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磊
十堰有256处革命遗址遗迹,茅箭区茅塔乡东沟均郧房县委、县政府旧址是重要一处遗址遗迹。这一旧址只是一个县级机构的办公地,为什么会成为众多参观者、游览者和党史研究者关注的地方呢?
首先,它规模较大,保存完整,被定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湖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十堰市廉政教育基地等。更重要的是,它是中原突围期间党政军民关系的一个缩影,集中体现了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人民军队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鱼水深情,用生动鲜活的历史展示了“得人心者得天下”的真理,同时,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十堰人正直、善良和勇于奉献的特点。
党中央运筹帷幄,南路部队英勇善战
茅箭区茅塔河历史上曾属武当山五龙宫管辖,是郧阳城通往武当山的南大门,自古以来为军事要塞。1946年6月23日,在中原军区被国民党30万大军重重围困的危急关头,毛泽东主席亲自致电中原军区:“立即突围,愈快愈好,不要有任何顾虑。生存第一,胜利第一。”6月26日,中原突围打响了解放战争的第一枪。李先念、郑位三、王树声率中原军区部队分南北两路向西突围。1946年7月21日,陈先瑞率十五旅沿均郧交界处向武当山前进,一部机动活动在茅塔河、官山河一带,将茅塔河的地形绘制成地图送给王树声,王树声决定在东沟建立鄂西北军区、三分区指挥机关,并派二旅供给处科长张清禄等精干力量到东沟做统战工作,让群众了解突围部队是红军一样的队伍,真心拥护并支持这支部队。
中原突围鄂西北,是党中央、毛主席重大战略决策和英明领导的结果。仅半年间发给王树声、刘子久等电报近30份,其中许多电报是毛主席亲自起草的。这些电报从建立根据地的方针、政策,到部队分散打游击,主力转入外线作战的战略战术等,具体而详细地作了一系列明确指示,及时有力地指导了鄂西北军区在危急险恶的情况下,摆脱困境,化险为夷。
1946年9月1日,王树声率南路部队创建鄂西北区党委、行署及军区后,立即召开区党委会议,确立了坚持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建立鄂西北根据地,克服“北归、东归”思想,继续保存实力,牵制敌人主力,支持全国其他解放区作战的方针,从而明确了方向,稳定了军心,有力推进了根据地建设。同时,成立了四个地委、专署及军分区。王树声率军区机关和野战旅在武当地委和军分区(又称三地委和三分区)区域活动,领导创建以武当山为中心的鄂西北根据地,流动指挥于官山河、白浪、茅塔河、十堰、黄龙一带。鄂西北军区在茅塔河和武当山坚持游击战,同敌人作战百余次,打死打伤敌军2000余人、俘获903人,牵制敌人6个整编师、16个旅和12个地方保安团共10万人近半年之久,胜利完成了战略牵制和战略转移任务,粉碎了敌人围歼中原部队的企图,有力支援了华东、华北等解放区的战斗,为全国解放打下了坚实基础。
9月29日,根据鄂西北军区的批示,三分区,均郧房中心县委、县政府到群众基础好的茅塔建立区、乡政权。将卢曙天从军区司令部调到三分区,任供给部长兼税务局长。10月初,卢曙天来到东沟,他通过张清禄与王心宏的帮助,与当地群众交朋友,委托他们外出采购货物,并送到山洞里(被服库),没出过一次差错。采购回来的布匹,开始委托裁缝店、群众缝制,后来由于战事紧张,就发给部队让战士自己缝制。
10月26日,敌人侦悉三分区驻茅塔河后,国民党六十六师二四八团、五五四团分别从郧县、均县向东沟扑来,王树声在东沟泰山庙指挥所指挥大部队转移、撤离。担任掩护的部队同敌人的战斗一直从拂晓打到晚上,当敌人离泰山庙指挥所只有700米时,王树声才随部队往武当山转移。为观察敌情,加强警戒,突围部队在东沟四周高山上设立了红岩子、吴家寨、鹞子崖、马鞍寨等哨所。一部分队伍在红岩子阻击敌人,战士们与敌人拼刺刀,只有架在鹞子崖上那挺机关枪在响,打死打伤两名敌营长和数名士兵,敌人向机枪手集中开火,机枪手壮烈牺牲,死后仍保持射击状态。
在中原突围作战中,鄂西北军区副司令员刘昌毅率主力三旅七团先后担任南路突围部队的前卫和后卫,为掩护主力胜利进入武当山区、开辟鄂西北根据地作出重要贡献。他率部队流动驻扎于茅塔河、官山河沿线,吸引敌人,寻机歼敌,担负起掩护军区和各分区的重要任务。1946年10月中旬,七团摆脱敌一八五旅追击,翻越武当山,袭击青山港一带的国民党保安团,歼敌1000多人,缴获了大量武器弹药,还有一幅鄂西北地图。王树声闻讯大喜,亲至七团慰问。由于七团连战连捷,敌人把清剿重点对准七团,狂叫“活捉刘昌毅,消灭第七团”。11月上旬,敌军向武当山边缘地区的第三军分区发动大规模进攻。七团立即进入三分区活动区域吸引敌人,配合各县区坚持武装斗争。11月下旬,斗争形势恶化,刘昌毅率部突围离开武当山区,随后打回大别山。
声明:以上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123@shiyan.com)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