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登录
注册忘记密码
查看: 1247|回复: 0

还原战争中真实的童年命运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360 天

[LV.8]以坛为家I

发表于 2022-6-18 06:44: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原标题:还原战争中真实的童年命运

刘海栖长篇儿童小说《风雷顶》(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2021年5月出版),以“我”倾听父亲回忆的方式展开叙事,讲述了父辈的童年生活与抗战故事。“风雷顶”是父亲“念兹在兹”的故乡山东省海阳县土堆村南面最高的山头,这里既是父亲童年时代生活、长大的家园,更是一段风云变幻的烽火岁月的见证者。

小说上部“风过乡野”,借助父亲童年的视角和讲述,徐徐展开一幅20世纪30年代胶东农村的民情风俗与风物图,绵密、丰润,而又鲜活、有趣,精细也自然跳脱。通过“我”与“父亲”的交流,以及“老家”“籍贯问题”“我爷爷”“我奶奶”等章节的讲述与穿插,作品也具有了一种血脉相连的口述史、家族史的意义和价值。

下部“雷鸣岁月”,按照作者的说法,是“写战争里的孩子和孩子眼里心里的战争”。这部小说的珍贵之处,是它对于几十年来中国原创战争儿童文学写作的突破。很长一段时间,我们的战争题材儿童文学写作,一直受到某种过度强调、过分塑造的“儿童英雄主义”叙事的影响。直到20世纪80年代开始,这种状态开始慢慢被改变。到了《风雷顶》,我认为这种突破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如何书写战争题材的宏大可能性?如何理解、书写战争的复杂性?如何在战争语境下重新理解“英雄”一词的内涵?如何表现、思考人与人性在战争中经受的绝境拷问及其可能的出路?阅读那些伟大的战争文学作品,常常可以给我们以宝贵的艺术启迪。在《战争与和平》里,我们能够感受到托尔斯泰鲜明的历史观,但它没有对小说中一个个鲜活生动的角色造成观念的限制或压迫。几位主人公都站在战争、历史和生活的不同方位,提供了理解这一切复杂、多维的交织视角。如果一部小说中的战争和战争中的人们,读上去轮廓清晰,毫无毛边,那么这种书写在艺术上很可能是虚假的、失败的。

当然,在战争题材创作上,儿童文学又因其文类的特殊性而受到某些特殊的限制。如何在相对单纯的儿童视角中探索、表现战争的高度复杂性,如何在尊重战争和历史现实的前提下表现、思考战争中的童年与人性,这些都是战争题材儿童文学面临的难题。当代战争题材儿童文学,只有突破固有观念的桎梏,才可能向更高更深的层面发展。《风雷顶》将书写战争的更多可能,还原到真实的历史情境,还原到战争中真实的童年命运和人生状态。这部作品写出了孩子们在战争中更多毛茸茸的生活细节和日常状态,当然也并不回避战争的残酷,战争对童年无所不在的影响。因此,这部小说写出了一种真实、普遍、日常的童年与战争的联系,自然、绵密,令人信服。

从文学性来说,《风雷顶》的创作需要审慎处理和智慧应对的艺术问题很多,比如战争与童年、真实性与虚构性的关系,语言乡土性、时代性与可读性问题,上部与下部的结构关系处理问题,等等。这样的结构使童年视角下的寻常生活、和平时光,与烽火连天的战争岁月,形成了一种对比、映衬、勾连关系。细密的文学感受,流贯在整部作品的字里行间,而作者在童年与战争叙事创作上所达到的新高度,与作品从人物、语言到故事、结构等整体上的用心和浑然一体的艺术表现密不可分。

《风雷顶》借助生活的真实与日常书写,来表现童年与战争关系的幽深与宏大。可以说,这部作品为儿童文学书写童年与战争,进行了新的探索。

(作者:方卫平,系浙江师范大学教授)(方卫平)

声明:以上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123@shiyan.com)删除!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