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登录
注册忘记密码
查看: 2062|回复: 0

[原创] 不要忽略孩子的“隐形攻击”,背后可能是一颗渴望被看见的心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22-12-6 10:36: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 /十堰柏和心理 曲鹞奇
编辑 /十堰柏和心理 邹悦

当提到孩子表达愤怒、不满的方式,我们首先想到的可能是发脾气、哭闹。然而生活中,也有这样一种现象:孩子表现得很乖,很顺从,但总是会出现一些“莫名其妙”的行为。

美国心理学家蒂姆·墨菲在《隐形攻击》一书中做了这样的定义:关系中弱势的一方通过拖延、躲避、故意激怒、暗中报复等非直接方式,向强势一方表达因地位不平等而累积的愤怒。

一个孩子长期被父母在学习这件事儿上高度控制,可以看出父母对孩子学习这个事情是高度关注的,孩子在父母的高度控制下感觉到不舒服,但是从力量上又不敢反抗父母,时间长了,孩子势必会产生愤怒,最常见的表现就是孩子下意识的把一场考试或者一段时间的学习状态搞砸掉。简单的说,这个孩子在用父母最在意的方式来隐性攻击父母。还有一些常见的现象,孩子可能把父母交代的重要事情忘得一干二净,或者是孩子答应了父母做某件事情却迟迟拖延不肯开始,这些现象都属于隐形攻击。

简单的说,当你让我不舒服了,而我从道德和力量的层面又没有办法反抗,于是我用一种隐蔽的让你找不到证据的方式,也让你感觉到不舒服,而且你不能把我怎么样。

观察发现,越是亲子关系不平等的家庭,孩子越容易出现“隐形攻击”的行为

在我的咨询中有这样一个案例,一个女孩在大学里自由恋爱,而父母却因为小伙子的家境不好,强行拆散了这段感情,于是这个女孩在今后的很多年里边不谈恋爱,即使家里边重压之下,女孩也只是应付的去相亲,但最终都是把相亲的结果搞砸了。实际上这个女孩在用不恋爱的隐性攻击方式对父母当年强行拆散自己进行报复。

孩子“隐形攻击”行为背后的心理需求,其实是渴望拥有自己成长的自主权,希望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能得到尊重和接纳。

处于弱势地位的孩子,不敢和父母直接起冲突,又想赢得自由。所以他们像小乌龟一样,缩进厚厚的壳,以“非暴力不合作”的方式,抵抗父母的操控。

但如果父母不能明白这一点,不能及时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孩子内心只会越来越压抑,感觉自己不被接纳和重视,缺乏成长空间,亲子关系将会越来越差,也不利于孩子心理和性格的健康发展。

心理学家武志红说过:被动攻击,是弱者的武器。

冷漠、拖延、强硬等种种问题背后,是一颗柔软、脆弱、渴望被看见的心。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