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登录
注册忘记密码
查看: 4387|回复: 1

[转载] 师说•名师》总第21期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2-6-9 10:11: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师说•名师》总第21期


主管:人教社师范教材论坛
主办:教师教育区  
           网刊师说区
  《师说•网摘》系列刊总第37期,
    《师说•名师》2012年6月第21期

《师说•乡村》《师说•名师》《师说•思考者》系列刊版权归原作者,任何个人或刊物转载刊发文章,请由本网刊链接进入原作者发表于人教论坛处,联络作者经原作者同意。
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龙泉教师专刊

龙泉 网名:苦墨斋主,男,1973年11月出生,1995年毕业于湖北大学地理教育专业,2001年获华中师范大学理学硕士学位,中国地理学会会员,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高级地理教师,地理教研组组长,王树声地理教学研究室成员,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导师组成员,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网”地理教育教学论坛版主。

看电影 学地理之 《后天》
     电影《后天》为唤起世界对日益严重的温室效应,及理论上可能引起的新冰河世纪威胁,针对全球著名地标设计了一系列相关冰冻图像,显示气候对人类的威胁的急迫性与全面性。但是很多人看完这部电影后,还是无法理解这部片子到底是讲温室效应,还是冰河时代。为什么温室效应会导致影片中的可怕的冰河时代?
       请听我细细道来:

影片从气候学家杰克·霍尔(丹尼斯·奎德饰演)带领助手在极地采集冰芯标本开始。


巨大的冰川开裂,险些让霍尔和他的助手丧命,影片开头就给我们展示了温室效应导致的全球变暖带来的直接结果——两极冰川消融。


在新德里举行的全球变暖国际会议上,霍尔教授向与会者讲述了自己通过极地冰芯的研究,发现在1万多年前,由于温室气体的聚集导致了全球进入一个冰期。注意他用屏幕给大家展示的这个地图上标注的洋流。可能有的人认为这个图与我们中学教材上的洋流图不同。是的,我们中学教材上讲的洋流其实只是大洋表层的海水运动,其实还有一个更大涉及表层和深层海水运动的洋流,我们称其为盐潮。极地冰川的融化会对这个巨大的洋流产生影响。且看我后面慢慢解释哦。


我们看到会场下起了雪,处于热带季风气候的新德里居然下雪了,这预示着出现了反常性的天气。


而此时海水温度检测站检测到位于纽芬兰附近的4311浮标的温度下降了13℃。但是那个正看球赛电视直播的家伙认为是风浪太大,把浮标打坏了。


与此同时,灾害性天气不断出现:日本遭受罕见的冰雹袭击。


太空站也监测到巨大的暴风云系正在形成。



落杉矶遭受罕见的龙卷风袭击。


北大西洋上的浮标一个个出现问题,海水温度正在迅速下降,霍尔博士的预言正在成为现实。原来是由于极地冰川的融化产生的大量淡水涌入海洋,阻碍了洋流的运动,使高低纬之间的热量交换受到影响,导致高纬度地区气温迅速下降。


同时低纬度地区的温度升高,热的下垫面不断提供热量,使空气迅速上升,形成强大的风暴云系,可以理解为台风模型,而我们知道由于其中心气压太低,导致中部空气下层形成风眼。


三个巨大的风暴云系几乎遮蔽了整个北半球中高纬度,这些云系的反射作用,使到达北半球的中高纬度太阳辐射减少。


强大的风暴还导致了史无前例的海啸。


巨大的云系几乎包裹了这个北半球,云系中部由于近地面气压太低,形成强烈的下沉气流,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由此产生的风眼。


去寻找儿子路上的霍尔教授看到飘动的国旗有些反常。



突然风平浪静,霍尔教授知道风眼到了。


在风眼处,急剧下沉的气候将高空寒冷的空气撕扯下来,导致气温从上到下迅速下降,零下几十度的下沉空气使所有的建筑物从上向下迅速结冰。


寒冷的地面使风暴云系失去了热量来源,云系瓦解,天空放晴。但是这个冰河时代不会马上结束,因为铺满地面的白色冰雪会反射大量太阳光,要恢复到原来的状况还需要很长时间,但救援行动已经开始......

苦墨斋主歪论:该片以一系列场面宏大的灾难告诉我们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是一个整体,牵一发而动全身。哦,明白了,这个片子其实就是向大家讲述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呵呵。

 
忽悠地理 之 高一第一节课
从《阿凡达》说起
置疑比解惑更重要
忽悠地理之海水为什么是咸的
两张让我沉思很久的照片
看电影,学地理之《狮子王》
人教版地理教材中的问题
这样讲等高线,您见过吗?
她的美让我震撼——新疆游记(全剧终)



  
  忽悠地理之高一第一节课

  近来有很多年轻老师在讨论高一第一节课怎么上,也有几个老师给我发电子邮件和在我博客留言,问我该怎么上好第一节课,应大家要求,我就回忆着写个我两年前的高一新生第一节地理课的课堂实录,略有删节,不是瞎编哦,我的这些学生还在学校,那瞎说了,他们要骂我的。呵呵。请看实录:
  大家好,我是大家的新地理老师,首先我自我介绍一下,我叫“**”。(我工整的把自己名字写在黑板上,学生都笑起来,估计觉得我的名字太奇怪,因为我的名字在各种商标上出现的频率太高,我真的很感谢我爹,给我起的这个名字,让我占了很多便宜,陌生人一次就能把我的名字记住),呵呵,这个是我的真名,不是网名哦。(学生再笑)。从今天起,由我来和大家一起学习地理这门课。
  我首先提第一个问题。(教室马上安静下来,很多同学甚至低下了头,好象就怕被我点到,估计大家觉得我这个老师太狠,还没开讲,就先提问)。请问:哪些同学喜欢地理课?请喜欢地理课的同学举手。(大家马上抬起头,脑袋瓜四处转动,在数有多少人举手。全班50多人,有10来个人举了手,还有几个很犹豫的举起手来,我望着这几个学生说),不要太虚伪哦,不要为了给我面子,就举手哦,那就太虚伪了哦。(全班大笑)。我数数看,1、2、3。。。。啊!?我们班居然有16个学生喜欢地理,太让我吃惊了(学生都惊奇的看着我)。我在上中学的时候,最不喜欢的就是地理课,你们居然有16人喜欢地理。(学生都张大嘴巴“啊??”,然后是大笑,有的险些敲起了桌子。“那您怎么当了地理老师呀?”“啊,弄个最不喜欢地理的老师来教我们地理?太搞笑了吧?”学生七嘴八舌的议论起来)。
  请大家安静,我想再问一个问题:(全班又安静下来,现在的孩子怎么一提问就马上安静了?晕)大家为什么不喜欢地理?不要怕,我就喜欢听真话。(有的学生欲言又止,我点了一个先没有举手的甲同学),我刚才看你没有举手,你肯定是不喜欢地理的哦,来说说看,你为什么不喜欢地理。(甲同学紧张的站起来,结结巴巴的说:“我,我,我初中就,就没有学过地理”。全班狂笑)哦,是这样。(我继续点乙同学)你好象也没有举手,你也没有学过?(乙同学说:“学过,但是地理太枯燥!”,然后是丙同学:“地理总是要背要记,我最烦这事了。”,我一边听,一边点头附和,好象找到知音一样)对,对,我读中学不喜欢地理的原因和你一样。(班上纪律大乱,讨论声,议论声乱作一团,我开始总结)。大家说的很好,我在读中学的时候和大家想法差不多,地理太枯燥,整天就是背呀,记呀,我这个人记性又不好。(很多同学在点头,好象同意我的说法),我在中学的时候是学理科的,所以后来就没有学地理了,我是学数理化的。(学生很吃惊的看着我,啊?),别急,慢慢听我说,高考完了,我的分数还可以,上了重点线,填志愿的时候,我填了物理系、化学系、生物系,因为我这三门课都学得不错,每个志愿前有一个“是否服从调剂”,我当然会在前面打勾哦,可以增加录取机会。突然我发现招生计划上地理系居然只招理科生,我当然是不会填报地理系的,我还在班上大声的喊:“要是我们班谁被地理系录取了,就有趣了哦!”后来通知书来了,我们班只有我一个人被地理系录取了。(全班狂笑,现在的孩子怎么都喜欢幸灾乐祸呀?)大家可以想象我当时的心情,那可真是象天塌了一样,我一辈子的理想都毁了,我吃不下,睡不着。(大家接着笑)后来我觉得人还是要生活呀,我对地理一窍不通,我为了在大学能跟上大家,通知书接到后的暑假我就没有休息,借来了初中,高中所有地理教材,在家里恶补。上了大学才知道,全白干了,大学里的地理根本不这样学。大学里的地理真的是理科,需要很多数学、物理、化学和生物知识。(我自己都觉得自己有点吹,不过学生都很认真的在听,我心里在暗暗高兴,呵呵,快达到这第一节课的目的了——让学生喜欢听我讲,听我吹。)
  后来我发现地理确实不该是文科,应该是一门自然科学,就是理科,但是这里也牵涉到很多人文的东西,应该是一门自然和人文的交叉学科。慢慢的我发现地理是一门很有趣的学科,我也慢慢喜欢这门科学了。(学生都认真的听着)
  我再提一个问题(这次低下头的学生少了):什么是地理?你知道地理是研究什么东西的吗?(学生小声讨论,这次居然有人主动举手回答了。呵呵,同学丁:“地理就是研究哪里有煤,哪里有铁矿,哪里有水稻,等等。”然后又点了几个同学,有的说是研究城市、工业、农业呀。有的说是研究哪里有山,哪里有河,哪里有草原呀,总之,五花八门,这个时候我发现一个学生很调皮,总在下面笑别人,专唱反调,好象别人说的都不对。我就点他)来,你说说,你好象有更好的答案哦。(他一下子紧张了,犹豫半天还是站起来:“恩,恩,地理,地理就是,就,就是研究地球的道理呀。”全班狂笑)我说,对,说的很好,地理就是研究地球的一门科学(“啊”全班都就大吃一惊,这个就是地理呀?)。不过我要补充一下,严格说地理只研究地球表面,也就是说,地理是研究地理表面的一门科学。地球表面这么多东西,我们研究具体研究什么呢?(大家都望着我。。。。。)
  刚才有同学说我们地理研究山呀,河呀,草原呀,城市呀,农业呀,工业呀等等,说得很好,我们要归纳一下,我们地理研究的东西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大家沉默了,有点小声的讨论,但是没有个谱,看来我得再启发启发,我指着自己的讲桌说)我们地理研究这个讲桌的结构吗?(学生摇头)那我们研究教室里的这个灯管吗?(学生继续摇头)我们研究氢和氧化合生成水吗?(学生继续摇头,有人还在说:那是人家化学的事,呵呵。大家还是没有什么思路,看来我只好自己讲了,我在黑板上写了三个字“地域性”)我们地理学研究的东西一般都有“地域性”的特点,简单说就是存在地区差异性的东西我们才研究。这里有,那里没有的东西我们才研究。例如刚才我们说的山,有的地方是山,有的地方是平原,这就存在差异了,这个就是地理里的地貌学;赤道附近的气温高,极地的气温低,这就存在气温的差异,这就是地理学的气候学研究的了;这里是森林,那里是草原,这就是植物地理学了;这里有城市,那里没有城市,这里城市多,那里城市少,这就是城市地理学了;我国南方种水稻,北方种小麦,这就是农业地理学了;这里的工业发达,那里没有什么工业,这就是(学生也跟着符合起来:工业地理学。呵呵,气氛越来越活跃)。再说咱武汉,你们从武昌的汉阳门坐渡船到对岸汉口的武汉关的时候发现没有,武昌这边的江岸很陡,汉口那边很平缓,要走一段很长的跳板才能上岸,汉口那边还有江滩公园,武昌这边就没有,这就是长江两岸有差异哦,我们地理要研究。(学生眼睛都瞪大了,不停的点头,这是他们身边的例子呀,有的已经急切的想知道答案,在下面七嘴八舌的议论起来:“真是这样,那到底是为什么呀?”“老师,解释一下呀。”呵呵,我心中暗暗高兴,这个时候千万别给这些小鬼讲道理,这个部分的主要目的就是把他们的胃口调起来,“哼,想知道为什么,以后上课乖乖的听哦。”我心里暗暗的说。呵呵。当然这个时候一定要装着沉着冷静,装着没有听到大家的要求,继续讲);再说我们武汉的中南路、司门口、中山大道这几个地方为什么商场云集,而其他地方商场却很少,只有小卖部,例如我们学校附近(全班大笑,并不住的点头);再看现在沿徐东路,武骆路一个个大型商场正在不断建立起来,新的商业中心正在形成,为什么是这里?不是别的地方呢?这是不是存在地区差异,这叫商业地理学。(学生真的完全被吸引了,他们突然发现原来身边真的有这些现象,但是平时没有关注过)还有为什么付家坡、中南路等汽车站有n路汽车经过,而我们的学校门口只有一两路公汽经过,还半天不来一趟车(全班狂笑,这个是一个大家每天上学遇到的问题哦,大家早有意见了),这是不是存在地区差异?这叫什么?这叫交通地理学……(这个部分吹多少,依情况而定,我当时带7个班的课,每个班举的例子都不同,讲多少,讲什么,根据具体情况,以把大家的胃口调起来为止,而且不可太多,更不能讲原因,调胃口就可以了,呵呵,哎,现在想来,我可够坏的!)
  上面讲的这些例子,都是可以从地理角度说出原因。这里我要告诉大家:只要是科学,就一定能讲出道理,如果讲不出道理,让大家死记硬背,那就一定不是科学,地理是一门科学。(全班响起了热烈掌声)因此这就涉及到今后我们地理课的学习方法了,地理课的学习一定要把重点落在“理”上,一定要注意分析每个地理问题的原因,如果没有弄清楚原因就不要去记。今后的地理学习过程中,如果我讲不出原因,只有两个原因:一、地理学家还不能正确的解释,需要大家以后研究(全班大笑),二、我自己都搞不懂,我没有办法说清楚。(全班狂笑)。下面说一下我上课的纪律:
  第一条纪律.上课不允许小声说话,但是可以大声说话。(学生继续笑)
  在我的课堂上,大家可以随时打断我讲课提问,我很喜欢这样的学生,只要问题与我的讲课内容有关就可以了。我们一起讨论,如果我能马上回答,我立即回答,如果你的问题太难,我回答不了,我下课后查了资料在回答你。(很多同学微笑着点头)。但是不准在下面小声议论哦,要说话就让全班所有同学能听见。
  第二条纪律,上地理课允许睡觉,但是不允许发出鼾声(全班狂笑),谁要发出鼾声影响他人听课,我就影响你睡觉。(全班再次狂笑,这条纪律大家不用担心,如果地理课趣味性强,课堂活跃,气氛很好,我看谁睡得着?这个我有信心哦。呵呵。如果课堂枯燥,那学生大量打瞌睡是可以理解的,这是对我讲课的抗议嘛。大家想想,领导做报告的时候,我们老师都打瞌睡呢?何况学生。因此打瞌睡不是学生的错,是我这个老师的错哦。)
  大家都记住我的纪律了吗?(全班齐声回答:“记住了!”)
  好,今天的地理课就到这里,下课!
  (从此我就开始了新一届的忽悠地理生活。。。。。。哈哈)
  

  
  从《阿凡达》说起

  前天晚上终于去看了被大家极力推崇的电影《阿凡达》,出来后,老婆孩子都大呼过瘾,并表达出还想再看一遍的愿望。我也深深的被影片所展示的视觉效果所震撼,更被该电影的主创人员这个团体的想象力所折服。关于这部影片的评论已经太多太多,我不是想再去写个什么影评,我想到了创作这部划时代影片的那群人!
  电影中所出现的飞行器、武器、纳威人造型、潘多拉星球的自然景观等等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土著人与其他生物的沟通形式、地球人与纳威人DNA的结合所创造出的阿凡达等等也是大大超乎我们的想象,但是这部片子一点也没有给人“神话”的感觉。作为一个教育者,不得不思考的是:这样的一群充满想象力的主创人员是如何被“教育”出来的?而又是怎样的一个机制让一群富有创造力的主创人员能够完美的合作?
  我国历来就是一个重视教育的国度,但同时我们的教育所受的禁锢也很多,很多东西我们认为是天经地义的,理所当然的。我们传统的课堂教育可能最缺乏的就是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使我想起一个同事给我讲的他儿子造句的故事,老师让念二年级的儿子用“......像.....一样”造句。孩子说道:“小姑娘的脸像桃花一样。”老师说:“不对,应该是:小姑娘的脸像苹果一样。”我听后开玩笑的说,我小时候老师就说小姑娘的脸像苹果一样,都三十年了,小姑娘的脸还是只能像苹果一样呀?他又说,看着儿子造的句真是把人气死。如:苹果像桔子一样;电视机像长方形一样。。。。。。当然这些造句都被老师无情的咔嚓了。我在想,对于一个才7岁多的孩子,我们作为一个成年人能够知道他的脑袋里在想什么吗?我们在教给他们一些所谓的真理和知识的同时,是不是总在心里说:“你小子别胡思乱想!”
  有人说我们的教育一直围绕的三个说教基点:①要听话;②爱学习;③不打架。首先我们就教育孩子要听话,要乖,当孩子的想法与我们的教育者矛盾的时候,我们往往毫不客气给予纠正,并以他是否接受我们的观点为“是否听话”的评判标准。在用“听话”去不断要求孩子的时候,他们的创造力也就不断被消磨掉了。我们该创设怎样的课堂?我们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别忘了比知识更重要的是创造力。真不希望我们的孩子在学了很多知识后,却没有了想象力。
  一个没有想象力的民族是没有未来的!
  先写到这里,欢迎大家发表观点。


  
  置疑比解惑更重要
  (从上周开始发此贴,今天终于成功了)

  本学期新课程公开课特别多,我也是尽力一节都不错过,老师们的创新精神让我收获很大,每次听课都会给很多启发。
  前不久听了一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授课教师安排了一个小组讨论然后提问的环节,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这节课的形式很新颖,其中有一个小组提出的问题是“为什么南半球的西风漂流是寒流?”大家也就这个问题进行的讨论,但是后来没有得出一个让大家信服的结论。这个时候授课教师说了一句:“这个问题,我也不清楚!而且我也请教过一些老师,也没有彻底弄明白。”结果学生一片哗然。要知道这是全市的公开课。后来在评课的时候,我特别提到这个小细节,我说我十分佩服老师的坦诚与勇气,课堂上帮助学生解惑固然重要,但是置疑更加重要。当我们把学生所有的疑惑都解决了(事实上有时候所谓的“解决”也只能叫自圆其说。)的时候,那么学生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可能也会被我们扼杀了。
  记得在暑假教育部新课程远程培训中,北师大的邱维理教授也谈过这个观点。他说有学生曾经告诉他:“跟着邱老师搞了地貌实习后,就不想再学地貌了,因为感觉好像什么都让地貌学家研究透了。”他自己分析,有时候在教学的时候把问题都讲透了未必是好事情,因为当什么都明白了,可能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也没有了。
  这位教师在公开课的时候公开向学生承认自己确实不明白为什么西风漂流是寒流,不仅是一种教学勇气,更是一种教学智慧。事实上我们中学地理教学内容中,还真有不少我们难以解释清楚的东西。我们是自圆其说的告诉学生一个所谓的结论?还是把几种有争议的观点都给学生介绍一下?或者干脆直接把问题留给学生?我个人更倾向于后面两种处理方式。我们人类也正是因为面对世界充满了一个有一个的疑问,才使我们不懈的去探究未知世界。事实上无论哪个学科都存在很多未解的问题,我们没有必要去扮演一个所谓的真理捍卫者,让学生多一些疑问也许能让他们懂得如何自己去思考,才能保住内心那一点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忽悠地理之海水为什么是咸的

  很久没有写博客,辜负了各位网友的期盼,主要是现在工作太忙,今天继续一篇以弥补很久不写东西的罪过。
  上个月到甘肃白银去上了一节同课异构课,内容是《自然界的水循环》,本节包括三个内容①相互联系的水体(介绍地球上的水体类型以及他们之间的联系);②水循环的过程及其主要环节;③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影响)。经过思考决定这样忽悠:②①③。现在开始……
  我走上讲台就卖傻:各位同学,不好意思,我来自武汉,来的时候太慌,忘记带教材了。呃。。。呃。。。(装出很紧张,很抱歉的样子,甚至有一点点结巴)真的不好意思,所以…非常抱歉,呃…呃…这样吧,今天我们就聊聊天吧,大家也把书收起来。
  “好!”同学们异口同声,看来只要不上课,大家都是很高兴的,大家都把书收了起来。(其实这是我设的一个陷阱,因为书本上啥玩意都写得太清楚,图画得太好,看了书我都没法提问了)
  我:“自我介绍一下,我来自武汉,我叫××(同学们都笑起来),是真名哦。大家听说过武汉吗?”
  “听说过!”同学们齐声答道。
  “知道武汉有啥出名的吗?”我接着问。
  “黄鹤楼。”“热干面。”……“美(和谐)女”(有人开始趁乱捣乱了,嘿嘿)
  “哈哈,甘肃美(和谐)女也很多呀,嗯,大家说得都不错,但是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没有说哦,武汉地处中国最大的河流长江与其最大的支流汉水交汇之处哦,知道吗?”我补充道。
  “知道,知道!”
  我仰望天空,哦,不是,是仰望天花板,若有所思的说道:“甘肃好像就没有什么大河哦。”
  “谁说的?黄河呀!黄河就经过咱白银附近。”学生们不服气(我要的就是这句话,哈哈,不出意料的掉入陷阱了,别着急,后面还有很多陷阱,步步惊心呀!。)
  “黄河在白银附近?”我继续装傻(在黑板上写下“黄河”二字)。“哦,那它最终流到哪去了?”
  “最后流到海洋去了呀!渤海。”学生继续说。我同时在黑板上写下“海洋”二字。
  “我一直有一个疑问:黄河一直这么流,怎么水总是流不干呢?”我继续装傻。
  “天上会下雨呀!”学生可能也觉得我这些问题太幼稚,笑声一片的回答。
  “那按你的说法,如果哪天不下雨,黄河水就干了?这几天没有下雨吧?黄河干了?”我继续问道。
  咦,这下学生晕了,课堂更加吵闹了。喧哗之中有一个学生说话了:“还有山顶上冰雪融化的水呀!”
  “山顶的冰雪哪来的?”我问。学生张嘴就答:“天上的降水呀”。
  “哦,是来自大气中的水汽。”(我得把大家的回答规范一下,我同时在黑板上写下“大气水”三字)继续刨根问底:“那大气中的水汽来自哪里呢?”
  “地面蒸发的水呀!”
  “不对呀!你们不是说降下的雨水进入黄河,通过黄河流到海洋去了吗?哪来的水蒸发的?这不符合质量守恒呀!”同学们一下被我看似幼稚的问题逗乐了。
  “海洋蒸发的水进入大气,然后再形成降雨。”有一个学生说道。
  “大气降水都进入了河流吗?”我问道。“不是,还有的渗入地下成为地下水。”学生答道。(我在黑板上写下“地下水”三字)
  我:“各位同学,我有些闹晕了,这样吧,大家用箭头把黑板上的这些词连起来,或者用图画的方式表达黄河、海洋、大气水、地下水之间的关系”。
  同学们马上都拿出了草稿纸,有连线的,有画图的。我一边在教室里转,一边看大家画。最后挑了三位有代表性的同学到黑板上画。这个部分真的出乎我们老师的意料,同学们有各种不同的方式表达了水循环的过程。原来大家那么有创造力,虽然画得和书上的图不同,但是大多正确的表达了这些水体之间的关系。接下来,我让大家给每一个箭头命名,大家在讨论中得出了水循环的各个环节的名称。
  我又抛出一个问题:“大家对这些水体进行分类,随便大家怎么分都可以。”有的说可以分为“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有的说可以分为“气态水、固态水、液态水”(我说道“你太狡猾了!”全班同学狂笑),有一位同学更来劲了,说到:“可以分为淡水和咸水”(同学们笑的不行了,觉得这个划分更狡猾,我心中窃喜,这个正是我要的答案哦,正好借此转入下一环节。)
  我又开始装傻,继续仰望天花板,说道:“有一个问题困扰我很多年:河水都是淡水,为什么海洋水却是咸水呢?”同学们看着我傻傻的样子笑开了,同时也被我这个看似简单,却又难以解释的问题调动了兴趣。同学们讨论更加热烈了。
  这时候,有一个同学举手了:“河水并不是纯净水,虽然是淡水,但是还是含有一些矿物质。当这些含有矿物质的水流入海洋后,通过蒸发不断浓缩,蒸发的是水汽,而矿物质留在了海洋,不断往复,海洋里的矿物质就会越来越多。”同学们用掌声肯定了他的分析。
  “那就是说水循环促进了地表物质的迁移。”我对该同学的回答进行了进一步规范。
  “水循环还有那些作用和影响呢?”我继续抛出问题,让大家思考。
  通过讨论,同学们发现水循环还可以促进地表水体的更新、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促进能量的交换和物质的迁移等等。
  本节课是用一种谈话法教学,通过一个个相互关联的问题,形成问题链来引导课堂向前发展。

   两张让我沉思很久的照片


这里有两张照片,一张是2006年9月教师节,新华社发的温家宝总理在北京一所小学听课的照片;另一张是2009年9月,还是教师节,还是新华社发的温家宝总理在北京一所高中听课的照片。这两张照片让我作为一个教师久久不能平静,我在反思我们到底对孩子干了些什么?
aa.JPG (38.5 KB)
2010-4-17 21:25


看看孩子那自信的神态!
看看孩子那天真无邪的目光!
看看孩子那争相抢答的场面!
看看温总理可爱的表情!
。。。。。。
bb.JPG (47.02 KB)
2010-4-17 21:25


再看看孩子的神态!
再看看孩子的目光!
再看看那么多的眼镜!
再看看这课堂的场面!
再看看温总理的表情!
。。。。。。
作为教师!作为家长!我们都对孩子干了些什么?

另:邻居家三岁的小姑娘敲我们的家的门,开门后,这小丫头用炫耀的语气对我说:“叔叔,我上学(幼儿园)去的!”,真希望这个小丫头十年后,学校在她心目中仍然是这样一个有趣而向往的地方!

看电影,学地理之《狮子王》


首先,我要向大家道歉,由于近日工作繁忙,论坛来的太少。作为斑竹确有失职之愧。
近日正在思考扩展课程资源的问题,用电影进行教学是我考虑的问题之一,先发一贴给大家批批哦。
 《狮子王》是我所看过的最经典的动画片,1994年我读大学的时候第一次看,也不知道看了多少遍,现在还在和儿子一起看。呵呵。



影片刚开始(辛巴出世)给大家展示的热带草原雨季的景观——到处都是绿油油的,此时这里受赤道低气压控制哦,这里生活着大量的食草性动物以及象非洲狮这样的食肉性动物。


这是国王的小跟班——沙祖带着辛巴和娜娜出去散步的一个镜头。向我们展示了典型的热带草原景观——稀树高草。这和我们内蒙古的温带草原不同哦,温带草原一般是一望无际的大草原,几乎没有一棵树,而热带草原是很高的草和稀疏的树木,因此有人又把这种气候称为稀树高草气候,或者萨瓦纳气候。


辛巴的叔叔刀疤想杀死辛巴夺取王位,于是让土狼驱赶大量的动物想踩死辛巴。事实上,这正反映了热带草原旱季要到来的时候,赤道低压带正在移走,马上就要被信风带控制了,食草动物大量迁徙的一个景观哦。


辛巴趴在一棵近乎枯萎的树枝上躲避奔跑动物的踩踏。这个枯枝正是向我们预示了热带草原旱季就要到来。


辛巴的爸爸木法沙为了救他而被动物踩死,辛巴被刀疤赶出自己的王国——荣耀石。在逃跑的过程中,辛巴因为干渴和劳累而晕倒,被丁满和彭彭救了。这个干旱的地方是哪里呢?是什么气候类型呢?接着往后看哦。


辛巴为了逃避过去,和彭彭、丁满生活在一片森林里。这是什么森林呢?在热带草原的南北分别是位于赤道地区的热带雨林以及位于30°——40°大陆西岸的地中海气候控制下的亚热带常绿硬叶林。我认为是后者,为什么呢?听我后面的理由。


长大后的辛巴准备回去找刀疤复仇,看这个镜头,他从这个森林回到热带草原带的时候经过了一片沙漠。因此他和丁满他们生活的森林只可能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地中海气候区)。因为地中海气候与热带草原气候区之间正好隔着一个热带沙漠气候区哦。



回到荣耀石,辛巴看到的是一片荒凉的景象,是刀疤的治理无方吗?不是,是倒霉的刀疤正好赶上了热带草原的旱季,此时这里完全受信风带控制,降水稀少,因此整个王国一片萧条。


这里有一个镜头:刀疤正在训斥辛巴的妈妈沙拉碧怎么没有去找食物,沙拉碧说:"刀疤,没有食物了,兽群迁徙了".沙拉碧说得很对,这正是热带草原旱季的特点,由于食草动物都迁徙走了,食肉动物当然找不到食物了。我靠,这个刀疤怎么象新来的,这个都不懂?



辛巴他们回来了,注意天空乌云滚滚,呵呵,雨季就要来了。


接着电闪雷鸣



最后大雨倾盆



哦。雨季又来了。辛巴战胜刀疤,重新夺回王位,整个王国又变成一片绿色。什么呀?这是到了雨季呀!赤道低压带再次控制荣耀石。



于是各种动物又迁徙回来了。辛巴就是运气好,一回来就赶上雨季了。呵呵。


大家都记住了吗?热带草原气候的特点就是一年有旱雨两季,成因是受赤道低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哦。景观嘛?当然是稀树高草哦。(我闪,大家别骂我恶搞哦!呵呵)



  人教版地理教材中的问题
  
  随着新教材的使用,我们发现人教版新教材实在太草率,给中学地理教学带来了很多问题。我在这里起个头,希望大家一起来揪问题。
  这是选修一第2页关于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示意图。我在学生的手中发现了3个版本。而且每个图都还配有详细的解说,好象都理由充分。3年3个版本,同一个内容,观点却完全不同,请问编者这个问题到底研究清楚没有。这可是从人类社会产生以来的变化,难道还会有这么大的差异吗?
  必修下册第七单元专门有一节叫“电子通信”。请问地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
  地域性是地理学最重要的学科特点,地理学有自己的研究重点,例如:经济学里要将商业,地理里也讲商业,而地理学更注重商业活动、商业中心的地域差异,以及导致这个差异的地理原因。请问本教材中的电子通信有地域性的特点吗?教材内容有地理学的特点吗?
  当然交通和通讯也是地理学研究的对象之一,电子通讯也是通讯的一种形式,有必要单独作为一节来介绍吗?本节内容一点地理味都没有。
  难道非要加上象“电子通讯”这样不伦不类的内容,就能显示地理教材的时代性吗?就能体现教材紧扣时代脉搏吗?
  这是选修一的第二单元“城市的地域结构”中关于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图1来自2000年12月第2版2002年5月湖北第1次印刷,图2来自2003年6月第1版2003年6月湖北第1次印刷。图中从市中心向郊外依次是:
  图1: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理由:工业区选在B处,即可方便工人上下班,又接近市场)
  图2: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理由:住宅区选在B处,即有利于上下班,又方便购物)
  看看,同一个出版的教材,两年时间,两个图完全不同,自相矛盾,却都“理由充分”
  教材应该是很严肃的,我们给学生的应该是具有确定性的东西,不能今天这个学者这样说,我们就这样改,明天那个学者那样说,我们就那样改。就是那些给学生讨论的有争议的东西,也要指明“这个问题有多种观点,请同学们分析讨论,云云...”如果今天这样,明天那样,不要说学生,我们老师也糊涂了呀。
  在讲授“人口素质与环境”的时候,将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混淆(如图中红色画线部分所示)
  教材前面说“下面主要通过原生环境和次生环境因素两个方面,讨论自然环境因素对人口身体素质的影响”
  可是后面所谈的次生环境,如交通、工业、电信等带来的噪声污染等,这些是自然环境吗?显然编者混淆了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概念。
  如果这样理解,什么是非自然环境.
  我还是比较倾向老教材中"社会环境"的提法.
  或者用"反馈作用"来表述
  教材在讲述地壳物质循环的时候,首先指出“三大类岩石可以相互转化”,请问沉积岩和变质岩可以直接变为岩浆岩吗?可能大家会说,教材并没有说他们能直接相互转化。接着看:后面又说“各类岩石在地壳深处或地壳以下被高温熔化,又成为岩浆回到地球内部”。请问沉积岩和岩浆岩可以直接变为岩浆,而不需要经过变质岩?可是我们在教材图中看到,所有岩石变为岩浆都需要经过变质岩阶段。
  关于地壳物质循环中,其他岩石变成岩浆是否一定要经过变质岩阶段,让人糊涂。尤其是现在还有很多教师在这里做文章,在试题中考查这一点,结果学生糊涂,老师讲不清。因为教材内容和教材插图是矛盾的。
  必修(上)第一单元的《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二)》中说道“全球除赤道以外,同一纬度地区,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角随季节而变化”(如图)。需要指出的是赤道地区只是昼夜长短不变,而正午太阳高度角和其他地区一样随季节而变化。
  这是选修二第72页的一幅图,该图中的图例欠妥。我们不难看出编者是想说明本区主要农产品产量占全国同品种产量的比重,而绿色部分不是全国,而是我国其他地区。该地区加上我国其他地区才是100%呀。
  这也是选修二中73页的关于山区农业资源开发的一段,教材想说明该区农业资源的优势和问题。这是第四个方面的问题:水资源。
  我们看看该段教材,是在谈该地区的水资源优势和问题吗?
  除了第一句有关外(画红线的地方),其他的好象都不是水资源。建立水电工程?这应该是水能吧?水资源和水能资源是两码事哦。后面谈的就更不是什么水资源了,我觉得更象在谈地形或者土地资源。而教材前面第三点就是专门谈土地和土壤资源,关于土地利用类型多样前面已经谈过,这里是重复,也于副标题“水资源”无关。
  选修教材很多地方都给人思路混乱的感觉,给教学带来了极大困难,老师备课难,学生学习归纳难。
  在以往我们总是将水能资源放在能源资源里。
  我也认为任何岩石再变成岩浆时都要经过变质岩阶段。
  选修教材二第106页,谈到海南岛的海洋资源时将其分为:生物资源、渔业资源、油气资源、旅游资源。渔业资源难道不属于生物资源吗?教材在讲解生物资源时也将渔业资源进行了介绍(如图),我认为只需将渔业资源放在生物资源里讲解就可以了,没有必要单独拿出来,反而使人觉得系统性太差。
  我这里只是举了一个例子,其实在选修教材中,对区域特点的归纳缺乏系统性很普遍,即不利于教师的教,也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教材在谈到海南岛合理布局产业时,教材将海岛分为海岸带、丘陵和台地带、山地和丘陵带三个同心圆带来加以说明,这很好。在教材内容的分析中,海岸带重点是大力建设港口、就近建设工业加工区,发展外向性经济。对海岸带的旅游没有提到,而是在山地和丘陵带中重点谈到“利用热带山区的自然景观和民族风情发展旅游业”。
  但是,在后面的图中(如图)海南岛的十大重点开发旅游区中,除了“五指山”,其他都在海岸带,显然与前面教材的叙述不一致。
  在选修教材中这种教材内容与插图不一致的现象还有,让老师如何给学生解释呢?
  再如这个完全可以避免的问题:教材文字内容与图中内容的数据不同。我想这个数据问题完全可以统一。
  我是这样来理解的:传染扩散是一种由近及远的扩散过程,中间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迁移扩散是一个跳跃式的传播,两地之间不是连续的。
  例如:美国的麦当劳到武汉开店,这是一个迁移扩散,麦当劳店在武汉开业后,慢慢被市民接受的过程就是传染扩散哦。
  
附:
  
  关于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教材若干问题答疑
  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  岳宝丽
 
  
  一、过去的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划分图,划分界线是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而新教材经修改后只剩下了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将青藏地区独立划分出来了,望给以解释!
  答: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界线,依据1998年出版的《中国自然地理地图集》做了修改,在新的区划图中,将青藏高原单独划为高原季风区。
  高原季风对青藏高原气候有明显影响。青藏高原上冬夏盛行风向相反的现象,是青藏高原热力作用形成的一种独立风系所导致。高原相对于四周同高度的自由大气,夏季为热源,在高原近地面层形成一个热低压(气旋性环流),低压中心厚度约2.5千米;冬季为冷源,形成一个冷高压(反气旋性环流),厚度约1.0千米。与气压场相适应,在距高原地面1千米高度,存在一个冬夏盛行风向相反的季风层,以高原中部最高,向四周逐渐降低。
  二、在第六章《认识省级区域》第一节《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北京》中,图6-7“北京古代城区的变迁”是关于北京古城城址变迁及其与水源的关系,教学参考用书中解释甚少,能否给予相关的提示。
  答:有一点需要明确,在中国古代的都城建设中对于水源的考虑,首先要保证宫廷苑林的用水,其次要保证到漕粮运输的水道便利。正是这两点,使得水源成为北京城市建设和变迁的关键因素。
  辽南京城和金中都城大致位于今天北京广安门外附近。它们的地表供水,主要来自今北京城西南郊的莲花池(一个天然小湖泊)。可莲花池水源毕竟是有限的,虽然供应辽代和金代这样的地方政权都城内部宫廷苑林用水有余,但随着北京逐渐成为全国性的政治中心,运河用水的吃紧就制约了城市的进一步发展。
  从元朝建大都城开始,北京的城址开始向东北方向移动。在金中都的东北郊,有着比较丰沛的水源,可以统称为高梁河水系,包括大面积的湖泊(积水潭)和清澈的泉流。这既为城市新址的建设提供了优美的环境,同时也为新城的水运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其实,自元朝之后一直到明清,为解决北京城市水运问题,历代都在寻求着新的途径。最著名的是元朝郭守敬所开凿的通惠运河。由于高梁河水系的水源依然不能保证都城漕粮运输,郭守敬踏勘地形,将大都城西北沿山地区的泉流水源,都设法引入今天北京颐和园中的昆明湖,然后疏通运渠经大都城再至通州与南北大运河相接。这一段运河称之为“通惠河”。
  总之,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城市职能的不断丰富,水源的丰裕程度直接制约着城市的发展、城址的变迁。
  三、在第六章和第七章教材内容中,都涉及到出口导向型经济(台湾)、外向型经济(珠江三角洲)等概念,常见的类似概念还有出口加工型经济。请问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答:外向型经济分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外向型经济是指在世界范围内进行贸易、技术、资本、劳动力等方面的经济交流活动。狭义外向型经济主要是以国际市场为导向,以出口创汇为主要目标的经济活动。
  由于不同国家、地区和自然资源、社会经济条件等各异,因而外向型经济也各有不同特点。国际上的外向型经济,按其商品、资本、技术与资源的运用情况,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1.出口导向型。即出口总值在国民经济总值中占据重要的比重。包括初级产品出口导向型和深加工产品出口导向型两种。如韩国、台湾。
  2.资本贸易型。除了出口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外,更重要的是资本国际化。如美国、日本。
  3.完全外向型。贸易、外汇、金融完全国际化,基本上没有贸易保护主义,国际货币兑换自由,资金进出自由。如香港。
  20世纪80年代我国大力发展的外向型经济属狭义范围的经济活动,其基本形式是以进口替代与出口替代相结合,并以出口替代为主;其产业结构是以工业为主;资金利用是以外援为主;产品以外销为主;企业运作方式多以劳动密集型的出口加工为主,也常被称为“出口加工型经济”。
  四、在第六章《认识省级区域》第四节《西部开放的主要阵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在教材修订的时候,对于“坎儿井剖面示意图”中地下水位线的位置做了一些修改。能够就此作一些解释吗?
  答:坎儿井是干旱地区利用水平隧洞导引地下潜流,实现地表自流灌溉的暗渠工程。中国的坎儿井主要分布在新疆的吐鲁番和哈密地区。当地气候干燥,夏季高山积雪融水渗入戈壁,形成较丰富的地下水潜流,可以利用。
  坎儿井一般顺地面坡度布置,分竖井和暗渠两部分。暗渠首段是集水部分,中间是输水部分,出地面后有一段明渠和一些附属工程。开挖时先打一眼竖井,称定位井。发现地下水后沿拟定渠线向上下游分别开挖竖井,作为水平暗渠定位、出渣、通风和日后维修孔道。竖井间距大致与竖井深度成一定比例。暗渠长度从几公里到20千米。用暗渠输水在干旱地区可以大大减少蒸发量。暗渠在下游出口(称龙口)接明渠,一般还引入蓄水池(称涝坝)中,以调节灌溉水量。一条坎儿井灌田数十亩至数百亩不等,一般都由个人经营。据《清史稿》等资料记载:吐鲁番地区坎儿井19世纪中叶仅有30余处;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后,增加60余处;光绪六年(1880)左宗棠入新疆又发展增开185处。民国时吐鲁番、鄯善、库车、托克逊、哈密等地已发展至1000余条,以吐鲁番最多。据20世纪50年代估计,新疆坎儿井在1600条以上,总长度不少于5000千米。
  关于坎儿井剖面示意可参见下图:
  答:老师们提出这个疑虑是可以理解的,我们在编写这一册教材的时候,起初本没有安排这一章内容。后来考虑到这是中国区域地理乃至全套教材的结束,应该有一个类似于“结语”或者“尾声”性质的部分,于是就添写了这样一节内容。这一节内容在课程标准中没有对应的“内容标准”的要求,因此老师们在教学的时候不用对某些具体环节抠得过细。
  就本章的内容来说,主要从两个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
  一、针对本册教材的主题即区域地理。要关注我国区域差异明显的现实,依据各地不同的区域特点,实现因地制宜的发展。同时,还要加强各区域间的合作与交流,促进不同区域间的共同发展。
  二、针对我国的两个主要国情特点。一个特点就是上述的区域差异明显,另外一个特点即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发展中”说明在目前经济日益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的经济及社会等各个层面都需要一个长期努力奋斗的过程。“大国”则说明在全球逐渐一体化的过程中,我国在国际事务中担负着重大的责任。
  通过教材中“活动”的设计,我们也表达了这样的想法,这部分内容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宏观感悟,但具体教学实施不妨从学生的身边实际出发去引导。比如“从我家的变化看我国的发展”“WTO与我们的生活”“经济发展与我身边环境的变化”,都是可以以小见大的。学生可以在比较轻松的氛围中,完成对本册乃至本套教材的学习。
  

这样讲等高线,您见过吗?
刚讲完等高线的判读,什么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坡、缓坡等的判读还是让很多学生头晕,今天早晨我走进教室,伸出我的手,让他们看看,只听见一片“哦。。。。”的恍然大悟的叫声。手上画的什么呢?见下图。
003.jpg (47 KB)
2006-9-23 11:05


把手伸开就是平面的等高线图,握住拳头就是立体的地形。是不是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坡、缓坡等都能一目了然。考试的时候使用被抓住了,别说是我说的哦。呵呵


她的美让我震撼——新疆游记(全剧终)大家好,好久没有来论坛,作为斑竹深感愧疚。
利用暑假,我和四位朋友去了一次新疆。在这18天的旅程中,新疆的美丽让我着迷。我当然也不会放弃这次绝好的机会,收集大量的地理教学资料,沿途我们一共拍摄了6000多张照片。经过整理,我把其中有代表性的图片发到这里与大家共享,算是我给大家新学期的礼物哦。

aa_1123493034.jpg (176.33 KB)
2008-2-29 12:54


上图:拍摄于阿尔泰山中的喀纳斯湖

第一部分 渭河谷地
7月20日傍晚,我们从武汉乘T192向西北进发,第一站是嘉峪关。第二天天亮,我们的火车已过西安,进入渭河谷地。



火车在河谷中穿行,可见山地植被一般,河流由于流经黄土高原,含沙量较大。


沿途看到一些被洪水冲毁的桥梁,看来还是这种原始的吊桥比较耐用哦。


沿途也能看到一些黄土高原的景观,这里已经是黄土高原的边缘部分了。(由于沿途的照片都是透过火车的窗玻璃拍摄,窗玻璃比较脏,所以拍摄的照片上也有一些污点)


沿途可见山坡上的梯田,田地里还有很多收获的小麦。


第二部分 河西走廊的植被变化
过了兰州之后,我们进入河西走廊,这里的植被从东向西逐渐减少。


进入兰州段,已经感觉到山坡上的植被比较稀疏。


山坡上已经近乎光秃,但是山脚靠河和地下水丰富的地区,植被还是不错哦。


山坡上已经几乎寸草不生,但是山麓地区的农田里还是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光秃的山地与绿油油的农田形成鲜明对比



此时,我发现该谷地的山的北坡(如图是祁连山北坡)比南坡的植被略好,我估计是北坡是背阳坡,阳光照射不如南坡强,因此这里的蒸发量也就比南坡少,所以北坡有更多的水分被保留下来,也就是说北坡比南坡的水分条件好,所以北坡比南坡的植被要稍微好点。



如果不看那光秃秃的山头,就看这农田,你能相信这是在西北吗?


突然,眼前的山都绿了。我被眼前的景色惊呆了。
这里大概在乌鞘岭附近。我该如何解释这眼前的景色?这里甚至比东边的兰州植被更好。
我的理解是:这里由于海拔较高,对东部来的水汽强制抬升,形成较多的降水,甚至比东边兰州附近的降水还多。



这里的绿、蓝、白,让人感觉如处世外桃源。



这山坡的一块块黄色的区域是什么农作物?这个疑问直到我到达喀什,才有人告诉我那是油菜花。
我开始也觉得是油菜,但是在我们长江流域。油菜一般是12月份种,四月份满地黄花,五月就收获了。而此时是7月底,这里怎么还有大片的油菜正开着艳丽的黄花呢?



当然这种美景是不常有的,当火车转了几个湾之后,山坡上的植被就明显稀疏起来,可以体会水分沿河西走廊向西逐渐减少。



还没有到武威,山坡又恢复了光秃秃面貌。



这张照片拍摄与武威以西不远处,夕阳西下,这是我头次看到戈壁景观,也是我对戈壁最初的认识。天色已暗,光线已经暗到我无法在奔驰的列车中清晰的拍照,我也带着对这神秘的戈壁的印象进入了梦乡。



第三部分 嘉峪关印象

在22日凌晨1点左右我们到达嘉峪关,清晨我们开始了嘉峪关之旅。



当我在这个地方远望嘉峪关城楼与城墙,我就感觉到他与北京八达岭长城的差异。我的身后可以隐约看到祁连山的雪峰。


嘉峪关城墙主要是用土垒而成,地面铺有石路。


相传,路过嘉峪关的文人墨客都要到此楼谈诗作画。


嘉峪关的古戏台。台上的壁画栩栩如生,此舞台曾演义多少悲欢离合。



沿途拍摄的照片很多,都是地理教学的第一手资料。希望这些照片能对大家今后的教学有所帮助,有很多现象我尽量尝试去解释,如果我解释的不对的地方,欢迎大家批评指正。这次一共拍摄了6000多张照片,在家花了3天时间整理,删掉了约1000张不够清晰的(因为大部分照片都是在飞驰的火车或颠簸的汽车中拍摄的),还剩5300余张照片,其中风景照有4800张之多。大家耐心的等待哦,我会挑最有代表性的照片发到这里的哦

城门地面上,车轮在条石上留下的深深凹槽,让人想起当年的嘉峪关是如何的车水马龙。这里地面的石块都取自不远处的黑山。听说当年为了运输这些石头,是在冬天先把水泼在地面,让其结冰,然后把石头放在上面拖到这里。



嘉峪关的城楼,远处就是黑山。



在嘉峪关城上可以看到远处祁连山上的冰川。



第四部分  戈壁风光(嘉峪关——敦煌)
在地图上看这段路并不远,但是由于正在修路,我们只好绕道。 我们的汽车一直在戈壁滩上颠簸前行,480公里的路程我们走了10多个小时。到晚上快24:00时,到达敦煌,一路的颠簸让人觉得骨头都已经散架。我们在敦煌呆了一天,游览了鸣沙山、月牙泉、莫高窟。



位于嘉峪关附近的黑山上的悬壁长城。



黑山脚下的戈壁,这种荒凉是生活在东部的我从来没有见过的。



沿途的戈壁景观,地面以小石子为主,植被有骆驼刺、红柳等。


刚刚离开嘉峪关不久,我们还是享受这样一段戈壁公路。1个小时后,我就开始怀念这段平整的公路了,后来就完全在戈壁滩中颠簸。(照片左侧就是祁连山哦)



祁连山与戈壁滩。


沿途也能见到一些村落和农田。这里主要靠引祁连山的冰雪融水。



玉门附近的风力发电站。



玉门是铁人王进喜的故乡。



抓拍的玉门一个炼油厂,在颠簸的汽车上常常只能拍到这样的效果。
玉门现在石油资源几近枯竭,正在寻找新的发展方向,现在大量玉门市的人口迁往附近的玉门镇,还打算迁移20万人到嘉峪关。



这里的阳光非常强,晒得皮肤象针刺一样(可能是我的皮肤还没有适应这里的气候)。我第一次使用了防晒霜,呵呵,感觉效果不是很明显。这里和武汉大不一样,虽然气温高,但是只要占到树阴下面,立即就觉得凉快。一个货车在树阴下乘凉哦。



在无边的戈壁滩中发现这么大一片水面,感到非常的亲切。
这是位于安西的双塔水库,是靠引祁连山冰雪融水汇集而成的。湖边由于有充足的水分,植被当然也就很好了哦。这湖边的绿色给荒凉的戈壁带来了一些生气。



戈壁中的一些小洼地也会在雨后积水,形成一个个小水坑,但是这点水很快就会被蒸发掉,只留下这龟裂的盐壳。


戈壁滩的傍晚非常的凄美。这种火红的色彩至少让我暂时忘却了戈壁那种孤独、无助、荒凉的感觉。
这里的地平线很清楚,很美。而都市里的地平线都让高楼大厦遮挡了。

[ 本帖最后由 苦墨斋主 于 2009-5-29 09:08 编辑 ]
附件 aa_1123595064.jpg (92.95 KB) 2009-5-29 09:08



7月23日早晨在敦煌终于见到久违的沙漠。



近距离看到了沙漠里的骆驼刺。为了方便大家看到一丛骆驼刺的真实大小,我特意将我的墨镜放在里面做参照物哦。



对这丛骆驼刺的特写哦。


敦煌鸣沙山的沙丘,不过这里的游人太多,地上都是人和骆驼的脚印。
我还是向往那种看不到人的沙漠,发誓到新疆一定要到沙漠腹地去一下



月牙泉
    月牙泉位于鸣沙山北麓,东西长300余米,南北宽50余米,水深约5米,泉形酷似一弯新月,故名月牙泉。泉被鸣沙山四面环抱,但并不为流沙所掩,始终碧波荡漾,清澈见底,久雨不溢,久旱不涸,风景十分优美。它的神奇之处就是流沙永远填埋不住清泉。
    月牙泉四面沙山高耸,山坳随着泉的形状也成月牙形,吹进这种环山洼地里的风,由于空气力学原理,会向上旋,于是月牙泉周围山上流下来的沙子又被送回四面的鸣沙山脊的另外一侧,这就是泉水不为黄沙掩盖的道理。两千多年来,正是因为这种独特的地形运动,使沙山和泉水保持着矛盾而又和谐的天然共生共存状态。尽管风沙肆虐,月牙泉依然碧水粼粼。
让人想起田震的那首《月牙泉》
就在天的那边 很远很远
有美丽的月牙泉
它是天的镜子 沙漠的眼
星星沐浴的的乐园
从那年我月牙泉边走过
从此以后魂儿绕梦牵
也许你们不懂得这种爱恋
除非也去那里看看
看那 看那 月牙泉
想那 念那 月牙泉
每当太阳落向 西边的山
天边映出月牙泉
每当驼铃声声 掠过耳边
彷佛又回月牙泉
我的心里藏着忧郁无限
月牙泉是否依然
如今每个地方都在改变
她是否也换了容颜


aa_1123640777.jpg (138.19 KB)
2009-5-29 09:11


让我们慢慢靠近这湾碧水。
就在天的那边 很远很远
有美丽的月牙泉
它是天的镜子 沙漠的眼
星星沐浴的的乐园
从那年我月牙泉边走过
从此以后魂儿绕梦牵
也许你们不懂得这种爱恋
除非也去那里看看
看那 看那 月牙泉
想那 念那 月牙泉
每当太阳落向 西边的山
天边映出月牙泉
每当驼铃声声 掠过耳边
彷佛又回月牙泉
我的心里藏着忧郁无限
月牙泉是否依然
如今每个地方都在改变
她是否也换了容颜


aa_1123641222.jpg (118.62 KB)
2009-5-29 09:15


在观赏这美景的同时,我也不得不谈点担忧。
这弯千年碧水正在萎缩,可能会慢慢消失。这里是一个低洼地,地下水在这里出露。由于近年来旅游业的发展,城市人口的增加导致地下水开采量的不断增多,地下水位的下降导致月牙泉的不断萎缩。大家可以看到照片中,湖泊边缘以前曾经是水面的地方已经露出了沙地(芦苇长在沙地上呀?)


白杨是西北地区最常见的一个树种。树干直立,旁枝紧贴树干向上生长,象征着西北人民向上不屈的精神。在甘肃也有人称为其为“新疆杨”,可能这个树种在新疆更常见的缘故吧。



莫高窟是我国保存最好的石窟之一,尤其是其壁画艺术让人叹为观止。为了保护石窟的壁画,游人是不允许在洞窟内拍照的,我也只好在外面拍了几张哦。



莫高窟的外部已经人为加固,且每个洞窟都装有防盗门,但是我个人认为这虽然可以很好的保护洞内的壁画,但是也对整个景观,尤其是外部景观是一种破坏。不过也许这是鱼和熊掌不能兼得的不得已选择。



第四部分 吐鲁番的葡萄熟了

结束敦煌的旅程后,我们乘汽车到达柳园,从这里乘火车到达乌鲁木齐,第二天游览吐鲁番,然后返回乌鲁木齐,入住皇朝酒店。




(未完,有兴趣者可由此进入:http://bbs.pep.com.cn/viewthread.php?tid=225400&extra=&highlight=&page=4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2-6-9 20:03:48 | 显示全部楼层
问好一文老师!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