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登录
注册忘记密码
查看: 12583|回复: 11

[原创] 我侃林鄂平系列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1-11-29 07:46: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站在田埂上望北京  我侃林鄂平系列之一 


  十一月十三日,在湖北省竹溪县教育宾馆会议室内,<十堰日报>要闻部主任林鄂平先生讲课,台下是竹溪县2008首届全县新闻写作培训班学员.林鄂平先生所讲的主题,是<如何提高见报率>.
  如何提高见报率?林鄂平先生问我们.
  我们都在思考,这是每一个新闻人常常挂心头的话题,但对于农村通讯员来说,对于刚刚接触新闻写作的文字工作者来说,却是一个大问题.林鄂平先生又说,很多初学新闻写作的,都有一种观念,那就是因为自己在报社没有熟人,对编辑不熟悉,或者说两者之间没有情感,没有人情往返,所以,编辑不发自己的稿件.这是错误的观点.
  在<十堰日报>社,有一个理论研究室,都是五十岁以上的老编辑,处于半退休状态的有经验的老人.他们做什么事?那就是每天读报社出版的报纸,然后给每一篇文章打分.从三分到二十分不等.每版大概发文十六篇左右.因为有本报记者文章,那是另一种算法的.实际上每个编辑每天大体发文三篇左右.低者得分九分,高者得分六十分.我们编辑部以研究室打分计算编辑工资.一分十块钱.那就是说,低者只有九分计九十块钱,每月三千余元钱.在十堰市区,生活很紧张的.而高者呢,六十分,一月一万八千元左右收入,不管在哪儿,都是算高收入的阶层了.
现在,我们再来说说提高见报率的事.
  编辑会不会只发熟人的稿件呢?林鄂平先生说,那关系到他切身利益的事,关涉到他生活水平高低与否的事,他会不会只发你们所说的低水平稿件呢?更何况,还有编辑室主任对其编发文章的印象呢?只发低水平的文章,不止是降低了报纸的声誉,降低了编辑的名声,或者说,臭了自己丑了报纸,很可能丢了编辑的职位咧.

  编写独家新闻,是提高见报率的最佳途径之一.
  林鄂平先生说了很多关于什么是独家新闻,不提.他提出独家新闻的三要点,那就是文章的角度,深度与美度.如果三者俱备,那是极品文章,如果只具其一,那也是独家新闻的一员了.不管这三者你如何钻研,怎么样让你的文章具备其一,首先要使你文章具备的是,你文章所站的高度.
  换一句通俗的话来说,那就是你文章的思想性.
  用我们十堰的土话来说吧,你要有一种站大田埂上看北京的感觉.你无论写什么文章,都要有一种大局观念,一种宏观视角,或者说,我们在写文章时,要坐井观天,从微观上细细品读自己的文章,以审视的角度来看自己的文章,从中找出不足,找出缺点,找出问题:又要坐天观井,从宏观上打量观摩自己的文章,看到自己的文章优点,长处.你就是田埂上一老农,欣喜自己的收获,粒粒饱满充足的粮食,让你感到满足,可你得看到北京城里人情况,那里的人是如何看待山里老农的粮食的.
  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用之于新闻写作人,比如农村通讯员,也是一样有用的.你以一种极为高标的要求,以一种自己向往的可能作为衡量标高,以自己所以想到的高度,以新闻事件中可能包含的深度,来要求你的文章.
  你得看着北京,看着云雾间的希望,看着遥远而辽阔的天空,让你的文章飞翔.哪怕那只是一篇极为简单的消息,极为普通的通讯,极为平凡的人物报道,极为大众化的言论.你以北京人的标高来要求你,以北京大报的标高来衡量你的文章,把每一篇文章写活,写美,写好,写圆满.

  今天,你看着北京了么?


附注:
  十一月十一日到十三日,竹溪县宣传部召开全县新闻写作培训班,来自各县直单位科级副科级干部,各乡镇宣传委员办公室主任,几所乡镇中心学校副校长八十三名学员,参加了学习.笔者为一普通老师混身其间.听林鄂平先生课有所感,因成此系列.再这里谢谢林鄂平先生,谢谢竹溪县委宣传部.


  我侃林鄂平系列之一  站在田埂上望北京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9 07:46: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望断天涯路依稀  我侃林鄂平系列之二 


  林鄂平先生提到,文章要有思想,这是新闻写作的根基.我想到人民日报社的梁衡先生,他说文章是开采和表达思想的载体.其意如一.当梁先生据说是中国最有思想的记者之一,这是不是林鄂平先生追求的目标呢?
  每天写着人从常见的文章,怀中却想着成为最有可能达成却又依稀可见的终点,那个目标是不是每一个新闻人梦想么?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人民日报副总编辑的梁衡先生,在他初学写新闻作品时,又是怀揣着一种怎么样的梦想呢?林鄂平先生与那时侯的梁衡先生有什么不同?现在,林鄂平先生又把这一套思想颧输给我们,这些初学新闻写作的业余爱好者,又是怎么样的一种心情?
  文章的思想,是新闻作品硬度的根基,它使得作品能够站立起来的原因.也是一名记者能够站立起来的依据.站着说话,站着写作,站着表达自己的观点,大声的说想说的话,写想写的文章,发表想要发布给大众的思想,是每一个写作人的梦想吧?
  换一句话说,记者首先,你是一个人,有一个人的思想来表达观点.不是成为别人的传声筒,不是成为现时流行言论的放大器,不是成为个别人的解说者,你就是你,一个有自己思想的写作者.
  当然,那是你深思熟虑的结果,是你在真实事实为基石的观点,是你大量占有材料后从各个角度思索的成绩.
那是你的思想.
  如是,你也可能成为梁衡第二.

  独家新闻,不一定是有思想的新闻作品,然而,有思想的新闻作品,一定是独家新闻.林鄂平先生说.
  如何让普通人均可见的事实中挖掘出独家新闻来?在大家都能看见都能写出的材料中,你如何写出独家看法来?
林鄂平先生又提到,我们通讯员与他们报纸记者的写作目的的差异.通讯员为什么写作?记者是为了真相,为了真理,为了追求真实的人生.通讯员呢?到竹溪培训通讯员很多年了,常常见到新面孔,老人都走上了领导岗位,也就是说,老写手成为了领导,又换了新人来写新闻了.这也是通讯员写作的最终路子吧!
  通讯员写作有三个境界,林鄂平先生说,围绕领导写新闻,写他们的活动,是第一层境界,写出他们的话,是第二层境界,写出他们想说的话,是第三层境界.当你达到第三层境界时,你也就距离领导岗位不远了.
  宣传是新闻的目的,写作是通讯员的桥梁,写什么?那是通讯员追求目的达成的桥梁之一.当然,这里写作的中心,不是说领导生活中一切都值得写的.你得衡量,得思考,得从全局出发打量这一切.于是,你的作品通过了自己的标高,达到了官方要求的标准,最终走了报纸或刊物.
  在这里,你的思想,成为你与别人不同点的核心.它决定了你最终路向的不同.你在寻求平衡点,你得找到一个表达观点与事实真相的切入点,你依然是你,不是别的什么东西或物件.
  你如何在大家常见的题材中,写出不一样的东西呢?你如何在官样文章中,在领导思考的路子中寻找到一点与众不同的新意来呢?
  换一句话说,如何坚守自己思想,写出独家新闻,最终你如何让自己走上领导岗位呢?

  望断天涯路,云雾苍茫间,林鄂平先生淡淡的笑着,指尖一粒烟火明明灭灭,一如那条路,依稀可见而又难以找寻啊.
  可是,这是通讯员唯一的路么?


  我侃林鄂平系列之一  站在田埂上望北京
  我侃林鄂平系列之二  望断天涯路依稀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9 07:47:15 | 显示全部楼层
登临绝顶我为峰  我侃林鄂平系列之三 

            左,竹溪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明扬 右,十堰日报要闻部主任林鄂平

  据一位名字叫曹树厚的老先生说,十堰市有三大名记,分别是十堰晚报李新成。十堰日报林鄂平,十堰电台王利强.其中林鄂平先生在新闻写作上,似乎处处走在另二人前面.换一句话说,十堰市内新闻写手无数,三者居前,而三位好手中,林鄂平先生又居第一位.
  林鄂平先生是十堰市内新闻写作第一人.当然,这是曹先生在几年前的看法.年近八十的曹先生过眼云烟半世纪,眼看花开花落,目睹云卷云舒,心系水流无声车过如暄,热心写作的新闻人一茬又一茬走过,走来.有的人永远的走了,又有新人参与进来.
  或许,说十堰有三大名记不妥,或许,又有好事者评出十大名记什么的.可是,无论几大名记,林鄂平无疑是绕不过的一个人.
  就为着,他用思想来写作.

  可是,仅仅有思想是不够的.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古人不是早就总结过的么?
  从林鄂平先生口中,我们知道,前不久他在秦楚网讲课,提出"三度空间"的观念,但没有展开,林鄂平先生说,只是重点强调了网站要有核心竞争力,不能只求点击率.什么是核心竞争力,那就是深度报道,那就是独家新闻.
  "三度空间"写新闻,在中国,林鄂平先生是不是第一个提出的?他只是说,目前似乎并没有相类似的观点.那就是从角度,深度,美度入手,来深化新闻写作,形成自己独特的魅力,来从大家熟视无睹的话题中,寻找出一点与众不同的东西来.通俗的讲,是在别人没有关注的地方,别人看不出有新闻的地方,从老题材烂熟如泥的地方,能够找出新意来.
  比如说,角度.
  先生提到一篇写郧县的文章,那是几年前的事.郧县县委找到十堰日报总编,请编辑部去看看,林鄂平先生就去了.半天时间,郧县宣传部一位年青人说,我们写好的稿件,你看看,就成了.
  林鄂平先生摇摇头,你没有领会领导的意图呀.围绕领导来写作,是每一个新闻人基本点.可是,领导的意图是什么?他想报道什么?不想报道什么?你知道么?如果你不能找到最佳的切入点,不能让领导满意,让他们心目中的想法实现,那样的文章,不写也罢.
  更何况,林鄂平先生说,我从来没有拿别人文章,当成自己的文章的作法.如果你的文章水平高,那就标窃,如果文章不如自己呢,那就槽踏自己名声.郧县县委这几年做过的事,很多我都知道,也有一些不知道的.坐谈会中,县委领导把他们做事过程中得意之处,一一点明.为什么这么做,想到什么,可能会产生的后果,如果不这么做,可能会发生什么样的事.后来事实证明,那些想到的可能,大多数绕开了,避过了.那些没想到的障碍,即使发生小小的事端,也在事前预算中,防范措施下,一一及时解决,很好的处理了.
  领导得意之处是什么?事情成功的前提是什么?取得成绩的原因是什么?
  决策.
  <嬴在决策>,林鄂平先生想到角度,报道郧县县委政府能够成功的要点.从几十件事中,寻找出六件事,又从中精心选择出三件决策来.皆大欢喜.
  那篇文章发在十堰日报头版头条.研究室的老先生们,打出二十分.我一年写不了几篇文章,林鄂平先生说,只要一写,都是二十分的文章.编辑部内的同仁们都说,我会讨研究室老先生们的欢心,也是也不是的.说是的,那是我找到了写出深度报道的秘密,无论写什么样的文章,都从新处入手,从新意中挖掘,从寻常中找出不寻常来.说不是,那是因为我从读者的角度出发,从大众心态宣传导向出发,从正确的舆论引导着眼,写出自己的想法来.
  那些文章是林先生写的,又不是林先生写的.说是他写的,因为那确实是他执笔,用他的文字组合成的新闻;说不是他写的,那却不是他一个人的想法,是社会舆论可能向不好方向发展的阻碍点,是新闻导向最佳发展的切入点,是领导心中念念不忘的成功点,也是报纸刊物最需要的文章.
  所以,林鄂平先生说,好的角度,决定了一篇新闻是不是成功之作,能不能够成为深度报道,成为独家新闻.
  诚哉斯言.


  我侃林鄂平系列之一  站在田埂上望北京
  我侃林鄂平系列之二  望断天涯路依稀
  我侃林鄂平系列之三  登临绝顶我为峰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9 07:47:55 | 显示全部楼层
诱惑来自你背后  我侃林鄂平系列之四 

        左,竹溪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明扬 右,十堰日报要闻部主任林鄂平

  前不久,林鄂平先生说,市汽车公业协会找到十堰日报社,请求我们提供一份汽车公业发展方面的文章,指名要我写.怎么回事?
  我是一九九二年参加工作的,那时才从学校毕业,当专职记者.当时看到一篇<中国青年报>三位记者的文章,印象很深.写得是大兴安岭起火事件.<红色的警告><黑色的咏叹><绿色的悲哀>.顺便说一句,红”、“黑”、“绿”三篇获当年全国好新闻特别奖、全国环境好新闻奖,收入当年全国优秀报告文学选、新闻院系阅读教材及数种作品选.新闻写手的文章,大多浮浅只有深入事实,对事实进行系列化的报道,才能形成独家新闻的.当时的我,以为.
  于是,有了关于十堰市汽车公业发展状态的思考系列文章.那些深度文章给政府部门,给相关专业学会,给十堰市内工业单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十几年后,他们回想起有关资料,也只是想起我的文章.
  这就是深度报道的魅力.
  林鄂平先生说,独家报道不一定是尝试新闻,但,深度报道,一定是独家新闻的.我们宣传部门,有想有核心竞争力,必须要有独家新闻,可是,在资讯发达的时代,在相关信息人人可以共享的时代,如何能够找到别人不知道,别人难以了解的信息?那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深度报道,写成独家新闻,让新闻报道深入人类的心灵深处,深入社会的灵敏神经,深入大众知觉的共振点,那是我们新闻人的追求.
  很多通讯员认为,乡镇小,事小,人物小,哪有什么可以深度切入的事件,让我们来报道呢?
  其实简单.
  首先,是从热点上着手.关注热点,用思辨性的眼光去看待它,用思想性的高度去打量它,还是以我的文章来兴例,林鄂平先生说,<十堰经济好字当头的启示>在别人吕唱赞歌的时候,想到更多的地方:思路决定出路,理念决定成败。理清思路,重点是一个字:变!那么,我们怎样“变”? 十堰如何应对挑战?十堰选择什么样的发展路径?多设路标,减少路障,把“权力清单”变为“服务清单”于是,文章胚胎成形了.发表后被新华网等多家媒体转载.
  其次,是用事实说话.用大量的事实来说明自己的观点,实现自己的意图.重点在于深度上的挖掘,思想上的突破.如何写出十堰市近年来的变化?我在写<十堰发展五年回眸>是如此开头的.
  21世纪的第一年,当十堰发展的车轮驶入新世纪时,很多人曾思索同一个问题:困境中的十堰该怎样发展?
  数据记录历史——
  2001年,十堰经济增长13.5%,增幅居全省第一;
  2002年,GDP净增29.7亿元,是“九五”时期年均增加量的4倍;
  2003年,全省近一半的工业新增利润来自十堰;
  2004年,创下1993年之后11年的最高增幅;
  2005年,城市综合经济实力在“全国百强城市”行列大步前进14位;
  2006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330亿元,同比增长8%,实现“十一五”规划良好开局
  第三,是使用好背景资料.使用好背景材料,它可以阐明事件的意义,反映事物的发展变化,还能起到揭示主题、深化主题的作用。有了广泛而深刻的背景材料,才能将新闻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清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也才能较详细地说清与新闻事实相关的方方面面,使新闻具有时间和空间上的纵深感,从而突出新闻的主题,增强新闻的穿透力。还是以<十堰发展五年回眸>为例罢,全文共五个部分,整个第一部分,都是以背景材料介绍为主,才让我们看清楚十堰市五年来发展的步伐有多大.
  第四,是思辨色彩.我在写<十堰整车之路:从整合资源到振兴产业 >一文时,运用了辩证思维,从正反来问题,从进退来事件,从对错看发展,从宏观微观看事业,从局部与整体上看待一切.形成的整体思路大体如下:
  看十堰汽车产业,有一个辩证之理:整车企业与零部件企业实际上是一个利益共同体。
  可是,十堰过去很少讲发展整车。而恰恰,我们一直有得天独厚的造车优势——
  其实,十堰早已有人盯住整车。
  整车发展的良好态势也证明了一个道理:未雨绸缪方能识得先机,进而抢占先机。
  整车发展形势良好,零部件也气势不凡。
  这,就是巩固“汽车城”地位的思路和出路!
  好了,后几点不再抄笔记了.林鄂平先生讲的五是从宏观全局出发.六是见解独特.七是意识超前.

  小处可做大文章,林鄂平先生认为.然而,你会不会每一篇文章,都是从这几点着手?每一次采访,都从这几点思考?每一回编辑文稿,都是如此全神贯注的思索?每打开信箱时发信投稿时,从这几点再次琢磨后点击么?
  诱惑来自你背后,来自你的惯性思维,来自你的惰性,它决定了你会不会成为一名伟大的记者.
  你能够抵制这种诱惑么?


  我侃林鄂平系列之一  站在田埂上望北京
  我侃林鄂平系列之二  望断天涯路依稀
  我侃林鄂平系列之三  登临绝顶我为峰
  我侃林鄂平系列之四  诱惑来自你背后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9 07:48:36 | 显示全部楼层
书破万卷法障除  我侃林鄂平系列之五 


  支撑深度报道的是什么?林鄂平先生自言自语道,在这里,我们还是换一个说法,支撑独家新闻写作的根基,是什么?
  是学习.是读书,是博览海内外新闻报刊电讯,是聆听社会各界对现实的反映,是除了书本以外还有社会这本大书的.是向同仁学习他们的长处,是向关心爱护新闻事业的人士们学习.这是林鄂平先生言下之意吧?
  林鄂平先生说,他每天都在看书,但不仅仅是知识积累,不仅仅是开启思路,不仅仅是深入了解社会,也不仅仅是关注相关新闻,他是把书与自己的工作,书与近期的思考,书与将要进入的新闻材料相结合,让书在自己心中活起来,让书中作者的思绪与自己,一个深山市区的记者,他的生活与工作,融合,生发,相激励.
  书在用中读,知识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智慧在工作中生发,思路在阅读中开阔,思想在思考中深化,最终形成了一个记者,一个身处深山,心在天涯,眼观世界,意弛环宇的记者.
  为用而读书.是不是一个很窘迫很急切地读书人呢?或者说,算不上是一个读书吧?

  林鄂平先生提到报社另一位读书人,他的同事.那也是一位很用心读书的记者,每天所读的报刊杂志,远远超过了林鄂平先生了.似乎是一位副主任,国内大报小报,海内外正报副刊娱乐消遣类,只要是他所能够收集到的,都从头版头条到末版版条,甚至于广告,也一一细细读过.只是,林鄂平先生说,在他所编的版面上,在他所编辑的稿件中,在他所采写的文章里,看不到一点点新意来.
  都是陈腔旧调,都是大众化的话题,都是普通平凡流俗的文章,让人一眼看不上,一点印象也难以留下的东西.
可惜了他的时间,林鄂平先生说.那么多知识,思想,智慧,都到哪儿去了呢?
  很长时间了,从林鄂平先生口中了解了,那位同事这样读书很多年了.不见在专业知识上有长进,不见在眼光识见上有进步,也不见在心胸气度上所有开拓.或许,在将来的一天,会酿出一种别样的风采?
  不能在工作有所用,那样的读书人,算不算读书人呢?

  林鄂平先生提到,在他读书报刊物时,一眼看过,对自己来说,起不到作用的.顺手抛弃掉了.可能在编写构思上起到相关用途的,或者说,将来可能起到作用的,甚至于很久很久的将来,可能起到作用的.于是,用心的看下去了.
  很久很久的将来,可能起到作用的,这让你想到什么?而且,林鄂平先生不是一目十行的读,不是一眼看去即毕的读,而是边思考边读,边联系生活联系社会联系报纸联系自己过去的思考的一种读法.
  那实际上,是把自己打碎了,把过去的思考切开了,把报纸社会生活杂乱的铺开后一一理顺的对自己的一种超越吧?
  所以,林鄂平先生说,他所读到的书刊杂志,百分之九十以上,都在工作中运用到了.或者说,他把自己能够读到的书,都内化到自己的血脉,融合到自己的思想,转化成自己的智慧了.
  于是,出现了一幕幕奇怪的画面.在市招商局长参与的一次话题时,局长自己认相关话题的认识深度上,林鄂平先生所达到的高度,远远超过了他们.而市工业发展方面的文章,前文所提到,他们也要找到林鄂平先生来写,因为林鄂平先生相关专业素养,远远超过了他们的.
  这算是一个今天的读书人吗?

  喜欢看金先生<天龙八部>的朋友,大都不陌生知见障一语.无名老僧说:“……一人练到四五项绝技之后,在禅理上的领悟,自然而然的会受到障碍。在我少林派,那便叫做‘武学障’,与别宗别派的‘知见障’道理相同。须知佛法在求渡世,武功在于杀生,两者背道而驰,相互制。只有佛法越高,慈悲之念越盛,武功绝技才能练得越我,但修为上到了如此境界的高僧,却又不屑去多学各种厉害的杀人法门了……”
从中我们看到什么?
  知见障是不是可以理解为“知识、见解、障碍”?由于学习或使用知识目的的不当,将知识、见解变形或是放大,而障住了自己眼睛,以致误入歧途?或者说,知识学习多了,往往固执成见,遇到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体系,便不知所措。
  以我想来,无名老僧所言,只不过是平常心而已.慈悲之念起,平常心顿生,不执著于杀心练习武艺,不追求恩仇情怨提高技巧,于是技艺自成.
  用现代的话来说,一些致力于追求提高自己某方面能力技巧人,读书人,在全神贯注于那一点,只是注目于眼前的,可能有用的,书籍时,他却在距离真正的提升之路愈来愈远了.
  林鄂平先生所言的读书之法,所致力在于用与不用之间,于是,对他有大用.而他的同事,极力追求于用,反而距离心目中的用,更远了一步.
  有人读书破万卷,于是万法皆破,成就自身.有人读破万卷,只是成为两脚书柜而已.

  你是如何读书的呢?


  我侃林鄂平系列之一  站在田埂上望北京
  我侃林鄂平系列之二  望断天涯路依稀
  我侃林鄂平系列之三  登临绝顶我为峰
  我侃林鄂平系列之四  诱惑来自你背后
  我侃林鄂平系列之五  书破万卷法障除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9 07:49:11 | 显示全部楼层
竹林听溪水潺潺  我侃林鄂平系列之六 




  林鄂平先生提到新闻写作有三度,他名之为"三度空间",角度,深度,最后一个是美度.
  所谓美度,其实就是指文章的文采.很多新闻人忽略了这一点,认为它不重要,那是大谬误.也有新闻人认为新闻写作中,没有想到这点,因为思绪中这是他的盲点,从未出现在他们的思维中.所以,他们不能成为名家高手了.
  美度,说简单一点,就是文章吸引采稿人,吸引编辑,吸引读者,吸引栏目审稿人,吸引责编,吸引主编的文章之眼.据林鄂平先生所言,也就是普通文章中,写作者常常提到的标题之美,内容之美,结构之美,收尾之美,语言之美了.用之于新闻写作中,在独家新闻中的美度,那就是标题出彩,结构出彩,导语出彩,过渡出彩,结尾出彩,当然也有语言出彩.
  三度空间中,你可以不会想出好角度,也可以不能想到深度性的东西,但,你一定要注意到美度,这一点,是你最容易出力,也最容易收到效果的地方了.不要只想到把事情写清楚,把事实叙述明白,把人物写活即可.要让别人一眼看到你的文章,就想再看第二眼,看了第二眼,就想再深入地了解下去,看看最终是怎么回事.
  一张报纸,一份刊物,读者拿起来,一眼看去,是什么?是标题.所以,你第一步就得想一个好标题.让大家看了眼睛一亮的标题.好酒也怕巷子深呢.为什么不把好酒搬到大街上来?为什么不把你的包装撕开一点点,让酒香散发在人们面前?别等着人家来欣赏,你的产品就是让人们欣赏的,让大家品尝的嘛.
  这标题之新,得出之于实,出之于事实,出之于新闻本身包含的内容.不得为新而新,为新造新.导语大体如此.把你认为最美的地方,最吸引眼球的地方,亮出来.不要让读者在欣赏标题之后,读到第一句就放弃了.你得让读者在第一眼后,紧紧地注视着它后面的文字,让他再看第二眼.这就是导语的作用.加大对读者吸引力,加重对他们思维的碰撞度,开拓着读者的眼界,深化读者对你所写事物的了解,最终让他们沉浸进去,溶入其中,如果可能的话,让他们成为铁杆迷,成为你所写新闻的粉丝.
  那还得你的过渡语运用,让文章结构紧密相连,浑然一体。精巧的结构,往往会使内容显得更美。海涅说的:“像首饰匠打金锁链那样精心地劳动着,把一个个小环节非常合适地连接起来。”结尾有余味,俗话说:“织衣织裤,贵在开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一篇好文章,还应该有耐人寻味的结尾。文章的结尾是全篇文章给予读者的最后印象,若无法收束全文,那就前功尽弃,功亏一篑了.结尾注意简洁明了,不能长篇大论,那样就会冲淡正文,喧宾夺主,给读者以“画蛇添足”之感,文章的感染力就会大大的削弱。最后,说说新闻语言的出彩,它应该具备新闻的简洁有力,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文章是产品,语言是产品的包装,精彩的内容必需精美的包装。比如句子来说,把句子写得长短参差。不要尽用长句,也不要尽用短句,长短交错,错落有致,会使文章更美一点。
  林鄂平先生提到,他是做标题的,看到通讯员所投稿件名字,极富于新意,那是一定会用心的看下去的.如果没有新意,他也会看看内容,找出一些新意,哪拍只是一点点,也有在报纸用上,让通讯员名字出彩的.
  讲文章的美度时,林鄂平先生详细用他的文章<十堰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铁面”无私>讲解.标题一亮人眼,导语"频频亮“剑”,猎猎生风——"铁面"问责"为重点,再次吸引了读者,责编与总编审.然后是三个小标题,分三部分叙述:为什么要这么“铁”?铁面映射出一种责任.为什么敢这么“铁”?铁面代表着一种魄力.为什么能这么“铁”?铁面展示出一种合力.三个字"要""敢""能",一线患珠亮人眼.至于语言之美,请看:有人说,审计机关就是查查账,还真能查出什么问题不成?有人说,纪检监察、检察机关是反腐主力军,审计机关能“查”不能“处”,只是敲敲边鼓,唱唱配角。
  说到结尾之美,眼前似乎出竹林密布,一溪潺潺,咱就不多说,就请你猜猜吧!


附注:
  林鄂平先生在讲课时,明确提到"三度空间"有三度,新闻的角度,深度与美度.其实在他所讲课中,还有思想的高度,读书的吸收度,自己观点与社会的契合度,通讯员应当采用与报纸采编人员及审稿定稿人员的心向相同的角度,等等,等等.本次参与全县新闻写作培训班学习三天,第三天听林鄂平先生的课,记下六千五百余字笔记,占我本次笔记量的三分之一强.这个系列文章大体依据笔记整理而成.
  在这里,再次谢谢十堰日报要闻部主任林鄂平先生,谢谢竹溪宣传部副部长明扬先生,喻泉源先生,竹溪报社总总编辑刘安西先生,宣传部王坤先生,外宣办杨宗刚先生,秦祖成先生,是他们给我们讲授了新闻写作课程.谢谢竹溪县委宣传部组织这次活动,也谢谢参与这次培训班的学员,这些来自各县直单位科级副科级干部,各乡镇宣传委员办公室主任,县教育局<竹溪教育>编辑及三所乡镇中心学校副校长.


  我侃林鄂平系列之一  站在田埂上望北京
  我侃林鄂平系列之二  望断天涯路依稀
  我侃林鄂平系列之三  登临绝顶我为峰
  我侃林鄂平系列之四  诱惑来自你背后
  我侃林鄂平系列之五  书破万卷法障除
  我侃林鄂平系列之六  竹林听溪水潺潺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1-11-29 09:35:00 | 显示全部楼层
{:soso_e200:}早上好,拜读美文,学习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1-11-29 12:44:55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美文!学习!问好!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1-11-29 19:46:32 | 显示全部楼层
学,然后知不足
从一文老师的文字里,我们看到了两个人一授一学的经历,而在读者自己,也在阅读的过程中受益了!

签到天数: 42 天

[LV.5]常住居民I

发表于 2011-12-2 10:35:20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正难得的好文!经常拜读和体会,定会有长足的进步。

  谢谢一文老师!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