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登录
注册忘记密码
查看: 1048|回复: 0

双活化,让十堰文化“活”起来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360 天

[LV.8]以坛为家I

发表于 2022-5-18 06:11: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位于郧阳区柳陂镇党家湾的汉江史诗画廊起点。

秦楚网讯(十堰晚报)文、图/记者 朱江 报道:如何让十堰的历史名人“活”起来,培育出独特的无法复制的城市文化和城市韵味?怎样重拾圣贤智慧,把我市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转变为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我市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努力将优秀地域文化融入城市发展、项目建设、文旅产业,以文化塑市实现文化强市……
十堰历史名人尹吉甫“活”了
五一期间,正值谷雨节气。当茶农们忙碌地采摘着谷雨茶时,房县西关印象迎来了一拨拨游客,他们走进茶馆,品尝着春茶的清新。
据现存文献记载,我国最早有关茶的文学作品可以追溯到《诗经》。《诗经》的采集者尹吉甫生于房县、食邑在房县。《诗经》中的很多篇章至今仍在房县民间广为传唱,古迹地名也遍布全县各个角落。2014年,房县《尹吉甫传说》被列入国家非遗项目;2018年,房县被中国诗经学会授予“诗经文化之乡”。
茶,古称为“荼”,后称“茶”。《诗经》中有七首诗写到了茶,如《邶风·谷风》:“谁谓荼苦,其甘如荠。”谷雨饮茶是一个古老的习俗。在怡人的春季暖阳里,房县人眷恋的是这份古老的念想和他们不愿意丢弃的生活方式。
历史名人,既是时代风雨、人世沧桑的见证者;也是穿越时空,提高城市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传播者。我市深入挖掘整理地域历史文化资源,推动地方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实施了“历史名人活化工程”和“历史文化活化工程”。
2020年10月15日,在全市评选出首批10位历史名人和6项历史文化,确定了58个重点课题,采取项目运作的方式进行活化、转化,梳理近100个活化产业项目。其中,《诗经》主要编撰者尹吉甫进入十堰市首批历史名人之列。
开好活化利用良方,擦亮历史名人名片。在房县西关印象迎宾广场,复制的铜铸巨型“兮甲盘”格外引人注目。国宝“兮甲盘”是尹吉甫的遗物,内底铸铭文133字,记述了西周太师尹吉甫获得战功受赏赐一事。通过对历史名人尹吉甫的活化,让文化说话,房县积极传承和弘扬着诗经文化。
房县西关印象的前身是西关街,始建于唐朝。这一带古迹遗迹丰富,文化底蕴丰厚。2017年,房县启动实施西关街修复工程,将“诗经文化”等房县特色文化融为一体,打造1500米的文化街区。入驻商户200余家,带动就业5000余人,同时可拉动商贸物流、旅游交通等相关产业发展。
沿着古色古香的街巷一路走去,浓郁的诗经文化扑面而来:采薇广场、关雎广场、鹿鸣广场皆取自《诗经》。街街有名字,巷巷有故事。每一个名字的背后,皆隐藏着有美妙的“诗经文化”。子佩路、蒹葭巷、鹤鸣路、子衿路都取自博大精深的《诗经》。
目前,房县正规划建设中国(房县)诗经城,打造“苏州园林式”文化景区,呈现充满《诗经》元素的房县版“清明上河图”。诗经文化广场、诗经大道、诗经剧场等一批具有诗经元素的地标建筑呼之欲出,将陆续建成。
武当山文创大赛“创”出新意
在十堰,武当山、汉江水、汽车城,是响当当的三张世界级名片。尤其是武当山古建筑群,于199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武当文化具有深厚历史积淀和宏大世界影响。弘扬武当文化对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在十堰“双活化”工程首批入选项目中,武当文化当之无愧地排在6项历史文化首位。
如何深入挖掘武当文化内涵,设计打造出一批具有传承性、原创性、实用性、时尚性的文创作品?2021年9月29日,武当山文创大赛全面开启,共有206所高校投稿,作品来自各地顶尖大学与美术学院,其中不乏海外高校的作品。截至2022年2月10日,大赛收到839份参赛作品。经大赛专家评审团评选和审定,共有69幅作品脱颖而出,入围决赛。
创意无止境,文化共生长。文化与创意的结合,让武当山独特、瑰丽的文化重新焕发出熠熠光彩。
十堰之美,美在山水。山中有水,水中有山,山水相映,山呼水应。
千里江卷落汉江,百里画廊秀十堰。记者采访中获悉,郧阳区紧紧围绕“双活化”工程中的历史文化——汉水文化,打造汉江史诗画廊。汉江史诗画廊以汉江河谷厚重的历史文化为灵魂,以秀美山水资源为载体,以古老而充满活力的郧阳城为龙头,以“一廊、七园、十村、五带、四线路、一主题”建设内容为抓手,在百公里汉江河谷建设300平方公里超大型5A级生态文化旅游景区,生动展示恐龙古生命史诗、古人类文明史诗、汉民族创世史诗、汉民族通史史诗、沧浪屈原文化史诗、汉江古方国史诗等“六个史诗”叠加的恢宏气象,绘就汉江人文史诗画廊、汉江生态山水画廊“两个画廊”叠加的壮丽大地画卷。
十堰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城市是一个民族文化和情感记忆的载体,历史文化是城市魅力之关键。记者从市委宣传部了解到,去年以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文化产业发展工作决策部署,结合市情,积极探索文化产业发展新路径,坚定推进文化企业进规等重点工作,多措并举做好文化产业疫情过后重振,持续推动全市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2021年四季度全市规上文化企业达到162家,比2020年同期增加38家,增速全省第三;营业收入36.1亿元,同比增长37.4%,增速全省第四,两年平均增长29%,增速全省第一。
在抓品牌塑造方面,我市通过对历史名人和历史文化的项目化转化和产业化发展,把十堰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转变为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武当山、竹溪县等地实施“文化+”,举办武当山“非遗文化庙会”、竹溪“百里景廊”文化和旅游暨采茶文化节等活动,做大做强文化品牌;郧西县举办“云赏七夕·智慧郧西”首届网络天河七夕文化旅游宣传推介活动,卖货13000单,“云上”招商签约16个项目,签约项目协议总投资125.92亿元;十堰城区结合百二河生态修复工程,打造十堰穿城而过生态轴、休闲轴、景观轴、文化轴,全面展示十堰历史文化脉络,提升城市文化品位。
革命老区南化塘,中原突围玉皇山。今年五一期间,在郧阳区南化塘镇玉皇山村红色教培中心,游客络绎不绝。红色革命文化是“双活化”工程中6项历史文化之一。2020年10月南化塘镇玉皇山村被国家中组部、财政部列为全国首批红色美丽村庄试点村。2021年初动工的玉皇山红色教培中心占地5亩,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该中心主要以红色教育为主,集培训、参观、住宿等功能于一体。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记者了解到,公布第一批十堰历史名人和历史文化评选结果,只是第一步。总体目标是力争通过1至3年努力,实现“六个一”的目标:即挖掘整理一批地域优秀历史文化,创作推出一批精品文艺作品,编撰出版一批历史文化丛书,打造一批历史文化品牌,开发一批文创产品,落地一批历史文化标志。

声明:以上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123@shiyan.com)删除!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