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登录
注册忘记密码
查看: 3475|回复: 1

[十堰城事] 盘点十堰年俗 从腊月到正月十五到处都在忙年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2021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5-2-15 22:29: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423962654445.jpg
杀年猪是十堰人忙年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从“进九”开始。年猪肉一般不卖,过年吃不完,所以“进九”后才杀猪,以便制成腊肉,留着来年吃。穷一点的人家,猪小不经吃,就等到腊月二十左右才杀猪。十堰民歌《十二月》里唱道:“腊月二十腊,家家把猪杀。砍上肉一吊,拎到姐的家。”
大家赶在一块儿杀年猪,就俏了杀猪匠。杀猪匠一身油腻腻的衣服,平日里谁见了都回避。可进入腊月,谁也不嫌他脏,提前好几天排队接。沉甸甸、油糊糊的杀猪工具篓子,也有人帮着收拾、抢着拎。
杀猪的当天,猪主人起大早,在房头场地上垒起柴灶,架上大铁锅,劈柴烧水。再给要杀的猪喂瓢好吃的食物,然后一请杀猪匠,二请帮手来,三请喝杀猪酒(猪血汤)的亲朋、邻居捧场。老年人赶来等杀猪水泡脚,小娃子等着抢猪尿泡玩……
旧时山里的孩子没什么玩具,只等杀猪时抢个猪尿泡吹成气球玩。见杀猪匠开肠破肚,他们都围在四周,割下猪尿泡的瞬间,眼疾手快的便抢先一把夺过去,放在石头上揉松皮,吹成篮球大,用线绳扎住口,就成了飘飘然的“气球”了。没抢到的孩子常趁其不备,把猪尿泡刺个小眼,不一会儿就泄气了。不要紧,那一家又在杀猪。孩子们像攻山头一样,又一阵风似地冲了过去。
旧时老年人冬天也穿草鞋,脚被冻裂了,用杀猪水泡泡,来年就不裂了。于是,哪家杀猪,脚冻裂的人就纷纷往那里赶。猪毛刮净后,用大脚盆装上烫猪水,大家一起把脚伸进盆中,有说有笑地泡脚。
猪杀了,肉腌了,杀猪匠、帮忙的、亲朋邻居都围在场院中的大方桌上,喝酒吃肉,不醉不休。
现在,儿童的玩具多了,老年人也有暖靴了,吹猪尿泡、用杀猪水泡脚的习俗也消失了。
过 小 年
十堰地区过小年是农历腊月二十四,也有腊月二十三日过的,俗称“军三民四霸王二十五”(“霸王”指晚归的出征军人)。南宋文天祥《二十四日》诗有“江乡正小年”句。《房县志》卷十一《风俗》记:“二十三日,祀灶神,俗云是日灶神上天曹奏事。主妇洁釜燃灯,以胶牙饧、糯米糍、豆糖团等献供,曰‘庶几甘言’也。又以盘盛黑豆、寸草,以为灶神秣马具。祭毕,合家罗拜,送之糖饧,分给小儿。开筵簇坐,谓之‘过小年'。自是箫鼓爆竹连宵,直至除夕,谓之‘闹年'。”十堰民歌《情歌》中有:“腊月二十三,家家过小年,嘱告灶王上青天,保佑郎回还。”实际上,腊月二十三主要是祭灶神,人们把它当小年过。
灶神又叫司命爷。十堰民歌《杀猪宰羊敬上神》中说:“堂屋的家神,厨屋的司命,灶公灶母灶子灶孙,保佑我全家太平。”情歌中也说:“跨到腊月二十三,司命老爷要上天。嘴里吃着打糖块,玉帝面前少谗言。”晋代葛洪在武当山修炼时撰写的《抱朴子·微旨》记:“月晦之夜,灶神也上天。”所以腊月二十三天黑前,大街小巷,村头村尾,有许多小孩叫卖灶王爷像和灶马图,因为这天家家户户都把灶前灶后的墙壁清洗干净,然后换上新灶神像,烧灶马图,让司命爷骑上花马,吃着灶糖、灶饼上天。新灶神像的两边贴对联,上联“上天言好事”,下联“下界保平安”。
吃过晚饭,在灶头上摆上香炉、蜡烛、黄裱纸及八个灶饼、一盘灶糖等供物,燃香、点烛、烧裱,全家祭拜。有的不烧灶马,捉一只绿尾大公鸡,把刀、碗放在灶门前地上,杀鸡接血。脱鸡毛时在鸡头、鸡翅、鸡尾各留三根较长的,口念“红公鸡,绿尾巴,灶王爷骑上天”。祭完,全家吃灶饼、灶糖。
到上世纪70年代,祭灶神习俗渐渐淡去。如今,山区还有老年人祭灶神、熬灶糖。

签到天数: 2021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5-2-15 22:30:26 | 显示全部楼层
1423962950810.jpg
打灶糖是在腊月二十二,以粮熬糖,分三种:一是糯米,二是红薯,三是苞谷。江南高山不出糯米、红薯,便用苞谷熬糖。糖熬制后,冷却变硬,吃时拿锤棒敲一块下来,故名“打糖”。在打糖里加上芝麻、花生等,炒好,放到模子里定型、切块,就是灶糖。也有加苞谷花、熟黄豆的。祭灶神用打糖,有“粘嘴”之意,让灶神上天后说好话。
灶饼则是用糯米面包糖馅,做成大铜钱般的饼,成半月或满月形状
1423962959303.jpg
腊月二十四后,司命爷上天了,人间便无神管,全是“黄道吉日”,娶媳妇、嫁姑娘自然就不用再看日子,民俗叫“赶乱婚”。于是从小年以后直到腊月二十九,不论城里乡村,也不论江南江北,娶媳妇、嫁姑娘的赶堆。大街小巷,十里八村,四处都可听到锣鼓、喇叭、鞭炮响。新娘子的花轿常有对面相遇的,两新娘子便从轿中递出交换礼物,叫“交喜礼”,表示互相贺喜。这几天小孩子特别忙,四处跑着看娶媳妇、捡鞭炮、抢喜糖、摸红鸡蛋。前些年开始兴轿车娶亲,坐花轿的风俗逐渐消失。近些年,年轻人对古俗感到新鲜,又坐起花轿来,后面跟着一串小轿车,古俗倒成了新风
1423962968984.jpg
十堰俗语云:“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有除陈布新,把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的意思。这天,人们上午掸尘,中午或晚上过小年,图个干净卫生。
腊月二十四大清早,全家人早早起床,一齐动手,把家具搬到院子里或稻场上。挪不动的大器物,就用布或纸遮盖住。扯下窗帘,摘下镜框……男劳力换套旧衣服、戴上草帽,在长竹竿顶端捆上刷子或鸡毛掸子,先楼上,后楼下;先内室、小屋,后厅堂、大间,依次掸掉房顶、楼顶、墙面的浮尘及蜘蛛网,然后又把角角落落、边边沿沿清扫干净。房屋清扫利落了,就洗家具,擦干、晾干,再复原。
这时当母亲、姐姐的可忙活了。除尘后全家人洗澡,换干净衣服,女主人及长女便抢阳光洗床上用品和衣服。等到腊月三十夜,趁守岁当口,把全家人的新衣分别放在各自床头。自家人的床铺料理好了,还得支一张床,铺上干净铺盖,准备过年时客人睡。
1423962977286.jpg
十堰盛产黄豆,过年几乎家家都要打豆腐,时间选在腊月二十五前后。打豆腐时间太早了,豆腐会发酸;太晚了,又忙不过来。所以十堰民歌《小郎上四川》唱道:“腊月二十五,家家打豆腐。想起我郎在外头,一天一场哭。”为什么哭?一是望郎归,二是一个人打豆腐实在忙不过来。
1423962990326.jpg
十堰人一般在腊月二十六左右蒸馍馍。民歌云:“二十六日家家忙,面盆端到火炉旁。剁油渣,拌面糖,劈柴架笼蒸供飨。”蒸飨馍选在腊月二十六,一是接近过年,馍馍能放到年后。二是越近年边人越忙,忙起来顾不上吃饭,有几笼馍馍,饿了可以垫垫底。过年的馍馍一般用炼猪油后的油渣子,加上豆腐、萝卜、粉条、豆干等作馅,既有油又有肉香味儿。做糖馍馍不能用纯糖,要把面粉炒熟了拌在糖里,以防馍馍咬开时糖汁流出。
1423962990977.jpg
十堰人过年,普遍贴春联、门画。春联又叫“对子”,起源于桃符。“桃符”是周代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后汉书·礼仪志》记:“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神荼’、‘郁垒’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之。”《宋史·蜀世家》记:“后蜀主孟昶令学士章逊题桃板,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我国的第一副春联。
1423963008396.jpg
十堰民谚云:“腊月二十七,挖藕不洗泥。”藕农为啥赶在天寒地冻的腊月二十七挖藕?这里有个说法。
十堰人过年,家家都炖藕。藕在年宴上可以凉拌、爆炒。酒喝半酣时,上一盘嫩白清脆的酸辣藕片儿,或是辣椒爆藕丁,那是上好的菜。过年前后半个月,藕放长了会干、会烂,到了腊月二十七八才买,带泥保潮、保鲜、能放。特别是小田藕,好煮,好吃,受人喜爱。像房县莲花池、丹江口六里坪、竹溪水坪的藕,旧时都是俏货,都要留到腊月底才挖了卖,一斤卖三斤价,还带着泥巴。因此藕农们都“留藕在田,等着过年”。
腊月底挖藕是件辛苦事。晴天还好,赶上霜冻、结冰或下雪,就更苦了。“天下雪,藕遭劫,下田挖藕不怕邪(雪)”。年前那几天,藕田边烟雾缭绕,一群群的人站在田埂上,挖藕、守藕、买藕、贩藕的你来我往。旧时没有防水靴,挖藕的人赤脚踏进冰渣子响的泥水中,挥臂铲泥,双手摸着藕枝,顺着长向,小心地往上提。一枝完好无损的藕出泥,挖藕人虽然手脚都麻木了,却还提着藕向人炫耀。喜得买藕人又心痛又赞许,高喊“快上来烤烤火”。田埂上的火是女人、孩子和藕贩子们捡来残荷叶、树枝干草烧起来的。浓烟滚滚罩荷田,藕香烟熏抗大寒。谁说藕农心不苦,只为多挣几个钱。从天亮下田,到天黑收工,一人能挖一担藕,许多辛苦都得到了回报。中午,主妇炒一荤一素两个菜,拎一壶热黄酒,放在地头上给他们吃。那些想买藕的客人,把整包的香烟塞给挖藕人,有时还带点糖果给孩子,和挖藕人的女人说笑话拉关系,也就是想买到修整干净、不断不烂的好藕。这时挖藕人很俏,对来抢购的二道贩子们不屑一顾。二道贩子奔了张田奔李田,最后买的都是又瘦又烂的残藕,但仍能赚钱,因为此时残藕也俏。
酥炸菜
郧阳酥炸习俗,江南江北不同。江南与四川、襄阳接壤,江北与陕西、豫南交界,酥炸菜吸收四周特点,加上武当道教、流放文化的影响,花样百出。
酥炸菜,就是把食物放进煮沸的油锅里炸好存放起来。十堰年俗中的“春酒宴”很讲究,除了菜多、花样多,还要简便省时。酥炸菜能变花样,可以临时拼凑,缺少不得。酥炸菜可拼凉盘,丢汤锅,因此十堰谚云:“腊月二十八,家家动酥炸”,实际是提前做年菜。
十堰酥炸菜从内容上分有荤、素两大类,从品位上分有乡土、城市、高山、道教及宫廷的不同,从味道上分有咸、甜、麻辣、酸辣的差别,从口感上分有酥脆型、酥软型。酥脆型松脆易碎,酥软型耐嚼味长。
荤炸菜,是将动物肉与其它食物混和入炸;素炸菜,即红薯、麦面、杂粮、洋芋、青菜、野菜等混和入炸。武当山道观以“武当八珍(豆腐、面筋、木耳、磨菇、山药、黄精)”为主料,酥炸出多种荤型素菜,如“炸猪排”、“炸鳝鱼”、“山药黄精肉”等,都是让香客们口馋的斋中“荤”品。
这里举两种做法:油炸“猪排”,用冬竹笋切节为“骨”,外缠豆油筋,做成猪排状,调鸡蛋汁,下油锅炸后,金亮喷香,酥脆可口,造型足以乱真;酥炸“鳝鱼”,将大朵香蕈切成一指宽的条,微炸后再改块,背黑肉黄,颇似鳝鱼片,再加青椒、胡萝卜、黑木耳等爆炒,青、红、黄、黑分明,色香味俱佳。
十堰各地较普遍的酥炸菜有酥肥肉、酥排骨、酥全鱼、酥鸡丸、酥鸭翅、酥春卷、酥麻叶、酥豆腐丸、藕夹等。江北特色的有红薯丸、油馍筋、全鹌鹑、羊肉丸子等。江南特色的有酥卷儿、绿豆丸、洋芋丸、牛肉丸、萝卜丸等。现代引进的外来酥炸菜有狮子头、酥狗肉、酥驴肉等。
蒸年菜
十堰民谚云:“腊月二十九,蒸肉熬骨头。”旧时没超市,市场上无成品蒸菜,于是家家户户备蒸笼。大户备大蒸笼,小户用小蒸笼。平时蒸馍馍、蒸饭、蒸米酒,到了过年便蒸菜,叫做“笼沾荤”。
蒸菜分荤、素两种。荤蒸菜有条子扣肉、粉蒸肉、蒸排骨等,鸡、鸭、牛、羊、鱼都可做蒸菜。蒸菜用中型土陶碗,因土陶碗出味。碗底先装垫底菜,如扣肉垫霉干菜,加主料酱豆;鸡块垫板栗;羊肉、牛肉垫萝卜或胡萝卜;老鸭垫老藕等。
扣肉不在吃肉。霉干菜经蒸后油浸,加上酱豆的特殊臭味,是酒后拌饭吃的上好菜。为这一碗垫底菜,十堰家家屋檐下挂干菜。粉蒸肉也是大众喜爱的蒸菜,江北用大米掺苞谷粉,或糯米掺大米,加五香粉,拌肉块上笼,肉香口味绵长。江南用高山“冷水红”大米粉,加五香粉拌肉块,蒸出来的肉砣子微红,香气扑鼻。可惜“冷水红”产量低,现在基本绝种。
竹溪蒸盆是江南的特色蒸菜,主料是腊味(腊猪蹄、腊鸭、腊鸡、腊猪排、腊猪肚等)。这些腊味加上配料混放在大土陶盆中,再加香菜、木耳、豆腐及泡椒老酸菜,用大火蒸四小时左右出笼。“蒸盆出笼,热气四走,主人发话,在席三杯酒。”
忙年不累人,忙得也高兴。年货办进门,家家喜盈盈。猪杀了,菜齐了,只等年三十,挂红灯,贴对联,点上大挂鞭,围吃团年饭,合家欢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