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十堰广播FM92.0远方 十堰柏和心理 曲鹞奇
去年夏天,小区发生过一件很诡异的事情。半夜12点半,楼道阴森,一个妹子使劲地敲隔壁的门。 一边敲,一边哭。敲了半个多小时,也不见有人给开门。 后来才发现,妹子才是这房子的主人。妹子有三套房,把这套送了男朋友。
那个男生一年下来搞暧昧,分明就是在玩弄他们的关系。可是妹子还是离不开他。他要和她分手。她不同意。那天晚上她刚巧没带钥匙,在求她的男朋友开门。 虽然她模样也不错,性格也很好。她85年的;男朋友比她小8岁,刚工作不久。可是她还是觉得自己配不上他:
“我觉得我就是这个鬼样子了。我渺小的像粒微尘,可是他却发着闪闪的光。” 她的回答让人惊讶——原来生活中,真的有一些人,外表让人各种艳羡,可内心极其不自信。
曲鹞奇:这两年在网上流行一个词叫:舔狗。 意思就是对方明明对自己没有好感,但是这个人还要不顾尊严和底限的去讨好对方,甚至心甘情愿的当别人的备胎。
这里面就存在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你是人,我也是人,我们在人格上是平等的。甚至在一些普遍的条件上,我可能并不比你差,为什么你明明不喜欢我,我还心甘情愿的当你的备胎,还要无原则、无底线的讨好你。答案可能与“低自尊感”有关。
从这个字面意思理解就是,这个人无法对自己进行客观的评估,比如他会对自己的长处视而不见、或者对自己的优势并不满意。他在主观上会固执的认为自己是无价值的、无能力、不被认可的。
别人如果给他的外在条件打9分, 可能他只会给自己打2分,甚至是零分。我见过一个案例,一位男士和太太结婚十年,有两个孩子,但是在两年前,他发现太太晚上总是和网友在聊天,他一回家,太太就挂断电话。 后来他在妻子的手机相册里看到妻子和公司的一名男同事的合影,背景好像是在外地的一个风景区。他质问妻子,妻子轻描淡写的说:只是好玩,才把同事的照片和自己P在一起。 我们想象,妻子把自己和另一个男人P在一张照片上,这个行为正常吗?!他听后明知是谎言,但为了所谓的家庭稳定,他选择息事宁人。今年在疫情解禁后,妻子留下一封信,把两个孩子丢在家里不辞而别,大意是妻子和他已经没感情了,妻子去外地打工,以后有时间回来离婚。随后拉黑了他的所有联系方式。他想起和妻子合影的男同事,于是在某一天在妻子同事家楼下等着,果然看到妻子晚上下班后径直回了男同事家。那名男同事的妻子年前时因意外去世。
后来我问他怎么办? 他说他在那个男人家门口站了很久。没有勇气去敲门,他还是希望再给妻子机会,让妻子能够回归家庭。于是他转身走了。我劝他面对现实离婚好了,他却说他不能没有妻子,他可以原谅妻子的所有错误。
这就已经是无底线的关系了。我有一个假设,就是这个男人在十年的婚姻中,一直是无底线的讨好着妻子,而不是和妻子平等的交流。 那么这个妻子很可能对他会产生反感而离开他。因为我们希望在亲密关系中遇到一个有尊严、有独立意志的人,而不是一个百依百顺的奴隶。 所以也有可能是他一步步的把妻子互动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远方:外表优秀,内心自卑是种怎样的体验? 一周前,有篇文章《一个北大高考状元的抗抑郁史》刷屏。作者是省高考状元游安。她曾经走过人生的高光时刻: 18岁 考到省高考状元。QQ空间好多人转发她的新闻。就连许久不见的朋友都说:“没想到你这么有出息。”甚至还有10万块奖学金。
但很快随着大学入学,她开始遭受打击,患上抑郁症。和多才多艺的状元同学比起来,她认为自己是只土鳖;在周围人都风生水起地找实习,做活动,未来走向正轨的时候,她不知道自己要干嘛,她开始觉得自己是垃圾。 逃避社交,每天睁着眼睛捱到凌晨4点。 可以看出,游安曾经陷入低自尊的心境。
什么叫做低自尊的状态呢?在这种状态里,人会常常觉得没用,一无是处;
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成,是个失败的人;对世界的想法是悲观的,对还没发生的事情抱有负面的预期等等。 总之,当处在低自尊状态的时候,人往往会用一种很残酷、冷血的态度来扎自己,数落自己。
曲鹞奇:低自尊感多半是和抑郁联系在一起的, 我们知道抑郁的症状是否定自我价值,放大自我缺陷,拼命的攻击自己;明明是顺畅的前景,在抑郁的人眼中却是充满绝望和坎坷。心理学家曾奇峰曾说过一个形象的例子,自信的人出门前在镜子前,先把自己全身上下夸奖一遍,然后再出门。而抑郁的人在镜子前,一定是把自己先打一顿,再出门。
我几年前接手了一位男士的心理咨询,这名男士36,未婚、刚从外地辞掉工作回来。 他告诉我,现在很痛苦,没有对象、也没有工作、只有父母留给他的两套房子。也不敢出去找工作。 我问他为什么? 他说昔日的同学条件最好的已经身价千万。而自己这个年龄出去上班,会被人笑话! 就算是去上班,也是去外地打工,这样就没人认识他了。
他还说。自己可能一辈子找不到对象了,我很好奇他为什么这样说。 他反问我,现在找对象不都得有车子、房子、存款才可以吗。自己什么都没有,怎么找啊?我说:现在已经有自己的房子了,再找份工作,以后如果谈到要结婚,再供一辆车,不就好了? 然后他一个劲的抱怨自己条件太差了,一定没有女孩喜欢自己的。过了一段时间,这位男士又去了外地某城市打工。原因不是因为更有发展,而是他不想昔日的朋友看到他没有工作。而且他在外地也是经常换工作,原因是他总觉得同事如果问起他没有结婚、有没有对象,是在侮辱他,于是他总会和同事发生争执,然后再换一个地方工作。
从现实角度来看,他在外地,其实优势更少,找对象会更困难。如果他在本地,毕竟我们这个城市竞争没那么激烈,他也解决了最重要的房子问题,在工作上努努力,很容易成个家。
是什么让他无视自己的优势,把一手牌打烂?其实就是“低自尊感”。他会固执的认为他在所有人中条件是最差的,没人看得起他。
远方:根据心理学实验研究,低自尊,确实和抑郁、焦虑有着正相关的联系。
在生活中,或许我们不是高考状元,但是遇到的人生困境,和游安本质上是一致的:在别人眼里优秀,内心却不够自信。
为什么很优秀的人也会对自己不满意? 为什么很优秀的人也会对自己不满意?
第一个原因,是一贯过高的自我要求。 游安在她的文章里,说过她严苛的学习要求:跑操前背书,打饭排队背书,甚至刚上了回家的火车就掏出卷子开始写。
这种严要求促成了她的成功,同时也是她低自尊的来源。心理医生有项经典的研究:自尊水平=成功÷自我要求。 意思是,有了成就,自尊水平不一定高。因为过高的自我要求也会影响人的自尊水平。
举个例子来说,同样月薪3万,对自我要求高的人,可能本来期待值是月薪5万,他的自尊感,相比较本来期望值是月薪2.5万的人,就会低一些。
曲鹞奇:过度自恋的人会引发抑郁,因为过度自恋的意思就是对自己要求过高。他的现实水平是7分,但是他给自己设的目标是9.5分。 那么他可能很难达到这个目标,于是他的自恋就破碎了,自恋破碎就会引发抑郁。
现在为什么很多中小学生会得抑郁症,是因为家长们认为的制造了孩子们患上抑郁症的环境。 比如现在很多学校不再排名次了,但是很多家长不愿意,他们想获得孩子的真实成绩,于是现在还有一些学校会每个月公布孩子的排名表。排名次是最容易造成孩子的自恋破碎的行为。
很多家长有意无意的会给孩子 灌输要考第一名,第一名才是最好的, 能挤进前五名才能算的上优秀。我们的少儿故事和影视作品中也经常见到状元。 那个第一甲、第一名的人是最优秀的、
那么一个班假设有40名学生, 第一名只有一个孩子可以获得, 而优秀的称号只有前五个孩子可以获得。那么其余的35名孩子在这种名次教育下,他们的自恋就会破碎。因为现实是如果前五名才是优秀,那么剩下的35名孩子在家长的眼中就是不优秀的。
还有一个理论认为,容易抑郁的和焦虑的人是因为他们的道德感太高。我给一名公司老总做咨询,他的问题是,每次要进行当众讲话时,自己都很紧张,自己总想把讲话讲好,但是每次要发表讲话的前一天晚上会彻夜睡不着觉。而且他总是感觉到他不能很好的经营这家公司。即使公司现在发展还算顺利。但他依然每天都处在焦虑中。这个案例也是和高价值有关。我问他:即使是当众讲话讲错了会怎么样呢?他说员工一定会笑话他。 我说:你把你想表达的意思在发言时慢慢讲。不要拘泥于动作、语气、和声调,只要把意思表达清楚就好了。 他说:自己总是担心讲不好。 这就是因为他内心的道德感太强,他觉得他是老板,一定要把所有事情做到完美。否则他内心里的另一个声音就会批评他,指责他。很多人不太在乎那个内心道德法官。反而能很自如的做事情。
远方:第二个原因来自环境的改变,人会暴露出“迟发性”自卑。 心理咨询师王亚南曾经在《自尊知道答案》一书中借用医学术语分析,很多以前顺风顺水的人,其实是在换到新的环境中后,才开始的“迟发性“自卑。 顺境时,没有人会对自己不满意。但一旦换到新的环境中,他们会觉得低自尊,“我不值得被爱”、“我没有价值”这些核心认知又会冒出来。
迟发性自卑,和其他自卑的状态一样,都源于消极的过往体验——外部评价极其苛刻。比如说, 家庭压力
像游安的妈妈作为家庭主妇,把下半生的希望都寄托在游安身上,时常贬损她“你是年级第一吗”、“你配不上北大”。 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环境中长大的小孩,从小背负了太多了沉重的期待,同时遭受着“你怎么这点事也做不好”“就是个窝囊废、没出息”的外部苛刻的评价。
曲鹞奇:绝大多数低自尊感和原生家庭有关。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小孩子在走向成年的过程中,对自我的认知其实是从外界习得的。 这些糟糕消极的体验,被一些孩子内化为负面的自我认知。
很多家庭在养育孩子时,家长会按照大人的承受能力和孩子交流,于是会对孩子造成一些隐藏很深的创伤。 我前几天经过六堰那个地下通道,有这样一幕,一位妈妈带着大约3岁的孩子路过,孩子被旁边的玩具小摊吸引走了,妈妈看到后就想和孩子开个玩笑,妈妈躲在大柱子后面观察孩子的 反应, 过一会孩子回过头妈妈不见了。就很紧张的样子大声喊着妈妈。而妈妈还在笑嘻嘻的躲在一边。 直到孩子已经大哭起来,妈妈才出来哄孩子。 很多人觉得这是温馨的一幕。这是成年人在自己的角度去感受。 但是在孩子的角度,这个经历可以说是极为可怕的。因为孩子的认知和思维能力没有成熟,这个成年人眼中的小刺激,在孩子内心里就是巨大的刺激。
那么家长还会犯一个错误就是用成年人指责来对待孩子,比如贬低孩子的能力、在人格上侮辱孩子、给孩子一个极低的评价。 因为孩子的思维不成熟,这个低评价对孩子来说就是很重的影响。孩子不会觉得这是家长的偏见,而是会认为这就是对自己最真实的宣判。
所以家长对孩子还是要重话轻说。在孩子适应能力的范围内去评价孩子。
远方:如何调整成自信的状态? 当人陷入低自尊的漩涡时,很容易出不来,很辛苦。小琳从小被讽刺情商低,不会说话。有一次电视台实习,她还和做后期剪辑的老师起了冲突。 因为觉得自己“不会来事儿”,怕丢脸,所以遇到很多和人交流的机会,小琳刻意能躲就躲。
之后人际关系更加淡漠,甚至有几次因为回避沟通,关系一度很紧张。其实,当人处于低自尊状态时,一旦面对有挑战的场景,就会下意识地视之为危险信号。产生消极的预期。从而会像小琳一样逃避、过度防卫,却不能解决问题,从而验证消极的自我认知,恶化低自尊的状态。
因此,要打破低自尊的恶性循环,需要根本上需要改写对自己的核心负面认知。
曲鹞奇:区分现实和观点。
低自尊感是一种主观感觉, 这种感觉往往违背现实,然后给我带来一个无比真实的感觉,就是我们能力不够、我们太弱了、我们一无所有。 但是哪怕再真实的感觉也不一定是现实。
记得很多年前的一天,我的工作不是很顺利,一个问题好几天都没有解决,我陷入到深深的自我否定中, 我觉得我一无是处,前景灰暗。我甚至怀疑我是不是应该换个行业。但是我还是拿出一个本子,开始写一些东西,来整理一下思路。 我写着这几年工作中取得的成就、和优势、还有别人对我的正向评价。 大概写了满满一大篇 。 我感觉好很多了。 因为我们的情绪可能会给我们营造一个无比真实的感觉,在感觉中我们觉得自己没能力、没机会、没优势。如果我们相信这个情绪,我就被主观给骗了。
当我在纸上写出一些客观的现实的时候,这些现实比主观的想法更具有真实性。你列举着现实的优势,同时你的内心也重新进行了心理建设。于是你会发现,你所谓的很糟糕的感觉只是一种想象,它不是真实。你越接近真实,你的情绪也就随之发生改变。
第二是 实现自我接纳
我们有一个感觉,在上学时,遇到一个自己不懂的问题,我们可能不好意思问,生怕老师会觉得我很笨,连这个问题都不懂。 现在想想,挺可笑的,当时之所以是学生,就是因为自己本来就不懂什么,不懂就问嘛,这不是很正常嘛。你要是都懂了,那你还上什么学啊。 这就是一种自我接纳。
我现在给学员们上心理咨询师培训课,我会把以前我在工作中的失误案例,拿出来和大家分享。让大家能多维度的了解这个工作的细节。 但是在刚从业的时候,自己有了失误总想藏着掖着。担心学员们知道了会不会不认可我了。现在想想一个心理咨询师就是从生疏到老练的。生疏的时候失误更多这本身就是客观规律。 几乎所有的心理咨询师都是从这个阶段走过来的。 现在我可以很坦然的和大家聊聊失败的案例。
第三 建立新的体验
对于焦虑的事情,不要像以前一样,一口回绝,你可以先去尝试一下。你对这个事情的感受深了,适应能力就越高。我记得在09年我刚从业时,我的老师本应该在电台做一期节目,结果那天她有急事要去处理,她让我替她上一期节目,当时我才入行3个月,可以连基础心理学的课程都没学完。我当时脑袋都大了,离节目开播还有半小时,就算是推脱都不行了。
我当时都不知道是怎么走进直播间的。我机械的和听众们打招呼,机械的做自我介绍。 但是过了几分钟,我觉得我的注意力都转移到节目本身去了,反而没有更多的精力去注意紧张, 一小时的直播很快就过去了。 这一期节目做完,我才感觉到好像也没那么难。
我的总结就是遇到焦虑的事情,你可以尽力让自己关注当下你要做的事情上。 而不是焦虑本身。这样一来,你就截断了给焦虑输送的养料。
远方:你不是谁的累赘,无论活成什么样也不是废物,你是生命的礼物,人间的宝藏。
每一个人都潜藏着无穷的小宇宙,能量爆棚,只有你看得见Ta。好好关怀自己。
世界和我爱着你。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