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凝妈
孩子喜欢占有别人的东西,别说孩子是“偷”,了解背后原因更关键!
孩子或多或少有过把别人的东西据为己有的经历,我们会担心孩子的品质有问题,着急批评教育,有的还会采用比较极端的教育方式,就像浙江这位妈妈。
5岁女孩派出所“投案自首”
2020年5月12日,浙江松门,一个5岁女孩,到派出所自首,一边哭一边怯生生地对着民警说“警察叔叔,我犯错了,你们把我关5天吧。”孩子犯了什么大错要去自首呢?
原来,前几天,小女孩的同学来家里玩,临走的时候把电话手表落在小女孩家。小女孩很喜欢,就想据为己有,把手表带到学校藏在书桌中。妈妈来学校整理课本的时候发现了这件事,才知道孩子犯了错误,不仅对她批评教育,还让她去派出所自首。在警察的教育下,女孩已经认识到错误。
对于孩子妈妈的这一做法,有的表示赞同,有的表示反对。
赞同的朋友认为,孩子在长大过程中不要溺爱,从小就要让孩子知道什么是对错,做错就要改。
反对的朋友认为,用警察教育孩子,可能会造成孩子怕警察的后果。万一以后遇到危险,是否敢向警察求救?
凝妈反对这种让孩子去派出所的做法,此前报道过两个孩子去派出所自首。
3月9日,安徽铜陵,11岁男孩因为用零钱买大量游戏卡,母亲吓唬他违法,让他去派出所自首。4月28日,湖北十堰市,一个9岁女孩因为玩游戏充值,爸爸让她去派出所自首,进监狱。
这位妈妈可能受到这两件事的启发,也效仿了同样的方法,不过这样做并没有好处。
妈妈的初衷无非是教育好孩子,让孩子以后不要犯错。但是,警察肯定不会为这件事把孩子关5天,妈妈说的话就成了谎言,在孩子面前失掉威信。孩子很单纯,妈妈用警察做挡箭牌,会给孩子造成心理负担,孩子认为警察是可怕的,失去对警察的信任。一个没有安全感的孩子,以后会变得胆小自卑。
要想让孩子不犯同类错误,找到背后原因才更关键。
孩子喜欢占有别人东西,背后暗藏心理动机
孩子心理发展不成熟,又对世界万物充满好奇心,想拥有一件东西是非常正常的行为。家长却常常把这些行为和个人品质联系起来,以为孩子变坏了。因为有句话叫做“小时偷针,大时偷银”,家长最怕孩子将来犯大错。不过,如果静下心来,了解背后的原因,认真分析,就不会说孩子是“偷”了。
第一个原因,孩子物权意识还不够成熟
我们大人都知道东西不是我的,我就不能拿,但是孩子不是这样。他认为看到的东西就是我的,我想要的就是我的,分不清一个东西是属于自己还是属于他人。
孩子物权意识的形成是逐步发展起来的:
0-1岁,没有物权意识,自己的东西谁拿都可以。1-2岁,不明确“你的”和“我的”界限,喜欢的就是我的。2-3岁,进入物权敏感期,占有欲强烈,我的东西谁也不能碰。3-4岁,如果物权意识得到保护,会学会分享。4-5岁,有了群体概念,知道“我们的”,大家一起玩的东西也可以看作是我的。5-6岁,形成初步物权意识,愿意分享,但还不够成熟。
上面是一个普遍现象,孩子之间存在个体差异,还有的物权意识别破坏,就容易出现一直有强烈占有欲的现象。
第二个原因,孩子有冒险心理
儿童心理学家认为,孩子因为好奇心特别强,有一种强烈的冒险心理。
孩子以为偷偷拿了别人的东西,神不知鬼不觉,只有自己知道,别人不知道。一旦得逞,就是冒险成功,其中富有刺激性和神秘性。虽然内心很紧张,但是那种成功的喜悦会让他特别激动。
小孩子没有道德意识,也没有同理心,他并不知道占有别人的东西,是一种不好的行为,也不会体会到别人会着急难过,只是自己有一种很勇敢的快感。
心理学中有个“标签”效应,当一个人被贴上一种标签后,他会做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标签的内容相一致。
所以,我们不能给孩子贴上“偷”的标签。
第三个原因,孩子无法从父母那里得到满足
现在很多家长喜欢用“延迟满足”的方式教育孩子,只是没有用对地方,不是以孩子为主,而是以自己的心情和喜好为主。
当孩子需要一个东西时,家长会习惯性地说“你达到什么条件再给你买!”会出现下面几种情况:
家长打心底里就不想给孩子买,提条件只是借口。孩子达到了要求了,家长还会再提高要求,故意拖延。家长想给孩子买,但是提出的要求过高,孩子无法达到。
最终的结果是,孩子的要求很难在父母那里得到满足,当他有机会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时,不敢跟父母说,知道说了也没用,还担心受到批评,所以自己想办法得到。
孩子喜欢占有别人的东西,要合理预防、正确处理
了解了孩子喜欢占有别人东西的心理动机,我们就知道这是孩子的必经阶段,合理预防非常重要,一旦孩子出现问题,我们也不要着急上火,上纲上线,要正确处理。
1、 帮助孩子形成物权意识
孩子2岁左右进入物权意识敏感期,要注意培养孩子的物权意识。
逐渐让孩子明白什么是“我的”,什么是别人的。别人的东西不能乱碰,不能乱动,更不能据为己有。不管是在家里还是在公共场合,都要注意引导。比如水杯都是一人一个,孩子就不能使用家长的。
还要注意保护孩子的物权意识,孩子自己的东西,家长不要随便替他做主,要让他自己做主。比如在外面玩的时候,孩子拿了一些食物,家长不要逼着孩子分享给其他小朋友,而是征求孩子自己的意见,他有意愿分享再分享。
2、 告诉孩子获取物品的正确做法
平时要及时满足孩子的要求,如果不想满足孩子,认为孩子的要求不合理,也要正面告诉孩子,给他一个合理的理由。不能粗暴拒绝或者无故拖延,要让孩子从家长这里获得满足感。
注意观察孩子的喜好,如果孩子眼馋别人的东西,不要训斥孩子,而是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让孩子明白父母是孩子坚实的后盾,而不需要自己通过不正确的方式获得。
3、 善用同理心让孩子认识自己的错误
如果孩子拿了别人的东西,要用同理心的方法告诉孩子,小朋友会很着急、很难过。这样的例子也很好找,孩子肯定有过找不到玩具着急的时候,就让孩子想一想当时的感受,孩子就能理解别的小朋友。
让孩子亲自把别人的东西交还给对方,并赔礼道歉,取得原谅,让孩子学会“一人做事一人当”。作为精神补偿,最好再附带一些额外的礼物,让孩子知道这要付出代价。
结语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何况是孩子。孩子犯错是必然,父母的做法会决定孩子的未来。如果孩子喜欢占有别人的东西,不要轻易说孩子学会了“偷”,不要一味批评教育,甚至让孩子去自首。而是要分析根源上的问题,找到合理的解决办法。既要教育到孩子,又要让孩子内心阳光,确实是一个技术活。
二胎宝妈,高级育婴师,个性化训练指导师,多平台原创作者。爱孩子、爱生活,愿与万千妈妈分享育儿经验,关注我,获取更多育儿知识。
声明:以上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123@shiyan.com)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