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 发表于 2011-12-28 14:57:54

童年系列

童年系列之一
                     忽然想到

           
  世上本无竹溪县。
  后来人多了,遂建置了竹溪县。那是明成化十二年,也就是一四七六年。“竹溪县儒学,肇自成化十二丙申,因流凶作梗,都宪阳城原公杰奉命来抚安处置,奉请开立郡县以治之,于是,兹县始立。”(《重修儒学记》明 徐杰 玉山人 教谕)由是观之,竹溪县治及儒学,均兴自此时。
  想起这些,是因为近日一件事:2006年4月19日下午,在厦门大学授予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名誉法学博士学位的仪式上,连战先生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演讲。随后,厦门大学请连战主席题词,连战主席当场挥毫,写下:“泱泱大学止至善 巍巍黉宫立东南。”结果此次活动的主持人,厦门大学副校长潘世墨,当众读诵这两句,将“黉宫”(正音当为“宏”宫)念成了“皇宫”(音),台下还一片赞美声。 ( 王孺童的BLOG <连战又出“试题”,校长再念“白字”>http://blog.sina.com.cn/u/47185e92010003yj)
  竹溪建县,文庙与儒学同时建成。黉学根据考证,黉 hung* 洪 hóng 黉门(古代称学校):|黉门学子。“黉门”的“黉”古音与“宏”或“横”同音,与“红”不同音,后经普通话审音委员确定其普通话读音与“红”同音。黉门与泮宫均为古代学校。古学均尊孔庙,黉门在西,泮宫在东,亦有“身入黉门,天子门生”的说法。如《后汉书•仇览传》:“农事既毕,乃令弟子群居,还就黉学。”也有“黉门施教有方,犬子才得高中”之说。
  然竹溪黉学后毁于战火,复于康熙五十七(1718年)年重修,是时知县为龚克庸,建于南门外。然后复毁于战火矣。竹溪县于顺治九年,明伦堂刊立学规。康熙四十一年,颁饬士子文,立于明伦堂。乾隆十一年至二十二年,竹溪县宋焕知县曾重修崇圣祠并建明伦堂,曰建祠学官,颜曰崇圣。并言继建明伦堂三间,俾诸生讲学课业其中。
  明伦堂建于文庙内,是尊孔儒师们“宣教化、育贤才、善民俗”的讲学之所。。文庙内有大成殿一座,殿内有孔子木像一尊,高二尺三寸七分,阔四寸,厚七分。座高四寸,长七寸,厚三寸四分,朱地金书;文庙旁设儒学(通称黉学)。
  1925年秋,县设高等小学堂,随即停办。1942年8月,设县立初级中学,地址为原黉学旧址,即为今天的县一中了。1958年建成完全中学,1998年初中分离出去成为高级中学,距今已有530年的历史,是湖北省教育厅确立的首批办好的全省113所重点中学之一。
  我所就读的小学,就在县一中的对门。现在称县实验小学。那时候叫“东方红小学”。现在各位明白了。由厦门大学副校长读不准黉学二字,我想到了我县的黉学,进而由黉学想到现在的县一中,再想到对门的实验小学。最后想到了我所就读的小学“东方红小学”,就这么回事。
  从教二十余年来,每到一所学校,能够一次不经我提醒而正确念对,我的名字的,似乎就只是欧胜宝老师一人。佾,出自《论语八佾》亦作“八溢”。亦作“八羽”。古代天子用的一种乐舞。 “八佾:‘佾(yi意)’,行,列。八佾,纵横都是八人,共六十四人。特指古代奏乐舞蹈的行列。一佾,是八个人的行列;八佾,就是八八六十四个人。按周礼规定,天子的乐舞,才可用八佾。诸侯用六佾;卿、大夫,用四佾;士,用二佾。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孔子评论季氏说:“他在家庙里竟敢冒用天子的乐舞--八佾,这种僭越礼制的事如果可以容忍,那还有什么事不可以容忍呢?”徐志刚先生注:“季氏:鲁国正卿季孙氏。此指季平子,即季孙意如。一说,季桓子。  按季氏的官职,只有用四佾的资格,但他擅自僭(jian剑。超越本分)用了乐舞的规格的八佾,这是不可饶恕的越轨的行为。”
  那时候,我放眼看去,目无余子。他们连我的名字也念错了耶。那可是古文化经典中,最常见的一句。

一文 发表于 2011-12-28 14:58:44

而实际上,很多问题,确实也只有欧胜宝老师能够为我解惑的。后来知道自己错了的时候,已经认识了很多很多的朋友,他们在很多方面,都能够做我的老师的。只因为,人纠着了早先认识的,他们的某一方面失误,就认为他们不过如此罢了。
  知道自己,错了。可是,那已经是付出了很多代价呀。
  所以,纠住厦大校长的一个很不常见字念错了,从而得出中国校长的素质可见一斑的结论,这个似乎是非常有失偏颇的。正常的人都不可以以此衡量,更何况衡量一个校长呢。


童年系列之二
                      糖炒栗子

           湖北省十堰市竹溪县中峰镇中心学校 442312 马佾

  一九七三年九月,我五岁。
  到城关镇东方小学校就读,那时候,东方红小学为中学小学完全学校。这所学校前身为竹溪县第一完全小学,简称“一完小”。创办于1907年。1950年县文教科定名为竹溪县立第一完全小学。1967年改名为城关镇东方红小学。1970年附设初中班。我就在这个时候进入学校就读的。而后来1979年后,又办起高中班时,我又在该校读初中了。1984年,改为现在的名字“竹溪县实验小学”。
  出家门,沿小河而行,过大河。大河是木板桥,桥板厚五寸,宽二尺,是竹溪河南岸进县城仅有的两道木桥。搭桥的地方叫龙王庙,古时祭龙王爷的地方。可以看到一圈老城墙。四四方方的城墙,把竹溪县城团团围着。墙高近六米多,宽四米。1574年修筑完成,县城周围二里零三分,矬堞三百六十八。可是,现在,仅仅存在东门城楼了,城垣16。1米。穿城墙东行,过粮食局,可见一栋老房子。那就是东方红小学了。
  大门是木门楼,进门是一个庭院,然而这不是学校的正门,学校似乎没有正门的,如果算正门的话,那正门在旁边,由空地进入的。庭院是教师的住宅。与庭院并列而排,有四行青砖瓦房,那就是我们的教室。由空地进入学校,在北方是一排青砖屋,那是学校的厕所。中间就是我们的活动场地了。
  场地的西边,也就是老城墙了。那儿是我们的乐园。你可以想象,一个五岁的孩子,怎么呆能爱上学习?
  每天出门,在家门口的小河边,要磨蹭好半天的。如果有大人跟在一块,那就只好迅速的过河。如果没有大人,那在大河边上,又是好半天的消磨了。龙王庙,却无龙王,可是,在那儿有一排排老城墙壁的。长约半里,没有被拆除。上面长满了杂草,小树,各种各样的小鸟时时叫喊着,是在叫我们吧?
  有大人看见,只好往学校走。不然在回家后,会挨打的啦!
  学校只有一项好处,那是我们数学老师带来的。数学老师姓杨,四十岁左右,家住在那个木门楼的四方庭院里,靠东头的一间。只要我去迟到了,她准会回家,拿出来一把糖炒栗子的。杨老师的丈夫姓王,叫王仕英,后来成为县实验小学的一届校长的。
  现在想起,栗子似乎比我的大拇指略大,上面沾染糖稀,热乎乎地还烫手。是杨老师每日的早点么?据说,板栗性味甘寒,有养胃健脾、补肾强筋的功用。唐代孙思邈说:“栗,肾之果也,肾病宜食之。”《本草纲目》中指出:“栗治肾虚,腰腿无力,能通肾益气,厚肠胃吃食板栗可以益气血、养胃、补肾、健肝脾。
  那么,这是杨老师的药品了。要不,为什么天天早上,都有热乎乎的糖炒栗子呢?
  那时候,似乎常常故意迟到的,为的就是杨老师的糖炒栗子。
  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记有当年北宋京都中:“有托小盘卖干果子,乃旋炒银杏、栗子……”这是现炒热卖。可见炒栗子自宋代已有。
  糖炒栗子,是秋冬季时令风味食品。其制作方法是精选优质板栗,应选用肉质细密,水分较少的小栗子。放进装有粗沙和糖稀的锅内翻炒而成。糖炒栗子,呈深棕色,油光锃亮,皮脆易剥,香甜可口。清代光绪年间富察敦崇写的《燕京岁时记》说“栗子来时用黑砂炒熟,甘美异常”。
学校吸引学生的地方,不是学习,而是杨老师的栗子。
  现在在冬天,在早起时在寒风中往学校走时,常常想起糖炒栗子。
  每天故意迟到的把戏,杨老师知道吗?



一文 发表于 2011-12-28 14:59:22

童年系列之三
                    竹笋炒肉

          
  什么是竹笋炒肉?你一定不知道吧?且听我慢慢地道来。
  记得语文学的第一课,似乎是毛主席万岁。歌曲唱会的第一支,是我爱北京天安门。上课时,必喊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紧接着,教室里人声鼎沸起来了。
学校没什么好玩的。
  每天到校后,最多的是跑到学校西头的老城墙边上玩。老城墙西南角是老守备署,建于清康熙四年,也就是1665年。俗称北教场。1982年,老城墙都拆除了,在原地建成了现在的北大街。现在,是竹溪最有名的街了,县委政府一条街。那时却是一大块坟墓地,在旧时候,是一个杀人场,专门杀犯人的地方。旧社会时,一些无主的犯人死后,放在那儿发臭,也没有人去动的。于是,是没有多少孩子,敢去那儿的。而我们在课堂上,不听话时,老师会训斥学生的,当然,没有杨老师,说送你去学校西头的坟墓地去吧!
  调皮的,马上不大敢再闹了。
  不仅仅是因为那儿是一块坟墓地,因为,在坟墓地下边,靠近学校围墙壁的,是中队,一队身着军装的,每天准时在后山坡上训练的,队伍。有几只凶恶的狼狗,常常冲着我们这些孩子,呲牙咧齿的,扯得铁炼哗啦啦直响。
  然而,严厉的老师也好,凶恶的狼狗也好,并不能拴着孩子们的心。我们常常眼睛看着讲台上的老师,心里却想着学校外面。
  在坟墓地的南头,学校的西南方,是一个大院子的围墙,高高矮矮起起伏伏的砖墙。砖墙内,人武部,革委会一些机构都在那儿。大都依山而建,院子里有一大片竹林,稀稀疏疏的房子,间三杂五的,摆在竹林道边。几根古朴虬劲的葡萄藤,在竹林间绕来绕去的,围着一根细细的线,形成一个静谧的世界。
  那是我们的世界。
  在放学后,也有在上课时,几个同学一块,到竹林去玩。竹林里没有路,只是纵横杂乱的竹枝,满地枯枝落叶,厚厚地一层,踩上去软乎乎的,在云朵里走路,也是这样的吧?那一次与刘向阳,马盈伍一块。唉,三十余年了。他们大概都不记得了吧?
  刘向阳说,咱们到老地方去玩吧?
  什么老地方?在这儿哪有我们去过的,好玩的地方?
  然而,想着竹林,好,去吧!
  沿着竹林边走,沿着砖墙壁走,沿着依稀可见的一条落叶少的地方走。很快,没有路可走了。刘向阳说,还是你带路吧。用手扯过歪倒的竹枝,一步步向前试探着,走。
  周围静静地,似乎一根针掉下去,都听得见响动样。走到竹林最南头,造近围墙壁的地方,也就是竹林边了。是一小块空地,我们都坐下。据说 竹根处可以长笋子的。于是,手扯竹根,只是,很牢实的长进深土里了。又折断几枝竹,用力的挖掘着,可是,还是没有竹笋的。
  是响声太大了?还是这几个孩子,每天在这儿到处乱窜的,应该读书上学的时候,不好好上学的,引起人武部的注意呢?更何况,刘向阳的父亲,还是人武部一个负责人咧!手里拿着刚刚用力扯出的一根竹根,被大人捉到一个小屋子里,然后,是学校的院子里。大木门楼的四方院子里。
那一支竹根,在老师手中晃动着。
  一个多星期,刘向阳是在教室前的地上度过的。老师不准他上坐位。而他似乎也不敢坐在座位上。
我们也一样不敢完全坐上去。屁股一沾到东西,都疼痛的厉害。
  竹根打屁股,就是竹笋炒肉。

一文 发表于 2011-12-28 15:00:42

童年系列之四
                    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在东方红小学读书,只读了一年时间,但几位同学,却牢牢的记住了。一块挨打的两位男同学。还有一位,则是一位女同学。

一九八八年,在职业高级中学任教时,星期天回家时,路上遇到刘秀丽,可是,她一点也不记得了。当年有这么一位同学,那一件事的。也仅仅是一年的时间同位,已经过去十五年,当年五六岁小孩子的事,,应该忘记了的吧。那一年,刘秀丽也该二十岁了吧。同行的一位男青年,紧紧地跟在一块的,是她的男朋友吗?
  当年,班上我最小的。别的同学都是六七岁光景吧?我只有五岁的。
  同位带着一个口袋,小小的书包斜斜地背在肩膀上一身蓝咔叽布的衣服。那时候是蓝白相间的世界。据一位到中国的国际友人说,来到中国一眼看去,是灰色的世界。而拥挤的人群一如灰色的蚂蚁世界一样哟。
  是一场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运动,把女人不能穿花衣、裙子、高跟鞋,不能留长发、卷发列成为生活规则。而男人,除了红像章和红袖标,只能穿灰色调的衣服。
  上课了,老师写板书时,女同位悄悄地把手伸进自己的小口袋中,摸出一粒什么,红红的,正当她的嘴在鼓动时,老师发现了。把她拎到教室前面,扔在讲台前正中,二三组同学座位的前面。同学的眼睛鼓着我,是在怪我没告诉她,老师发现的事吗?
  下课后,她把剩余的,红红的小果子,原来是樱桃,都分了,给前前后后的同学。可是,却没有我的。眼睛仍然鼓着我。
  教室是灰色的,座位是灰色的,走出教室,两排教室如同夹道一样,把中间一小块场院紧紧地夹住了。跑过一排教室,仍然在一块夹道中间。四排教室,呈m形,而m字的顶部,就是教师办公的四方院子,杨老师住家的地方。跑过那儿,径直上中峰了。
婆婆的家在中峰朝阳村。
  中峰朝阳村,在竹溪历史上,因一件事,一个人,大大有名的。据说,当地有一块方圆丈许的土,长出的米极香,名为香米。曾经是年年进贡的物品。千里跋涉只为皇帝一人享受。1586年,明朝万历十四年,考入北京城做官的余成楚,上朝言事,请除此贡。准允。自然在这样的地方,特产是极其富饶的。
  十五里的路,似乎一会儿就到了。婆婆家有樱桃树。四大棵,一字排开种在住家门前。还有两棵是葡萄树藤,弯弯曲曲地,盘旋在几棵树间。屋后,还有两棵拐子树的。
  不愿意去学校,不愿意读书,不愿意见到同位,那位女孩子,只为那一粒粒,红红的,樱桃。
  似乎是妈妈回到娘家,要拉我回学校,而我,正坐在树梢上,栅桃树梢上,弯弯软软的树梢,在空中一荡一荡的,却并不高的树,然而距离妈妈,似乎很远远的。又似乎是自己坐在捌子树上,硬硬高高的拐子树,把我托在空中,妈妈焦急地看着,却无奈的走了。然而,我终究还是回去了。回到自己的学校,回到有很多同学的班上,坐在那位女孩子的旁边。
  瞪眼睛的事,似乎也忘了,我的同位,女孩子。
  在这样的情况下,学习那就成了一个笑话了。所以,第二年,我就回到了大队上小学,红光小学读书去了。
  红红的樱桃,自然也消失在记忆之外。

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宋/蒋捷)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
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一文 发表于 2011-12-28 15:01:33

童年系列之五
                  羊肉火烧

         
  竹溪,如果你没有来过,来了后你一定不愿意走的,因为它的吃文化独出心裁呀!如果你已经来了,你最难忘记的小吃是什么?
  我最难忘记的,是童年的羊肉火烧。
  据竹溪旧志书记载:县内陕西之民五,江西之民四,山东河南之民二,土著之民二。所以,羊肉火烧成为竹溪旧时四大名吃也就不奇怪了。复汇集四面八方之名吃,从而形成了竹溪人会品的说法。此“品”暗含会吃,讲究吃,吃得有风格有品味等等之意。外地人到竹溪,用不了多久,就不愿意走了。因为竹溪的吃法让人留恋忘返了。
从东方红小学大门往东走,过街道,进入一道大门。这就是县第一中学了。这所学校实质上,创办于一九四二年,解放前称“两竹中学”,为竹山竹溪合办之故。一九五六年,始正式称为竹溪县第一中学。因为此时县内又有了水坪初中之故。也就是说,县内有了两所初中了。一九五八年起,才开始招收高中班学生的。
  学校建立于儒学旧址。为竹溪县文化色彩最浓的地方。大门为木门楼,在学校面街正中。楼房也为木板楼。是学生的住房处。进了大门,有一道大墙,旧称照墙。照墙从西周早期到现在大约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照墙也可以叫照壁,照原本意思是指光明或是阳世的意思,壁之原意与在‘辟‘相近,有屏除的意思。中国北方又称为影壁或萧墙,祸起萧墙的成语就是与照墙有关。哈哈,在自家院子里发生的乱七八糟的事,就是了。因为照墙的主要功能就像屏风一样,有遮蔽阻挡的功用,防外面的干扰,谁知却未能阻挠呢。所以,照墙有外内两种,县一中的这一种是内照墙了。
  过了照墙,是一个极大的四合院。四面均为学校教室,过了中间的场院。又是一个小小的四合院,院内可见到两棵古柏,据说有近千年的历史了。一棵半枯半死,一棵青枝绿叶的生机盎然。可惜了。没能保存下来。现在没有了。古柏两边也是木板楼,却是教师的住处了。走过小四合院,可见一小池,池上一桥,过桥出一小门。就到了东门了。
  羊肉火烧就产自这里了。清真小吃是它名。
  这是县内唯一一家回民小吃店。现在还有谁记得它呢?
  火烧,扁圆如烧饼,含陷似饺子,皮薄陷多,外酥里绵,鲜香味浓,轻咬一口,油水便滋溢而出。分为干火烧和油火烧二种。干火烧做法是,把面和好揉到,切成一两左右大小,用擀杖擀成薄皮,皮薄可至纸张一般,抹上油卷起,竖立压开,包入肉陷,再压成直径10厘米左右的圆饼,放在专门打饼子用的鏊子上烙至外皮焦黄即可。油火烧则直接用面皮包陷,在平底锅浅油中煎熟,食用时,浇蘸上醋蒜汁,清香解腻,更为爽口,其陷多用羊肉剁大葱。也有用牛肉的。
  那时候羊肉火烧一角钱一个。一个小学生,那里有钱呢?似乎记得,粉面烙的火烧馍是七分钱一个,糯米蒸的碗儿糕是五分钱一个,那已经是我的梦想中的食品了哟!而读书报名费,是五角钱还是八角钱呢?
  你能用一学期学费的五分之来吃一块小小的,羊肉火烧么?
  在这所回民小吃店旁边不远,是大巷子。1815年,也就是清嘉庆二十年,回民在此建清真寺一院落,有礼拜堂,浴室,住房等。由于紧紧地靠近县一中的,于1951年县中恢复招生,为扩大学校,遂把清真寺转移到小巷子了。
  现在,竹溪在旧中国时的四大名吃,四小名吃都没有了。
  似乎仅仅是吃过一次,还是两面三刀次的羊肉火烧,久久地,留在我的梦想中。
  是因为吃的少,才难以忘记的吧?


一文 发表于 2011-12-28 15:02:28

童年系列之六
                   有暗香盈袖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这是李清照《醉花阴》(九日)之词。原句为: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据传:伊士珍《琅嬛记》:易安作此词,明诚叹绝,苦思求胜之,乃忘寝食三日夜,得十五阕,杂易安作以示陆德夫。德夫玩之再三,曰:只有“莫道不消魂”三句绝佳。
  用现代话说,就是李清照把《醉花阴》这首词寄给了她的丈夫赵明诚,赵明诚十分欣赏,于是就想胜过李清照,因此,他闭门谢客,废寝忘食,三天三夜,又写了十五篇《醉花阴》,然后混杂着李清照的作品,拿给他的朋友陆德夫来看,陆德夫经过再三的展玩欣赏,最后说只有三句绝佳。赵明诚问他是哪三句,陆德福回答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正是李清照所作的那三句。这是文坛上大家非常熟悉的一段美谈。

黄花为菊花,花之隐逸者。提及起它,实为想起表妹金菊。
  外公弟兄六人,他居中,为老四。住院为一个大四合院。东方不居住人,大外公不在这一个院子,居住在坡下另一处了。二外公居北箱房,三外公居正中正屋。五外公居南箱房。老四,也就是我外公居住东南方角处二间。
  每位外公都有三四个儿子,也就是说,我的老表极多了。但与我年纪相仿佛的,只有金菊一个。是比我小一岁还是二岁呢?
  逃学为好吃,那是童年的我唯一的印象。外公家那儿,果木树特多的。每家每户的门前屋后,都种着。别的似乎都不记得了。五岁以前的记忆犹新,但最清晰的,是表妹金菊。生命从零岁涌现的,记忆从蒙胧中开始。可是,我却只记得五岁时的情景,也就说,我的生命,实在是从五岁开始的了。
没有读书前,发蒙读书后,只要到了外公家,一定要却找表妹金菊的。但表妹往往引着她的弟弟妹妹们。她们姊妹五个,我与她的玩耍是在她的肩膀上坐着一个弟弟,怀里抱着一个妹妹,身后引着一个弟弟中渡过的了。
  那时候还没有开始计划生育的。
  爬树摘果子,上房揭石板掀茅草(那时候,房子极少盖得起瓦的,都是在山上找的石板,大小约二三尺,如果没有石板,就是用茅草搭了。印象中,好象有一家,盖房子全用的是石头,墙壁,房顶都是的。那是怎能么盖起来的呢?爬上那一家屋顶时,在心中风车一样的转着念头。现在当然明白了。)上山放茅坡(一次引发大火,四合院里的舅舅舅母表哥们,都去救火,回家时,一个个黑乎乎的,从我面前走过,恶狠狠的瞪了我一眼,晚上,一定有金菊的哭泣声,与几个舅舅惊呼自家瓢又破了。瓢有葫芦做的,把一个整葫芦切开,成两半,挖空内部的软肉,凉开,就成了一个水瓢了),
  如果有南瓜,就从家里偷一些酒曲子。齐齐的,从南瓜蒂部,切一个四方的洞口,拿出蒂。挖空南瓜肉,清出里面的嫩瓜子,将酒曲子拌在肉里,又放进南瓜里面。盖上南瓜蒂。过上四天还是三天呢?或者说,是一个星期?如果还在外公家,就与表妹一块去看我们的南瓜酒了。
  每到晚上,坐在四合院落正中,引着弟弟妹妹的金菊,还有我,小小的木凳,那是用树根,一个大树根做的。顺便说一句,我外公是中峰最有名的木匠。看着天的月亮,表妹说,白手巾,包饼子,不能吃,却好看。你猜猜是什么?
  月亮的亮光,弱不禁风的女子一样,在乌云里走来走去的,一会儿悄悄地藏起来,一会又露出她的笑脸。柔柔的看着我们。表妹的眼睛里,也有一汪柔柔的水,静静地荡漾着,一会儿看看弟弟们,一会儿看着我。
  五岁的时光,能够永远停滞不前,该有多好呀!
  是月亮么?
  白手巾,包饼子,又好吃,又好看。你猜猜,是什么?表妹眉头一皱,弯弯的眉梢,在淡淡的月光下,好象活过来一样,能够说话咧!
  是妈妈,是妈妈在给弟弟吃奶奶,我肯定的说。呵呵,哥哥你错了。那是┉┉没等表妹说出口。我抢先说,是印巴馍。哈哈。表妹笑了。印巴馍,是竹溪民间,用糯米粉成粉,和稀,放在请木匠刻好的模子里,做成的。蒸熟后可食用的一种小吃。大小径寸许。
  表妹眼中所见,总是能够编成一个迷语来。而我在表妹的眼光流动中,常常猜出了谜语。后来参加工作后,有一段时候,购回一大批谜语有关的书籍,是对那一段时光的回恋么?
  表妹,现在嫁到十堰了。在大城市里还好么?可是有几十年没有看到表妹了的!



一文 发表于 2011-12-28 15:03:36

童年系列之七
                         鹅儿肠

  不可能一天到晚都是玩啊。你得上学。就回到村上学校吧。
  于是,在东方红小学仅仅读了一个一年级,就回到村上学校了。那个时候,在县城里读书,是很难很难的。父母亲托了多少人,才让我到县城里读书呢?可是却被我成天逃学,而放弃了。

村上学校叫红光小学,也是城关镇第三完全小学。是解放前,我村大地方杨小波的住宅。在花字系列中,多次介绍过的啦。
  村小学校的教师配备不齐,村上的李湘菊,一个高中毕业的姑娘,请到学校教书。她带我们语文课。后来又请来村上有高中学历的姜老师,他带我们数学课,姓龚的是我的长辈,我要喊她婶婶。在我读四年级以后,带我们语文课。她来是因为我们的李老师去生小孩了,带是去结婚呢?现在完全记不清了。可是,后来,李老师再也不去当老师了。我们很是想念她的。
  听大人们讲,似乎是她们都是民办教师,工资极少的。并且,每天还到到村上上工,因为总有半天是没有她们课的呢。
  李老师常常给我们读文章,似乎是一此报纸上的。内容现在也是一点不记得了。印象中,她的语调平和而充满感情,普通话说的极好。课堂上,她给我们讲中国共产党万岁,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往往有故事在文字中暗藏着。而在故事后,又是文字的七折八零后的小故事。练习作业时,也是极为有趣味的,一个个同学在座位上,说着自己的故事片,让自己的故事在课文中再现了。一天天,课堂学习时,似乎是自己家庭生活在老师那儿再现,这是放电影吗?还是老师再让我们放电影呢?学习就是游戏吗?语文课的学习就是体叶文字的乐趣吗?
  在村上学校里,我仍然是年纪较小的一个,坐在一组第一位。班上也就是二十多个同学吧。可是,老师常常提问我的。是不是说,那个时候,就埋下了一颗,爱好语言文字的种子呢?
  当你爱上什么的时候,是不知不觉的,在你不经意中完成 的啦。可当你回首时,那一切已经是依稀的梦境了。你抓不住一点点梦中的情景。
  正如我现在,一点也想不起来,当年的情景了。只记得,李老师的普通话,她柔和而温暖的语调,还有她那双眼睛,圆圆的,鼓励的盯着你,契入你的生命里。
  村上的人常常说,如果,她不是生在农村,如果不是生在我们这儿,一定会成为一个大人物的。
  什么是大人物呢?
  我们问大人。大人们却语焉不详,往往支付我们两三声,就说一些别的话题去了。
  只知道,如果,如果什么的以后,李老师一定会成为了不起的人啦。
  有一天,李老师忽然说,要我们去扯一些野菜,象鹅儿肠什么的。于是,教室里面沸腾起来了。一个个同学冲出了教室。或者,我记错了。是老师们扯好了这些东西,说是煮一大锅饭,让我们回家去拿碗筷来,吃一种叫做“忆苦思甜饭”的东西。
  鹅儿肠是非常普遍的野生植物,有时候甚至可以看到它们将休耕稻田挤的满满的,即是比它们小的植物都难以生存。以前农家常以它来喂食鹅,甚至放鹅到休耕田中吃个痛快。农村的小孩最喜欢带着小鹅到长满鹅儿肠的地方,让小鹅饱食一顿。鹅儿肠也可药用,它有理气,化湿,活血,止皿,消积,解毒等功用。可治胃痛,黄疸,大便下血,月经不调,小儿积食,疔疮。
  同学们纷纷回家,我拿的是一个木碗,是外公用木头做的。还有同学拿来了竹碗,草碗的。那是用草或者细竹片纺织好了后,用桐油一油,整个碗油光闪闪的,十分好看。现在知道有这种的碗的,不多了。
  所谓的忆苦思甜饭,其实是用烂菜皮、豆腐渣、胡萝卜、糠皮麦麸粗麦粉加上少量的苞谷面,搅和在一起烧成的糊糊粥,连盐都不放的,可以说,那不是 “饭”跟猪食几乎没有什幺区别,
所以,我的碗打破了,是我不经意的,还是故意的呢?
  而现在,在美国的不少中小学校校园甚至幼儿园里,吃“忆苦饭”非常流行,其宗旨主要是为帮助孩子懂得珍惜粮食,学会同情穷人,并或直接或间接地获取国际知识。参加过“体验饥饿”活动的孩子,便再也不会浪费粮食,还向学校的“粮食银行”捐赠了自己节约下来的多余食品或零用钱——这些由孩子捐赠的食品和金钱有的分发给了国内慈善机构,有的还远送到了遥远、贫困的非洲大陆。
  怀念那些人,那个岁月,还有鹅儿肠。
现在的人们,往往是食用幼苗及嫩茎叶,洗净後可以清炒或是加一些其他佐料,滋味极佳,也可以直接川烫,加调味料後食用,是一道相当下饭的菜。

我们都是鹅儿肠啊,寂寞的生长在野地里。


一文 发表于 2011-12-28 15:04:32

童年系列之八
                        风清月白

             
  竹溪呀,古有八大景的,你们知道么?
  不知道。
  盛夏夜间,三五成群的大人小孩子,围坐在河堤上。河水在明亮的夜色中,哗啦啦地流动着,片片的鳞光微微地晃动着。而同晃动着的,还有小孩子的心。
  在河堤边,有一间小小的,简陋的笔楼。因为靠近河边的地不好种菜,早在解放前,拥有这一片土地的,就是马家的人,栽种了好多好多果木树。春天来了的时候,雪白的梨花,粉红的桃花,淡淡的苹果花,交相辉映,十分好看的。而到了夏天,那一定是会有人去偷的。
  河边的小房子是给看青的准备的。
  没有睡眠着,看青的人,就坐在河堤边纳凉。天南海北的古经,东洋西洋的传说,稀奇古怪的故事,荒谬绝论的笑谈,一个个从大人口中流出。当然,一此好听动人的童话也是少不了的啦。
  竹溪八景都有一个故事的呢。龙山横诰排第一名,你们知道为什么么?跃进桥你们都知道吧?为什么修跃进桥会死那么多人?为什么在五八年会兴办吃钣不要钱的大食堂?为什么在这一年会发生桃源公社泗庄暴动?为什么在这一年召开学习我县候廷仁的大跃进活动?为什么会有几百人在这一年成为了右派?
  为什么?
  我们呆呆地看着大人。那是一个在村上很有学问的人。当然,学问是从广播里学习的。当时国家为所有家庭都配备了小广播的。每天三次,你都可以听到国内一些大事哟。他的学问都是这样得来的啦。
  因为动了龙山呀。
  龙山又叫诰轴山,自南而来,绵绵数十里,横拥水口为县之内关,使得河水不得不自县东门外流过的。当年,老牛盘踞在竹溪时,那是民国二十年,本北军吴心田部旅长,牛育春,在冯蒋中原大战中败北后,败退时看中竹溪,就是因为有这一条条横包竹溪城的河水呢?他想修理一下这条河,让河水再深一点,结果,在民国二十二年被老蒋的部队,五十一师打败了的。
  龙山断首,大河改道,跃进桥成。死人无数。
  可是,在随后的故事中,又听到大人讲起国家整风反右的一些乱事,那哪里是因为改了龙山的缘故呢?故事,就是故意乱讲的一些事么?还是为了让听的人高兴,随意的编制自己的所见所感抽闻呢?
  八大景不有五凤飞云,有五星峰,又是一个五星聚奎的故事。而仙刹棋廊则是仙人奕棋的故事了。古洞隐真,是吕纯阳的地方。白云剑迹,在偏头山上,是祖师爷真武大帝飞升的地方了。哈哈哈,真武大帝究竟在多少地方飞升了多少次呢?文笔晴岚在县东,一峰高耸入云,故名之,独松栖鹤则在洛河,有古寺,有独松,有鹤。画屏烟雨名如其景了。
  后来我想,给我们讲故事的人,老早就知道自己不过是讲故事罢了,他只不过,把自己对一些事的不满,用自己的故事来讲述罢了。
  最有名的,不就是鲁迅么?看看他的《故事新编》很多人都说,这是鲁迅文学中最难以琢磨的部分,最莫名其妙的书。实在不知道在写故事还是又在骂人。因为故事新编中大多数故事并没有明确的现实指向。
  鲁迅的《故事新编》是一个不同寻常的“异端”,鲁迅以一种不同于《呐喊》、《彷徨》、《野草》的轻松、洒脱乃至游戏的超然心态自由地创造性地改写《列子》、《淮南子》、《山海经》中的神话 及古代典籍中孔、孟、老、庄等圣贤形象。其中,《补天》中对女娲两腿之间的“小丈夫”的描写,是鲁迅以自由心态、游戏笔黑反讽现实的最典型一笔。
  钱理群先生说,先生在古代神话、传说、典籍里注入自己所处时代的精神,注入个人生命体验。以严峻的、批判的态度,去重新审视中国历史。

 它的来源在民间,在街谈巷语中,是引车卖浆者之流所行之事,然后,被学府中人所吸收了。
  鲁迅之所以能够写下〈故事新编〉这部大作,是不是也起源于阿长在一个风清月白的夜色中,给先生所讲故事而来的呢?还是说,在一个风清月白的夜色中,先生想起阿长,于是,信手写了这一部伟大的作品?

一文 发表于 2011-12-28 15:05:29

童年系列之九
                  给逃学找个理由

          

  解放前,竹溪县城所在地,名叫武陵镇。这让你想起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了吧。据考证,当然是一家之言了,陶渊明所写的桃花源记,就是我们竹溪县的桃源了。桃源位于竹溪县南部,北与瓦沧,丰溪及云雾溪药材场接壤,南与向坝双交界,东与竹山相交,西与陕西镇平镇及四川巫溪县相连。这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国土资源部、华中科技大学的七位专家经过实地考察和充分论证得出的。
  竹溪县西周属于庸国属地,公元前202年,(西汉高帝五年),析上庸之地,置武陵县,属汉中郡。故城在今竹 溪县东(汉书〈地理志〉)(《古今地名大辞典》武陵县条)。公元227年,(三国魏明帝太和元年),复置武陵县。对上庸,武陵,巫县置上庸郡,武陵改隶上庸部(《三国志,魏书》)。
  引书挺繁的,是不?咱不引了。总之一句话,在陶渊明写他那篇闻名遐迩的佳构前,只有竹溪叫武陵,别的都是假的,你知道这一点,就得了。
  咱写这,就证明一点。竹溪是一个文化潲源极深的地方。人们都爱学习,研究,探索等等这类的事,只是,今日没落而已。
  这不,咱读小学时,也极为喜欢读书的。只不过,是读小人书罢了。那时候叫连环画册,每看一本一分钱,也有用木板装订的,一块木板上,订两本书,呈左右装订。连环画册在县工会的阅览室里有,只是,那儿的画册子,大多数都是旧的,在电影院附近,有一个姓马的,摆的书摊,全是极新的画册子了。
  一分钱,那是一个什么概念呢?
  当时是生产队,一个男劳力,每天是十工分,女劳力,一天是五工分。如果是小孩子,当然得十三岁以上了,不愿意读书,在队上做活,是一分或者一点五分。满工分是一个劳力,也就是合二角七分钱。即小孩挣一天的工分,刚好够看一本书的。
  咱没钱,问大人要,也是不会给的。一分钱,用处是很大的。
  如果,在野地里打猪食,就成了我们挣钱的唯一来路了。一天可能打满一筐,如果你运气好的话,找到了一个猪草极多的坡地。可以给喂猪的人家,挣一分钱的。如果,你运气不好,得两天,才能够打够一分钱的活儿。
  可是,你得上学的。如是,逃学,就成了唯一的选择了。最先看的一本画册子是什么呢,好象是〈小兵张嘎〉吧,看毕后,内心里热血沸腾的,总觉得有什么事,自己必须去做,才好的。兴冲冲的跑回家,做什么事呢?似乎是把自己家的一把叫做七斤半的挖锄拿着,在路上,自家门前的小路,乱挖了一气的。
  日子也就一天天的过着。
  那一天,打够了一篓猪草,高高兴兴地走到龙王庙,去找那一家收猪草的。却见妈妈正站在门前,把自己捉着了。
  逃学成了一个梦,过去的梦了。妈妈盯自己紧的多了。记得汇湾乡有一个图书馆的,里面好象有很多很多的书耶。是不是能够去汇湾看看画册子呢?
  父亲在汇湾乡工作的。于是,在一个清晨,自己一个人,到了汽车站,上了车。请你拿出票吧?售票员说。我还是小孩子呢,不够一米哟?况且,那几个小孩你怎么不收票呢?他们有大人带着的,是有事,你是逃学吧?
  不是的,我是去找我父亲的,在汇湾乡财税所的。清晨上车,是下午一点还是二点呢?终于到了。那时候路况极差的,现在,只要二三个小时吧。
  第二天,哭泣着,又被送回来了。只是,第一天下午,晚上,在那一间阅览室里,是足足的看了半天一夜的画册子的。
那种画册子,现在再也找不到了。它培养了多少,那个时代的读书人呢?




一文 发表于 2011-12-28 15:06:35

童年系列之十
                     闹海的孩子

         
  一九七八年,当自己第一次看见电视机时,是一种振憾,发自己内心的惊悚。那天黄昏,父亲带上自己,到县武衙门处,财税局会议室。说是看电视。
  武衙门,旧名游击署,俗称武衙门。古时县署西,那是清康熙七年的事。1668年,郧阳镇标增拨左营游击1员,千总2员,把总4员,讯兵480员。建竹溪营,设游击署,即武衙门。设置武衙门后六年,吴三桂乱事波入竹溪县。谢泗,杨来嘉应吴三桂,在竹溪响应。时任县令曹席珍。
  那时的电视极为稀少的,财税局的一台小电视,是九英寸的吧,是不是竹溪县第一台电视机呢?会议室不算小了,里面坐满了人,大大小小的,挤成一团。浓浓的烟雾,轻轻的咳嗽声,影影绰绰的身形晃动着,还有几声威严的训斥,于是,就安静下来了。
  据县志载,1976年,县广播站从陕西宝鸡买回一台黑白电视机。其时只收到伴音无图像的。1977年可收陕西台。1978年达到最佳效果。是年十月一日,向全县播放。1982年始可播放陕西省台及陨阳电视台两套节目。
  记得电视放的是《追鱼》,一个鱼精,不想成仙只想做人。最终得尝心愿的事。在电影院看过的。在电视上看,却又是一番滋味的。只是看电视却未能。因为停电了。
  在夜晚,放学后,又没有多少作业可做,那时候的学校哟,作业是很少很少的啦。于是,在空阔的原野,在柔和的月光下,是孩子们的天堂了。丁巴蚁,杀道道,你的人马由我挑,挑哪一个?一个孩子在两排队伍间冲撞着。两排都是小孩子,手拉手的,紧紧地连成一条线。那是两支在战场上相遇的人马吗?还是狭路相逢的勇者呢?都想赢得这声胜利哟。
  或是在高高的稻草堆上,跑来跳去的孩子,时不时不见了身影,那是钻入了草堆下,各自悄悄地,挖出来的草洞了。一个个洞,在草堆下面延伸着,如蛛网般纵横交错。往往是小小的脑袋,在草堆里相撞。
  在寒冬的时光,一个小小的盆子,是孩子们的最爱。几块木炭,一星火种,要不,就是几块木块,一点点红火,在飞速于空中划着圆圈中,变红变旺变亮了。上学的路上,放学的路上,是这样。而在上课时,不小心,传出一声清脆的响声,是包谷籽在火中被烤焦后,炸开时的声响咧。
  课前课后,在学校的操场上,说是操场,也不确切的。因为只有三四丈见方的。两队或者说三队,有时甚至于四队到五队,大家玩头鸡。一腿抬起屈于另一腿上,单腿跳动去与另一人斗。或压或挑或摆,让对手不成鸡状态即赢。有时也各自画一圆圈,里面放一宝贝。各自抢夺对方的宝贝。抢得者赢。男孩子女孩子一块疯狂的打闹着,笑着,跑着,冬天也就不冷了。
  夏天则到黄家潭,一个很有名气的深潭,据说,在潭下有一洞,可通陕西省的。每隔几年,总要收取几条孩子的命的。然而,没有一个孩子会怕。怕的似乎是父母与教师。时时都有教师与父母与拿走孩子的衣服的。然后,一场打,是跑不了的啦。
  这一切那么使人难以忘却。
  那天,听说电视院来了一部新电影,叫〈哪咤闹海〉。是动画片呢?什么是动画片呢?悄悄地跑到电影院。电影院大门,前放三排铁拦杆,铁栏杆呈双杠样,中间是看电影的人进出的通道。因为要检票的。有人看着的。一张票是一角钱,好电影是二角钱的。极好的电影也有五角钱的。一年也难得放五角钱的电影的。
  我说是找人,记得里面一个工作有员的名字,于是报出来了那是在没有放电影前时。正在进出时,是找人也不准进出的。过了好久呢?似乎是半天么?电影厅的门开了,急忙进去了。估计票是没有买完的,但也是前后不好的座位了。于是,随意的找了一个座位。
  看毕回到学校,好象是上了一节课,又好象是还没有上课。对于学习,却怎么也不上心了。只记得那个闹海的孩子,哪咤。
  于是,学校二十七名同学,全村五年级的同学,只有五名同学考上了城关镇中学去了。其中没有我。
  念中学,是到汇湾中学就读了。童年时光也就结束了。
  那个闹海的孩子,似乎是我自己,是班上某一个同学,又似乎是我们每一个人,很长时间,一直在我心海里翻滚着。
  那些在校园里,不愿意学习的孩子,是哪咤么?还是愿意学习的孩子,才是哪咤呢?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童年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