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u许 发表于 2022-6-2 21:02:45

地名古今⑦

编者按:地名积淀着城市发展的文脉基因,蕴含着城市的历史底蕴。为了进一步转化地名普查成果,弘扬优秀地名文化,桐乡市民政局向社会广泛征集了大量地名故事,并先后编辑出版《桐乡地名故事》、《桐乡地名故事续集》。为了更广泛传播这些地名文化,我们将通过“桐乡民政”公众号持续发布有关桐乡地名喜闻乐见的故事、传说。

乌镇古称乌墩。春秋时为吴疆越界,吴曾戍兵于此以防越,故又名乌戍。至秦代,“秦置会稽郡,裂车溪之间,西属乌程,东属由拳,乌青始析。”(《乌青志》)唐咸通年间始称乌镇。至明朝嘉靖间,以车溪(今市河)为界分为二镇,河西称乌镇属湖州,河东称青镇属秀州。自元至清,虽然湖州、秀州曾分别改为湖州府、湖州路,嘉兴府、嘉兴路,但乌、青二镇并未变动。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市河以西的乌镇从吴兴县划归桐乡县,才统称乌镇。

关于乌镇名称的由来,民国《乌青镇志》是这样记载的: “乌镇古为乌墩,后魏至唐与钱缪王皆戍兵于此,古称乌戍……青(墩)之说恐与乌接壤故以青为别。” 按乌青两镇,唐以前无典据,咸通十三年(872),朱洪《索靖明王庙碑文》始冠以乌镇字。由此可见,乌镇名称是从古代乌墩、青墩逐渐演化而来的。那么,乌墩和青墩的名称又从何而来呢?据《乌青镇志》载: “乌墩青墩之名,其从来远矣。所谓墩者,以其地脉坟起高于田野也。”这就是说,乌墩、青墩的名称,是人们根据地形取名的。其实,此只说明了何以称“墩”,而何以称“乌”“青”仍未说清楚。

一直以来,人们对“乌”“青”名称的来历有各种说法,其中有一个传说倒很有趣。相传,一千多年前,唐宪宗元和年间,有个英勇的将军,姓乌名赞,人称乌将军。乌将军热爱国家,体恤百姓,武艺高强,勇敢善战。唐自安史之乱以后,中央实力渐弱,地方官吏飞扬跋扈,纷纷割据称王。当时,浙江刺史李琦也想称霸,就举兵叛乱,致使这一带兵荒马乱,田园荒芜,百姓无法生活。

皇帝为防李琦尾大不掉,就命乌赞将军同副将吴起率兵讨伐。他们穷追猛打直打得李琦望风而逃。乌、吴二将追至车溪河畔,李琦突然挂出免战牌,要求休战。乌将军只好就地扎营,待机再战。谁知就在当天深夜,叛军突然袭击营地。乌将军奋起迎战,李琦且战且退,退到车溪河边,从一座石桥上飞快逃过。乌将军收军跃马上桥,跟踪追杀。刚过石桥,只听得战马长嘶一声,前蹄陷落,乌将军从马上跌下,原来李琦在桥堍设下陷阱,暗害乌赞将军。当乌将军跌入陷阱之后,埋伏在四周的叛军蜂拥而上,乌将军和他的青龙驹战马死于乱箭之中。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乌赞将军和他的战马青龙驹,就将此地取名乌镇、青镇,不过这仅仅是传说。但在乌镇西栅景区内建有一座乌将军庙,供后人凭吊和探究,却是真实的。

乌镇地势低平,河道纵横。镇南,金牛、白马二塘之水汇合北流,形成市河;镇西,苕、霅二溪自西而来,流至乌镇,河水向东,横贯全镇,流经镇区后分别注入镇北的澜溪塘。镇区以十字形内河水系为依托,民居沿河而筑,以中市为中心,形成东南西北四条老街,分称“东栅、南栅、西栅、北栅”。旧时,为了防范盗匪,在这四条大街尽头的桥下河道中,各建有木桩钉成的栅栏,就有了“栅”的名称。南栅建在南新桥(原名南昌桥)下,北栅建在双溪桥下,东栅建在打铁高桥下面,西栅建在仁济桥下。在水栅附近的半街半河间,搭棚住人管理(同时兼管打更)。晚上关闭水栅,早晨打开,夜间如有婚丧、治病、接生等船只急需通过水栅,给管“栅”的人送个“护封”(红包),就可通融打开水栅。这些水栅约在1923年左右逐渐被废除。人们叫惯了“东栅、南栅、西栅、北栅”,后来就代替了街道的名称。街道的尽头,称之“栅头”,于是就有了“东栅头”“南栅头”等俗称。

1999年,乌镇开始保护性开发,先后开发了东栅、西栅两大景区,成为国家5A级景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经典景区,是欧洲游客最喜爱的中国旅游景区。现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十佳古镇。荣获亚太地区遗产保护杰出成就奖,世界休闲博览会休闲创新非常荣誉奖等称号。2014年11月19日,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乌镇召开,并成为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会址。

(来源:桐乡市人民政府网站) 【投稿、区域合作请私信或发3469887933#qq.com24小时内回复。】

声明:以上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123@shiyan.com)删除!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地名古今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