩子学会掌控情绪,最需要做的就是刺激孩子的情绪脑和理智脑之间的联结。让孩子充分的认识到自己的情绪,并且发展他们的理性思维。
在家庭育儿教育中,父母如果能经常对孩子进行这样的刻意练习,不仅能有助于孩子尽快的去平息怒气、管理自我的情绪,而且还有助于发展孩子的理性思维。
<hr>
2. 允许孩子适当的发泄一些情绪:
记得前几天,在微博上看到了一段有关爸爸安慰女儿的短视频,深有感触。
在视频中,那位爸爸用温和的语气对正在生着气的女儿轻轻的说:
你不一定非得要开心,也不必总是在装傻或搞笑,你也不必去强迫自己……其实,你是可以直接停下来的,并且也可以大声的进行尖叫来发泄自己内心的气愤,或者说你还可以拿枕头来出气……
说实话,看似很简单的一段话,却看到了这位爸爸对孩子情绪的尊重和接纳,同时也体现出了爸爸在用正确的方式去引导孩子如何进行适当的情绪发泄。
透过这个视频,不由得让我想起了我一个朋友所说的一件事来:
朋友的女儿今年就要上小学了,可是因为在外面的生活压力实在是太大,加之夫妻俩都在上班,由于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所以,最后朋友就打算让她女儿干脆回老家去上学。
朋友说:自从这件事情确定下来之后,他女儿就一直故意的闹情绪:
当你把面条煮好后,而她却说就要吃米饭;
当你说一家人出去散散步时,而她却说就要留在家里要看书……
虽然我一直都是再三的忍让,可最后还是难免要闹一些别扭的。
我朋友说,就在我朋友回家的前几天,他有一次下班回到家,却无意间瞥见了女儿对着她们的一张全家福相片不停的在抹眼泪的情形。
瞬间,她就立即在心里型明白了她原来“闹别扭”的真正缘由,于是她就强忍着泪水,对女儿说:
”你是不是舍不得很快就要和爸爸妈妈分开了呀?“
话音还未落,她女儿就放声的大哭了起来,而且还边哭边说:
”妈妈,我不要和爸爸妈妈你们分开,我就要和你们在一起……“
于是她就一把将女儿紧紧的搂在了怀里,此时眼泪就像决堤的洪水一样,哗的流出来了,再也止不住了。
说来也挺奇怪的,自从经过了那次的大哭过后,女儿就变回了以往那一贯开朗懂事的模样了。
游戏育儿的创始人劳伦斯·科恩在曾《游戏力》一书中说道:
”疗愈情绪的首要工作就是释放情绪。“
可以说,大声的哭泣就是孩子进行发泄心中不良情绪的一种最安全的行为方式。
在家庭育儿过程中,对于孩子的眼泪和那些坏脾气,父母们都是感到头疼、烦躁,焦虑,着急,因此常常就急于去运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来为孩子进行“灭火”。
殊不知,当孩子心里产生情绪时,宜疏不宜堵。
作为父母,我们有必要多花点时间和精力去努力的找到引起孩子坏情绪背后真正的深层原因,并在孩子积攒了一定坏情绪的时候,要允许孩子进行适当的安全宣泄,这样才能真正给孩子解压,释放心中的压抑!
<hr>
3. 面对权力之争,要能坚守住底线
我们允许孩子用安全、合理的方式去宣泄情绪,但这并不代表着就可以无条件地去满足孩子的所有需求。
在家庭育儿教育过程中,当面对孩子不合理的要求和行为时,作为父母一定要力求做到,态度温和,但该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则一定还是要坚守的。
著名亲子教育专家简·尼尔森就一直强调和善而坚定。
她说:
“和善”的重要性在于表达我们对孩子的尊重;
“坚定”的重要性在于尊重我们自己,尊重情形的需要。
父母要明确地告诉孩子最后的底线,并且必须要说到做到,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避免孩子去为了寻求自身权力而故意去“打开”坏情绪的阀门。
在孩子的情绪管理练习中,父母唯一需要做的就是,想尽办法和孩子一起尽快找到引起他产生不良情绪的源头,然后再针对不同的具体情况对其进合理而有效的心理疏导和帮助。
这样,才能让我们的孩子慢慢学会善于合理有效的运用理智、并掌控情绪。
<hr>
除此之外,父母的榜样作用也是至关重要的。
著名主持人杨澜曾说过:
别把劲儿都使在孩子身上,如果自己充实、愉快、拥有了情绪管理的能力,孩子就会模仿你的。
所以,我觉得,家庭育儿教育的真正基础是:把对孩子的那份期望,先实现在父母亲自己的身上。
<hr>
我是《精彩源于创造》一位三个男孩的爸爸,也是一个重组家庭,在企业任职高层管理,很善于把在企业20多年的综合职场管理经验应用于家庭育儿,让孩子赢在终点线,很愿意和大家分享我的育儿心得经验,欢迎大家一起相互学习、探讨!}
声明:以上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123@shiyan.com)删除! 转发了 转发了 转发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