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5月1日,湖北省十堰市公安局茅箭区分局武当路派出所接待了一位9的投案“自首”者。
“自首”者是一位9岁的小女孩,名叫小雪。她主动“坦白”,自己趁上网课的时间,偷偷玩手机游戏,还在爸爸张先生不知道的情况下,往游戏里充了钱。小雪在爸爸张先生的要求下,让她去派出所投案“自首”。
疫情期间,孩子在家上网课,已经快把家长弄疯了。这种因为孩子不好好学习,而闹到派出所的事件也屡见不鲜了。家长们各种督促,各种威逼利诱均不奏效。家长们最大的愿望就是早点开学,不想再和孩子们斗智斗勇了。
虽然部分年级已经开学,可是小学还没有通知开学日期。而小孩子是最没有自制力的,并且主动学习的意识也很淡泊。
那么面对这些“顽童”不肯学习的问题真的就没有办法解决了吗?
其实并不是没有方法解决,而是家长的督促方法不对。如果能够帮助孩子形成思维流,那么孩子就可以在高度思维活跃度的状态下,高度集中注意力的主动学习。
什么是思维流呢?
经过大量的实验证明,思维流是一种可以让人高度集中注意力,让大脑皮层高度兴奋,并且思维长时间保持高度活跃的学习状态。
思维流状态可以帮助人们拥有清晰的记忆力、丰富的联想、活跃的思考力、高度的专注力。那么学生可以在高度自觉状态下全神贯注地学习,作家或艺术家在创作中会产生源源不断的灵感,科学家在探索中更容易产生奇思妙想。
我们都知道牛顿有很多头衔,比如说他是英国著名的数学家、天文学家、自然哲学家等,也被誉为“近代物理学之父。他之所以可以拥有如此伟大的成就,就是因为他常常可以进入思维流的工作状态。
牛顿工作起来,经常通宵达旦。有一次,一个朋友来找他,可是见他一晚上都在实验室里工作,只能在会客厅等他。这时候,牛顿的仆人端来来饭菜便离开了。朋友见他一直没有出来,就将饭菜吃完了。可是等了很久,牛顿仍旧没有出现,朋友只能先离开了。
牛顿出了实验室,看到已经吃完的饭菜便说:“我以为自己还没吃饭呢,原来已经吃过了。”说完,就又转身回到了实验室继续做实验。
牛顿这种忘我的工作状态就是一种进入了思维流的状态。这种状态帮助了牛顿创造了无数的成就。
如何形成思维流状态
想要形成思维流状态,必须要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有内在驱动力,二是具备能够形成思维的相关知识。
一、内在驱动力
很多孩子不能在家里学习,绝大多数原因就是没有内在驱动力。也就是他们不想学习,也没有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
什么是内在驱动力呢?美国心理学家Daniel Pink 在其超级畅销书《DRIVE》里把自我驱动力叫做Motivation。
传统认识里,人类行为有两种驱动力:第一种是由生理需求所产生的内在驱动力。这是人类想尽一切办法生存下来的动力。第二种来自外在动机,即寻求奖励,避免惩罚的动力。
但是随着人类的不断进化和对社会性的需要,人们又衍生出了更高级的内在驱动力。这一层级的驱动力由责任感、自我价值感等后天因素形成。这一层高级内在驱动力帮助我们完成了更多除了生理需求以外的任务。
比如说,有的孩子能够在学习中找到愉快,他们对学习的意愿来源于对知识的渴求。这样的孩子学习知识并不是为了让老师或者家长表扬,更不是为了以后可以找到一份工作。因为对于他们而言,还无法计划那么遥远。虽然现在对于孩子们而言,还没有什么确切的目的需要学习,但是他们仍旧可以主动学习。这种内在驱动力就是一种高级的动因。
那么如何帮助孩子建立内在驱动力呢?
1、培养对学习的正确认知
很多家长在劝说孩子学习的时候,都会把学习刻画成一件很苦的事情。在中国的传统文化故事里面,很多名人故事好像也都在说“刻苦学习”、“头悬梁锥刺股”等等。其实这些名人故事的寓意在于要让人们坚持,而不在于强调学习很“苦”。
还有的家长或者老师,在学生犯了错误之后,就会惩罚学生大量的抄写。这些行为也让孩子对于学习这件事情望而生畏。
如果学习对于孩子们来说,是一件很“苦”又很无趣的事情,那么谁还愿意主动学习呢?
所以家长要做的事情不是强迫或者监视他们学习,而是告诉他们学习是一件很有趣味性的事情,让孩子对学习先建立起一个积极正确的认知。
或者家长可以以身作则,每天学习一些有意义的知识,让孩子感受到学习的美好。
如果家长很希望孩子能够拥有一种坚毅、卧薪尝胆的精神,那么可以给孩子看一些励志的电影,或者名人励志故事等。比如《风雨哈佛路》、《当幸福来敲门》、《冲出亚马逊》等等,让他们从中获得启发。
2、从兴趣出发
傅雷是一个奇才,不仅是中国很著名的翻译家和教育家,而且对音乐、绘画等很多领域都有很深的艺术造诣。
在儿子傅聪小时候,傅雷就让傅聪接触到了诗词歌赋等很多领域。但是并没有急切的让他专注于某一个领域。直到傅聪后来对音乐产生极大的热情,可以连着几个小时专注在钢琴上面。这个时候傅雷才开始送傅聪去深入的学习音乐。
很多家长害怕孩子偏科,所以无论孩子是否感兴趣,或者是否擅长,都一股脑的要求孩子学好。那么对于孩子来说,学习那些不擅长和不感兴趣的科目是很痛苦的。
但是现在学习就是多元化的教学,培养孩子的综合能力。那么应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从兴趣出发并不代表不学习其他科目,只是想找到他感兴趣和擅长的领域。然后再将其他学科以他感兴趣的形式来学习。因为知识是触类旁通的,也是无边界的。
比如说,如果孩子只喜欢学习语文,非常喜欢读小说。可是却不擅长数学等逻辑性很强的科目。那么就可以让孩子把数学当成一本侦探类小说。让孩子根据一些线索(题面),按图索骥,找到最终的“杀人真凶”(答案)。慢慢地,孩子的逻辑性也会越来越强,而且也可以建立起一种理科思维。这种思维不仅对学数学有用,学习物理和化学也有很大帮助。
二、具备形成思维的相关知识
如果想要产生思维流,除了有内在动因之外,还需要有形成思维相关的知识储备,否则思维活动无法积极开展。
思维活动的积极开展又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提高应用知识的能力,因此知识与思维是紧密联系互为作用的。
1、费曼学习法,掌握基础
费曼学习法非常适合一些基础比较差的学生。是一种以教学为前提的反向学习法。
很多人小时候都玩过过家家。现在可以玩一场上学的过家家游戏。有的人模仿老师,有的人来做学生。
现在想象自己是一位老师,如果现在你要教会你的学生,需要准备什么?怎么让学生听懂呢?
带着这样的目的开始你的学习。首先需要确定今天的讲课范围,然后认真学习这些知识。然后开始制作自己的讲课教案,开始向学生“讲课”。如果“讲课”的过程中有讲不好的地方,那么就回过头去重新学习,直到找到问题的答案为止。最后再接着“讲课”,直到顺利讲完一节课为止。
2、在学习区学习,建立自我效能感,获得持续思维流
思维流的持续,主要依赖于学习的内容的适度和在思维流过程中不断取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的实践证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是把取得眼前的成功作为直接的目标,自我效能感越高,学习的积极性愈高。
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对自我效能感的定义是指“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
想要不断的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就需要让他们在学习区学习,而不是恐慌区。
心理学上的定义心理学研究说,人类对于外部世界的认识可分为三个区域:舒适区(comfortzone),学习区(stretchzone),和恐慌区(stresszone)。舒适区:舒适区就是做一些我们得心应手的事情。虽然呆在舒适区里很舒服,但是一旦跳出这个领域,面对不熟悉的环境及变化,就会感觉到很大的压力。 学习区:是我们很少接触甚至未曾涉足的领域,充满新颖的事物。但是这个领域是我们稍加学习和大量的练习,也有能力掌握的区域。恐慌区:在这个区域中会感到忧虑,恐惧,不堪重负。
很多学生喜欢做一些自己已经熟练掌握的题型,但是对于一些还没有弄明白的题,总是会略过。或者直接求助于练习册后面的答案。这样的学生就是喜欢呆在舒适区的。
但是也有的学生,将一些题型掌握之后,就会去挑战一些自己还不会的附加题。遇到困难之后,会不断的在教材中搜集解题思路,当他们找到了正确的答案,就会非常满足。而这样的学生就是在学习区学习的人。他们在学习区学习,很容易建立自我效能感,而且也更容易进入到思维流状态。
但是也有的学生,基础比较差,连基本的例题都不会解。那么这个时候,一定让他去做一些附加题,对于他们而言就是处于恐慌区的。经常让学生处于恐慌区学习,会让孩子慢慢失去自信和学习的兴趣。
总结:
想让孩子呆在家里也能够积极主动的学习,可以帮助孩子建立思维流状态。但是进入思维流状态之前,必须让孩子先拥有两方面的能力作为基础保障。
1、内在驱动力:必须保证孩子是积极主动学习的,而不是被动学习的。想让孩子主动学习,需要帮助孩子建立对学习的正确认知。并且从孩子的兴趣出发。
2、进入思维状态的相关知识:尽量了解孩子的舒适区和学习区范围,帮助孩子在学习区学习。如果是基础比较差的学生,可以让他们使用费曼学习法掌握基础知识,再继续进阶。
声明:以上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123@shiyan.com)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