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跨越百年的初心对话
大别山,英雄的山。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
1934年11月红二十五军战略转移西征后,留在鄂豫皖根据地的少数部队于次年2月第三次组建红二十八军。在此后三年极端恶劣的斗争环境中,这支英雄部队与百倍于己的反动军队开展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使革命红旗始终在大别山区飘扬,有力配合了中央红军和红二十五军长征,保存了革命力量和根据地。
1938年初,红二十八军正式整编成新四军第四支队,东进抗日。
2月4日至6日,由湖北日报全媒记者、“00后”大学生组成的“初心百年——荆楚大地的追寻”全媒体报道小分队走进麻城,寻访红二十八军当年战斗的地方。
麻城市烈士陵园里,矗立着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纪念碑。
千余红军牵制敌军六十八个团
踏访麻城市福田河镇护儿山村,红色故事感人至深。
“1936年5月,红二十八军八十二师政委方永乐,为掩护主力转移,在护儿山村英勇牺牲,年仅20岁。”麻城市红色文化研究会会长李敏介绍,红二十八军重建之初,有不少娃娃兵、伤残兵,虽年纪轻轻,但他们与敌人顽强战斗。
村民成焕生等告诉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当地有一个小地名叫“五汉凼”,听父辈们讲,埋葬着当年牺牲的5名红军战士。
“方永乐为了革命,献出了宝贵生命。当时,红军队伍里有不少十八九岁的青年,抛头颅、洒热血,他们激励着我们好好学习,将来做一个对社会、对时代有用的人。”报道小分队成员、华中师范大学“00后”大学生孙小奥深有感触地说。
追忆烽火岁月,不忘初心使命。
1932年10月,红四方面军离开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后,敌人用各种野蛮手段,血洗我根据地,根据地笼罩在一片白色恐怖中。
危急时刻,中共鄂豫皖省委及时重建红二十五军,两次组建红二十八军,同敌人顽强斗争。
1934年11月红二十五军战略转移西征后,鄂豫皖省委常委、皖西北道委书记高敬亭临危受命。1935年2月3日(农历除夕),在皖西太湖县凉亭坳,高敬亭所率红军部队,与少共鄂东北道委书记方永乐率领的鄂东北独立团合编,第三次组建红二十八军。高敬亭任军政治委员,19岁的方永乐任红八十二师政委。
新红二十八军成立之初,面临枪支弹药不足、吃穿供给不够的困难,怎么办?
找敌人要补给!
得知国民党安徽省财政厅长、前任代理省长余谊密回潜山县过年后,红二十八军派人乔装进入余宅,一举捕杀余谊密,缴获一批武器弹药。
在强大的敌人面前,红二十八军自身牺牲较大,但在根据地群众、便衣队、游击队的支持下,始终保持了1000多人的主力部队。他们英勇作战,一次次粉碎敌人的“清剿”计划,几度让敌鄂豫皖“剿匪”总指挥换人。
文献记载,从1934年下半年到1937年,3年游击战,红二十八军共歼敌18个营另15个连和大量小股敌军,最多时牵制敌正规军达68个团。
在鄂豫皖边区地图上,便衣队如“火炬”星罗棋布,呈燎原之势。(资料图片)
星罗棋布便衣队
“敌情不明不打,地形不利不打,伤亡过大不打,缴获不多不打。”在麻城市烈士陵园内的鄂豫皖红军发展史陈列馆,报道小分队成员看到了高敬亭提出的“四不打”原则。
在长期游击战争中,红二十八军广大指战员总结出了不少以弱战强、以弱胜强的战略战术。比如,让部队以营、连为单位,分散活动,深入敌后,注重伪装和杀“回马枪”等,灵活机动寻找战机,让敌人头痛不已。
“红二十八军十分重视发挥便衣队作用。”李敏说,便衣队几人或十几人一组,既袭扰敌人,又发动群众,成为鄂豫皖边区广泛开展游击战争的重要形式和重要力量,是鄂豫皖根据地党组织和红军的一大创举。
在陈列馆展出的《便衣队分布图》上,一个红色火炬图标代表一个便衣队,这些“火炬”在地图上星罗棋布,呈燎原之势。
便衣队作为党、政、军三位一体的武装工作队,早在1933年秋红二十五军在鄂豫皖边区坚持斗争时就出现了。
后来,在鄂豫皖边区,各级党组织和红二十八军把发展便衣队提高到战略地位。1935年夏季后,依托边区革命群众,便衣队如同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起来。
游击战中,大大小小的便衣队散布在鄂豫皖三省,宣传红军的主张,安置红军伤病员,侦察敌人情报等。他们向红二十八军提供了大量现款和相当数量的粮食、布匹、药品等物品,并为红军输送战士。便衣队建立的游击根据地,成为主力红军的后方。
在地方部队和便衣队支持下,红二十八军仅凭弱势兵力,以鄂东北、皖西北为战略支点,在广阔的鄂豫皖边区跳跃回旋,一边打击敌人,一边发展自身力量。
1937年9月,红二十八军下山到黄安(今红安县)七里坪改编时,各地便衣队奉命集中,其人数占整个红二十八军的三分之一。
在鄂豫皖红军发展史陈列馆,展板详细介绍了红二十八军三次组建及与红二十五军两次合编的经过。
看着介绍,听着讲解,中国传媒大学“00后”大学生金洪宇动情地说:“组建、合编,重建、再合编,再重建,从部队分合变化到人员数字变化,足以看到当年战斗的艰辛和不易。让人心生敬意,感动不已!”
在鄂豫皖红军发展史陈列馆,讲解员向“00后”大学生介绍红二十八军坚持开展游击战的情况。
挤出银元帮群众度饥荒
“红军纪律最严明,行动听命令,不得胡乱行。打土豪要归公,买卖要公平。工农的东西,不可拿分文。说话要和气,开口不骂人。”在大别山红廉文化馆,讲解员王凌羽教报道小分队成员唱当年的《红军纪律歌》。
王凌羽介绍,红二十八军和便衣队纪律严明,坚决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时时处处维护群众利益,不许有侵犯群众利益的现象发生。
1935年秋,红八十二师政委方永乐率部经过潜太公路时,被敌人几个师的兵力包围。两边埋伏着敌军,背后是高山,无路可退,前面是一片长满金色稻谷的田野。军情紧急,方永乐只有下令:“部队从稻田里穿过去。”
虽然突出包围,但一片片稻谷被踩倒,方永乐边走边叮嘱,不能损害群众利益,一定要给群众赔偿。随后,部队照价赔偿了群众的稻谷损失。
3年游击战,斗争环境异常艰苦,红二十八军和便衣队时时面临着饥饿和死亡的威胁。即便如此,黄安县(今红安县)紫云区的便衣队还曾向鄂东北道委申请过一大笔银元,发给“把米无存”“吃野菜树皮”的群众,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红军在村舍宿营时,都要先挖厕所,行前填埋。凡部队借用群众的门板、铺草、脚盆等,都归还原处,并将住地打扫干净。
1935年,红八十二师离开一个村庄时,宣传队发现特务营驻地未清扫,铺草未捆好。方永乐接到报告后,立即命令特务营停止前进,派人回去捆好铺草,清扫驻地,再行归队。
当时,群众称红二十八军为“红福”,意指红军给老百姓带来了幸福。而群众的真心拥护,也成为红军坚持3年游击战争和便衣队不断发展的根本力量所在。
敌人来“清剿”,群众就白天把红军伤员背上山,藏在山洞里,避开搜捕,晚上再背回家调养。群众经常冒着生命危险掩护红军伤员和便衣队员,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生命。
党的坚强领导,强化纪律建设,军民鱼水情深,使红二十八军成为一支打不散、拖不垮的坚强部队。
“我们出生在和平年代,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读书学习,在和谐稳定的社会中健康长大,这些都是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山东科技大学“00后”大学生甘永杰深有感触地说。
“作为从革命老区走出来的大学生,我会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发奋读书,将来报效祖国。”华中师范大学“00后”大学生金劲成坚定地说。
初心一叶党史故事
历经三次组建的红二十八军
冬阳明媚,天青如洗。
麻城市小寨社区村委会前,矗立着两座雕像,其中之一便是红二十八军首任军长廖荣坤。
1933年1月初,红二十八军在麻城大畈(今属河南新县)组建,全军3000余人,廖荣坤任军长、王平章任政委。
3个月后,这支队伍与1932年底重建的红二十五军合编。
1933年10月11日,中共皖西北道委决定重建红二十八军,徐海东任军长、郭述申任政委,全军2300余人,半年后发展到3000多人。
1934年4月,这支红二十八军与红二十五军再次合编为新的红二十五军。
1935年2月3日,高敬亭临危受命,在太湖县凉亭坳又一次重建了红二十八军。
1933年1月,红二十八军首次组建地——麻城大畈。(资料图片)
初心传承 青春感言
在与革命先烈跨越百年的初心对话中,我们深受教育。年轻一代要铭记革命先烈的流血牺牲,把他们开创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华中师范大学“00后”大学生孙小奥
老区和老区人民为我们党领导的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牺牲和贡献。聆听红色故事,感受鱼水深情,汲取奋进力量,新时代的青年要勇敢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
——华中师范大学“00后”大学生金劲成
参加“初心百年——荆楚大地的追寻”报道小分队,一路追寻,我对脚下这片红土地感情更深了。我要好好学习,奋发图强,为将来建设祖国、建设家乡贡献青春力量!
——中国传媒大学“00后”大学生金洪宇
吃水不忘掘井人,我们绝不能忘记革命先烈。参与湖北日报组织的这次大型主题采访,聆听革命先烈的英雄故事,让我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更加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
——山东科技大学“00后”大学生甘永杰
来源: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声明:以上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123@shiyan.com)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