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苦短何须 发表于 2022-8-25 08:45:27

五篇文章说透苏东坡传奇一生

苏轼的一生,是一个顶级学霸历经波折,被磨平了棱角,却依然保持乐观初心的一生。
一 《名二子说》

庆历七年,四川士人苏洵科举落榜后返乡,开始全力教导他的两个儿子读书。他本有子女六人,长子和三个女儿都没有养大,此时只剩下两个儿子,苏轼和苏辙。

两个小儿性情不同,对他们寄予厚望的苏洵写了一篇小短文《名二子说》,解释了他给儿子们取名的原因。

文章说,“轼”是乘车人扶手用的横木,位置光鲜,引人注目,但若马车遇祸,却也首当其冲。

“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轼啊,我担心你锋芒毕露,不善于掩饰自己啊!

“辙“是车轮留下的痕迹,虽然天下的马车都要顺着车辙行走,但是说起马车的功劳,没有人会提起车辙,一旦车翻马毙,车辙也会安然无恙。

“辙乎,吾知免矣!”——“辙啊,我知道你能够免于灾祸了!”

那一年,苏轼十一岁,苏辙八岁。他俩此时绝不会想到,父亲神奇的预言将会伴随他们一生。
古代车示意
二 《刑赏忠厚之至论》

嘉佑二年,欧阳修主持礼部考试,请梅圣俞阅卷。梅批阅到一文,名曰《刑赏忠厚之至论》,觉得此文有“孟柯之风”,转荐于欧阳修。

欧阳亦激赏此文,认定是参加此次应试的弟子曾巩所作,出于避嫌不敢评为第一,遂降为第二。

《刑赏忠厚之至论》的作者,当然不是曾巩,而是苏轼。然而故事至此,尚未结束。

苏轼高中后,前去拜见欧阳修。欧阳又提及他那篇精彩的应试作文,问他文中所举尧与皋陶对刑法互相制约的例证所出何典,时年二十一岁的苏轼竟答道:“何需出处!”欧阳修以其才高,不以为忤。

实际上这个例子,出自《礼记.文王世子》,写的是周公故事。苏轼临考记错,写成了尧。年轻气盛的他死不认错,傲娇地和考官说:“要出处干嘛!”

才华横溢,锋芒毕露,前路漫漫未可知。
《刑赏忠厚之至论》
三 《湖州谢上表》

元丰二年,苏轼调任湖州知州。到职后,他给宋神宗写了一封《湖州谢上表》。

时年四十二岁的他,经历了父丧守孝、得罪王安石、转任杭州、密州、徐州等处,早已不是当年那个才气逼人的官场初哥。

在这篇例行公事的文章里,他写道:普通人至少有一个优点,唯独我这个人没有任何长处……皇帝您知道我愚蠢不能适应时代,难以追随陪同新的进步人士;发现我年纪大了不能再生是非了,或许能派去地方上管管小老百姓……

然而,普通人这么写或许还能被理解成谦卑,苏轼这种名满天下的才子说这样的话,只能被当作——“阴阳怪气”。

尤其是“难以追陪新进”,潜台词不就是不愿支持新法吗?“老不生事”,意思是说,只是我年纪大了,才没力气反对你们?

于是这篇公文被新党大肆发挥,说他“衔怨怀怒”、“指斥乘舆”。这些人又从苏轼的诗作中挑出他们认为隐含讥讽的句子。

最终,上任才三个月的苏轼被解往京师,受牵连者达数十人。这就是北宋著名的“乌台诗案”。
中年苏轼像
四 《答秦太虚书》

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史,初到黄州的他生活十分困难。

在给弟子秦观的信中,他既没有刻意掩饰自己的窘境,又在字里行间流露出自己的乐观豁达。

信里说:我刚到黄州,薪俸已断,家中人口不少,我自己很为此事担忧,只好规定自己每天用钱不能超过150,每月初一取钱4500挂在房梁上,分成三十份,然后每天用叉子挑一份下来……我算了一下存款还够我用一年多,那就等到那时再说吧,现在我心里再没有别的忧心事啦!

又说:有一个姓潘的年轻人,在樊口开了家酒店,我常常乘小船径直到他的酒店旁,那里有乡村酿的酒,味道很醇。这里柑子、橘子、椑子、柿子很多,芋头大得长达一尺多,不比四川差。外县的米一斗二十钱,从水路可以运来,这里的羊肉价格和北方一样,猪肉、牛肉、獐肉、鹿肉价格贱得如同泥土一样,鱼、蟹根本就不计算价钱了……你看看这些事,我的生活还算可以吧?

于人生低谷时从容笑谈,日常用度、柴米油盐俱成情趣,此时的苏东坡,已是真正看透生活的人。
苏轼在黄州游赤壁
五 《与侄论文书》

新党得势后,苏轼一度东山再起,但当他看到新党的倾轧、腐败后又向皇帝提出谏议,结果把新党也得罪了。

于是苏轼只能自请出京,再次开始漂泊生涯。最远一次,六十二岁的他甚至被贬到了当时的荒凉之地海南儋州。

无论多少次贬谪,苏轼在政治上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和原则,但在性格和文字上,他却越来越平和洒脱。

在给他侄儿的一封信中写道:“写文章,少年时要气象峥嵘,彩色绚烂,年纪越大就越要成熟,终至于平淡。其实那不是平淡,而是绚烂到极点啊!你只看到伯伯现在写文章平淡,就学我现在的样子。为什么不拿我当年科举考试的文章来看呢?看我那时的文章啊,高下抑扬,如龙飞蛇走一样捉不住,你应该学那样啊!”

苏轼在写下这段话教导侄子时,一定也会想起自己往年的岁月。只是不知所谓“当年科举考试的文章”,是不是那篇《刑赏忠厚之至论》呢?想当初,年轻人初出茅庐,面对文坛领袖欧阳修,好一句“何需出处!”

时过境迁,那个风华正茂的年轻人如今已是华发老翁,然而他那颗淳朴率真之心,从未变过。岁月磨平了他的棱角,却让他更加从容豁达。
“其实不是平淡,绚烂之极也。”
老年苏轼像

声明:以上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123@shiyan.com)删除!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五篇文章说透苏东坡传奇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