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恐惧症 发表于 2022-8-30 21:42:54

寻访十堰市博物馆 了解汽车文化的发展

一个城市的博物馆就是一个城市的窗口,从中可以审视到它的历史和现状,洞察到它的城市精神和主体内涵,窥一斑而见全貌,着一发而知全身。是了解一个城市的最简捷,最直接的方式。为寻找三线建设时期二汽的建设红色记忆,了解车城十堰的汽车文化内涵,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科技学院“Hicar汽车文化调研团”来到十堰市博物馆,通过参观十堰市博物馆,阅读博物馆存留的相关历史文件和照片。团队成员近距离地了解了十堰市汽车文化的发展情况。通过参观“车与十堰”展厅,更好地感受了汽车文化,通过学习三线建设精神来传承和发扬汽车文化。
图为调研团成员阅读三线建设时期二汽的相关历史资料。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夏文凯 摄
成员们来到博物馆后,调研团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参观了车辆与十堰展厅,该展厅按照时间的顺序展示了十堰与东风共生共荣和53年以来的改革发展历程。20世纪60年代,在毛泽东主席“要建设第二汽车厂”的宏伟目标下,十堰沉寂千年的群山被一个伟大的时代、一项伟大的事业所唤醒。1966年,第二汽车制造厂落户十堰,从而开始了中国又一个民族汽车工业基地的建设,十堰这个偏僻而古老的小镇,也因车而建,因车而兴,发展成为一座现代化的汽车城,谱写了民族汽车工业的辉煌篇章。在那段艰苦奋斗的岁月,数十万建设者们响应国家“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的号召,来到这个偏僻的山区,拉开了建设二汽的帷幕。通过展厅里的每一件展品,先辈们的无私奉献,为祖国建设的精神仿佛再一次浮现我们的眼前,让我们更好地了解那时的马灯精神。
图为博物馆展出的三线建设时期建设者们所住的芦席棚。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孙晓雯 摄
老一辈的创业者们心怀“要建设第二汽车制造厂”的宏伟志愿,肩负着祖国人民的希望,离开了原来的家乡,背起背包千里迢迢,从祖国四面八方来到了到这片荒凉寂静的小山沟,开始振兴民族汽车工业。在创业之初,老一辈的人们只能住在芦席棚或“干打垒”里,他们的生活居住条件艰苦,他们使用的是背篓、扁担、马灯等最原始的运输工具。马灯精神是那个时代的动力源泉,也是那个时代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尽管他们居住和工作的条件非常艰苦,但他们怀揣着理想,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将小山沟建设成为现代化的汽车城。
图为调研团成员阅读博物馆展出的三线建设时期二汽建厂时期的一些照片,通过照片看那时的艰苦历史。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夏文凯 摄
十堰,这个因车而建,因车而兴的城市。她的每一帧历史相片都在告诉我们什么是艰苦奋斗,什么是自力更生,哪怕是处于在困难的环境中也要永不放弃,也要奋发进取。在我看来,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要发扬和学习三线建设精神,并在新时代发扬新三线建设精神。新时代的新青年要勇于创新、敢于创业,而不是选择“躺平”甚至“摆烂”。我们不能选择过这种躺平的无价值的生活。反观当下,我们更应该做好自己,去努力奋斗,做奋斗青年,心怀报国之志。
图为调研团在调研结束后在博物馆的合照。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孙晓雯 摄
在调研结束后,成员们收获颇丰,认识到要在缅怀历史中积聚力量,在沐浴东风中净化心灵,在告别过去中深刻思考,将二汽建厂精神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下去。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将以此为动力,为祖国建设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通讯员 孙晓雯)

声明:以上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123@shiyan.com)删除!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寻访十堰市博物馆 了解汽车文化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