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文学专区“爱我家乡 感恩(怀)生活”征文活动颁奖公告
本帖最后由 师太 于 2011-12-28 17:57 编辑十堰网文学专区“爱我家乡 感恩(怀)生活”征文大赛至此也划上了一个句号。做为此次征文大赛的发起者及负责人,在此对所有热心、热情参与并给予给力支持大赛的文友们说声,谢谢了! 本次征文活动共收到11篇征文。其中有四篇征文为本次活动特邀嘉宾叶紫老师和文学版版主烟云过客、鄢达惠、把栏杆拍遍三人三篇。为公平起见,本次活动所有评审的征文作品不参与本次所有奖项的角逐。
参赛作品点评:
记忆之城——十堰
就像我们对母亲那些年轻的年华好奇一样的感觉,忽然的扑入了老城十堰的这段辉煌的历史,没有浓墨重彩的装饰,没有奇志异节的渲染,有的只是一段自然而忘情的诉说!而感动,就在这里!
而井冈星火的另一篇《江城子·均州感怀》,寓景于情,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烘云托月。虽然只寥寥数十字,却将对友人的怀念对家乡的热爱寄语于一副波澜壮阔的美丽画面中!
西关老街
余生也晚,虽然没能接触那段历史,却在文字行云流水的记录中生生受用那段平实而温暖的记忆!假如不是网络这线遥远而亲近的联系,虽然相近百里,我们也无缘亲近竹溪城里那一段情深生忧的的记忆和未来!
汉江里,那条漂流的血船
这是一段令人痛彻的文字,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摄魄的情节,有的只是一场生动而令人人切齿的的画面!鲁迅说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我们未必有能力肩负民族父老富国强家的使命!却必定有信心扛起自我的旗帜,为自己也为家乡更美好的明天奋斗!
十堰 那山 那水那人
当母亲和城市的年华相近,城市和母亲,母亲和城市的发展共同承载着我们对于童年的美好记忆!母亲和城市光荣美好的华彩融合为一段温暖而铭刻的记忆!愿母亲因我更幸福!愿城市因我更美好
世上还是好人多
西方哲人罗丹说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生活不仅仅是因为美好而感恩,更应感恩而更美好!
平凡的生活
姜育恒的歌词里唱到:“平平淡淡从从容容是最真!”,生活从不尽的平凡里演绎,世事由无数琐碎的细节来连贯,多年以后,我们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 ,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虽然平凡,但每一刻,都活在真诚而自由的自我意识里
经评审团商议,本次获奖作品如下:
第一名:记忆之城——十堰 作者:井冈星火 奖励: 100元话费充值卡一张+500堰窝币+文学能人勋章一枚
第二名:西关老街 作者:南浦云 奖励:第二名 奖励50元话费充值卡一张+300堰窝币
第三名:汉江里,那条漂流的血船作者:半杯凉白开 奖励:第三名 奖励30元话费充值卡一张+150堰窝币
参与奖:
世上还是好人多 十堰 那山 那水那人 平凡的生活 江城子·均州感怀
以上参与者都奖励鼠标垫一个及50堰窝币
评审团成员组成:
文学版版主: 烟云过客把栏杆拍遍鄢达惠
论坛超级版主:师太
特邀总评审:叶紫
本帖最后由 师太 于 2011-12-28 17:58 编辑
记忆之城——十堰
文/邓龙
第一次听说十堰地名还是在30年前。那时候我还在鄂北的乡下念小学。
那天我们坐在教室里正沉浸在语文老师绘声绘色讲述的战斗故事中,我现在还记得那书的名字叫《越海侦察》,小说的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让我们身临其境。忽然老师的声音停下来,这时我看见一个戴眼镜的老头叫走了老师,直到下课铃响过,也没见老师回来。
两个月后,语文老师离开我们调到公社当了文书。而这样的变故都是因为十堰生产的东风140汽车而引起的。在那个年代,东风140车是紧俏货,即便作为一级行政机构的人民公社,要想随便购买东风140车也不是拿钱就能买到的,必须要有过硬的关系,搞到批条,才能提车。而我们敬爱的语文老师就有这样的一层关系。
从此,我们失去了经常给我们朗读故事的好先生,而先生也从此摆脱了白天吃粉笔灰,夜晚熬煤油灯的悲怆命运。
十堰自此在我年少懵懂的心上烙下了一个印记。
翌年夏天,我也离开了乡下,一头钻进了鄂西北的深山里,来到了父母贡献了青春,还要将我们也要贡献出来的深山老林里。一条蜿蜒曲折,钻山洞过大桥的铁路线打封闭、保密的厂区外经过,一直通往遥远的大西南。这条铁路线就是当年闻名遐迩的电气化铁路大动脉——襄渝铁路。
如果将襄渝线比喻成一条滚滚西去的大河,那些数不清的三线军工厂就是星罗棋布的一颗颗棋子,隐蔽在这大河两岸的深山密林中,鲜为人知。
其实,顺着厂区外这条冰冷的铁轨一路走过去就能到达东风140的老娘家——十堰二汽。当年的十堰还是个山区小城,城市建在茅草丛生,荆棘当道的几条山沟里,荒山野岭是这个城市特有的自然景观,不甚宽敞的马路边散落着尚未竣工的楼房。为了二汽的发展和生存的空间,这里常年开展着轰轰烈烈的愚公移山运动,直至今日。
直到如今,我还依稀记得当年悬挂在铁路隧道口的那条写着“学三明,赶三明”的大红的标语。那是我第一次走近十堰所留下的第一印象。当时还不晓得三明是个啥名词,后来才知道三明也是一座山城,一座远在闽西大山里的山城。
这年春节,我随父母亲坐火车来到了十堰,父亲的弟弟也就是我的六叔当兵转业到东风轮胎厂工作,这个春节我们就在十堰团聚了。
六叔的儿子即我的堂弟领着我满世界乱逛,我们乘上四路公汽一路混票到了六堰广场,被售票的小阿姨撵下了车,正赶上路边有河南耍猴戏的,我俩蹲在旁边傻乎乎的看完猴戏,看那猴娃端着钵子冲我们要钱,我俩撒腿就跑,耍猴戏的老汉气得没辙,拿猴娃撒气,直打得猴娃呲牙咧嘴满地乱串。
跑过一条街来到马路边一个卖甘蔗的摊子前,当时路上还有残雪,路边泥泞一片。一个穿花袄的年龄与我们相仿的姑娘尊在一旁,冻红的小手不停的伸向面前的烘笼上烤火,两只杏眼戒备的盯着我们看。吃甘蔗是要掏钱的,我和堂弟合买了一根甘蔗,拿小摊的刀胡乱刮刮皮,一折两半,边走边吃。忽然身后传来马达的轰鸣和汽笛的尖叫声,回头看见一辆崭新的泛着绿莹莹的光泽的汽车神气的开过来,逼得我们跳进了马路边的烂泥地里,弄了一脚的泥水。堂弟扔过半截甘蔗都囊道,神气啥,不就是一辆破140吗?
哦!这就是能改变我们先生命运的东风140汽车。不,何止是改变了一个人的命运,它正在和即将改变无数人的命运。
那年的春节过后离开十堰,以后再没机会这么贴近这座山城了。
后来高中毕业后,我有幸穿上了国防绿,走进赣南某炮兵营,在那里却有缘再次结识东风汽车,并与之相伴五年。
从新兵训练的教导队分到榴炮营,那天来接我们的就是东风军车,后来搞野战拉练也是东风车牵引着榴弹炮车,而我们所搭乘的自然还是东风汽车了。我自豪的对开炮车的老兵讲,东风军车就是来自我的家乡鄂西北车城十堰,那里生产的汽车供不应求,车子一下线直接开上火车拉走了。在那次对越自卫反击战中,东风军卡因其越野机动性能优越,而受到军委及总部的表彰。
诚然,在东风汽车集团发展的道路上也有过辛酸有过泪水,但作为三线建设成功典范之一的东汽集团,至今依然屹立在鄂西北群山之中的十堰,并以雄厚的汽车工业基础带动着周边乃至整个鄂省的经济发展。东汽集团的命运远比那些散落在襄渝沿线的棋子般的军工厂要幸运的多,至少还坚强的活着,而且活得有滋有味,用一句四川话来说就是“好安逸”。而那些当年为军队和国防建设甘当无名英雄的棋子般的工厂,正如过河的卒子,几乎是在一夜之间先后倒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少有幸免。
而我作为一名老军工的后辈,在接过父辈的重托,贡献着青春年华,准备谱写壮丽诗篇之时,也未躲过这场改革风暴的洗礼!
今天,当我再次走近十堰,走近东风时,再也没有少年时的那份顽皮和洒脱。因为我肩负着一个家庭的重负,坚守着做人的操守,坚定着心灵的梦想。
我失去那份军工人曾拥有的荣耀和工作,苦苦支撑数年,终于等到了一份虽不荣耀但还算体面,虽不丰厚但尚能顾温饱的工作。我倍加珍惜,用心呵护,不敢懈怠。虽然我明白付出与获得不成正比,但严酷的现实逼迫我甘当一只生活中的卒子,只能一直向前,不能后退。走出去,才有活的希望。
于是,我走出了大山,来到了十堰,选择了这座年轻的记忆之城。
我身背花花绿绿的资料,走下汽车,瞬间被淹没在车海和人流中,即使我努力的挺直腰杆,我也望不见哪片天空是属于我自己的。
穿梭在这“车如流水马如龙”,“宝马雕车香满路”的钢筋水泥堡垒中,我按图索骥,爬上一幢幢写字楼;叩开一家家办公室;重复着一遍遍乞讨般的话语;看过一张张或微笑或冷漠或不屑的俊脸胖脸瘦脸,心中有无限的感慨。
这座年轻的山城,有着良好的风尚,既有山城人的淳朴和厚道,又时刻暴露着都市的浮华和势利。良好的风尚应该归功于东汽集团的建设者们,他们是一批有组织,有纪律,有素质的劳动大军,他们在建设之初就给山城烙下了美好的印迹,并且能传承下去。这也许正是东汽集团留给山城十堰的一笔不可多得的精神遗产,一笔可惠及后代的精神财富。
在虚拟的网络中,我也曾误打误撞接触过东风人,到过东风人的精神家园——东风论坛。走马观花地领略过沈寒阳、梅花蕊、小雅等论坛版主的文字,也曾试着注册发些帖子,由于忙于生计,没能持之以恒,甚为憾事。
这次十堰之行,我亦抱着试探的心理与梅版和小雅版主通了电话,说出了此行的来意,没想到梅版一大早就来街上找我,并给我详细支招,大力支持。
更没有想到的是小雅和红豆两位才女知道了我的十堰之行,满大街打电话找我,见面后领着我们七拐八拐去找东山苑的一家旅行社。在此我一并感激不尽!
写到这里,我的眼眶里不禁滚动着泪花。网络是虚拟的,但也有真实的,只要你坦诚的去面对,虚拟的世界也会有真诚!
雨是昨夜里落下的,这篇文章也是昨夜起的头,直到现在才算终结。而雨依然下的没完没了,亦如我欲言未尽的故事。
独坐窗前,望着暮色中纷扬的细雨,我想,那座因东风汽车而出名的山城一定会被这细雨沐浴得光洁美丽,和谐安宁!
本帖最后由 师太 于 2011-12-28 17:13 编辑
西关老街文/南浦云https://www.shiyan.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111/26/202522juvsovz999t4ue9m.jpg
“五凤”北飞,溪水中流,两岸繁华若通衢。惟西关长街,井市人家,古朴巷陌不寻常——西关街北依五峰山,南临竹溪河,沿河延伸,长约五里、宽仅丈二。本来,这样一条弯曲深长、藏于一隅的老街,被时尚遗忘、视线忽略,外人走进它十分地不易。而近年来,宣传部门和有识之士通过文章和摄影,不遗余力地“探幽”和“发现”它,使得西关街那陈年老酒般的井市芳香,开始流溢四方。
这样,犹如一条古老的“小船”,竹溪县西关老街从明清的历史中悠然驶来,寂寞地停泊在现代化港湾的一隅;仿佛一位沉睡的“老人”,西关老街在历经沧桑后缓缓醒来,超然地倦卧于城市化闹市的边缘。 于是,我想:西关老街,上苍用漫长的时间留存它,今人用深厚的情感去发掘它,到底涵孕着怎样的文化意蕴和现实价值呢? 人们可以通过史志、遗址和文物,去了解一个地域(包括国家、民族),更可以通过依然弥散人间烟火的一个古村庄、老街道或旧习俗,去更加生动、深入地认识甚至亲近某一地域文化。这种穿越历史长河,以物质形态和民间生活呈现出的、活着的文化时空,叫做“活态”历史文化。西关老街的价值,就在于它难以重建而只能整体保护、局部修复的“活态”文化意义。 始建于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的竹溪县城,算来已是500多年了——这也应该是西关街的年纪。现在,经历近30年的城市化进程,它早已跨越原本是护城城池的竹溪河的温柔缠绕,以数倍于老城的规模,迅疾拓展到竹溪河两岸上下……县城的门户,延伸到过境城南的省道,西关老街因为位置偏僻而遗世独处,躲过全面改造,得以抱残守缺,成为一条珍贵的地域历史文化的长廊。 西关老街上到底有哪些文化因子,穿越500多年的时光隧道,而依然鲜活呢?首先,西关老街存留了建于清末民初、具有明清风貌的建筑文化。明清时期的西关街,曾有大量承载地域文化的公共建筑。如反映宗教和民俗文化的龙王庙、关帝庙、火神庙、财神庙、西寺庙、甘露寺等众多寺庙;荟萃商业文化的黄州馆、湖南馆、河南馆、江西馆等会馆建筑,以及西屏门城楼、五峰山书院和永兴桥、望川桥、西城桥(建于明末)、方义桥(建于清中期)等人文景观建筑。可谓寺观林立、会馆比肩、楼台弥望,更有小桥流水人家、“五里四桥成一景”……遗憾的是,经历数百年的时光消磨和治乱更替,除了个别会馆尚余可观的局部外,多少楼观上,只剩下断垣残壁;几多小桥边,离散了烟火人家。 好在,西关街较多地保存下了清末民初的民居建筑。它们沿河延伸、隔街相望,多属于青砖黑瓦、檩椽歇檐的砖木结构平房。街上随处可见青砖黛瓦、火墙花楼、雕梁镂窗、翘角飞檐,虽残缺而不乏古韵;走进去呢,更往往别有一番天地:大小门户四五道,天井院落三四重,让人直感喟“庭院深深深几许”…… 今天,走在西关街的水泥路面上,遥想起二十年前,脚下还多是青石板、鹅卵石,青苔点染其间;街巷平平仄仄、古朴幽深,蜿蜒若言情的诗行。这让人脑中油然浮现那首戴望舒的《雨巷》:“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哎,是什么样的人儿,曾经依窗听雨,然后撑伞从西关街轻轻走过?又是什么人在西关街小巷的那头,痴痴地守望过一生? 西关街上的寻常巷陌,其实不寻常。支撑其背后的,是丰厚的商业文化和悠久的移民文化。若说西关街曾经弥漫过《雨巷》那般的浪漫诗情,不是没有道理的。白居易《琵琶行》诗曰:“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文化在雅俗之间、商贸通达于江汉的西关街上,那一度大红灯笼高挂、至今火墙飞檐高迈的大户门楣下,定然进出过丁香一样的女子,更有无数独守空房的妇人,曾经依门怅望呢。 其实,清代到民国年间,西关称得上是商旅汇聚、人气旺盛的一条繁华商业街。按同治版《竹溪县志》之记载,清朝中期城关地区的六个集市,有两处在西关街,一是西城门外的西关市,二是方义桥下管家巷市,皆三日一小集,五日一大市。清代中后期,西关街上的上规模、有品牌的商铺颇多。譬如,杨兰洲经营的名号为“高合顺”、俗称“西当”的当铺,称得上是竹溪的“当铺始祖”;名为“复兴恒”的钱铺,乃竹溪城内的最大钱铺。此外,还有不少工商大户,他们的主要经营模式,是收购及加工本地皮革、生漆、药材、桐油等山货土产,销往襄阳、汉口、沙市等大商埠,又从这些地方购进日用百货,运回竹溪出售。 耐人寻味的是,西关老街长期强盛的商业能量,与鄂西北的移民历史和文化,有着莫大关系。元季到明清,避祸谋生流入鄂西北莽莽深山的移民,在寻觅荒山僻沟以垦殖之外,也不乏一些工商业者,选择西关街这样城墙之下、城乡毗邻的地方,陆续地摆摊设点开店,以求别样的生机。西关老街的工商业活动,就此滥觞于明中期,然后勃兴于移民大潮涌来的明末清初,繁盛于康乾盛世。直至外地人大量内迁的抗战期间,曾再度兴盛。如此发展轨迹,是与其作为外地工商业者大本营的历史背景分不开的。作为主要见证的是,西关街一带的江西馆、湖南馆、河南馆、黄州馆等建筑,就是以移民来源地命名的同乡会馆,也是异地同籍商贾的商会会馆。其功能,是服务于本籍商贾的信息交流、贸易交涉,并提供货栈及食宿。 总结起来,自清代到民国期间的西关老街,在地方商业发展史上,曾有三个层面的历史地位。首先是外地商户进驻竹溪乃至鄂西北的大本营之一;其次,是汉口等中心商埠的日用工业品与鄂西北土产山货之间的贸易中心;其三,作为南通川渝之巫溪的“盐大道”、西通陕西平利县的“秦楚故道”上的必经一站,西关街还是鄂陕川(渝)毗邻地区的一个重要物流聚散中心。 如今,作为商业历史的遗风,西关街上民居的普遍格局,仍然是前铺后院——前铺是商业店铺,后院是商户住处。穿街而过,百货日杂、土产山货的商铺鳞次栉比,打铁缝纫、修钟刻章等各类作坊林林总总。尤其是那些有着“老店铺、老建筑、老摆设、老师傅、老价格”等“五老”特色的老店,如理发店、豆腐社、铁匠铺、小吃店等,更是以上乘的民间手艺、别致的地方特产,传承百年、远近闻名,让无数代的竹溪人常常亲切地怀想。 最后,根植于商业文化和移民文化的土壤,西关老街一度积淀和培育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今天在西关街,还能听到传自不同籍贯移民祖先的驳杂的口音——河南话,黄州调,陕西腔,湖南嗑子。其中的黄州口音,至今还用在秦巴山区一种著名地方剧种——“山二黄”的道白中。“山二黄”就是“二黄”剧传至鄂西北后发展出的一种地方剧种,其发祥之地,正是西关老街。“二黄”就是汉剧,乃京剧渊源之一大宗,清代中叶起源、形成于湖北黄州府的黄冈、黄陂地区,因而得名。黄州人多善唱“二黄”。清乾隆年间,有黄州府的童氏家族迁徙到竹溪定居,其善唱“二黄”者,常到西关街黄州馆内“座万字”(清唱),沿袭多年,形成了“万字班”,渐渐地把“山二黄”唱出了口碑,引发不少剧班争唱,使之一度盛传省县内外、城乡上下。 实际上,清朝至民国年间,西关街上的会馆皆有戏台。戏台上,飘扬过河南梆子、秦腔、黄梅调、赣剧等各种戏曲声腔,或高亢,或优雅,或粗犷,或妩媚。要知道,戏曲是那个年月最基本最盛行的文化娱乐,会馆的演戏、听戏活动,乃是外省商贾组织同乡聚会、节庆娱乐的重要形式,借此寄托乡愁、联络乡情。 以戏曲为代表的异地文艺形式、民俗风情、思想观念,以及移民带来的南米北面、川麻湘辣、菜酸腊咸,等鄂陕川豫的各省菜肴、四方口味,乃至作坊店铺里各类传统工艺,就这样汇聚到西关街上,相互碰撞影响、学习交流,其深远意义,在于传播、融汇了各种地域文化,促进了竹溪本土文化的丰富与文明的提升。 然而,县城日日新,西关渐渐老。多年远离通津要道和中心区域的西关老街,早已门庭冷落,旧式建筑一天比一天破旧,越发显出叶落花败的味道,似乎再也承载不起前行的重量——就像一个耄耋老人,站在变幻的时空里,迷失了自己……“相逢何必言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浓缩了一个地域几百年风雨,汇聚了一座县城建筑、商业、移民和民俗等诸种地域历史文化的“活态”文化长廊,不应该就这样地自生自灭下去。 如同一个人的存在、成长离不开对自身经历的记忆,一个城市或一个地域的生存和发展,同样离不开对自身文化的记忆。一个城市的旧区老街,收藏下珍贵的“城市记忆”,往往具有彰显城市个性的巨大人文价值和潜在商业价值。保护历史文化、珍藏城市记忆,是城市新一轮以生态与文化为支点的发展的强大动力。 在这样的文化自觉上,予西关街以保护性开发,则这条留存古代民居、延续工商传统、氤氲井市气息的文化走廊,将以长久的魅力,鲜活、温暖竹溪人的文化记忆——其力量,将穿越重重时空,凭着一砖一瓦,一板一眼,一唱一叹,串联起这方水土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串联起你和我、远方与故乡的距离。徜徉在这样的西关街上,你每天都将邂逅丁香一样的女子们——时尚、幸福的她们不再结着愁怨,而西关老街也从此不再寂寥…… 甚至,它将走出竹溪,如一只漂浮于现实生活的文化“小船”,成为“提速”时代疲惫的人们四处寻觅的栖息心灵的家园。(2010年8月)https://www.shiyan.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111/26/2027525mx7kv0zdki7kb5k.jpg
https://www.shiyan.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111/26/202752vcz2mmjslkbbmulb.jpg
https://www.shiyan.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111/26/2027250nxqixrk7qqqnzk0.jpg
https://www.shiyan.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111/26/202725i8kucctaaktctt5d.jpg
https://www.shiyan.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111/26/202725acc2lntzpwz60cjv.jpg
本帖最后由 师太 于 2011-12-28 17:31 编辑
汉江里,那条漂流的血船
寒冬。
夜色正浓,四周一片死寂。似乎整个世界都沉沉睡去,再也不会醒来。
清晰的狗吠声在这样的时刻突兀地响起,顿时连绵不断。山村的夜晚总是这样静到极致、闹到极致。我就在这样的狗吠声中醒来,看看表是凌晨三点半。想来是邻家的大婶起床了——昨晚说好一起坐船去县城的——我要上学而她去“抽血”。县城离我们这里很远,早起忙完家务再走两个小时的山路就到船运码头了。从那里坐船会便宜很多——船是大婶和其它到县城的“人”定期乘坐的,事先谈好了价格。
虽然还有些早,也没什么事情要做,但已经醒来也就很难再睡去。索性起了床来,慢慢腾腾地洗漱完毕也就差不多了。推开门,河风铺面而至,别样的刺骨,忍不住打了个哆嗦。一个人在家也没有吃早饭的习惯,况且本来时间就不对。天还是黑的,闲来无事,想想还是打了手电筒去大婶家。冬天的路似乎也散发着冰冷的气息,直沁入脚。或许有霜,因为走路会有沙沙地声响。
我推开门,她招呼我坐下,又忙着把家里的一切都安顿下来。农民要出去一次,并不像城里人那样简单。她已经五十多岁了,一个人守着这个家。突然,她蹲下身子,开始用手指挠自己的喉咙。我好奇地看着,不知道是怎么回事。过了好一会儿,她转过身子对我说,“昨晚忘记今天要去抽血,吃了猪油的”。我沉默地望着她,不发一言,心中却是五味杂陈。
终于一切收拾妥当,我们照着手电筒在苍茫夜色中踏上“征程”。寒冬的夜是这样的静,只有我们清晰的脚步声,每一步都在我的心底踏上一个坑。这就是我的乡亲,这就是我的邻家大婶。我不知道要说些什么,来打破这样的沉默,来缓解内心的沉重——我唯有沉默。这时,大婶说话了——是每个人都能预料的说教。说实在的,我讨厌听这样的话语,但我没有反驳。我沉默地倾听,这或许不只是她的期望,还有我那些困苦的父老乡亲们。他们期望改变,他们把希望寄托在我们这一辈。 这是一个崇尚金钱的社会,而所谓的“献血”是他们能做到的、来钱最快的办法。悲哀?崇敬?是彻骨的寒、是彻骨的痛。
崎岖的山路上汇集着星星点点的灯光,那路的尽头是他们的中转,那路的尽头停靠着“血船”。遇见熟识的同伴,大婶就和他们打着招呼,但并不怎么谈论那个。在他们的眼中,那并不光彩。但迫于生计,队伍却越来越庞大。天微微变亮,依稀可以看见那船了。有人低声地咒骂,“这鬼天气,冷死了”。我在心里附和着,但也暗自庆幸终于要到了。
等前前后后都上了船,天也就亮了,船就开了。船是冷的,风是冷的,心是冷的。白色的客船在古老的汉江上分开两道长长的白色水纹,这水纹持续了十年,也许会有下一个十年。船上的人换了一拨又一拨,但有些人始终没有变过,他们有着共同的名字——“血农”。600CC的血,随着物价的上涨被赋予不同的价格。或是为了给家人治病,或是为了供孩子上学,或是为了修缮破旧的房屋……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原因——贫穷。不,不是他们,是我们——我的那些父老乡亲们。一切都只是为了生存、为了繁衍……
后记:
在那一次经历之后,一直想用自己苍白的文字记下那一段辛酸的故事。但是,我没有,我选择了沉默。我的乡亲们已经习惯了每个月两次的“献血”,心里是疼痛的吧?我想,他们如我。有些事,我无力改变,只能接受。
那一年,《中国青年报》报道了郧阳人民卖血的事情,百度、搜狐、新浪、中国日报网等网络媒体相继发布。一时间,网友众说纷纭。然而真正了解或理解的未必会有几个。或许我说的并不完全确切,但我希望我能用我的笔写下我遥远的父老乡亲,告诉人们一个相对真实的……
本帖最后由 师太 于 2011-12-28 17:55 编辑
堵河新观 ——观潘口电站蓄水有感 文/鄢达惠 千年堵河 碧水青山贯秦楚 直奔汉江一线牵 看寒来暑往 东流不息润泽万物 哺育两岸儿女五千年 亘古不变的是日月 沧海桑田多变幻 深沉的堵河 水拍礁石 那是对白白流逝地叹惋 何日能截流发电 谋福与千家万户 汉江京能双携手 潘口截流建电站 相依堵河对岸人 响应号召远迁徙 背井离乡别依依 堵河两岸成废墟 盼,堵河新景 时值,电站下闸蓄水期 水宽浪平山更碧 堵河深情起涟漪 昔日故事沉水底 放眼远眺,碧波荡漾 阳光下的水面拔起一座座海市蜃楼 那是移民的新居 本帖最后由 师太 于 2011-12-28 17:37 编辑
十堰之歌
文 叶紫
在湖北省的西北部,汉江的中上游,有鄂豫陕渝四省毗邻地区的唯一区域性城市。
这里,秦岭与巴山交汇;
这里,汉江破峡而出;
这里,万峰竞秀,更有一柱擎天;
这里,千流奔腾,汇成一湖汪洋;
这,就是——十堰。从1969年12月成立至今,十堰已风风雨雨走过了42载。
宜居、绿化、生态城
十一五规划以来,十堰全力打造生态城取得明显成效。2009年据环保部门发布的环境质量公报,去年城区空气优良天数达357天,优良率达97.8%。连续五年空气质量攀升。
生活在十堰,就是生活在天然的大氧吧。十堰用于绿化建设及管理投入资金达1.46亿元;全市城区绿化覆盖率达45.43%,城市建成绿地率达47%。城在山中,林在城中,人在绿中成为十堰最美的写照。
2010年09月20日,备受各界关注的上海路正式贯通。成为继江苏路、柳林路之后,从人民路主干道通往东部新城的最重要的道路。十一五规划以来,以北京路建设为标志,我市市政道路建设处于高速时代。武当大道、重庆路、天津路、浙江路、凯旋大道建成通车。三年完成十多条城区主干道的建设。成为十堰飞速发展的见证。
汽车
十堰因车而建,十堰因车而兴,是驰名中外的“东风车”的故乡。2006年6月,东风有限移师江城,但被誉为东风公司的“延安”的十堰,汽车城的地位坚若磐石。全国第一,世界第三的中重型载货汽车生产基地扎根十堰。2009年9月,我们迎来了第500万辆东风商用车成功下线。2010年9月4日,中国企业500强发布,东风公司以总资产2691.59亿元的营业收入名列第十三位;在中国制造500强中名列第二位。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正式授予十堰市“中国卡车之都”称号。“东风底特律”,十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
如今,东风公司将进一步加大对中重卡车业务的投入力度,在十堰基地建设更高水平的重型卡车新工厂、关键动力总成新基地。到2015年,东风商用车公司十堰地区中重卡车的产销规模将在2009年的基础上实现翻番,向着“中国第一,世界前三”的愿景目标阔步前进,并最终把十堰市打造成为国际知名的“世界卡车之都”。
秀水
丹江口水库是亚洲第一大人工水库,享有“世界水都、亚洲天池”的美誉。
2005年9月26日,南水北调中线丹江口大坝加高工程开始动工。历经五年,2010年4月1日,丹江口大坝全线从162米长高到了176.6米。加高后,正常蓄水水位时库容从174.5亿立方米增加到了290.5立方米。如今,一池碧水,正蓄势待发,到2014年将沿着1000多公里的水路流向北京。
仙山
“亘古无双胜景,天下第一仙山”的道教圣地武当山驰名中外。
武当武术内涵丰富,是中国文化的集大成者。在中华武术史上,自古就有“北崇少林,南尊武当”的传统。武当武术因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道教文化,故枝繁叶茂,从而成为中华大地上一朵奇葩,并随着当今世界的发展潮流,成为世人共同崇尚的养生之术。世界之大同,武当之武术。武当文化,道教文化。乃华夏民族之魂魄。
正因为拥有了享誉世界的武当山,十堰的旅游经济持续增长。也正是因为有了武当,在2010年的10月16日,太极武当发源地——十堰,再次掀起一场全球武林盛会。第四届世界传统武术节,在十堰的成功举办。让十堰聚焦了全球的目光。让十堰再一次走向了世界。
四十二年,质的跨越,四十二年,量的腾飞。
十堰的发展呈快速增长。十堰是座充满魅力的城市。我为自己生长在这座城市而感到万分骄傲!感谢这座城市带给我的感动与温暖!
2012,发展中的十堰正向您阔步走来!
此时,我自豪的向您高唱一曲——十堰之歌!
本帖最后由 师太 于 2011-12-28 17:42 编辑
江城子·均州感怀
文/邓龙
龙山烟雨锁大江,风霜起,叶落黄。沧浪绿水,千年话凄凉。槐荫渡口已流逝,人未老,鬓微霜。东楼望月思故乡,小轩窗,正惆怅。方山晴雪,惟有故人赏。雁落莲池无觅处,天柱晴,翠峰黄。
备注:均州即今丹江口市。文中囊括了【均州八景】。 本帖最后由 师太 于 2011-12-28 17:46 编辑
元夜
这般病染,两处心头。
---苏轼《沁园春》
假如元夜梦回,你会不会拥被而起?如我。
推开窗,沁凉的夜便扑面而来。这是在秋天,秋天的深夜。远处有夜行的车驶过的声音。灯火依旧璀璨,星子们吹着凉气,仿佛也被这夜的灯火撕得生痛,如我在这刻想你的心。而远山也似秃笔潦草的画作,在这样的夜里,让我不能看清那枫叶上一滴欲坠的露水。
如果是在夏天。在夏天的夜晚,我也会驱车向山里行去,用车灯撕开一片夜幕。夏虫也为我鸣叫,山泉也为我轻吟。我熄灯,在水溶溶的夜里想你。
或者,索性去叩你的窗,插一只刚采的红莲,在你雕花的窗棂。
夏天的焦躁,总会使人平添勇气。现在却是秋天,秋天只适合思念。秋天的夜晚纵是思念,也已经染上了秋霜的沉静。即便是相思把枫叶染成燃烧的颜色。
看遥远的星光如看你。而你酣然,在这熠熠珠光的被中。我提一唐诗中的红泥火炉,握一卷宋词,在诗里想你,在词里念你,守你甜甜的梦。
就这样。在你的梦中,想你的样子。在我的心空,画你的样子。用红叶的颜色打底,用彩虹的绚烂镶边,用太阳的芒一针一针绣你。。。再用子规的鸣叫声搓成长长的丝线,放你,摇曳在我的天空,你就是那只斑斓的风筝,让我抬头就能看见七彩的梦。
余光中说:“上次的约会在蓝田,/再上次,在洛水之滨”。思念的触须顿时穿越千万的光年,抱你的前生在洪荒,在沧海,在星云的叆叆。
“你踩过的地方绽几朵红莲
你立的地方喷一株水仙
你立在风中,裙也翩翩,发也翩翩”
我来赴你今生的约会,却已是转瞬的沧海,弹指的桑田,在茫茫忘川。而彼岸啊,彼岸花开犹似前生的灿烂。
扯我的白发到忘川里漂染。抖我的风尘扬过渺渺忘川。飘扬呵飘扬,落在你滴血的花蕊,如我前世伏在你的胸前。
你会不会拥被而起?假如元夜梦回。如我。想你在星子们覆上的珠光被中酣眠的样子。而窗外有风与树叶窃窃私语着我的心事。紫帷掀处,窥我------摘一阕宋词,在杯中,慢慢饮你。
本帖最后由 师太 于 2011-12-28 17:47 编辑
十天前去张湾河道市场买菜,由于手里的的东西多,买东西的时候无意间把雨伞就落在了市场里,回家后第二天才想起来雨伞丢了,一时间也忘了放在哪个摊位了,细细想了好久才想起来估计落在了水果摊位,想想都过去一天了,估计也是丢了,刚买的不久的雨伞丢了,心里落落的有些不太爽,前天再去市场买菜,就到我上次卖水果的摊位上问问,没想到摊主问我是个撒样的伞,我把雨伞的样式,品牌说出来后,摊主笑嘻嘻说,我倒是捡到了,不知道是谁丢的,等了两天也没人来找,我就放到仓库里了,你等一会我去库里给你拿出来,让人欣慰的是,摊主没有贪图小便宜,让人感到十堰人的素质高了不少,虽说市面上缺斤少两的摊主也有,但是那样的总是少数啊,感谢的话我自然不能不送几句给那个摊主,世上还是好人多啊。其实看看周围的人,和外地一些地方比,相对来说十堰人还算是比较诚实坦然的,尤其是创卫以来,每个人的精神面貌还是有不少长进,每个人都为城市建设出份力,对外界的引导作用还是不错的,最少树立了城市形象,每个人了解一个城市,往往就是通过,一件事一个细节决定了外人对一个城市的了解,愿我们的城市更美好。附图一张
https://www.shiyan.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112/08/213129zy6gnxpfyf5v33nf.jpg
本帖最后由 师太 于 2011-12-28 17:58 编辑
踮起脚尖跳舞 信手翻开日历,竟然又是月圆之夜了。宅在屋里除了向来翻看的几本旧书,也没什么新的志趣,既然总是落落难合,何不趁着明朗的月色下楼走走呢!
小楼半跨山麓,从幽深曲折的巷子漫步出去,脚下水汪汪的月色随地铺陈,迎面一轮玉盘瑶瑶东升,素月分辉,纤云弄巧,一派清新气象。环视左右,街头巷尾的霓虹斗艳,店铺小贩的果品争鲜。人丛在七彩的霓虹里自由来去,错落无序。我穿过车流不息的马路和细细密密的树林,熙攘嘈杂的就是迎宾广场了。白天热闹的广场到了晚上人群更加稠密,摩肩接踵,万人空巷。满脸堆笑的小孩子们划着悠闲的暴走鞋游鱼般自在,你来我往的羽毛球手们矫健的雀跃接球,而最值得瞩目的就是散布在广场中踏着节奏那一簇一簇自在的舞者了。 我自己对跳舞没什么研究,却喜欢作壁上观踏着节拍看别人跳舞,倒不是庸俗的作环肥燕瘦的评头论足,更致意于身处其外而趣在其中的况味,这实在比自己去扭捏的参与有意思的多。 同样的一片星辉满布天空,同一个轻快欢悦的曲子,同样的轻快的节奏,但是每个人的状态却迥然有异。有的人,满不在乎,目光散乱,自顾无暇忙乱不堪,摇头摆臀全无节奏和美感。有的人步伐一致,动作到位,却总是失之自然,手足抖索,僵硬尴尬,如提线木偶。相形之下,那跳得最美的举手投足自然又靓丽,神完气足,散发着和谐的清新气息,她们的体态轻盈得像一只蝴蝶,仿佛随时能凌空飞舞起来。 以人观人,以身观身,境界就出来了。 我觉得那最动人舞蹈不仅仅是身体与音乐互通有无的协调,更是发自心底对舞蹈,对自由飞翔的一种寄托,对生活的一种热爱。这种精神发源自心底,透漏于眼角眉梢,展现在广袖舒臂,摇曳于之裙钗脚步,继而感染着每一个有暇欣赏细细品味的过路人。有了这种积极向上昂扬奋发的精神植根心底,生活即使平淡却不会乏味,笑容不一定张扬却必然由心,脚步未必迅速却一定从容,即使偶起波澜也一定处变不惊,淡然化解。 月辉氤氲着闪光的霓虹,娇娆成一片光辉的世界,舞动其间的婀娜体态胜如凌波仙子。欢笑渲染着轻快的音乐,交织成一个欢乐的海洋,跳跃在内的窈窕身影一似摇曳的花枝 那段长久静谧的时光里,也许是听久了空灵悠远的古埙曲,也许是沉溺在陈旧发黄的回忆里不能自拔,醒而怀忧眠亦抱恨,日日叹世伤神,当真到了食不甘味寝不安席的病态。三餐随意应付,工作敷衍塞责,饱食终日,无所用心。而今看见那些舞者们有的陶然自醉舞出自我,有的只是凑个热闹随波逐流,才醍醐灌顶幡然醒悟------在生活的这场舞蹈里,不仅仅是需要表面上动作到位那么简单,更需要一颗温暖而自由的心灵全心的投入其中 幼时老师谆谆教导,学习不能敷衍了事,态度决定一切,性格既是命运。父母常拿一句老古谚唠叨------人哄地皮,地皮哄肚皮。那时候贪玩好戏总以为父母唠叨老师罗嗦,表面上对之服服帖帖,暗地里我行我素,现在现在看来,自己的放任自流,比那一种随意的舞者更加无知可笑了。舞者无心跳到最美,再不济也能锻炼身体,可是我的放任简直就是对生命极不负责了,其后果除了自己还能由谁去承担呢。为学者日进,为道者日损,对于青春难再而依旧懵懂的人来着说,昨日黄花的回忆既使再美好难忘,可是过多的沉溺又有什么意义呢 亲爱的我的朋友,在生活的这场舞蹈里,你是随着节奏漫无目的的摇摆呢,还是踮起脚尖身心投入舞出真我的风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