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69年,二汽落户十堰,五湖四海的人们汇聚于此,挖山筑城。二汽就像历史赠送给十堰的一个礼物,短短几十年间,一个铁匠铺支撑的深山小镇,演变为雄踞鄂西北要塞的区域中心城市。声名煊赫的“二汽东风”曾是整个城市的光荣,在过去那个由车而“起”的十堰,本地人习惯对外人说——“我是十堰的,二汽就在那儿。”
二汽落户十堰缘于林彪?
新中国建立之前,该地的行政称谓是“十堰镇”,属郧县管辖。单从字面剖析,“十堰”这个词的确不够霸气——十个池塘,或十座堤坝。不过,她的三个别名——汽车城、卡车之都、东方底特律,如同沙画一般,让画面从沟壑山林、池塘水井的山涧,瞬间变幻为高楼林立,霓虹闪烁的现代都市。这都缘于二汽的到来。
年龄稍大一点的十堰人,几乎都能说出二汽选择十堰的原因,其言辞均规范如教科书——当年,国家出于战备需要,二汽所生产车辆为军用,所以选址必须符合“靠山、分散、隐蔽”的方针,以躲避苏、美导弹的打击。为了保密,二汽最初对外的名称为“红卫指挥部”,而前期参与建设二汽的建筑公司的102指挥部,亦属于半保密状态。今天我们所了解的二汽及相关配件厂,均由代号代替,40厂、50厂、23厂等20多个厂全都建在山坳中。事实上,十堰也并非从一开始就被二汽相中,从1953年二汽建设的构想,到1967年长达14年的时间中,地址变动从武汉到湖南,四川,一路饶了大半个圈,才最终敲定十堰。
1967年,十堰炉子沟,二汽开工典礼举行,之后的两年,因为“厂址造反”的冲击,基本没有开工。1969年,实行军管,在强大政治压力下二汽重新开工。对此决定,坊间的传言版本有一个是:当时的国家副主席林彪为湖北人,考虑到这一因素,二汽才得以落户十堰。
有了二汽才有十堰市
王新良正是这一年随102指挥部从内蒙古来到十堰,102指挥部主要是负责建设二汽厂房、安装厂里设备及运输工作。像他一样的建设大军人数大概10万左右,其中最大的支持者是一汽。一汽全厂1/3的干部、技术骨干无条件支援二汽,这些人成了二汽建设的骨干。
“嘛都没有。”他用这么一句天津话概括当时的情况。当时,通往十堰的唯一公路是国民党执政时,李宗仁主持修建的老白公路;襄渝铁路正与二汽同期建设。随着建设的初具规模,生产亦如约同期进行。1975年6月,二汽第一个基本车型——东风2.5吨越野车投产。1978年,第二个基本车型5吨载重车投产。至此,二汽的建设开始初具规模,开始大批量生产。让二汽这个名字真正享誉全国的标志性事件是——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二汽生产的军车越野性能卓越,战功显赫,二汽更因此一夜成名。
与二汽一同迎来辉煌的是十堰。在这些年里,二汽基本等于十堰市,即便是后来政企分开之后,那时的十堰人在介绍自己的家乡时亦习惯将二汽囊入其中:“我家十堰的,二汽就在那儿!”为了解除十几万人生活的后顾之忧,1973年,十堰升级为省辖市,十堰市、二汽实行“市厂合一”,当时二汽的厂领导,就是十堰市的党政领导。
“废都”的崛起
随着二汽的逐渐壮大,以及外来人口的不断涌入,城市的建设发展迫在眉睫,十年之后,这种政企不分的状态宣告瓦解。1982年4月19日,中共湖北省委颁下通知,分别组成中共十堰市委员会和中共第二汽车制造厂委员会。1994年10月,原十堰市和郧阳地区合并,成立新的十堰市。实现以市带县的管理体制。
1992年,二汽正式更名为“东风汽车公司”,5年之后,东风改制上市。经过多年的发展,东风已经军用车辆,成功转型为重、中、轻、轿等宽系列多品种的产品格局。
而十堰,愈来愈难以满足长大后的“东风”,“与世隔绝”的大山成为东风崛起的拦路虎。2003年9月,东风公司“迁都”武汉。2006年6月,东风有限移师江城。以两大总部外迁为标志,东风走出了大山。东风总部迁至武汉后,十堰陷入低迷,关于“废都”的传言不胫而走。
十堰开始谋划转型,以旅游业为切入口,大刀阔斧建设旅游新城市。2008年7月12日,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战略。十堰作为全省旅游发展的区域性集散中心,以武当山为龙头的旅游业全面铺展开来,“一江两山”的重要节点、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北大门”,迎来了企盼已久的发展机遇。
声明:以上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123@shiyan.com)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