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登录
注册忘记密码
查看: 1840|回复: 1

文化赋能,打开产业新天地——十堰文化产业增幅全省第一的背后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22-4-27 19:57: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湖北日报2022年4月27日17版报道。点击查看原文

原标题:文化赋能,打开产业新天地
——十堰文化产业增幅全省第一的背后
郧西织女广场流光溢彩。 (通讯员 徐军 摄)

阅读提要
近年来,十堰市充分挖掘文化资源优势,利用南水北调对口协作等平台,推进定点、定向、定项文化产业招商,重点推进卓尔绿松石小镇、九华山森林康养旅游基地、山泉溪舍国际森林康养度假中心、郧阳汽车生活小镇等招商项目的落地实施,形成新的增长极。
近期,由省统计局发布的2021年湖北规上文化产业企业营业收入情况显示,十堰以两年平均增速29%位居第一。去年,该市文化产业营业收入36.1亿元。
连日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多地探访,感受该市文化产业之变。
4月26日,竹山国际绿松石城一家店铺,电商团队直播销售绿松石饰品。 (通讯员 张华魁 摄)
竹山绿松石——
讲好故事,石头变珠宝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戴文辉 通讯员 李家亮 张华魁
2008年,第一次到拉萨的贺小海发现,从小接触的绿松石竟然这么受欢迎。
“妇女身上的服饰、寺庙里镶嵌的装饰,都是绿松石。大昭寺广场上,遍布绿松石店。”贺小海后来才知道,在藏文化中,绿松石寓意吉祥、永恒和成功,妇女戴上绿松石珠串,是对丈夫健康的祝愿。
如今,贺小海在老家竹山县麻家渡镇开网店,主要精力都用在绿松石文化的探索、整理和推广上,“再精美的石头也是石头。我们要讲故事,让绿松石拥有生命、情感和文化价值,提升附加值。”
挖掘本地绿松石文化
绿松石,中国四大名玉之一。
世界上一半的绿松石来自竹山。竹山人却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抱着金元宝、过着苦日子”。
贺小海的父辈在山上挖矿,售卖论麻袋,“老人们知道绿松石值钱,但不知道它为什么值钱、究竟值多少钱。”
2006年,一位竹山学者出版《东方圣玉——绿松石》,展示了一个崭新的绿松石世界:绿松石在伊朗(古波斯)、埃及、土耳其等国家被当成护身符和随葬品,用来辟邪、祈求好运;美国人视绿松石为“大海和蓝天的精灵”;绿松石还是国际时尚设计师的宠儿。
竹山人涨了见识:国际珠宝商就是这样借助文化的力量将石头变成珠宝。
深挖十堰绿松石文化,有人发现,《淮南子·览冥训》记载:“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史记·五帝本纪》记载:“娲,古神圣女,化万物者也。女娲炼石补天,又女娲山在郧阳竹山县西,相传炼石补天处。”
竹山古属郧阳府,境内有女娲山,而绿松石因所含矿物成分差异,有白绿碧黑黄五色——这不就是五色石吗?
继续深挖,大家发现,和氏璧可能是竹山绿松石;文成公主进藏,是带着竹山绿松石去的;《红楼梦》里贾宝玉佩戴的通灵宝玉也可能是竹山绿松石……
传说之外,也有现实考证。考古学家发现,人类开采利用绿松石的历史可以上溯到新石器时代,仰韶、半坡文化遗址中就发现有绿松石,而在红山、龙山、良渚、大溪、大河庄、马家窑、三星堆、二里头等文化遗址出土的祭祀礼器,也都镶嵌绿松石,其中相当部分,可能采自竹山。
文化的注入,让竹山绿松石产业打开一片天地。“有了文化品位、历史底蕴,绿松石就能更好满足人们对审美情趣、文化追求的需求。”竹山县绿松石文化研究会秘书长吴建国说。
用创意“圈粉”年轻人
深山,老者拄杖,与古树相对。虽无言,那股超然之意,已显露无遗。
这是麻家渡镇“罗老丝”工作室的最新绿松石作品《禅》。创意来自唐诗《题鹤林寺僧舍》中的“偷得浮生半日闲”。
工作室老板是兄弟俩:罗晶晶、罗光洋,都是“85后”,早先在外地打工,2013年返乡,开了镇上第一家绿松石网店,去年进规。
工作室每年做客户调查,发现购买人群在年轻化,“年轻人喜欢网购,追求新奇、时尚,但我们此前的产品仍是传统的菩萨、佛像、神兽等。”
2020年,罗家兄弟开发三星堆面具串珠,迅速走红。“大约10天做成一批,一批约20个,上了直播,10分钟卖完。”
自此,网络流行词、各类潮品都变成工作室的创意来源。
比如“躺平猫”:一只胖乎乎的猫,眯着眼、跷着二郎腿,懒洋洋又憨态可掬;
比如“不看、不听、不说”:三只忍者神龟,一只蒙着眼睛,一只蒙着耳朵,一只蒙着嘴巴;
比如十二生肖手串,工作室每次出一两个,不定期上新,看谁能集齐一套……
和父辈不同,年轻一代的竹山绿松石商家不再满足于加工半成品,他们设计独特的绿松石工艺品、首饰,将传说、历史、诗词融入其中,衍生出一条涵盖从设计、选料、雕刻到打磨抛光的产业链。
竹山绿松石产业年产值已超过40亿元,市场主体5000余家,从业人员5万余人,有规上及限上企业24家,占据全国绿松石市场份额九成以上。
去年,该县“十四五”规划明确,将绿松石发展为百亿级产业。
县绿松石产业服务中心主任田胜国认为,要完成这个目标,关键是打开思路,实施“泛文化的边际战略”,“以绿松石为文化特征,做文化街区、遗址公园、特色小镇、体验酒店等,还可以开发适应各个圈层的产品,让更多年轻人喜欢上绿松石。”
亚新文化——
从开影院到掘金“文创+”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戴文辉 通讯员 唐玉海 刘涛
覆盖十堰的13家影院,曾是亚新文化集团最自豪的资本,在疫情防控常态化阶段,却成为一个巨大包袱。“高峰时年观影150余万人次,票房5000万元,占集团总收入九成,现在年亏损1000多万元。”董事长张辉说。
怎么办?亚新文化利用人才储备,在展馆建设、乡村规划、动漫游戏等领域开疆拓土,做足“文创+”文章。
去年,该集团营收超1亿元,今年预计超2亿元。
被逼的转型,大有可为
2019年岁末,亚新文化策划组织国风动漫节。武当山下玉虚宫,3000多人参加动漫演唱会,将古镇的冬夜搅得火热;在山上,400多人参与角色扮演实景游戏,50多人成功通关,“圆了武侠梦”。
这是武当山第一次举办类似活动。网易游戏带着粉丝、明星来助阵;新浪网全程直播,网上传播量超过3亿人次。
对亚新文化来说,这是一次试水。“当时院线生意好,我们并没有发展文创的紧迫感。”张辉介绍,亚新文化成立于2007年,旗下影业公司是省内最大的民营连锁影院。集团在2015年成立堰龙马众创空间,涉足文创产业,做出一些产品,但更多是“玩票”性质。
国风动漫节举办3天后,疫情来袭。院线关停,直到2020年7月才恢复开放,生意一落千丈。
亚新文化没有裁员,只能发底薪,一些员工走上街头卖凉粉。比生活窘迫更可怕的是心底的迷茫。“我们能干什么?”张辉一次次召开内部会议。
他接到安徽九华山的一个电话。九华山景区看到武当山国风动漫节的视频资料,邀请亚新文化策划一个类似活动。
这单只有50万元的生意,却让亚新文化找到方向——做文创。“有人才基础、政策机遇、市场空间,这是一次被逼的转型,大有可为。”张辉说。
能否让人眼前一亮
蓝天白云下,3栋建筑呈品字形叠在一起,外立面是蜂窝状,趴着几只“大黄蜂”。馆内,一群孩子扮成蜜蜂,寻找蜜源植物、采蜜、建造蜂巢。
2020年,亚新文化受邀制订竹山县擂鼓镇乡村振兴规划。考虑到当地正着力发展蜂蜜产业,亚新文化策划打造“蜂之谷”,建了这个蜜蜂科普馆。
“团队查阅所有能找到的蜜蜂博物馆资料,反复开展头脑风暴,确保方案与众不同。”堰龙马众创空间总经理王智珑说。
同在竹山,锣鼓洞战役纪念馆布展面积约400平方米,亚新文化做了整整一年,方案改了17稿。
“有时候甲方通过了,我们还坚持修改。”张辉说,做文创就是卖创意、卖点子,标准只有一个:能不能让人眼前一亮?
这个过程很痛苦,被一些员工称为“受虐”,熬夜、碰撞、争吵是家常便饭。
承接郧阳区红色报纸展览馆项目,进门处有一根大柱子,很不好处理。团队思索了好久,将柱子做成钢笔形状,旁边配上步枪,寓意我党的“笔杆子、枪杆子”。场馆二楼,大家做了两个月,用400多张老报纸拼成一张600平方米的大报纸铺地,十分震撼。
把展馆产品化
在亚新文化现在的主营板块中,展馆的策划、建设分量最重。
“展馆是重要的文化阵地,还能拓展文创产品销售、手工体验、课程会议服务等功能,实现多产融合。”张辉说,我国已进入新一轮文化展馆建设周期,以浙江为例,“十三五”期间,该省完成“县县都有博物馆”目标,“十四五”计划建成1000座乡村博物馆,“这将是一个巨大的市场”。
目前,亚新文化已完成80多个展馆的设计、建设,有40余名设计师,从创意产生到形成文字图片,再到合成电脑三维图、布展,他们已有一条完整的生产链。
孝感市反电信网络诈骗教育体验馆也是亚新文化的作品。这是全省第一家反诈馆,有剧本杀、听音魔盒、反诈文创等35个展品,让观众在虚拟场景中直观掌握并识破电诈伎俩。去年8月开放至今,该馆已接待2.7万人次参观体验。
“孝感反诈馆建了9个月。外省有客户邀请我们去建设类似展馆,出于种种考虑,建议他们直接买展品。”张辉说,场馆建设周期长、投入大,通过单项设计和展品的营销,可以实现“展馆产品化”,加速打入外地市场。
目前,亚新文化还准备进军动漫游戏板块。这个团队最初仅4人,现有20多人,还不够用。“我们一个月能完成大约3集动漫的后期制作,而订单一来就是20集、30集。”张辉说,如有充足的人手、场地,这个板块还能快速增长。
纯手工酿制黄酒现场。 (通讯员 杜达巍 摄)

房县“西关印象”——
浓浓诗经风 醇醇黄酒香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饶扬灿 通讯员 李家亮 杜达巍
到房县品西关印象!2020年底,贯通鄂豫川陕的古盐道以崭新面貌再次热闹起来。
房县西关老街文旅有限公司董事长罗良策介绍,西关印象的前身是房县西关街,始建于唐,成于宋元,盛于明清,是一条有着数百年历史的茶盐古道。时光更迭,昔日繁华的西关街逐渐变成危旧房集中区,该县2017年启动修复工程,“西关印象运行一年多来,接待游客500多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1.05亿元,获评3A景区及‘湖北省旅游名街’。”
诗经文化串珠成线
穿行古街,仿佛走入时光隧道。
西关印象迎宾广场,一座复制的铜铸巨型“兮甲盘”引人注目。国宝“兮甲盘”是尹吉甫的遗物,内底铸铭文133字,记述西周太师尹吉甫(《诗经》的总编纂者)遵天子之命征伐严允,获得战功而受赏赐一事。
沿着古色古香的街巷一路走去,浓郁的诗经文化扑面而来:采薇广场,取自《诗经·小雅·采薇》“采薇采薇,薇亦作止”;关雎广场,取自《诗经·国风·周南》“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鹿鸣广场,取自《诗经·小雅·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街街有名字,巷巷有故事。每一个名字的背后,皆隐藏有美妙的“诗经文化”。
街口怡程酒店以东的子佩路,取自《诗经·郑风·子衿》“青青子佩,悠悠我思”,子衿为汉民族布衣服饰;佩,系在衣带上的装饰品,寓意金玉良言,体现西关老街美好的诗意生活。位于药王馆以北的蒹葭巷,出自《诗经·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蒹葭,即芦苇,此处取名蒹葭巷,既代表美好的意境,又代表婉约的爱情之美。土城门以西的鹤鸣路,取自《诗经·小雅·鹤鸣》“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鱼潜在渊,或在于渚”,广袤的荒野听到鹤鸣声震动四野高入云霄,寓招贤纳士之意……
煮热一壶房县黄酒
走近西关印象内的房县黄酒工坊,酒香扑面,一拨拨游客进去品尝黄酒的甘醇馨香,体验千年的传统酿造技艺。
据考证,西周时期,房县黄酒就已成为“封疆御酒”。公元前827年,房陵(今房县)人尹吉甫,作为楚使者出使周,带房陵自产的“白茅”(黄酒)献给周宣王,当殿开坛,满殿飘香,周宣王尝了一口,大赞其美,遂封为“封疆御酒”。
《诗经》中有70多处诗句记述了房县先民们种稻、酿酒、饮酒的民风民俗。其中,多处记载了房陵黄酒:《诗经·小雅·伐木》中有“伐木浒浒,醑酒有黄”;《早麓》中有“瑟彼玉缵,黄流在中”;《南有嘉鱼》中有“南方有好鱼,群之游水中,主人有好酒,宴会宾客乐无比”的劝酒歌。
千百年来,《诗经》多个篇章一直在房县民间传唱,家家酿造黄酒,宴请亲朋好友,一碗香醇的黄酒,最能代表房县人质朴的祝福。
2014年,房县把黄酒产业确定为全县农业特色主导产业,制定黄酒产业发展规划,致力打造酿酒发酵百亿产业集群,煮热一壶房县黄酒。
统一标准,该县对黄酒小作坊的生产设施、制作工艺、安全标准进行界定与规范,并且统一原料、酿造工艺、酿酒器具、质量标准、包装标识、品牌宣传等。
“目前,全县共有黄酒生产企业12家,黄酒作坊2450户,从业人员1.6万人,全县黄酒总产量7.35万吨,黄酒产业全产业链实现产值27亿元。”房县黄酒与发酵产业中心主任崔路露介绍。
“国寿·七夕茶”茶叶基地。 (通讯员 徐军 摄)

郧西农特产品——
“链”上七夕文化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许应锋 通讯员 邹景根 徐光意 付书杰
4月19日,郧西县涧池乡下营村的湖北七夕茶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一楼展厅摆满七夕文化特色产品。
一款七夕美人茶,细分为“虞美人”“瘦美人”“睡美人”……“‘瘦美人’具有降脂功效,‘睡美人’能安神,很受欢迎。”公司总经理王华建介绍,3月开始,公司在电商平台尝试直播销售,已累计销售近20万元。
43岁的王华建是涧池乡下营村人,先后在新疆、云南从事设计和互联网运营工作。2017年9月,他响应家乡号召回村创业。“被家乡七夕文化和优势资源吸引。”王华建说。
回乡后,王华建成立郧西县七夕美人茶专业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和整合农户,带动下营村及城关、马安、观音、涧池等乡镇30余家茶叶合作社发展基地5000余亩;成立公司,聘请专家研发无氧真空发酵制茶技术,开发出“七夕美人茶”系列红茶产品。“生产红茶既发掘了郧西丰富的茶资源,解决以往夏秋季茶叶无人问津的问题,依靠茶叶又传播了七夕文化。”王华建说。
“链”上七夕文化,七夕茶业发展迅速。2019年,七夕茶业与中国人寿达成帮扶战略,成为中国人寿“国寿·七夕茶”生产基地。同时,还与格林美集团、苏宁易购等公司合作,开拓线上线下销售渠道。2021年,公司收购鲜叶30万斤,带动500余户农民增收;年产红茶5万斤,实现产值2000余万元,销售1500余万元。
王华建介绍,前不久,格林美集团专程前来考察,签下200万元“格林美·七夕红”采购订单,全年计划采购500万元。今年公司定制订单中国人寿“国寿·七夕茶”、苏宁易购“苏宁宜品·七夕美人”达1000万元。“今年把几大网络平台做起来,线上计划年销售1000万元。”王华建说。
同样发掘郧西七夕文化价值的,还有来自四川泸州的朱上能。
2010年,朱上能受邀投资,对原郧西国营酒厂进行技改、迁建,成立十堰真武酒业有限公司。公司以七夕文化开发出“天河缘酒”等品种,销往陕西、河南、青海等地及周边区域,年销售收入6000余万元。
郧西是中国七夕文化之乡,“郧西七夕”被列入国家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近年来,该县紧密依托七夕文化发展文化旅游业,建设七夕广场、织女雕像、铜牛雕塑、时空隧道等地标建筑,把七夕文化深度融合到市政建设中;打造“天河水乡·七夕画廊”,将牛郎庄、织女坊、民俗村等特色村庄一线串珠;连续举办12届郧西天河七夕文化旅游节,实现人气、财气双收;探索推动文创产品和文化项目深度融合,总投资60余亿元的中国天河七夕文化城项目,将打造成“七夕爱情文化之城”。
去年底,该县“七夕”链上的相关文化产业企业超过110家,其中规上企业达28家,营业收入达1.23亿元,同比增长33.14%。

声明:以上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123@shiyan.com)删除!

签到天数: 5 天

[LV.2]偶尔看看I

发表于 2022-4-27 20:00:21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