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登录
注册忘记密码
查看: 9716|回复: 0

[转载] 情绪是你的,但你不是你的情绪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20-5-16 13:18: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十堰广播电台 远方         十堰柏和心理 曲鹞奇
远方:这就是今天这篇文章中我想跟大家聊的话题 - 情绪波动——情绪波形。
坦率的说,我不但敏锐,而且还是极易焦虑,同时我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越来越弱。
所以,在过去一些年里,我的情绪时常跌宕起伏,有时一天之内就能做个“过山车”。
曲鹞奇:这个比喻很恰当,把情绪的不恒定性表现出来的。非心理学专业的朋友可能听到情绪、情感这个两个词就会觉得都是心理感受,而且两个词是差不多的,其实情绪和情感有着明显的不同。情绪具有不稳定性,而情感则相对稳定。例如我们谈到对孩子的喜欢、对一个爱好的喜欢、对家乡的热爱,这就是情感。 一个人对家长、对孩子的喜爱可能一辈子都不会变,这是具有稳定性的。而情绪则不然,情绪就像小孩子的脸,上一秒小孩子找不见妈妈,于是开始恐惧大哭,但是妈妈过一会来到孩子身边,孩子又露出笑容。这个哭和笑背后的情绪就是惊恐和开心。不同的情绪几乎在几分钟内就会发生转换。这就好比像坐“过山车”一样。
  所以在心理健康的情况下,情绪不会一直不变,所以在感到难受时,先别慌着回避这个情绪,说不定过了几分钟、几小时,我笃信的某个感受可能会发生变化。  例如有的民政局工作人员明白这个道理,当她看到有些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要闹离婚的小夫妻,让他们先回去考虑考虑,过段时间再过来,往往就是这个时间段,小夫妻的情绪平缓了,也就不会考虑离婚了。
      
远方: 相信你一定听到过“我们总是伤害自己最亲近的人”这句话。
为什么?
每当在外面受气,在工作中受委屈后,我们都会暂时将自己的情绪压抑下来,但其实,它并未消失也没有被解决。
回到家后,这种被压抑的情绪只要遇到一丁点儿烦心事,就会像爆竹一样被点着,而受害者往往就是身边最亲近的人,也就是家人。
这就是情绪的宣泄,一种错误的处理情绪方式,而我们宣泄情绪的主要对象往往就是身边最亲近的人。
曲鹞奇:这个想象还是挺常见的,每个人的情绪在不同关系中呈现的结果是不一样的,就像你刚才说的,一个人在外面对同事朋友更加温和,但是回到家却对家人冷言冷语、甚至发生口角。我觉得可能有以下可能。
    我曾经说过,一个人当下的关系模式,有一部分是源自于早期童年关系的重现。比如一个人早年和父母构建了什么样的关系,长大后可能把这个关系模式复制到当下的关系中。在客体关系理论中,如果一个婴儿得到妈妈很好的养育、婴儿一哭,妈妈就过来照顾,而且每次都能准备的猜出婴儿想要什么?是要换尿片、还是冷了热了、还是饿了。并且妈妈还能同婴儿一起玩耍。婴儿就会觉得妈妈很好、自己也很好、婴儿成长后,就会觉得社会上其他人也挺好。
但是如果一个孩子从小总是得不到爸妈的回应和陪伴,孩子就会把自己需求关系的需要收回来,长大以后就不会和别人交往,甚至一直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那么我们可以反推一下,总是对亲人宣泄负性情绪的人,内心发生了什么?
1、这个人可能从小经历了父母或者重要监护人的分离,这个人就一直生活在患得患失的亲密关系中,这个分离焦虑会形成内心的创伤,那么这个人后来有了家庭,但是他内心里早年被迫分离的记忆还压抑在深处。于是他可能会下意识的试探家人,目的是想通过自己的无理取闹来试验家人还会不会像自己早期的亲人一样离开自己。
2、这个人可能从小被父母严格的控制,父母潜意识中为了让孩子永远和自己在一起,于是父母会下意识的找一些冠冕堂皇理由,压抑孩子的交际能力,比如对孩子过度强调学习的重要性,交朋友、出去玩不重要。以后比的是学习成绩,而不是玩的水平。
  或者过度的强调社会的危险,告诉孩子外面的人不值得信任、充满危险,不要和别人过多的交往,只有爸爸妈妈才是安全的。
  这样的强化可以会使孩子一直被置于父母的控制之下,当孩子逐渐长大,需要和外界交际时,才发现自己无法和别人正常的构建关系。于是就会退回到家里,之和父母互动,同时还会把自己交际不良的挫败感投注到父母身上,于是就只能和家人吵吵闹闹。过去有句俗语:女大不中留,留来留去留成仇,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3可能是,一个人在童年时总是被家人粗暴对待过,于是他长大后会理所当然的觉得粗暴的互动是构建亲密关系的一种方式。
    但是大家还是会疑惑,为什么这样的人,对待同事朋友会温和,而只有对待亲人会粗暴。用心理学的解释就是,一个人早期在亲密关系中形成的互动方式,长大后还会在亲密关系中重现出来,而同事和朋友关系不一定达到亲密的程度。
   我在心理咨询中,总是遇到这样的现象,来访者对咨询师彬彬有礼,但回到家对待亲人,则变了另一幅面孔。开始我还以为来访者家人的形容不客观,后来才明白这是一种常见的现象。
远方:
除了发泄情绪,我们还喜欢控制情绪。
但是,情绪真能被控制吗?
控制情绪不但极其困难,而且也几乎不可能。
而我们所说的控制,代表的其实是压抑。
但是,有一件事你要知道:凡是被控制的,终有一日会爆发。
哪里有控制,哪里就有反抗;如果暂时没有看到反抗,或者关系还在维持,那它也是在悄无声息的酝酿中,终有一日会爆发出来。
曲鹞奇:最近几年在网上有很多关于管理情绪的文章,这些文章中说的最多的一种方法就是压抑住这些情绪。后来又有一些文章中说,长期压抑情绪是造成心理疾病、行为失控的原因。无论是压抑还是不压抑情绪,我觉得都是片面的说法。例如当你早上迟到了,刚好被老板遇到,于是老板口气严肃的批评了你,你此时心里可能有一万个不高兴,甚至恨不得和老板争吵起来,但是想到经济收、想到家人,你压抑了这个愤怒的情绪。
或者是你和爱人因为一个争执吵得不可开交,你已经默不作声了,爱人还在责骂你。你狠狠地握紧了拳头,但是始终隐忍,没有爆发肢体冲突。
  我们知道在这种情况下的压抑是有积极的意义,否则会激发更严重的冲突。     
  但是如果长期压抑情绪,又会使情绪积压过多,然后导致心理出现异常,我们知道,如果把情绪比成水,那么我们的内心就是一个容器,如果容器中的水超出了容器可容纳的范围,情绪就会以异常的方式释放出来。
   我在咨询中见过一个来访者,30多岁,男性,性格柔弱、很老实。他在交际中的行为包括:  不懂得拒绝,别人对他有请求,他既是不情愿,也会碍于面子答应别人;不敢维护自己的权益,如果因为某些事,别人和他发生了矛盾,一般都是他最后退让,因为他觉得不能因为争执破坏关系;在被别人伤害时,他往往没有力量保护自己,只能隐忍在自己的内心中。而且他内心的不舒服,他从来不和别人谈起,哪怕是亲人。我们知道,即使有的问题解决不了。但是能找个倾听者述说一下,那么这个情绪就会有一定的缓解,但是这位来访者选择了封闭内心。
   后来这个来访者出现了严重的抑郁情绪。他就是只积压情绪,而不疏导、也没有力量来抵御外界的压力。最终使得释放不掉的负性情绪最终反噬了自己。
  所以情绪只能适度地压抑,还有适度地释放。
关于情绪的疏导我们以前说了很多,在这里我再把这些办法介绍一下:
1、最好的办法是以言语方式述说出来。
例如常见的抱怨,我们在生活中总是见到一些人喜欢抱怨,例如抱怨工作的压力、抱怨爱人对自己不够好、抱怨自己的命运不公等等。但是抱怨者最大的问题是;他们总是不断的述说这些事情,但从不见他们有什么行动。奇怪的是,他们在和一个朋友抱怨了一大通之后,在一段时间内,情绪好像平缓了一些。过一段时间,他如果再感到心里不舒服,又会找个人去抱怨一下。
  从这个现象来看,抱怨者好像并不想从行为改变,他们只是通过言语把自己的内心不满和委屈讲出来,他们的情绪就得到一定程度的流动,于是他会感觉舒服了一些。即使什么问题也没解决。
   还有一个言语是最好的情绪释放的办法的证据是:心理咨询就是通过让来访者讲出内心的很少和别人谈及的委屈和痛苦,经过咨询师的倾听和安慰、还有理解,这个来访者的痛苦情绪好像没那么严重了。
   
远方:
如果不去宣泄,也不控制,我们还能做的是:与自己的情绪相处!
可怎么相处呢?
相处第一步就是觉知:你要觉知你的情绪,而且越敏锐越精微就越好。
回顾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的反应模式,可能你很快就会发现:当被老板批评时,我们会立即陷入愤怒或焦虑;当被女朋友责备时,我们会马上变得郁闷;当把一件事做砸了时,我们会立刻责备自己。
曲鹞奇:觉知和相处也是比较好的办法。情绪是一种内心的主观感受,看不摸不着,甚至感觉到了,人们也不一定能形容的出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例如当有人说自己内心很难受,这个难受就是一个很笼统的词汇,焦虑、紧张、恐惧、哀伤、生气、不安、无聊、压抑都会造成难受的感觉,如果想缓解情绪,就需要我们能尽可能准确的形容出这个情绪感受。这就相当于,我们看到了这个情绪,“看到”和“觉察”就会让情绪得到释放和缓解。因为已知的问题与未知原因的问题相比起来,已知的问题给自己的影响要稍微小一些。其次是我看到了这个情绪,就相当于我知道了这个情绪产生的原因,这样就把一个未知的问题变成了可见的问题。
  我的一位女性来访者,有一天咨询时,告诉我她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遇到了自己十多年前喜欢过的一个男人。她说自己当时很头晕,感觉内心被抽空了一样,当时已经无法进行工作了,于是直接预约了咨询。这是一位35岁的未婚女性,这两年一直在为找不到合适的对象而困扰。也很担心年龄的增长,以后会不会更难找了。
  我对她的分析是,她在十几年前就遇到了这个喜欢的男人,但是因为一些原因,两人没有走到一起,时隔十几年后,再次看到这个男人,可能会让这个女士产生一种失落、羞愧、激动的混合情绪。  当她时隔十几年看到自己喜欢过的男人时,第一感受可能是激动,这是一种下意识的本能反应。之后她得知喜欢的男人都已经有了两个孩子,而自己还是单身一人,这又有些失落和羞愧的情绪。这次相遇把她又拉回到现实面前,是她不得不面对自己年龄越来越大,但是感情还是很迷茫的焦急情绪。
   当我把这些分析讲给她,她愣了几秒钟,然后又有些激动的说:她当时的被抽空的感觉这就是这种情绪。
   那么看到和觉知是缓解情绪的办法之一,接下来就是和情绪相处,
   和情绪相处的办法主要是用在,一时半会解决不了的事情上,例如高考压力和亲人离世后的哀伤,如果是小问题,人们只要改变事情就可以改善情绪,但是有的事情已经发生或者将要发生,回避不了,也改变不了。这时候我们就需要和情绪相处。
例如,我在咨询中遇到过一位遭遇到爱人感情背叛的女士,她的丈夫在婚后一直出轨,后来这位女士知道后虽然生气但是还不想离婚,因为她一直是全职妈妈,家庭的收入全靠丈夫,后来丈夫非要离婚,并且要争夺唯一儿子的监护权,并要求这位女士净身出户。仅仅留给她一套小房子。可能也是法律意识不高,这位女士最后失去了孩子和婚姻还有大部分财产。她说自己不好意思面对娘家人和培养,自己就在房子里躺了一个月,以泪洗面,有时候几天才吃一顿饭,也感觉不到饿。一个多月后的某一天,她忽然内心中泛起一个想法:生活已经如此不堪了,难道真的要悲悲戚戚的去死吗?后来她从新收拾起来,去找了一份工作,开始和家人和朋友联系,两年以后,她重新组建了新的家庭。 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她从绝望到适应用了一个月,而这一个月的痛苦让她有了适应,事情还是那个事情,虽然改变不了,痛苦也还在,但是她误打误撞的适应了这个痛苦。
远方:
觉知是与情绪相处的最关键一步,它说的是我们要从“自我”中抽身出来,成为一名旁观者,然后再来观察正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情绪。
这里有两种视角,一种是当事人,一种是旁观者。如果你一直处于“当事人”的视角中,你就是在“自动导航模式”里;但假如你能及时跳脱出来,抽离出来,从“当事人”视角进入“旁观者”视角,你就能够清晰的、客观的、毫无遗漏的看到正发生在“当事人”,也就是自己身上的一切。
曲鹞奇:我们从自我中抽离出来,说的再直接一点,是我们把自己从情绪中抽离出来。   让我们说: 我感觉我现在很开心。!   这句话,   我们会发现这句话中有两个我,但是我只应该有一个,为什么这句话中有两个人我呢?这是因为第二我不是真正的我,而是指情绪。 情绪是我的,但我不是我的情绪。 我们如果有这样的认识,就会发现此时不是我在紧张,是我的情绪在紧张、在悲哀、在恐惧、在愤怒。当你这样想时,你就会发现,我们可以与自己的情绪分离开。这样我们被情绪控制的程度会有所减轻。
   例如我常会对自己说:我看到我的情绪此时有点紧张,但是我全然接受这个紧张。   这样说,就会有一种感觉,我不会去回避情绪,也不会装着自己不紧张,我就是完完全全的承认  我有点紧张, 那又怎么样呢:?   这个紧张反而对你的影响减少了
远方:
觉知之后,如果你发现自己的情绪虽然变弱了,但依然没有消失,你就需要做出进一步的干预。关于情绪有非常多值得一讲的内容,但因篇幅有限,这里就讲一个最容易做到的:ABC的理性情绪行为疗法。
曲鹞奇: 情绪ABC理论是由心理学家埃利斯所提出的理论,这是认知心理学派的理论,
A代表事件,  B代表我对这件事的看法或观念    C观念所造成的结果。
例如我在咨询中,遇到一个案例,一位女士总在因为在几个孩子中,自己得不到父母的关注而苦恼,她几乎在兄妹中是最努力的一个,年纪轻轻就开了自己的公司,一路白手起家,而且她把挣来的钱的大部分贴补哥哥、弟弟、还有父母,但是父母总是更喜欢哥哥和弟弟,在她记忆力,小时候爸妈会把好吃的先满足哥哥弟弟,而她没什么份,哥哥弟弟有继续上学的机会,而父母让她十六岁就出去打工。她会很苦恼,因为哥哥弟弟几乎不为家里做贡献,但是会赢得父母的偏爱,而她很努力的贴补家庭,爸妈好像并不关注她。后来她觉得一定是自己不够好,所以父母才忽视她。后来女孩有些抑郁状态。
这个被父母严重偏爱的女孩经历的事件就是A,   而女孩觉得自己不够好,所以不被父母重视就是观念B, 女孩经历到的失落、彷徨、和抑郁就是结果C
通过认知疗法,我们无法改变A,我们只能改变B,那么结果C就可以发生改变。
我告诉她:你无论怎么讨好,他们可能只会关注男孩子,这不是你的问题,而是你父母的问题。你可能永远也讨好不了父母,还不如把自己的生活过好,自己对自己好一些。
  女士听完这个解释,释然了很多,她说过去三十年来,她一直以为是自己的做的不好,才不招喜欢。这么多年来,一直背负着巨大心理压力。 现在才觉得真的是父母有问题,自己是无辜的。 之后这位女士不再太好,只是很平常的定期回去看看父母,对父母也不再有更高的期待,她觉得自己忽然间轻松了很多
远方
可见,你的情绪(C)并不是由事件或人(A)直接导致,而是由你对这件事的看法(B)所导致。当你对一件事或一个人有不同认识时,你对这件事或这个人的看法就会变化,从而影响到你的感受和行为,以及一系列的决策和选择。所以,在你无法改变事和人的时候,改变你自己的看法吧!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