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登录
注册忘记密码
查看: 2117|回复: 0

地名文化唤醒城市记忆——平城乡地名简介(三)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22-6-2 21: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老庄 在杞县城西9公里、平城东南7公里处。1个村民组,40户,182人,耕地279亩。属王庄村委会辖村。

明代毛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建庄,名毛庄。不久洪水淹没,水过毛姓复迁原址,改名老庄。

聚落狭长,面积3.4万平方米。东西主街。民舍大多为砖木结构脊坡式瓦房,少数为钢筋水泥结构平房和楼房。

居民以农为主。机井2眼。主产小麦、玉米、红薯、棉花等作物。

北通213省道

白坵 在杞县城西北15公里、平城西南3公里处。41个村民组,1743户,8715人,耕地7937亩。白坵南、白坵北、白坵西、白坵东村村委会驻地。

据传古有隐者居此坵称“蔽坵”,后人仰其清白改称“白坵”,故名

聚落椭圆形,面积1.8平方公里,民舍大多为砖木结构脊坡式瓦房,少数为钢筋水泥结构平房和楼房

东西南北街侧有商店、食堂、诊疗所、机械修配厂、面粉厂等

居民以农为主。土质淤土。主产小麦、大蒜、花生等作物。有杞县粮仓之誉。兼营建筑、运输等副业。名产五香兰花豆、虎头鸡畅销不衰。

初中1所,小学1所,卫生室10处

太康一罗王、杞县一开封公路经村中,213省道经村东侧

后寨 在杞县城西北5公里、平城西南3公里处。2个村民组,72户,354人,耕地370亩。属白坵北村委会辖村。

清光绪元年郭、赵两姓由白坵迁此,因位白坵之北(后),故名

聚落矩形,面积2.4万平方米。2条东西街并列。民舍大多为砖木结构脊坡式瓦房,少数为钢筋水泥结构平房和楼房

居民以农为主。土质壤土,机井5眼。主产小麦、玉米等作物,兼营建筑、运输等副业

卫生室1处

大路东抵213省道。

罗寨 在杞县城西北15公里、平城西南3.5公里处。16个村民组,672户,3364人,耕地3934亩。罗寨村委会驻地。

聚落矩形,面积29万平方米。民舍大多为砖木结构脊坡式瓦房,少数为钢筋水泥结构平房和楼房。

居民以农为主。土质沙土。主产小麦、玉米、棉花等作物,名产西瓜,兼营运输、商店、建筑等副业

小学1所,卫生室2处

杞县一罗王公路经村中。北抵213省道。

楚庄 在杞县城西北14公里、平城西南3公里处。10个村民组,444户,2406人,耕地2901亩。楚庄村委会驻地。

明洪武年间,楚姓由山西省洪洞县迁此建村,故名

聚落近似矩形,面积45万平方米。3条东西主街与南北街相交。民舍大多为砖木结构脊坡式瓦房少数为钢筋水泥结构平房和楼房

村民以农为主。土质沙土,机井29眼。主产小麦、红薯、花生、棉花等作物,兼营果园等

小学1所,卫生室2处。

公路北通213省道

赵寨 在杞县城北13公里、平城西南3公里处。8个村民组,317户,1589人,耕地1198亩。赵寨村委会驻地.

明初赵姓由山西省洪洞县迁此筑寨建村,故名

聚落不规则方块形,面积39万平方米。民舍大多为砖木结构脊坡式瓦房,少数为钢筋水泥结构平房和楼房。

居民以农为主。土质沙土,机井19眼。主产小麦、花生、棉花等作物。

前屯 在杞县城西北11公里、平城东南4公里处。6个村民组,305户,1527人,耕地1671亩。前屯村委会驻地

富家王老在此屯田,故名“王老屯”。明代黄水将屯冲开分南北两部,此村居南,故名前屯。

聚落狭长形,面积14万平方米。东西主街3条与南北街相交。民舍大多为砖木结构脊坡式瓦房,少数为钢筋水泥结构平房和楼房

居民以农为主。土质沙土,机井22眼。主产小麦、花生等作物,兼营木工、运输等副业

小学1所,卫生室2处

西通213省道

后屯 在杞县城西北11公里、平城东南4公里处。6个村民组,323户,1617人,耕地1493亩。后屯村委会驻地

富家王老在此屯田,故名“王老屯”。明代黄水将屯冲开分南北两部,此部居北,故名后屯

聚落方形,面积17.3万平方米。民舍大多为砖木结构脊坡式瓦房,少数为钢筋水泥结构平房和楼房

居民以农为主。土质沙土,机井18眼。主产小麦、玉米、红薯、花生等作物,兼营运输、木工等副业

小学1所,卫生室1处。

西通213省道

卞庄 在杞县城西北11公里、平城东南4公里处。4个村民组,223户,1011人,耕地1053亩。卞庄村委会驻地

明代卞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建庄,故名

聚落狭长形,面积10.5万平方米。东西街2条与南北街相交。民舍大多为砖木结构脊坡式瓦房,少数为钢筋水泥结构平房和楼房。

居民以农为主。土质沙土,机井14眼。主产小麦、玉米、红薯、花生等作物

东临213省道

声明:以上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123@shiyan.com)删除!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