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登录
注册忘记密码
查看: 7185|回复: 0

[原创] 2020年的下半场,您准备好了吗?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20-7-11 16:25: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十堰广播电台 远方         十堰柏和心理中心 曲鹞奇
远方:
    “2020下半场”谁也没有想到,2020年会以如此艰难的形式走过上半场,又倏然开启了下半场,从寒冬到盛夏仿佛是同一个节奏。还记得确诊新冠肺炎的北京“外卖骑手”孔先生吗?7月2日中午,他已经治愈出院了。当初得知确诊消息后,他说压力很大,特别担心影响到食客与商家的健康。“47岁,平均每天接50单左右,每日7时至21时工作,然后骑电动车接下班的妻子回家”,送餐轨迹公布后,不少网友没有指责,反倒感慨其认真生活的不易,房东更是给这位靠谱的租客免去了住院期间的房租。
    其实,在我们身边,到处都有这样认真生活的人。无论处在人生的哪一个阶段,即使再艰难再坎坷,只要还没有倒下,他们就会继续往前闯,努力在平凡的人生中乘风破浪。
曲鹞奇:人所经历的百分之80,90的创伤都会慢慢的自愈,因为人的心理机制中就有自愈的力量。即使他们没有接受心理咨询,只要有家人、朋友、和社会的人文关怀,他们就能慢慢的好起来。这样就是为什么我们在经历一个或者几个创伤之后,歇一歇,被别人安抚一下,然后继续往前闯。
      这个快递员经历了确诊的不幸之后,又是幸运的,他做的是外卖工作,每一单都会接触商家和客户。感染以后很可能会失去这份赖以为生的工作。但是网友理解他的不容易,房东也免了他部分房租。这就是一种人文关怀。虽然他确诊后多多少少会受到一些影响,但是社会和他人这些善意的举动会给他力量。
     我在工作中也会遇到一些心理创伤的来访者,他们在经历一些意外的事故之后,单位领导一般会让他们请假在家休息一段日子,单位工会和同事还会常常去盼望。看似这个很平常的举动,其实有着重要的心理学意义。
     一个人假如遭遇到重大创伤后,她的心理防御可能已经脆弱不堪了。这时候当事人会出现生活都无法自理的情况,不能正常的洗漱、不会正常的吃饭。平时很容易做到的事情,当事人在经历创伤之后会应付不来,他就好像退回到了儿童的状态,需要有人来照顾她的生活。
   这时候单位给他放假,他可以回到家里休息。因为一个人如果内心受到创伤,他的安全感被破坏,他最想呆的地方就是家,因为家是最具有熟悉感的地方,熟悉的地方可以增加人的安全感。
      其次单位的同事、朋友还有亲人来陪着他,也会增加他的安全感,因为不安全来来自于未知和孤立无援。有熟悉的人的陪伴可以很好的疗愈当事人的创伤。这就是为什么当我们紧张焦虑的时候,总是希望身边有一个人,即使他什么事都不做,总用陪着我们,就可以让我们感到舒服一些。
     亲人和朋友的陪伴时,不一定要说什么很有意义的话,有时就是说一些废话,比如:你饿不饿啊、  你要振作啊  、你想不想睡一会啊, 这些话都是一些不咸不谈的话,但是这种方式重在陪伴,而不是话里的意义。有一些小孩哭了,妈妈就在边上说一些无意义的废话,过一会孩子的情绪就好转很多。
    一个人面临着生活的坎坷还有创伤,能够挺过来的第二个因素,就是他怀有希望。
  奥地利的一个心理学家,维克多,佛兰克,他是犹太人,在二战中,他和家里被抓进纳粹集中营,直到二战结束,佛兰克被盟军解救,得以存活下来,他才知道他的母亲、妻子、兄弟都在集中营里遇害。佛兰克之后写了一本书《人类对意义的追寻》,他说在集中营的几年里,即使没有被德军杀掉,但还是有很多集中营里的人还是会因疾病、饥饿、绝望自杀而死。
    其实可以想象,二战中,只要进了集中营,生还率不高,一方面是生活环境的恶劣,还有对未来的未知,因为你不知道是否能活到第二天。佛兰克说一直撑着他活到最后的是希望,他在集中营的每一天都在希望出去后能看到家人。
    在他的名著《人类对意义的追寻》里,他讲了一个他在集中营里的经验:他与一群俘虏被迫跋涉到某地铺铁轨,其中一位俘虏提到不知道他们妻子的命运如何,这让他想到他自己新婚的妻子。那一瞬间他领悟到虽然他不知道他妻子的下落,但是她“存在”在他的心里。他写下:
“人类可以经由爱而得到救赎。我了解到一个 在这世界上一无所有的人,仍有可能在暝想他所爱的人时尝到幸福的感觉,即使是极短暂的一刹那。”
    获救之后他获得博士学位、又组建了家庭、67岁考取飞行员执照、80岁攀登阿尔卑斯山、直到1997年去世。

  远方: 人面对一件具有挑战性的事情,往往具有两种动机——追求成功的动机和避免失败的动机。每个人都渴望成功,绝大部分人都害怕失败。所以,越来越多的人为失败找到堂而皇之的借口——“不是我做不好,只是没认真做”。

曲鹞奇:“不是我做不好,只是我没认真做”,这个认知的错误,我经常在学生身上看到。例如有的学生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努力后,考试成绩还是不够理想,于是他们可以请假在家,以此回避考试。不考试就不用面对糟糕成绩,没有糟糕成绩,他就不用面对失败。
     这个观点折射出一个现象:现在很多人只是聚焦于成功。机场、书店的货架上摆的最显眼的都是成功学的书籍。我们都熟知的二八定律,就是说算得上成功的人只占2成,八成的人都是平庸的。  一个班级平均有50个人,如果说成绩在前十名的算是成功,那么后面的40人用成功学的评价标准就是不成功者。不成功者就可能会出现心理学中说的自恋受挫。但其实在生活中,不那么成功的人才构成了生活的常态。
     我们有句古话是:三思而后行。  但是现在很多人把这句话理解成了“百思而不行”。因为怕失败、甚至是害怕不完美。面对这种害怕失败而停步不前的人,只有一个建议,就是先去做!同时要允许自己做不好。

远方:“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崩溃大哭的不止你一个,凌晨失眠的人很多。只是,面对避无可避的困难,是垂头丧气、自艾自怜,捧着易碎的“玻璃心”原地踏步,还是哪怕遭受九十九次失败也不磨灭第一百次尝试的勇气,揣着耐磨的“钻石心”坚定前行,决定了人生剧本的不同走向。
     因为一句“奥利给”走红网络的“朝阳冬泳怪鸽”,年过四十,没有结婚,家里有身患重病的父亲和天生智力障碍的哥哥。生活于他而言,就是一副重担。但他却借着“奥利给”的勇气,靠着看似行为怪异、浮夸又土里土气的语录在直播圈里闯出了名堂,凭着那些微薄的打赏收入,找到了改变生活的可能性。
    哪怕他的重担无法立刻卸下,但那颗耐磨的“钻石心”,却给了他心向光明的力量。终有一天,在生活这条缱绻的河流中,他会看到天上的云、路边的草和更好的自己。
     能够认真生活的人,都有一份对自己狠得下手的坚持。
曲鹞奇:假如一个你难以面对的事情长时间的纠缠着你,困扰着你,眼看着这个事情把你越逼越紧,你会怎么样?
   当有一个同学总在欺负你,你多次忍受,他还是一次次的欺负你,你会怎么样?
  答案是,你会生气,会愤怒。  生气作为一种情绪,有力量的象征。在心理治疗中认为,如果你把一个抑郁的无力的病人治疗的能发火了,他的抑郁就会缓解。
    与其这个问题让你狼狈的避无可避,那你就转个身去面对这个问题,当然,这需要把你内心的攻击性释放出来。问题就像是一个一个的压力,如果养成了不面对问题的习惯,那么这些问题就会把你逼的狼狈不堪。
  假如这个人内心里的攻击性朝向外了,他可能会有一种感觉:他会觉得自己一直被这个问题困扰很愤怒。他反而偏要解决这个问题。
    网上有一个女孩,170的个头,体重也是170, 她已经24岁了,她说从小就胖,因为身材的问题很自卑、闺蜜们谈恋爱,她只能看着。小时候因为胖还总是被同学嘲笑。 小时候学校演出、跳舞、唱歌,老师也从来没选过她。 她说:自己人生的前24年,都被肥胖给毁了,她绝不让肥胖把自己的后半生也毁掉,她抱着这个信念,一直瘦到了110斤。穿上了漂亮的衣服、也自信了很多。  当时她把减重后的对比照片发在网上的时候,还是很震撼的。
   我觉得有的人面对坎坷,不是硬逼着自己去改变,而是因为这些坎坷激活了他内心的愤怒,这个愤怒让他把问题当成了一个假想敌,当他对着这个假想敌释放攻击性时,就是解决问题的动力。
   我看到抖音里,有两个小伙子发的一些爱情感言:不喜欢你的人,网上聊3句就说去洗澡、过了10点,就说去睡觉。一天不回你信息,就说自己忙。 这个短视频被赞了几万次。估计引起来很多人的共鸣,引起共鸣之后,随之引发的就是愤怒。因为很多在感情中比较弱势的、卑微的人好像就经历过这样的对待。  当你感到愤怒之后,你就有了一种让自己硬气起来的感觉。

远方:知乎上看到过一个问题:“你见过最不求上进的人,是什么样子?”“他们为现状焦虑,又没有毅力践行决心,去改变自己”的回答,得到了最多的赞许。
    做事的时候,你以为这就是极限?不,你只是营造了自己悲惨的状态,以为是世界的薄待。实际上,你并没有对自己狠得下心、狠得下手,还有努力的空间。
    盘点的时候,你以为总有人过着你想要的生活、活成你想要的样子是因为幸运?不,你无视了那些藏在光亮背后的坚持。一棵小草露于地表之前,有过无数次上挺的瞬间;一只蝴蝶飞向天空之前,也有过无数次用翅膀触碰那层厚厚的茧的时刻。时间很公平,你把它花在哪里,你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曲鹞奇:人是很矛盾的生物,人在逆境中学习的东西远远超过在快乐中学到的。假如一个人觉得自己手里的糖不甜,生活不会给他一块更甜的糖,而是让他尝尝什么是苦就可以了。
     一个人有一笔钱,他想用这笔钱出去旅游,但是旅游前,突发疾病,于是他会立刻用这笔钱去治病,而不是去旅游。  这说明人们在面对“享受快乐和停止痛苦”两者之间,一定会先选择停止痛苦。所以很多人在面对痛苦时候改变的动力更强。
    有的人为现状焦虑,但还不去改变,是因为现状的焦虑还不够大。他还有回避的空间。  
   有个著名的心理案例,一个女士找到心理医生,说自己想减肥,但是都已失败告终,而且女士傲慢的说,自己已经换过6位心理医生了。 她觉得第7位心理医生也没什么本事解决她的问题。  结果第7个心理医生和女士签协议,说女士必须要再增重30磅,自己才同意接受这个咨询。如果没有涨到30磅,治疗费也不会退。女士同意了。    后来女士长了10磅,有点焦虑,问医生什么时候治疗她?医生说让她再接着升体重。后来又涨了10磅,女士有点恐惧了。 但是医生还是要她增加体重,如果体重不够,治疗就中断,费用不退。  后来女士又涨了10磅。 这次女士差不多痛哭着开始配合医生的锻炼计划,而且配合动力很强。大概用了一年,把自己瘦到了正常范围。
    这是个很有趣的案例,这位女士在经历了极端的焦虑之后,才激活了改变的动力。在生活中还有一些人,平时对健身、保持良好的生活作息满不在乎,只有在体检过后。发现身体的一些问题之后,才下定决心去改变。
      当然、最好还是不要等到问题把自己逼得躲不开时,才去解决,如果成提前做出调整,会更省力一些。
远方:我们无法选择生活,却可以选择面对生活时的态度。揣着耐磨的“钻石心”、坚持着对自己狠的下手的坚持,就是认真的人对于生活的态度。
一如《霸王别姬》里那句经典的台词:“人这一辈子,得自个儿成全自个儿。”每个与星辰相伴的夜晚,每次绝不放弃的努力,都是与乘风破浪的自己相逢的底气。无论大事还是小事,坚持一天,再坚持一天,直到习惯性坚持下去。在时间的缓慢浸润里,把生活涂满色彩。
     认真生活的人,对生活抱有很高的敬意,他们为自己点一盏灯,不左顾,不右盼,只坚定地走好自己的路。对于这样的人,生活一定不会辜负。“只要一直认真下去,无论有多少人曾经嘲笑过你的认真、你的无趣,终有一天,他们会为你的认真拍手称赞。”
       希望你我从联结历史与未来的每一个当下开始,在艰难前行中,依旧能够“认真生活”。

曲鹞奇:认真生活的人,其实他也有能力看到事情的本质。我前两天看到一篇论文,讲的是“碎片化知识”,和“奶头乐理论”。
   现在很多人为什么特别依恋手机, 因为手机里的内容设置的太吸引人了。短视频15秒到30秒一个,很符合当下人们简单、快捷、方便的需求。 15秒钟就让让一个人获得感知上的快感。 下了班本来只想刷一会短视频,但是最后一看发现都过了1,2个小时。  当你想停下来时,你可能已经被短视频的简单易得的快感吸引了。于是你会说,再刷半小时吧。 等到半小时后,你停下来,感觉到自己有点累。正事还没开始干,于是你安慰自己说,明天再说吧。这就是奶头乐效应。  这种极端时间内更引发快感的短视频就像一个奶嘴,只要给哭闹的孩子用上,孩子就会被满足。
   还有一个“碎片化知识”,现在很多文章大概1000字,在手机上看大约2,3分钟能看完,有图、有声音、视频资料,  几分钟你就会了解到一个知识点。你觉得这也是一种学习方式,  但是当你看了很多篇这样的碎片化知识后,你第二天能回忆出多少?  可能前一天看的东西早就忘的干干净净。
     你每天可能会用几个小时来刷这些短视频和碎片知识。十天就是几十个小时,一百天就是几百个小时。一年就是上千个小时。  而上千个小时可以做很多事情。1000个小时,如果按照8小时工作制来算,相当于你工作了125天。学习一门技能、上一门健身课、看几十本书、完成很多工作、还能和亲人爱人培养一段优质的感情。

    这可能也是你说的:认真生活!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