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赋予音乐生命
穿着酒红色的呢子拼接大衣,随意披散着头发,李敏低头坐在古琴前,右手或抹或挑或勾,左手或按或滑,琴声松透圆润,低沉悠长。
43岁的李敏,皮肤很白,面颊红润,眼眸温润。
李敏的音乐工作室在上海路,室内简洁,窗外烟雨蒙蒙,“弹琴、喝茶,下雨天就该这么过。”她说。
听到有人用“数一数二”、“琴技高超”等溢美之词称赞自己的琴艺,李敏只是摇头浅笑,她说,自己不过是虚长别人几岁,多练了几年而已。
1991年,18岁的李敏在郑州求学时,看到街边有人弹古筝,这是李敏第一次接触古筝。琴声铮铮,直入李敏的心灵。
“野路子”练过几年后,李敏辞去了车城商场的工作,到武汉音乐学院学习古筝,拜师于武汉音乐学院副教授吴青,那年她22岁。
从“野路子”到学院派,指法的调整、对古筝的认识等,一切都要从头开始,李敏也曾一度想过放弃。
古筝声大,易使人躁动,在老师的推荐下,李敏开始接触古琴。古琴声小,而且声音更加悠长,容易静心。
李敏喜欢在空旷的山野间弹奏一曲
2000年,朋友赠送李敏一架古琴。
闲暇之余,李敏会拿出来轻抚两下,更多的时候是闲置在家里的某个角落。随着年龄的增长,李敏越发觉得古琴与自己的年龄生活阅历相匹配,开始钻研起古琴来。
现在,培训学校里有不少成年人跟着李敏学习古琴。
但是李敏觉得自己需要提高的地方还有很多,“现在其实还想天南海北的找老师进修古琴,只是不知道还有没有年轻时不顾一切的勇气了。”
对于李敏来说,古筝亦或是古琴已经不单单只是一个发声的工具,而是传达感情的媒介。曲中的每一个音符似乎都在倾诉着一种情绪,展现一幅幅画面,将自己与听众代入。
弹起《渔舟唱晚》时,会看到湖心一舟正浮进夕阳,也能体会渔民收起渔网时带着紧张的收获的兴奋;弹起《梅花三弄》时,会看到隆冬大雪时墙角独开的那枝腊梅沾着冰雪的样子,一片银白,唯它粉红;弹起《战台风》时,仿佛听到台风呼啸,花草树木被卷起又重重落下的声音……
李敏说,自己的生活并非全是诗情画意,“我的手既能弹琴,也会养猪。”
2007年,外出演奏古筝时,李敏认识了几个农民企业家,从他们身上,李敏感受到浓厚的生活气息,便和他们在丹江口市浪河镇开了一家养猪场。
李敏在养猪场选择了看起来最轻松,实则最辛苦的活——防疫。找专家学习,自己啃相关书籍。通过观察猪的日常生活,就能判断出猪哪里出问题了,李敏硬生生地由古筝演奏师变成了“养猪专家”。
在这期间,李敏每天弹奏古筝的习惯从未间断过。
上午光鲜亮丽的在舞台上演奏古筝,下午就换上卫生服到猪圈里给猪看病。从阳春白雪到下里巴人,李敏都不曾觉得有落差。
农村生活的体验,让李敏演奏出来的曲子更有生命力
2011年,为了确保南水北调源头的水质,李敏的养猪场关停。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回想起农村的田园生活,李敏说这让她体会到了生活的本质,演奏出来的曲子更有灵魂和生命力。
闲暇之余,李敏会约上三五好友一起编排道乐。
“在武当山脚下,传承道教音乐是我们应该做的。”李敏说,用现代音乐演奏的方式宣扬道教文化,让更多的年轻人爱上道教音乐。
现在李敏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有更多的“小古筝手”参与到道乐的宣扬之中,“不能从我们这儿断了”。
来源:十堰周刊 文│李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