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登录
注册忘记密码
查看: 2211|回复: 1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实地探访十堰首批魅力乡镇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22-11-23 20:31: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湖北日报
原标题:80万网友投票评选出十堰首批魅力乡镇
东沟村樱花茶园。(通讯员 王鹏 摄)

编者按
风光如画、空气清新;产业兴旺、民风淳朴……秦巴山里,一个个特色鲜明的小镇,展示出蓬勃向上的力量。
今年,十堰市委宣传部、市农业农村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广播电视台联合组织首届魅力乡镇评选活动。在本月举行的初评会上,一批乡镇从44个候选者中脱颖而出,入围十堰首届“魅力乡镇”候选。
此次评选有80多万人参与网络投票,胜出的乡镇生态环境优美、经济实力强、发展速度快,对助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起到积极的带头作用。
近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实地探访,领略“魅力乡镇”的独特魅力。
茅箭区茅塔乡——
“红色+绿色”带火乡村游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戴文辉 通讯员 郭安富 万月
“1946年,中原突围部队在鄂西北浴血奋战。时任均郧房县委书记朱正传为掩护战友壮烈牺牲,年仅28岁。这是他留给妻子的绝笔信……”
11月20日,周末,十堰市茅箭区茅塔乡东沟村红色教育基地,讲解员王进讲述革命故事,几名游客安静地聆听。窗外,满山苍翠,鸟鸣啾啾。
茅塔乡是一片红色热土:1931年,贺龙率红三军转战鄂西北,在这里发展革命队伍;1946年,中原解放军突围部队在东沟村成立鄂西北军区第三军分区、均郧房县委县政府。
这里也是一片绿色海洋:全乡森林覆盖率超过90%,拥有“高山植乔木、低山种绿茶、旱地种林果、平地蔬菜花”的立体生态格局。
近年来,茅塔乡深入挖掘一红一绿两种资源,以农旅融合为“基”、乡村民宿为“形”、红色文化为“魂”,乡村振兴之路越走越宽。
红色文化“搭台”
村子小,百姓穷。
1998年,做高山蔬菜生意的周承财被动员回东沟村担任村委会主任。彼时,现实窘迫:80户人家,人均耕地不足3分;好不容易种点庄稼,要肩挑背扛走10公里山路,到乡道上搭便车。
“从小就听老人们说红军、解放军的故事,村里有座老宅,老县委就设在那里。”十堰市党史办来村里挖掘红色历史,周承财和村小老师周承文走访老人、搜集红色物品。
这一整理不得了:文字资料装了三大纸箱,红军借条、解放军用过的武器零部件等物品50多件。
“这是宝贝!要让这些红色资源活起来!”周承财暗下决心。
全村老百姓投工投劳,用4个月修通6.2公里通村公路;在村里的动员、组织下,几户村民从老宅搬出来;村委会出材料,请工匠修复老宅后院,对大院前的广场铺装石板。
2003年,东沟红色教育基地挂牌。“起初规模小,停车场也没有,后来名气渐渐大起来,游客越来越多。”周承财说,在2005年被纳入全省重点老区乡镇后,茅塔乡筹措资金,数次对2000平方米革命遗址进行修缮,建成馆藏120余件珍贵历史文物、具有12个多功能展厅的中原突围鄂西北历史纪念馆,并陆续建起革命烈士陵园、文物陈列馆、东沟学堂等。茅塔乡还组织力量,编撰图书、拍摄红色影片。
2010年底,以红色教育基地为核心的东沟红色旅游景区被评定为国家3A级景区。
生态旅游“唱戏”
2016年,“80后”房县姑娘王启迪第一次来东沟村,当场就被迷住。
“有故事、有美景,就是我心目中的世外桃源。”她离开打拼了13年的上海,在村里租房屋开民宿,取名“桃源人家”。
环境好、离城近,“桃源人家”迅速走红。王启迪一口气又开了3家分店,个个特点不同——“桃源人家”主打原生态乡村生活,“桃源半山”偏年轻、时尚,“蛙声十里”是亲子民宿,“山顶美宿”的环境更幽深。高峰期,4家店全部爆满,日营业额超过2万元。
民宿的火爆,搅热了寂静的东沟村。
村民崔峰原在十堰城区打工,2017年回村,租个门面,售卖神仙叶凉粉、“蛤蟆咕咚”、烤玉米、野生猕猴桃等土特产,“山上有的,上山去采;山上没有的,自家地里种;地里种不了的,去邻村收回来卖。”他说,一年能卖10万元,刨开门面租金,净赚5万元左右。
周承财在2017年被提拔为副乡长,继任者张旭今年35岁,在发展生态游上不遗余力——开发猕猴园,从山上引来52只野生猕猴,如今已繁衍到400余只;建成百亩杜鹃岭、300亩牡丹园和蜂蜜工坊。
“小孩看猕猴,大人赏花、休闲。客人都有玩的,就留下来了。”张旭说,东沟村年接待游客超40万人次,年旅游综合收入600余万元,村民年人均收入1.6万元。
今年9月,农业农村部公布2022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名单,我省10个乡村榜上有名,东沟村名列其中。
一村一品,协同共进
地图上,茅塔乡呈不规则的长方形,东沟村在核心位置,两侧各一条沟,东侧是茅塔沟,西侧是大沟。
茅塔沟与东沟村有乡道连接,率先受益。“东沟村小,接待能力有限,我们把游客向沿线的王家村、康家村、廖家村引流。”乡党委书记蔡涛介绍,这几个村距东沟村仅10分钟车程,如今,都开了十多家民宿、农家乐,数量还超过东沟村。
几个村也各有特色:王家村有百亩柿子林,康家村打造“珠山”小景点,台子村发展中药材。
大沟的4个村也在努力跟上。
大坪村地势开阔、水量充沛,适合发展农业。2021年,村里建设30亩的农事研学基地,已接待1万余名中小学生。“种了半辈子地,如今成了老师。”47岁的余世清在研学基地务工,教孩子们犁地、收割,月收入3000元。
蔡涛介绍,茅塔乡筹划修建公路,打通东沟村与大沟,“让这4个村也受益于东沟村的溢出效应”;同时,茅箭区规划茅官公路,连接茅塔乡与丹江口市官山镇,将茅塔乡融入大武当山旅游圈。
目前,茅塔乡已形成茶旅、蜂旅、果旅和民宿4条产业链,2022年,全乡经济总收入预计达到144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5万元,同比分别增长10%和11%。
“继续讲好红色故事、发展乡村旅游,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增收。”蔡涛表示,将对景点景区做好提档升级,推动农特产品品质化、品牌化,擦亮红色游和生态游。
竹山县麻家渡镇——
深山崛起“绿松石小镇”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许应锋 通讯员 夏甜 田银银
说起“中国绿松石之乡”竹山县,不得不说麻家渡镇。
麻家渡镇是全国绿松石集散中心,获评中国“淘宝镇”,镇内营盘河村、罗家坡村被命名“淘宝村”。
聚集千余家绿松石商户
从竹山县城出发,经麻安高速,约25分钟便到达麻家渡镇。集镇沿305省道而建。加工、销售绿松石的商铺一个挨一个,绵延3公里,被称为“宝石一条街”。
“80后”贺小海,柿树坪村人,当过老师,闯过深圳。上世纪80年代,贺小海的父辈做绿松石生意,“当时不值钱,论麻袋卖。”
竹山绿松石资源储量占中国的70%,而麻家渡镇的储量占竹山县的70%。镇内有喇叭山等名矿,距离秦古、洞子沟、丫角山等矿区也很近。当地很多人是第一批绿松石从业者,有绿松石加工手艺和辨别绿松石经验。加之305国道、谷竹高速、宝丰一级路等穿镇而过,交通便利。2014年左右,陆续有外地雕刻工作室落户麻家渡,逐渐形成一条绿松石加工雕刻、销售特色商业街。
2018年,贺小海从外地返乡,开店售卖绿松石。“平均每天300多单。”他介绍,店里雇员工20多人,年销售额500多万元。在“宝石一条街”,这属于中上游水平。
麻家渡镇政府统计,该镇聚集绿松石商户1000余家,初步形成绿松石开采、加工、电商营销为一体的产业链,年产值15亿元。
绿松石上网“腾云驾雾”
“金角阿呆39号,439元,上链接!”“3、2、1,链接已上。”
11月17日下午,走进“罗老丝绿松石”商铺直播间内,吆喝声此起彼伏。
“这一组从12点半播到4点半,销售100多单。”老板罗光洋今年34岁,之前在外打工,2013年和哥哥罗晶晶回到镇上,做绿松石生意。
起初并不顺利。“辛苦,生意也难做。”罗光洋介绍,当时做批发生意,还有老板打白条,等产品卖掉后再给钱,钱被批发商赚走了。
兄弟俩开了镇上第一家绿松石网店。“通过网络,自己加工、销售,产品直接到消费者手上,不让中间商赚差价。”罗光洋说。
从百度贴吧、微拍堂到微商、淘宝,再到如今的直播带货,罗家兄弟尝试过几乎每一种网店平台。如今,线上销售占据罗光洋店铺销售的九成,其淘宝网店已有8年历史,5个皇冠,好评率99.95%。
在他们带动下,镇上网店越开越多。镇政府统计,有900余家绿松石商铺在线上“腾云驾雾”,其中300余家年销售收入过50万元,近50家过500万元。
斤坪村鲜花满园。 (通讯员 刘涛 摄)

张湾区黄龙镇——
百年古镇兴起“假日经济”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夏永辉 通讯员 刘涛 余雪成
“叶大州府门楼县,皮鼓好似金銮殿;问你为啥不到黄龙滩,我没事不到外国转。”11月19日,十堰市民张先生一家游玩张湾区黄龙镇,听到这句老民谣。
黄龙镇位于十堰西郊,堵河之畔,镇上有码头,上连竹山,下至汉口。繁盛时,这里舟楫云集,被称作“小汉口”——这便是民谣说“到过黄龙滩、不需去外国”的缘由。
黄龙镇有山陕、江西、武昌、黄州四大会馆。如今,武昌会馆修缮一新,敞门迎客。该馆占地1000多平方米,正殿始建于清乾隆57年。走入其中,漆黑的大梁柱及翘拱的飞檐显露着昔日荣光。
“来参观游玩的,有市民也有单位团体。”镇党委书记甘成平介绍,武昌会馆每年接待上万游客。
会馆外,黄龙老街正在改造提升,项目总投资3000多万元,涉及污水收集、管网改造、路面翻新、房屋修缮等内容。
黄龙镇森林覆盖率超八成,堵河长期保持Ⅱ类以上水质。良好的生态涵养、位于城郊的区位优势,让黄龙镇“美丽经济”“假日经济”蓬勃发展。
在该镇斤坪村,每到周末,车辆挤满停车场。村里的壹号生态园农业科普基地,建有1.4万平方米的蔬菜花卉馆,秋日里,万紫千红的菊花、鸡冠花、郁金香争奇斗艳;温室大棚内,无土栽培的茄果和立体菜园,郁郁葱葱;热带风情馆里还有200多种热带植物。
生态园旁是该镇的文创产业园,可以参观琳琅满目的武当官窑作品,还能体验手工艺制作,陶艺、铁艺、木艺、布艺、皮艺、雕塑……
“村里每亩土地的流转价格,达到3000元。”村民张西平介绍,乡亲流转土地后,纷纷开起农家乐,或在园区打工。
不止斤坪村。
回龙村在河滩地上建起“荷塘月色”景区及森林康养项目,每年吸引游客逾10万人次,今年村集体收入预计近百万元;鲍湾村建起数百亩草莓大棚,双丰村建设养生基地。
甘成平介绍,黄龙镇谋划推出“斤坪文创体验之旅”“鲍湾草莓采摘之旅”“古镇文化探秘之旅”等旅游线路,去年共接待游客40余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3000多万元,“区委区政府规划建设文旅农综合体验项目,把黄龙建设为集生态、文旅、康养、研学等于一体的现代化乡村文旅目的地。”

声明:以上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123@shiyan.com)删除!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22-11-23 20:34:11 | 显示全部楼层
漂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