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登录
注册忘记密码
查看: 7129|回复: 0

[旅游问答] 竹山7秀才为证清白建文峰塔 如今只剩下四层半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16-12-29 11:34: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竹山县文峰乡因文峰塔(又名文笔峰)而得名,位于县城东约15公里的 文峰小寨山顶。“文峰”二字从何而来?“文峰”来源有二,或曰正文雅文明之风,或曰七秀才攀登文学高峰之意。


文峰乡因文峰塔得名

4926375042390237857.jpg


文峰塔始建于清嘉庆九年(1804),重建于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为八角锥状砖瓦结构实心塔,始建七层,现存四层半,高约18米,塔基台地25平方米。1983年12月24日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关于该塔的来历,民间有两种传说。


一说古时竹山多任县令的夫人都不算贞洁,此事在官场中传扬深广,有失县令脸面。清嘉庆九年,时任县令决心挽回这一局面,请风水先生想办法制止县令夫人的出轨行为。


风水先生说县城三面环水,易生漂浮之事,若想根治夫人不贞洁之患,可在城东建塔镇邪。于是,县令就拨出库银,动员民众修建了这座塔。因为塔为正文雅文明之风,所以叫“文风塔”。说来也怪,该塔建起后,县令夫人们真的再没有出轨生事了。


二说在清嘉庆九年,竹山的七名秀才一起中了皇榜。外地人不服气,串通联名告发这七人作弊,朝廷取消了他们应有的功名。他们回到竹山后,决定建一座塔来证明自己的清白(七层塔一人负责一层的建设经费),并昭示他们在正文风的基础上还要攀登学问的高峰,因此定名“文峰塔”。文峰塔像竖立的毛笔,直插云霄,颇具文采之风。


很多人更倾向于第二个传说,因为它既体现了竹山人的志气,又承载着竹山源远流长的文脉。古往今来,竹山人才辈出,灿若星辰的英才名贤,生动书写着竹山厚重的历史。


文峰塔下风景美如画


文峰塔下的文峰乡有着原生态风貌的村落,良田美池,屋舍俨然。这里还有擅长花鼓子歌的民间乐队。


花鼓子歌在文峰民间流传广泛,固定的锣鼓点和腔调,配以不同内容的歌词,民间艺人们常常根据演奏的环境和氛围临场发挥,把歌词编得贴近实际。婚丧嫁娶,这种民间锣鼓小调常常在山间响起,成为地方文化的一大特色。


从文峰塔下来,沿一侧省道可至宝丰女娲天池风景区,这是距离县城最近的景区,也是县城居民常来的地方。每到周末和节日,这里就会有很多人带着家人、邀上好友荡舟湖面,或者到僻静处垂钓。


女娲天池风景区的主景区为霍河水库,是竹山县最早的一座水电站,上世纪末叶由劳工肩挑背扛建设而成,非常壮观。大坝内侧绿水映衬青山,外坡绿草如茵,风景秀美。霍河水库面积3.6平方公里,水深达340多米,乘坐快艇在辽阔的水面上疾驰,穿行在山水之间,享受着大自然对我们的馈赠。


另外,文峰乡长坪村境内的子房沟,传为西汉第一谋臣张良(字子房)隐居地而得名。据竹山古县志记载,明朝著名文学家袁宏道曾到此作七律一首:“莲花冠子红犀导,雪面风髯一年少。梦里山河抟几场,抽身笑指长松道。英雄老尽故交稀,眼底修毛几翅飞。功成辟谷或有以,未必神仙须布衣。”


张献忠曾攻打香炉山


香炉山位于竹山文峰乡长坪村境内,距县城25公里,有竹山东大门第一屏障之称。远眺香炉山高耸入云,云雾在山顶冉冉升腾,酷似一座巨型香炉,因此被称为“香炉山”。


春末夏初的4月,香炉山最为出彩的便是满山遍野开放的杜鹃花。海拔998米的香炉山上,杜鹃花竞相争艳,吸引众多游人前往观赏。


沿着山路拾阶而上,半山腰矗立着一座石屋,完全就地取材,石屋由大大小小的石块堆砌而成,内有香炉和燃烧留下的香灰,供奉着不知名的神仙。


往上是一个石寨。寨墙完好无缺,巨石垒成的寨门、连绵千米的石墙和幽深狭窄的隘口,构成完整的一座防御工事。相传,这是当年防御张献忠残部所留下的寨堡。


此外,这座山寨还为村民抵御过捻军、土匪的屠杀。山下的村子里,至今流传着当年用伪造的大炮吓退土匪的故事。


远看香炉山是一座孤峰,仿佛悬在空中,山峰下是万丈悬崖。香炉山主峰有座残破的道观,但香火非常旺盛,道长孑身一人住在这里,过着清贫而与世无争的生活。

评分

参与人数 1窝币 +4 收起 理由
lsdc8633003 + 4 精彩内容!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