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登录
注册忘记密码
查看: 1011|回复: 0

细数清朝十二帝王之功过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6 天

[LV.2]偶尔看看I

发表于 2022-7-6 05:39: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清朝(公元1644---1911年,共267年)是由满族所建立的一个王朝,它前朝国力强盛,疆域辽阔: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尔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南到南海诸岛,西南到西藏、云南。自鸦片战争后,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清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王朝,自1911年民国建立后,延续了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在中国宣告结束。

清入关前传两帝,入关后传十帝。

清太祖——努尔哈赤

  清太祖,名爱新觉罗· 努尔哈赤(公元1559-1626年),满族人,明朝时的龙虎将军,后金国(清)的创立者,在位11年。在战争中为火炮击伤而死(一说为患痈疽而死),终年68岁。葬于沈阳福陵(今辽宁省沈阳市东北30里处的东陵)。

  努尔哈赤,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出生在建州左卫苏克素护部赫图阿拉城(辽宁省新宾县西老城)的一个满族奴隶主的家庭。祖先受明朝册封为建州左卫都指挥使。他本人曾被明朝册封为都督佥事.龙虎将军等,

  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努尔哈赤不屈奋起,以父、祖遗甲十三副起兵,“自中称王”。他创建了军政合一的八旗制度,率领八旗子弟转战于白山黑水之间,临大敌不惧,受重创不馁,以勇捍立威,受部众拥戴,历时30多年,统一女真各部,推动了女真社会的发展和满族共同体的形成。

  万历四十四年(1616)正月壬申日,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汗,国号大金,建年号为“天命”。史称后金。之后,努尔哈赤又花了两年多时间整顿内部,发展生产,扩大兵力,使其兵势渐强,势力巨增。万历四十六年(1618)努尔哈赤以“七大恨”祭天,誓师征明。他亲率步骑二万进攻抚顺,抚顺守将李永芳出降,于是捣毁抚顺城,掳掠人畜三十万而归。之后,努尔哈赤又攻陷清河堡等抚顺城以东的明军诸堡。

  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二月,努尔哈赤在萨尔浒(今辽宁抚顺东大伙房水库边)附近与明朝进行了决定后金命运的一次决战。明朝为保持它在辽东的统治,调集大军十万人,号称四十六万,以杨镐为辽东经略,分兵四路进攻赫图阿拉,企图一举消灭后金。努尔哈赤采取了正确的对策“明军分兵而来,他则合兵而住”。集中八旗兵力六万余人,作战五日,击败明将杜松、马林、刘綎三路大军,杨镐闻知三路兵败,急令第四路李如柏撤兵,狼狈逃回。后金大获全胜,从而使辽东局势起了根本变化,努尔哈赤由防御转入全面进攻。接连攻占了开原、铁岭,以及辽东重镇沈阳和辽阳。公元1625年三月,努尔哈赤将后金都城迁到沈阳,并把沈阳改称为盛京。

  努尔哈赤到了晚年,感到他的儿子们没有一个能治理好国政,便没有确定继位人,指定由八个和硕贝勒(满语,原为满族贵族称号,复数为贝子,其尤尊者称和硕贝勒),共同处理朝政。

  天命十一年(1626)初,努尔哈赤率领大军攻打宁远(今辽宁省兴城县),明朝守将袁崇焕率军顽强守御,屡次打退了后金军,使后金军死伤惨重。努尔哈赤见状又气又恨,指挥士兵在城下凿洞,准备破墙入城,袁崇焕发觉后,命令用从西洋运来的火炮轰击。努尔哈赤被炮弹炸伤,慌忙率领全军退走。同年七月,努尔哈赤创伤复发,去清河汤泉疗养。八月,伤势转重,乘船回沈阳,途中,他知道即将逝世,就逼令曾与大贝勒通奸的大妃纳刺氏上吊而死,八月庚戌日,努尔哈赤因伤势恶化,死于途中的爱鸡堡(今沈阳市南),终年68岁。

  努尔哈赤在清朝建立后被追尊为清太祖高皇帝。
清太宗——皇太极

  清太宗,名爱新觉罗·皇太极,(公元1592-1643年),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八子。太祖死后,他被推举为太祖。在位17年,病死,终年52岁,火葬,墓在沈阳昭陵(今沈阳市北陵公园北)。

  皇太极,生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十月二十五日,其母叶赫那拉氏。是清朝开创者努尔哈赤的第八子。天命十一年(1626年)八月努尔哈赤死后的第二天,皇太极被诸贝勒,大臣推举为后金大汗(另一说为他在努尔哈赤死后,逼死大妃,从幼弟多尔衮手中夺得汗位),第二年改年号为“天聪”。

  皇太极即位后,继承努尔哈赤的遗志,用不到十年的时间,统一了整个东北,继承了明朝在这一地区的全部版图,并南下朝鲜,西征蒙古,将其降服。后金天聪九年(1635年),皇太极将女真族名改为满州(清亡后通称为满族)。第二年四月,皇太极在盛京称帝,改国号为“清”,年号为“崇德”。建立起关东一统的大清帝国。

  在此期间,皇太极继续向明朝进攻,曾四次绕过山海关,深入明朝内地,大肆抢掠骚扰,削弱和消耗明朝的实力。后金天聪三年(1629年)十月,皇太极以蒙古军为向导,亲率大军,从龙井关、大安口(今河北遵化北)绕到河北,直扑明朝京城北京。使明京师震惊。明督师袁崇焕闻讯,急率锦州总兵祖大寿等自山海关疾驰入援。皇太极认为袁崇焕在职,关外诸城难攻,便巧施反间计陷害袁祟焕。时皇太极屯兵南海子,先是俘获明朝太监二人,后又命人故作耳语,让两太监听真,说皇太极与袁崇焕有密约,然后暗纵两太监归去。太监回报崇祯帝,生性多疑的崇祯帝将袁崇焕下狱,最终自毁长城,处死了袁崇焕。此次皇太极统兵入塞,先后攻克遵化、永平、滦州、迁安四城,次年自率大军退还盛京,而留阿敏等驻守关内四城。不久,关内四城被明军收复,阿敏率残兵败将逃归。

  后金天聪七、八年间(1633-1634年),明朝叛将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等先后航海来降,大为增强了后金的实力,清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又命阿济格等入长城,破昌平,焚天寿山德陵(明熹宗陵),然后绕过北京,直插保定以南,凡克城十二座,俘获人口牲畜十八万。明朝督师张凤翼等皆按兵不敢战,听任清兵从容退去。

  清崇德三年(1638年),皇太极又命多尔衮、岳託等越过长城,大举深入。明朝以卢象昇为督师,宦官高起潜为监军。负责督军迎敌。而高起潜与兵部尚书杨嗣昌皆不欲战,结果卢象昇孤军奋斗,在矩鹿贾庄血战而死。这年冬,清兵大蹂畿辅,连下四十三城。次年,清兵南下入山东,攻破济南,俘明德王朱由枢。然后清兵由山东回师出塞,明军皆尾随不敢击,这次出塞,清兵俘汉人四十六万余,获白金百余万,满载而归。

  清崇德六年(1641年),皇太极发兵围攻锦州。明蓟辽总督洪承畴率吴三桂等八总兵领兵十三万来援,进师松山。皇太极闻知,亲率大军陈师于松山、杏山之间,切断明军粮道。明军大乱。清军趁势掩杀,前堵后追。明兵十数万土崩瓦解,先后被斩杀者五万三千多人,自相践踏死者及赴海死者更是无计其数。最后,总督洪承畴等被围于松山,于次年被俘,归降于清朝。锦州守将闻之祖大寿率众出降。塔山、杏山也相继落入清军之手。使明朝完全丧失再战的能力。山海关外,仅存宁远一座孤城。

  清崇德七年(1642)十月,皇太极又命阿巴泰等作皇太极生前最后一次入关攻明,兵分两路入长城,共会于蓟州,直抵山东兖州而还,攻破三府十八州六十七县,杀明宗室鲁王,俘获人民三十六万余口、牲畜五十万头。次年(1643年)四月,阿巴泰等始率军经通州徐徐凯旋。清兵南北往返,明朝诸军皆尾随其后,始终未敢一战。

  由于精神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严重地损害了皇太极的健康,从崇德五年(1640年)起,病况频频发生。崇德六年(1641年)九月,皇太极宠爱的宸妃病亡,他极为哀痛,一直朝思暮想,致使情志不舒,痰火上升,头晕目眩。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九日,皇太极在沈阳皇宫东暖阁寝宫猝然中风而亡,未能实现夺取全国政权的夙愿。

  皇太极一生勤于政事,勇于战阵,诸多军国大事,事必躬亲。他极富开拓精神,既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又积极吸收汉族文化,兴利除弊,优礼汉官,并仿照明朝官制,确立了封建农奴制,使满族进入封建社会。堪称“上承太祖开国之大业,下启清代一统之宏图”的创业之君。

  皇太极死后的庙号为太宗文皇帝。
清世祖 顺治皇帝——福临

  清世祖,名爱新觉罗·福临(公元1638-1661年),太宗皇太极第九子。皇太极病死后继位。在位18年。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因爱病殁忧伤过度而死(另一说为出家后病死)。终年24岁。葬在河北孝陵(今河北省遵化县西北昌瑞山)。

  顺治帝福临生于清崇德三年(1638年)。传说孝庄文皇后怀孕后,红光照身,盘旋如龙型。分娩前夜曾梦见神人抱着一个婴儿放入自己腹内,并告知是统一华夏之主。孩子生出来后,满室红光,并散发出奇异的香气,经久不散,孩子的头发也不是扒在头顶上,而是直立着。

  尽管福临出生时有很多异兆,但其父皇太极并没有考虑传位于这个娃娃。福临的即位应该说是皇室内两大政治集团互相妥协的产物。这两大政治集团一个是以皇太极的十四弟多尔滚为首,一个是以皇太极的长子豪格为首,多尔滚集团拥有正白旗和镶白旗两旗的精兵,还有英亲王阿济格,豫亲王多铎等能征惯战的实权派将领;豪格集团则掌握两黄旗的兵力,还有皇太极的亲信老臣及蒙古的支持。太宗皇帝驾崩后,两集团的矛盾就摆到了桌面上,他们为争夺皇位剑拔弩张,互不相让,眼看由太祖太宗打下的大清江山就要毁于内部的火并。千钧一发之际,孝庄文皇后,这个清代第一女政治家,力挽狂澜,提出由福临即位的方案,一方面,福临是皇子,是豪格的弟弟,是喀尔沁蒙古亲王的外孙,豪格集团不会反对;另一方面,她许诺,福临即位后,封多尔滚为摄政王,与郑亲王济尔哈朗共掌朝政,这样的交换也得到了多尔滚集团的认可。就这样,一个六岁的娃娃在自己生母,叔父,哥哥的共同支持下,于崇德八年(1643)八月二十六日在沈阳即位,第二年改年号为“顺治”。

  顺治即位后,由其叔父多尔衮辅政。顺治七年(1651年),多尔衮出塞射猎,死于塞外。14岁的福临提前亲政。顺治元年(1644年)四月二十二日,多尔衮在明将吴三桂指引下,乘明亡之乱率清军进入山海关,击败了李自成的农民军。十月初一,顺治迁都北京,成为清入关后的第一个皇帝。之后,他下令剃发,圈地,颁布《大清律》,禁止文人结社,同时派兵西进和南下,镇压农民军,消灭了南明政权,控制了中国绝大部分地区,奠定了清王朝的基础。

  顺治积极吸收了先进的汉文化,审时度势,对成法祖制有所更张,且不顾满洲亲贵大臣的反对,倚重汉官。为了使新兴的统治基业长治久安,他以明之兴亡为借鉴,警惕宦官朋党为祸,重视整饬吏治,推行与民生息的政策。为稳定社会、恢复经济、巩固清王朝统治政权作出了贡献。但他少年气盛,刚愎自用,急躁易怒。

  顺治天资聪颖,读书勤奋,爱好绘画,他画的小幅山水“写林峦向背,水石明晦之状”颇为时人称道,他的手指螺纹墨画《渡水牛图》意态自然,有笔墨烘染所不能到处,堪称一绝。他尤其擅长人物速写,有一次,他路过中书大臣盛际斯,忽然命令盛跪下,盛吓出一身冷汗。顺治对盛凝目熟视片刻后,取笔草就一帧盛的小像,递给左右诸臣传阅,盛转惊为喜,请顺治将小像赐给自己,顺治笑而不答,随手将小像付之一炬。

  顺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顺治上早朝时,看来神态还正常,身体健康。第二天早上,宫中养心殿却突然传出了他的死讯。直到他下葬,群臣都没有见过他的遗体。死后,他只留下了一份遗诏,立玄烨(即康熙)为皇太子,由鳌拜等四大臣辅政。(史书记载顺治得天花不治而亡)

  另一种说法是,顺治多年来一直厌恶尘世。公元1660年秋,他所宠爱的黄妃病故后,哀伤不已,毅然放弃皇位,暗暗去五台山出家为僧,后来康熙还秘密地去看望过他。也有人说他的出家与董小宛有关,董小宛曾为冒辟的小妾,被洪承畴献给顺治为妃,后董小宛被皇太后赐死,顺治转而消极厌世,才去五台山出家为僧。

  顺治在遗诏中,还检讨了自己的十四个方面的过错:

  一、自己在十八年的政治生涯中“因循悠忽,苟且目前”,使天下未得安定,百姓不能安居乐业。

  二、对满族大臣安排,使用不当,使有些人有才能而不能施展;对有的大臣,明知他们不称职,又没能断然罢免。

  三、深居皇宫,对朝鲜族廷大臣接触很少,致使君臣间的感情淡薄。

  四、朝廷机构臃肿,费用浩繁,又精工修建宫殿,制作器具,浪费很多。

  五、自以为聪明,不肯听从忠谏,致使群臣保持缄默,不敢进言。

  六、自知有过错,又不能下决心反省改正,致使过错越积越多、越积越重。

  ……

  在这里,他既没有标榜自己的业绩功德,也没有为自己的早逝而表露惶恐,悲哀之情,而是念念不忘朝政,总结教训以启迪后人,这在封建帝王中是难能可贵的。

  顺治死后的庙号为世祖章皇帝,史称顺治皇帝。
清圣祖 康熙皇帝——玄烨

  清圣祖,名爱新觉罗·玄烨(公元1654-1722年),顺治皇帝第三子。顺治病死后继位,为清入关后第二个皇帝,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病死(另一说为大臣隆科多害死),终年69岁,葬于景陵(今河北省遵化县西北)。

  康熙帝玄烨,生于顺治十一年(1654年)五月四日。玄烨的即位与其父不尽相同,应该说是一连串巧合的结果。玄烨六岁的时候,一次与其他皇子去给父皇请安,顺治皇帝问他们长大要做什么,老二福全说要做一个好亲王,辅佐皇帝治理天下;老三玄烨则说要做一个好皇帝,为百姓谋福,他的回答得到了顺治皇帝的褒奖。但好景不长,顺治皇帝深深地爱上了董鄂妃,而且,不久生下了皇四子,顺治皇帝为表达对董鄂妃的一片真情,立即决定立皇四子为太子。就在这时,玄烨得了天花,在古代,天花是不治之症,眼看玄烨就要死去,为了避免传染,玄烨被移到了宫外救治。谁知,天花不知从何途径传染给了皇四子,虽经太医的轮番诊治,皇阿玛,皇额娘的精心照顾,这个还没来得及取名的小孩还是匆匆离开了人间。而不久,玄烨却奇迹般地恢复了健康,失去了竞争对手,又得过天花的他,无疑成了继承皇位的最佳人选。

  顺治十八年(1661年),弥留之际的顺治皇帝顺理成章地将皇位传给了玄烨,为大清王朝,也为黎民百姓选择了一位好皇帝。如果说顺治皇帝的即位是孝庄文皇后的英明决断,是人力所为的话;那么康熙皇帝的即位就应该是上天的安排,是老天爷为黎民百姓选择了一位好皇帝。

  康熙继位时,年仅八岁,由鳌拜等四位大臣辅政。致使鳌拜结党营私,严重危害了皇帝的统治。康熙八年,年仅十六岁的康熙成功地翦除了专权鳌拜及其党羽,随后康熙作为一个有作为的政治家和睿智的君主,开始了其雄才大略的进取,其文治武功都值得称道,使得康熙由守成之君变成了创业之君,缔造了“康乾盛世”的辉煌。

  康熙的文治有许多可值得称述的。他在位期间,重视农业生产,奖励垦荒,兴修水利,废除了原先满人执行的圈地制度,减少农民的赋税,使耕者有其田,大大加速了农业的发展。康熙还修治大运河,使其全程畅通,沟通南北经济的交流。在用人方面,康熙健全科举取士,开博学鸿词科,破格荐用人才;笼络汉族地主阶级,团结汉族部分知识分子;又开明史馆,组织编纂了《古今图书集成》、《全唐诗》、《佩文韵府》、《康熙字典》等书籍。

  唐熙还大力提倡自然科学,进行全国土地测量,完成《皇朝全览图》的绘制,在此基础上进行税制改革。康熙五十一年(1712)颁布法令,规定人丁税根据户籍册上现有的人数为准,以后额外增丁,不再多征。康熙在位期间还多次免赋税。粗略统计,康熙时期不免赋税达五百多次。这些措施对巩固和加强多民族的中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使中国成为当时世界上一个繁盛、统一的封建强国。

  作为一代雄主的康熙,他最大的建树,还应该说是那赫赫的武功。首先是平定三藩之乱。所谓三藩是明朝的三个降清将领,三藩手握重兵,形成割据势力。康熙为了加强统一,于康熙十二年(1673)下令撤藩。三藩联兵,声势浩大,举起反清大旗,数月之间,清朝江南半壁江山失于三藩之手。康熙帝临危不惧,运筹帷幄,作出果断的军事反击,同时采取政治攻势,历时八年的“三藩之乱”被平定。康熙的这场胜利,也彻底征服了一些明朝遗民的反清之心,从此政治趋于稳固。

  其次是降服了控制台湾的郑成功的孙子郑克爽,使中国重新归于统一;康熙二十一年(1682),康熙挟平定三藩胜利之势,命福建水师提督施琅率军进攻台湾。康熙二十二年(1683)郑克爽投降。至此,在清初割据了四十年的台湾重新回到了大陆的怀抱,维护了全国领土的完整。

  再次,康熙驱逐了入侵后盘踞雅克萨的沙俄军队,遏制了沙俄帝国势力的侵略。沙皇俄国乘清朝内部动荡之机,入侵中国黑龙江省流域,并盘据雅克萨城。康熙派兵驱逐了盘据黑龙江省流域雅克萨的沙俄势力,与沙俄签订了《尼布楚条约》,划定了中俄东部边界线,并设立黑龙江将军,驻守北部边疆。

  随后康熙进兵新疆和西藏,平定了回疆、准噶尔等反动贵族的叛乱,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奠定了中国今日的疆域,这是康熙皇帝对于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最大贡献。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春,康熙帝年近七十,他为了表示敬老,曾将65岁以上的满汉在职官员,以及告老还乡,得罪被遗送回原籍的旧官员,统统召入乾清宫,饮酒吟诗,直到黄昏才散席。参与盛会的有一千多人,故称为“千叟会”。

  和康熙的政治生活相比,他的家庭生活并不美满,诸皇子夺储之争,使他心力憔悴。康熙共有三十五个儿子,诸子为了抢夺储位,各自拉帮结派,明争暗斗。他为挑选继承人的问题而费尽心血。康熙十四年(1675年),康熙立刚满周岁的嫡长子允釢为皇太子,三年后感到不适当他废掉。两个月后,又重新立允釢为皇太子,二十四年后他感到太子权力过重,直接威胁到自己的皇权,同时生前过早地公开立储君的弊端过多,所以他再次废掉其长子,准备在临终前留下传位遗诏,暗立继位人。他晚年最中意的是十四子允题,他特地任命允题为抚边大将军,派往边陲去扭转关系重大的西北战局,以让他建立功绩,提高威望,为继承皇位创造条件。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八日,康熙得了感冒,浑身发烧,经太医医治后好转,就在畅春园静养。据说,此时康熙亲手写了立允题为继承人的遗诏。当时唯一能接近康熙的大臣,是负责京师警卫的步军统领隆科多。此人是皇四子胤祯的舅舅和亲信,一心想让胤祯继位。然而康熙却不中意于胤祯。隆科多趁机将遗诏中的“传位十四子”传成“传位于四子”。十一月十三日,康熙突然死去,很可能为隆科多所害。

  有些学者认为,康熙在病危之际曾将诸子请至面前,公开宣读遗诏,除远在西北的允题和被拘禁的允釢外,众皇子大多在场,遗诏不可能被改纂改。并且遗诏用满文写就,纂改之事是子虚乌有。还有学者认为,康熙是突然死去,不可能留下遗诏。

  另有一说认为,皇四子胤祯素为康熙钟爱,8岁时随康熙出关北巡,10岁时被封为贝子,32岁时又晋封为亲王,曾奉命掌管朝廷军政、钱粮大权。当诸皇子露骨地为抢夺储君而争斗时,胤祯虽暗中培植势力,表面上却置于事外,博得了康熙的欢心,使康熙决意在皇十四子和皇四子之中选择一个继承人,最后选中了皇四子胤祯。

  康熙死后的庙号为圣祖仁皇帝,史称康熙皇帝。
清世宗 雍正皇帝——胤祯
  清世宗,名爱新觉罗· 胤祯(公元1678-1735年),康熙皇帝第四子,康熙病死后继位,为清代入关第3帝。在位13年,传说为侠女吕四娘报家仇所暗杀,终年58岁;一说为正常死亡,葬于河北泰陵(今河北省易县西)。

  雍正帝胤祯生于康熙十七年(1678年),8岁时随康熙出关北巡,10岁时被封为贝子,32岁时又晋封为雍亲王。康熙死后,45岁的胤祯继承帝位。

  说到雍正的即位,一直被认为是一个谜,民间最流行的说法是雍正皇帝串通隆科多,篡改诏书,将传位十四子改成了传位于四子,得即大统。但这种说法显然是谣传。其原因如下:一,清代的传位诏书是由满汉两种文字写成的,一边是满文,另一边是汉文,即使汉文可以修改,但满文是由字母拼成,无从修改。二,清代对皇子的称呼一般都要加上皇字,如皇四子,皇十四子,因此在传位诏书上如果是传位给十四子那么就应写成,传位皇十四子,如果这样写,那么就不存在将十字改成于字的可能了。

  那么康熙皇帝为什么要传位给雍正皇帝呢?一些学者认为康熙选择雍正主要有两点。首先,雍正在康熙晚年时政绩卓著,掌管户部任劳任怨。其次,康熙皇帝是一代圣主,但在晚年有些过于仁慈,使得官场中出现了腐败的现象,康熙皇帝深刻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为了大清江山,他要挑一位能彻底整顿吏制的皇子来即位,这样以铁面无私而著称的皇四子就走入了老皇帝的视线。另外,雍正皇帝的儿子弘历即后来的乾隆皇帝深得康熙皇帝的喜爱,并带在身边亲自调教,康熙选择了雍正,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保证大清能有两代好皇帝,也可以说雍正的即位还沾了孩子的光。因此,雍正篡位的谣言,应该是他的政敌刻意制造的,并没有历史依据。

  雍正继位后,严厉镇压了曾与他争夺皇位的兄弟,将允题长期幽禁,将兄弟允祀.允唐害死,贬斥了康熙的亲信,并且借故禁锢杀害了隆科多和年大大,为了对付政敌和仇人,他实行特务统治,还与绿林侠客创造出一种暗杀利器,称为血滴子。暗杀时,把血滴子往被害者头上一罩,拨动机关,头颅就被割落于囊中,再用化骨药水化成血水。

  雍正在位期间,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改土归流等措施,平定了青海和硕特部贵族的叛乱,反击了准葛尔部贵族的骚扰,与沙俄订立了《中俄布连斯奇界约》《中俄恰克图界约》,划定了中俄中段边界。同时雍正大兴文字狱,严厉镇压知识分子中的反清思想,竭力强化君主专制。

  雍正是在康乾盛世前期--康熙末年社会出现停滞的形势下登上历史舞台的。复杂的社会矛盾,为雍正提供了施展抱负和才干的机会。他有步骤地进行了多项重大改革,高瞻远瞩,又日孜孜,励精图治,十三年中取得了卓有成效的业绩,为后代的乾隆打下了扎实雄厚的基础,使“康乾盛世”在乾隆时期达到了顶峰。他的历史地位,同乃父康熙和乃子乾隆相比,毫不逊色。尽管他为人冷峻,猜忌多疑,统治严酷,但比起他的业绩来,毕竟是次要的。

  雍正以前,满族统治者没有确定的传位定例,所以在努尔哈赤和康熙死后,两次引起皇位之争,雍正吸取这一教训,认为立皇子是国家大计,与一般的政治不同,不能由大臣议定,应由皇帝独断,但如公开立一皇子,又将引起兄弟的明争暗斗,惹出祸来,所以,他决定将自己选定皇太子的诏书,在生前写好,密封藏在锦匣里,放置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后面。皇帝死后,由总管太监取出,当众宣读。

  雍正十三年(1735年)8月23日,太监见雍正到黄昏还没有起床,也不见帐内有什么响动,便起疑惑,忙去禀告皇后。据说,皇后赶来揭开龙帐一看,雍正已经暴死于床上。其中真相,宫内一直讳莫如深,不敢声张,后来才渐渐透露出来。原来,雍正在位时,浙江有一个隐居不肯做官的文人叫吕留良,著有许多著作。他死后,有人告发他的著作有反清思想,雍正下令将其剖棺戮尸;著作焚毁,子孙和族人有的被杀,有的被流放到黑龙江;吕留良的孙女吕四娘,学有一身武艺,她事先得知朝廷灭她家族,便奉着老母逃离家乡,隐姓埋名,浪迹江湖。立志要报此仇。七年后的一天晚上,她翻进圆明园宫内,潜入皇帝卧室,将雍正刺杀于龙床之上。

  有人依据《起居手册》雍正、乾隆两朝《实录》和《清史稿》,认为雍正遇刺纯属传说,实际上雍正是积劳成疾而病死,属于正常死亡。

  雍正死后庙号为世宗宪皇帝,史称雍正皇帝。
清高宗 乾隆皇帝——弘历

  清高宗,名爱新觉罗· 弘历(公元1711-1799年),雍正皇帝第四子,雍正病死后继位,为清代入关第四帝。在位60年,病死,终年89岁。葬于河北裕陵(今河北省遵化县西北)。

  乾隆帝弘历,生于康熙五十年(1711年)八月十三日。雍正在位时被封为宝亲王。雍正死后,群臣和总管太监从正大光明匾额后面取出锦匣,开读密诏,上面写着“皇四子弘历为皇太子,继联即皇帝位。”弘历于同月即位。第二年改年号为“乾隆”。

  相传乾隆不是雍正的亲生儿子。而是海宁陈阁老之子。在雍亲王(雍正)妃分娩的那一天,恰好陈阁老的夫人也生下了一个孩子,只是前者是女孩,后者则是个男孩。此时的雍正听说后,密令家人将陈阁老请来,并强调一定要带着小孩。然后借口福晋要看孩子,将小孩带入内室,将自己的女孩还给陈家。陈家后来发现不对,但不敢声张。没想到,男孩天资聪明,深得康熙,雍正二帝的喜爱,最后竟成为一代君王。传说乾隆在六下江南时,曾暗去海宁省亲。

  不过有学者认为,乾隆并不是雍正的长子,也就是说,雍正并不担心无人继承他的王位。而且,当时的皇位之争已经进入白热化,雍正怎么敢与他人交换孩子,而给政敌留下话柄。因此,乾隆身世之谜是子虚乌有的。

  乾隆在位期间,实行宽猛互济的政策,务实祖国,重视农桑,停止捐纳,使社会上出現一片繁荣的景象,“康乾盛世”在此期间达到了顶峰。同时乾隆平定了准噶尔部,消灭了天山南路大小和卓木的势力,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巩固和开展了中国这个多民族国家,奠定了今天中国固有版图;严厉拒绝了英国特使马嘎尔尼提出的侵略性要求。

  在平定天山南路时,清军俘虏了小和卓木的一个妃子,她是一位绝色佳人,身上又散发出一种天然的奇香,人称香妃。乾隆便将她收为妃子送入宫中,还特地招来回教徒服侍她的吃穿。又在宫中西苑造了回族的住房、礼拜堂,以博取她的欢心。香妃却毫不动心,坚决不从。一天,宫女奉乾隆之命来劝说,香妃猛地取出一把匕首,吓得宫女四散躲避。太后怕乾隆遭到不测,趁乾隆去郊祭时,把香妃召来,令其自杀。乾隆知道后还生了一场病,事后下令将香妃遗体用软轿抬回新疆喀什入葬,建香妃墓。近年来,专家经过大量考证。认为香妃实为乾隆的容妃,在宫中生活了28年,55岁时病殁,葬于东陵,棺上书有阿拉伯文的《可兰经》。

  乾隆帝向慕风雅,精于骑射,曾先后六次下江南,遍游名城,笔墨留于大江南北。乾隆还是一个有名的文物收藏家。清宫书画大多是他收藏的,他在位期间编纂的《四库全书》共收书3503种,79337卷,36304册,其卷数是《永乐大典》的三倍,成为我国古代思想文化遗产的总汇。但乾隆所兴起的文学狱,在清朝历代中为数最多。如有个文人胡中藻写了一句“一把心肠论浊清”的诗句,乾隆认为这是诽谤清朝,将胡中藻灭族。不过这并不有损于乾隆的功绩。

  但乾隆好大喜功,为人重奢靡,铺张浪费,并自称为“十全老人”。他在位后期任用和坤二十年。和坤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贪官,致使这二十年间贪污成风,政治腐败,各地农民起义频繁。清王朝开始从强盛走向衰败。

  乾隆六十年(1795年)底,乾隆决定将皇位禅让给皇太子。他下诏说:“我25岁时继位,当时曾经对天起誓,如果能够在位60年,就一定自行传位给皇太子,不敢与皇祖(指康熙)的在位年数一样。现在我在位已经满60年,不敢食言,决定禅位与皇十五子颙琰。他如一时难以处理朝政,由我训政。”和坤等大臣极力劝阻,乾隆不听,于嘉庆元年(1796年)正月初一在太极殿举行禅位大典,自称太上皇,但仍掌握着朝廷实权。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乾隆得病,虽经过不少名医医治,都不见起色,初三死于养心殿。

  乾隆死后的庙号为高宗纯皇帝,史称乾隆帝。
清仁宗 嘉庆皇帝——颙琰

  清仁宗,名爱新觉罗· 颙琰(公元1760-1820年),乾隆皇帝第十五子。乾隆禅让给他继位,为清代入关后第五帝,在位25年。病死,终年61岁。葬于昌陵(今河北省易县西)

  嘉庆帝颙琰,生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乾隆五十四年被封为嘉亲王。嘉庆元年(1796年)正月初一受乾隆禅让而继位,当即改年号为“嘉庆”。

  乾隆皇帝晚年一直被立储的问题困扰着,他的诸皇子中,有的已经死去,有的对当皇帝根本不感兴趣,还有的生怕招来杀身之祸,因此敬而远之。就这样,才具并不突出的颙琰被推上了前台。嘉庆皇帝的即位看似是一帆风顺的,但细细体会也有起伏跌宕之处。雍正皇帝在位期间,乾隆皇帝的第二子出生了,这个婴儿是乾隆帝嫡福晋所生。由于清代以前的皇帝没有一位是嫡长子,所以雍正皇帝非常重视这个孙子,并亲自赐名永琏,暗示在乾隆之后立他为皇帝。乾隆皇帝即位后,马上将传位永琏的诏书放在了正大光明匾后,谁知永琏并不是当皇帝的命,只活了九年就离开了人世。这是老天爷帮嘉庆皇帝扫除的第一个障碍。

  其后不久,皇后又生下了皇七子永琮,一心完成祖先遗愿的乾隆皇帝,马上决定立这位嫡子为太子。谁知传位永琮的诏书刚放到正大光明匾后,两岁的永琮也离开了人间。连丧两子的乾隆皇帝,再也不敢立嫡子为太子,更不敢将传位诏书放在正大光明匾后边了。老天又为嘉庆皇帝的即位扫掉了一个障碍。就这样,乾隆皇帝只得在庶出的皇子中选择了忠厚老实的颙琰,而且,为了不让老天夺走他这个儿子,乾隆帝一直没敢宣布立他为太子。直到即将禅位前一年,才正式公诸于众。

  嘉庆皇帝的即位和康熙皇帝一样,可以说是老天的安排,但这次上天的选择并不像上一次那么准确,忠厚老实的嘉庆皇帝显然挑不起这副担子,由于它的过分宽容,官场中的腐败现象越来越严重,大清王朝也开始进入暮年。

  嘉庆继位后,政事仍由太上皇乾隆决定。嘉庆四年(1799年)乾隆病死后,他亲政。亲政后的第六天,他就逮捕了和坤,抄出家财约值白银十亿两,相当于当政府二十年的财政总收入,不久和坤被处死。

  嘉庆是一位勤政图治的守成君主。他亲政后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对于改变乾隆后期的种种弊政起了一定的作用。但他没有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扭转清代中衰之势。他在位期间,土地高度集中于大官僚、大地主手中,农民大量破产,流亡,政治腐败,社会矛盾日益加深,川、楚白莲教和鲁、豫天理教等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纷纷爆发。清王朝由兴盛转向衰落。

  从嘉庆帝个人来说,他始终开不出一个根治日趋严重的腐化和怠惰的药方,对一大批“尸禄保位”的官僚只能警告,恫吓,最终徒呼奈何而已。他对西方殖民主义者的侵略有一定的认识,但对于一个日趋衰弱的封建的古老国家,不可能真正有效地对付外来侵略者,此后只能沿着衰败的道路滑下去。

  嘉庆一生命运多劫,曾经遭逢两次宫变。嘉庆八年(1803年)闰二月二十日,嘉庆从圆明园返回大内,将进顺贞门,突然有一汉子冲出行刺,嘉庆的随从一百多人一时被惊呆,亏得在场的几个亲王卖命护驾,才将刺客擒住。原来,他叫陈德,是个平民,因贫困无靠,愤恨统治阶级的压榨,才舍身潜入皇宫,准备刺杀皇帝。事后,陈德一家被残杀。

  嘉庆十八年(1813年)九月,,嘉庆离宫北去木兰狩猎。这时京郊林清领导的一支天理教农民起义军,决定乘清朝的王公大臣外出迎接嘉庆回宫,宫中空虚之日,攻占皇宫,推翻清王朝。9月14日,起义军扮成商贩,暗藏武器,混进京城,和皇宫内的部分太监取得联系后,于15日中午发动起义,冲入西华门,沿皇道直扑隆宗门。皇宫护卫军忙关闭大门。起义军转而从养心门对面南墙外,攀援树木,爬上墙头。被皇次子旻宁率领清军用火枪击败。事后,嘉庆心有余悸,下令将宫内树木全部伐掉。后代皇帝从祖训,也不重新种植树木,致使今日故宫古树罕见。

  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七月,嘉庆再次去木兰游猎,驻于避暑山庄。头痛发热,之后病情日益严重,嘉庆知道不好,连忙宣召大臣赛冲阿、托津等入室,宣布立即传位于皇次子旻宁,25日死于避暑山庄。

  嘉庆死后庙号为仁宗睿皇帝,史称嘉庆皇帝。
清宣宗 道光皇帝——旻宁

  清宣宗,名爱新觉罗·旻宁(公元1782-1850年),嘉庆皇帝次子,嘉庆病死后继位,是清入关后的第六个皇帝,在位30年。病死,终年69岁,葬于慕陵(今河北省易县西)。

  道光帝旻宁生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9月16日),嘉庆十八年(1813年)被封为智亲王。嘉庆于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7月25日病死后,他于同日继位,第二年改年号为“道光”。

  道光皇帝是清代唯一一位以嫡长子身份即位的皇帝。虽然嘉庆皇帝很早就决定传位给旻宁,但嘉庆十八年发生的一件事,更坚定了他的决心。当时反清复明的组织天理教在京畿非常活跃,一部分义军准备趁嘉庆皇帝出宫之际,拿下北京,他们的主攻目标是紫禁城,而且已经买通了几个太监做内应,义军按计划混入城中,准备从东,西华门冲入紫禁城。但东华门的义军过早暴露了身份,不得已总攻提前开始。义军在太监的带领下迅速冲进了宫中,此时嘉庆皇帝正在避暑山庄,宫内一切由旻宁掌管,正在乾清宫上书房读书的旻宁得到报告后,带着另两位亲王冲了出去,当时内宫的大门已经关上,但还是有几个义军爬上了墙头。旻宁临危不乱,当场击毙了两个义军,这时援兵到了,冲进紫禁城的义军被全部杀死。由于旻宁的机智勇敢,保住了内宫女眷没有受到伤害。事后,得到了嘉庆皇帝的高度评价,并封他为智亲王,旻宁嗣皇帝的位子也就更加稳固了。

  道光即位之初,中国正面临最重的內外危机。在內清王朝经“康乾盛世”后已经走下坡,史称“嘉道中衰”,其突出表现在吏治腐败,武备张弛,国库空虛,民众反清斗争频频;在外,西方列强势力东侵,鸦片荼毒国民。道光颇有一番作为,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企图中兴。他虽然朝纲独断,事必躬亲,以俭德著称。但内政事务,如吏治,河工,漕运,禁烟等均无起色。勤政图治而鲜有作为。

  道光处于历史转折的关键时刻,“守其常而不知其变”。来自东南海上的鸦片流毒使他寝食不安。最后下决心严厉禁烟,道光十九年(1839年)初,道光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到广东禁烟。林则徐將收缴的鸦片,共19179 箱、2119 袋,总计2376254斤,在虎门当众销毁。是历史上规模最大、销毒数量最多的一次。

  虎门销烟也引发了中英之间的紧张关系。道光二十年(1840年)年六月,英国远征军到达中国海面,鸦片战争爆发。战争伊始,道光帝认为英军不堪一击,但随着战事的发展,英军围困珠江口、攻占浙江定海、直逼天津大沽,使得道光帝大为震惊,忙派琦善等人与英军谈判。最后对外妥协,將林则徐、邓廷桢、杨芳等抗战派查办,重用穆彰阿、琦善、奕山等投降派,重新开放广州。然而,英军并不满足于此,他们继续对虎门、宁波、厦门等地进行攻击,并于一八四二年攻占吴淞。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八月二十九日清政府与英国签下了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条约规定:中国割让香港给英国,赔偿英国共2100万元。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等等。此后,清政府又与法美等国签订了中法《黄埔条约》和中美《望夏条约》,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社会。

  公元1849年正月,道光在内外交迫中忧愁成疾。开始还勉强支撑着临朝办理政事。到第二年正月丙午日,病情加重。他知道没有康复希望,忙宣召宗人府宗令载铨、大臣载恒、端华、僧格林沁,军机大臣穆彰阿、赛尚阿、何汝霖,内务府大臣文庆等进宫,命令他们随同总管太监从正大光明匾额后取下锦合,宣读诏书,诏书上只有皇四子奕泞五字。中午,道光死于圆明园慎德堂内。

  道光死后庙号为宣宗成皇帝,史称道光皇帝。
清文宗 咸丰皇帝——奕宁

  清文宗,名爱新觉罗· 奕宁(公元1831-1861年),道光皇帝第四子。道光病死后继位。在位11年,病死,终年31岁。葬于河北定陵(今河北省遵化县西北)。(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有实权的皇帝)

  咸丰帝奕宁,道光十一年(1831年7月17日)生于北京圆明园。道光于1850年正月丙午日病死后,他于同月已未日继位。第二年改年号为“咸丰”。

  咸丰的继位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道光晚年时,传位的问题日趋临近,第四子奕宁(咸丰)和第六子奕炘成为了皇位最有力的争夺者,而且奕炘天资聪明,深得道光的喜爱。因为当时内外多事,道光一直没有下决心。咸丰的老师,侍读学士杜受田,一心希望咸丰继位。他杜受田清楚地分析了两位皇子的长处,他认为,咸丰的优势在于仁厚孝顺;奕炘的优势则是聪明伶俐。而此时步入晚年的道光皇帝更需要的是一位孝顺的儿子,要牢牢地抓住这一点。一次,诸皇子们随道光皇帝去南苑打猎。这可是在父皇面前的一次很好的表现机会,但论射猎骑术咸丰显然不是六弟的对手,因此,杜受田告诉咸丰:“你到了南苑,只要坐着看兄弟们驱马打猎,自己千万不要射杀任何动物,并且约束你的随从也别去打猎”。并教他怎样对父皇解释。打猎当天,大家都有所收获,皇子中奕炘的猎物最多,而咸丰却一无所获。当老皇帝责问时,咸丰答到,儿臣虽然无能,但是只要动手,决不会一无所获的,只是想到此时正值春季,万物繁衍,不忍射杀,也不愿和兄弟们争个高低。他的回答深深打动了道光皇帝,道光皇帝一心想为天下百姓选择一位仁厚的皇帝,咸丰自然比盛气凌人的奕炘更和老皇帝的胃口。道光就密写了咸丰的名字,放在锦匣之中。

  咸丰刚刚即位,就于咸丰元年(1851年)元月爆发了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洪秀全以“拜上帝会”为名,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发动起事。在两年的时间里,太平军先后攻取了汉阳、岳州、汉口、南京等南方重镇,于一八五三年定都南京,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制订官制,建立了太平天国。由于太平军没有集中力量全力进行北伐以及咸丰六年(1856年)太平天国内部的“天京事变”使清王朝获得了喘息的机会。咸丰依靠汉族地主曾国藩、左宗棠等人和外国侵略者的援助,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正在咸丰镇压太平天国之时,英、法两国于咸丰六年(1856年)再次对华宣战,史称“第二次鸦片战争”。而俄国却趁火打劫,蚕食中国领土。对于英法俄等国的侵略军,咸丰又妥协求和,被迫同各侵略国签订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瑷珲条约》等不平等条约,迫使清政府进一步对外开放国门,并割让了大片土地,使中国进一步沦为半殖民地社会。

  咸丰面对国库空虚,军伍废弛,吏治腐敗,天灾不断,民众起义此起彼落,西方列强虎视眈眈这样的一副烂摊子.一筹莫展,于是沉湎于声色,纵欲自戕。他即位的第二年,就下令挑选秀女入宫。他尤其宠爱其中一个名叫叶赫那拉·玉兰的姑娘(就是日后的慈禧)。以后,他又几次从满、蒙两族的官宦人家挑选秀女,并破除祖宗规制,选汉族秀女入宫。其中最受宠爱的是牡丹春、杏花春、武林春、海棠春四人,时人称之为“四春娘娘”,居于圆明园。

  咸丰十年(1860年)九月,英法联军由天津登陆,逼近北京,咸丰慌忙携带皇后和那拉氏、四春娘娘等宫眷一百多人,逃往热河避署山庄。不久,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并纵火烧毁了有“万园之园”之称的圆明园。事后,咸丰派恭亲王奕炘和侵略军谈判,以割地赔款的代价求得议和。但是他依旧不敢回京,迟迟不肯动身。咸丰十一年(1861年)七月,咸丰开始生病。而且病情日益严重。他宣召载垣、端华、肃顺、景寿等八位大臣进寝室接受顾命,下令立长子载淳为皇太子。因皇太子年幼,咸丰要他们尽心辅佐。第二天咸丰在内忧外患中病死在热河避暑山庄的行殿寝宫内。

  咸丰死后的庙号为文宗显皇帝,史称咸丰皇帝。
清穆宗 同治皇帝——载淳

  清穆宗,名爱新觉罗· 载淳(公元1856-1874年),咸丰病死后继位。在位13年,患天花而死(另一说为患梅毒而死),终年19岁。葬于惠陵(今河北省易遵化县西北)。

  同治帝载淳,生于咸丰六年(1856年)三月二十三日。其母为叶赫那拉氏(即慈禧)。公元1861年7月咸丰病死后,他于同日在灵柩前继位,改年号为“祺祥”。

  同治皇帝的即位是清代帝王中最顺理成章,最没有争议的一个,咸丰皇帝共有两个儿子,同治是他的长子,次子三岁就夭折了,所以同治成了皇位的唯一合法继承人。

  同治即位时,只有6岁,由载垣、端华、肃顺等八位顾命大臣辅政。这一年的十月,载淳的生母慈禧太后满八位大臣专权,和恭亲王奕炘合谋发动辛酉政变,乘皇室从热河回北京之机,将载垣、端华、肃顺处死,其他五人革职或遣戍,实行两太后“垂帘听政”,自己掌握实权,改年号为“同治”,以第二年为同治元年。

  慈禧任奕炘为议政王、军机大臣,管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依靠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汉族地主武装,勾结外国侵略势力,实行借洋兵剿逆的政策,先后镇压了太平天国、捻军、苗民、回民起义,延缓了清王朝的统治危机,使清王朝得到暂时稳定。她一方面采用洋务派“自强”和“求富”的方针,开办一些新式工业,训练海军和陆军以加强政权实力,另一方面,又支持顽固派 对洋务派进行牵制,以加强深宫集权。被清朝统治阶级称为“同治中兴”。

  同治幼年是一个少不更事的顽童,亲政以后,作为一个青年皇帝,确实是辜负了朝野上下对他的殷切期望。同治的荒淫程度比他父亲咸丰还要厉害。他有许多后妃,却还要常常带了两个心腹太监,换上平民服装,偷偷溜出皇宫,到京师的南城娼妓区去寻花问柳,夜间不回皇宫。据说,时间一长,染上了梅毒,病倒了。起初只觉得浑身发烧,口渴,腰疼,小便不畅。太医摸不透是什么病,只能当普通的感冒来治。一连几天,烧热不退。又便秘,颈项、肓背、腰部等处发出紫红斑块。到公元1874年11月,头部、脸面上都出现紫色发亮的斑块,左边脸颊上的斑块被抓破,渗出血水,右颊肿得厉害,上下嘴唇都朝外鼓着,腰部化脓,很远就能闻到一股令人作呕的恶臭。慈禧太后怕同治从镜子里见自己的尊容会受惊,便命太监将养心殿内所有的镜子都收藏起来,不便挪动的穿衣镜等,用红缎蒙上。同治命人拿镜子,皇后等人也以病人不宜照照子为理由劝阻。

  为了维护皇帝的尊严,宫中对于同治患梅毒之事多方掩饰,只说是出天花。一天,同治的皇后去养心殿探病,并向他诉说慈禧太后又为细微小事责骂她,还失声哭泣起来。慈禧本来就不喜欢这个儿媳妇,并设下了监视的耳目。这天,慈禧听说皇后去探视皇帝,便亲自到养心殿东暖阁外偷听他俩的谈话。她听到皇后在诉说她的不是,就怒气冲冲地闯了进去,一把抓住皇后的头发,举手就打,并且叫内廷太监准备棍杖,要严厉责罚皇后。同治见状,被吓得昏厥了过去,慈禧这才没有对皇后用刑。同治的病势却从此越来越重,于同治十三年(1874年)十二月初五死于养心殿东暖阁。

  同治死后的庙号为穆宗毅皇帝,史称同治皇帝。
清德宗 光绪皇帝——载湉

  清德宗,名爱新觉罗· 载湉(公元1871-1908年),是道光帝的第七子醇亲王奕寰的儿子,慈禧太后外甥。同治皇帝病死后继位。为清入关第九帝,在位34年,病死(另一说是被慈禧或袁世凯毒死),终年38岁。葬于崇陵(今河北省易县西50里)。

  光绪帝载湉,同治十年(1871年)六月二十八日出生于北京宣武门太平湖畔醇王府。同治皇帝死后没有儿子,慈禧为了能名正言顺地把持朝政,亲自指定醇亲王的次子,也是自己妹妹的亲生子,年仅4岁的载湉继承皇位。

  当时同治皇帝的皇后阿鲁特氏已有身孕。慈禧担心阿鲁特氏日后如果生下个儿子,将会威胁她的地位,便下令断绝阿鲁特氏的饮食。只得依靠母家送来的一些食物维持生命。阿鲁特氏暗暗写了一张纸条传到母亲家,问她父亲该怎么办。她父亲写到“皇后圣明”四个字,意思是别人都没有办法救你,只有你自己决定了。阿鲁特氏绝望,于公元1875年2月20日深夜三更时分吞金自杀。

  对于慈禧的决定,许多大臣极力反对,御史吴可读更是实行“尸谏”。他事先吞服了生雅片,然后去见慈禧。他头也不磕,大声说:“你知道载湉并不是嫡派的继位人,所以选择他,只不过因为他是你妹妹的儿子,使你可以继续听政,掌握大权。臣下都反对你这样做。先皇(同治)的同胞兄弟溥伦亲王应该是皇位的继承人!今天我斗胆讲了这些话,你一定会用苦刑折磨我。可是我已经吞下了生雅片,马上就要死了。我临死之前,一定要让你明白,你选择载湉继承先皇,实在为天下人所共恨!”说完,他就跑到同治墓前倒地死去。慈禧不为所动,于公元1874年12月乙亥日立载湉为皇帝。第二年改年号为“光绪”。

  光绪继位后,由慈禧专权。至光绪16岁,慈禧"归政",但仍实掌大权。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岁次甲午,朝鲜发生东学党之乱,日本趁机进占汉城,击沉中国运兵船,并攻击驻牙山清军。七月一日中、日两国正式宣战,后清廷战败,签订马关条约,史称为甲午战争。

  年轻的光绪皇帝眼见甲午战争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耻辱,“不甘作亡国之君”,一心想有所作为。他接受康有为、梁启超提出的变法,准备进行资本主义改革,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一度成为维新派心中的“救世主”。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光绪皇帝下诏变法,以康有为﹑梁启超、譚嗣同等人推行新政,变法图强。光绪发布了一些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诏令,但变法危及封建守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以慈禧为主的清室贵族的阻挠。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譚嗣同等人把希望寄托在统辖新军的直隶按察使袁世凯身上,派譚嗣同深夜去见袁世凯,要他发动兵谏,协助光绪推行新政。袁世凯也表示坚决忠于皇上,一定照办。但譚嗣同走后,他便去向荣禄告密。慈禧因颐和园得到荣禄密报,立刻返回紫禁城。光绪料到事情败露,急忙派人送信要康有为等人赶快逃命,他自己被慈禧带到议政堂,被迫写了退位诏书,将政权全部交给了慈禧,然后被关进了南海中的瀛台,也就是荷花池中央一座四开间的平房中,断绝了和外边的一切接触,他最知已的珍妃也被慈禧关押在别处。康有为﹑梁启超逃亡日本。譚嗣同等人被杀,戊戌变法宣告失败,使清王朝改变旧章的一线生机被扼杀。因变法历时仅一百零三天,又称为百日維新。

  光绪被囚于瀛台,由慈禧的四名亲信太监监视着。他或者坐在露台上,双手抱膝,愁思哀伤,或者睡在木床上苦思苦想。在太监的监视比较松懈时,就偷偷地记日记。这样差不多被关押了整整两年。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中国北方爆发了以“扶清灭洋”为口号的义和团运动,引起英、俄、法、德、美、日、意、奧匈等八国联军入侵。在八国联军逼近北京时,光绪被慈禧带着逃亡西安。临死前,慈禧命总管太监李莲英硬将珍妃推入东华门内的一口井内。在逃亡中慈禧下令剿杀义和团运动。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岁次辛丑,九月七日,清政府在北京与各国所订立的条约,共十二款,以赔款一项为最重,数目高达白银四亿五千万两,为不平等条约中最苛刻的。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一月,光绪又被慈禧带回北京,依旧被囚禁在瀛台。光绪帝没有勇气冲破封建伦理思想的束缚,“天颜戚戚,常若不悦”,心境悲怆,终其一生是屈辱和哀怨的悲剧命运。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十月,光绪生病卧床。这时慈禧也生病了。光绪在日记中写道:“我现在病得很重,但是我心里觉得老佛爷(指慈禧)一定会死在我之前。如果这样,我要下令斩杀袁世凯和李莲英。”不料这段日记被李莲英获悉,他立即报告了慈禧,说:“皇上想死在老佛爷之后呢!”慈禧听了,恨恨地说:“我不能死在他之前!”当天(癸酉日),即21日就命令光绪的饮食、医药之事统统由李莲英服侍。这天下午,光绪的病情突然转危,不久死去。据说是慈禧令太监将他毒死的。有的学者认为,由于袁世凯的叛乱告密,使慈禧镇压了维新运动。袁世凯担心慈禧死后光绪重新执政,将会问罪于他,于是就与庆亲王勾结,打算废黜光绪,立庆亲王之子为帝,事不成,就下手毒杀了光绪。又有学者认为光绪是病死的。光绪自幼身体孱弱,一直有脾胃虚弱的毛病。成年后又有滑精症状,而且一天比一天厉害。他又长期咳嗽,似乎患有肺结核。政治上的失意,长期的精神抑郁,更使他患有严重的神经官能症,心悸、失眠、食欲不振等症状相继出现,逝世前一年已病入骨肓,直接死亡的原因,可能是心肺功能的慢性衰竭,并发急性感染。这一说法为多数学者接受。

  光绪病死后的庙号为德宗景皇帝,史称光绪皇帝。
清逊帝 宣统皇帝——溥仪
  清逊帝,名爱新觉罗· 溥仪(公元1906-1967年),道光皇帝曾孙,醇亲王载丰长子。光绪死后继位,是清朝和中国历史上的末代皇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改造成为新人,患肾癌而死,终年62岁。火葬,骨灰安放于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

  宣统帝溥仪,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正月十四日生于北京什刹海边的醇王府。是道光皇帝的曾孙,光绪皇帝的弟弟载沣的长子。

  光绪三十四年(1908)十月,慈禧太后和光绪同时生了重病。在光绪皇帝临死前一天,慈禧太后也行将不起,由于光绪皇帝无后,慈禧太后在中南海召见军机大臣,商量立储人选,军机大臣认为内忧外患之际,当立年长之人。慈禧太后听后勃然大怒,最后议定,立三岁的溥仪为帝,并让溥仪的亲生父亲载沣监国。大臣将此事告知光绪皇帝后,因为溥仪是自己的亲侄子,又让自己的亲弟弟监国,光绪皇帝十分满意。接着,光绪、慈禧在两天中相继死去。半个月后,溥仪在太和殿即位,由光绪皇后隆裕和载沣摄政。第二年改年号为“宣统”就这样溥仪登上了大清王朝末代皇帝的宝座。

  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暴发,次年2月12日,隆裕太后被迫代溥仪颁布了《退位诏书》,溥仪退居紫禁城中的养心殿,宣告了清王朝的灭亡和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的结束。

  1917年6月,张勋带领辨子军入京,和康有为等保皇党一起,在7月1日宣布溥仪复辟。12月,在全国一片声讨中,溥仪再次宣告退位。1924年11月5日,冯玉祥派鹿钟麟带兵入紫禁城,逼溥仪离宫,历史上称这为“逼宫事件”。溥仪搬进北府(载沣王爷的居处),继而又逃进日本公使馆。不久,被日本人护送到天津。1932年3月1日,日本扶持溥仪为日本傀儡政权“满洲国”的执政,建年号为“大同”。1934年改国号为“满洲帝国”,改称皇帝,改年号为“康德”。

  1945年8月15日,日本战败投降。8月17日,溥仪在沈阳准备逃亡时被苏联红军俘虏,被带到苏联。1950年8月初被押解回国,在抚顺战犯管理所学习、改造。1959年12月4日接到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毛泽东的特赦令说:“该犯关押已经满十年。在关押期间,经过劳动改造和思想教育,已经有确实改恶从善的表现,符合特赦令第一条的规定,予以释放。”从此,溥仪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1960年3月,溥仪被分配到北京植物院工作。1964年被调到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任资料专员,并担任人民政协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著有自转《我的前半生》。

  1967年,溥仪因患尿毒症病倒。周恩来总理闻讯,亲自打电话指示政协工作人员,一定要把溥仪的病治好。后指示将他安排到首都医院进行中西医会诊。在病情最危急时,周总理又指派著名老中医蒲辅周去给他看病,并转达周总理对他的问侯。后因医治无效,于1967年10月16日逝世,骨灰安放于八宝山革命公墓。

  溥仪史称逊帝,也称宣统皇帝。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位皇帝。

声明:以上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123@shiyan.com)删除!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