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背景:咸丰十一年(1861年),太平天国向上海进军,曾国藩即命他的得力门生李鸿章招募淮勇,并于同治元年二月(1862年3月)在安庆编成一军,称“淮勇”,又称“淮军”。其后, 淮军乘英国轮船闯过太平天国辖境,前往上海,与英国侵略军合作对抗太平军。淮军成立时有6500人。淮军营制出自湘军,每营500人,用抬枪、小枪120余杆。因使用新式兵器需人较多,故每营人数连长夫在内增至七八百人不等。光绪三年(1877年),淮军又参照德国营制,建立克虏伯炮队:淮军虽承袭湘军制度,但训练用洋操,兵器是洋器,并聘西洋军官为教习,这和当年湘军用土法土器、由书生自任教练迥然有别,成为中国军队近代化的开端。
听说要由自己去招募淮军,援救上海,李鸿章比当年中进士点翰林还要兴奋。他十分懂得乱世年头,有枪便是草头王的道理。上海一个月光厘捐就是六十万,拿出一半来,就可以养五万精兵了;手中有五万精兵,谁还奈何得了!
李鸿章兴冲冲地将招五万淮军的计划向曾国藩禀报时,却遭到当头一盆冷水:“少荃,将在谋而不在勇,兵在精而不在多,这条古训你都忘记了?”曾国藩严肃地说,“一次招募五万,泥沙俱下,鱼龙混杂,必然正经人少,无赖之徒多。你看长毛,动辄十万二十万,有时甚至号称百万,其实都是乌合之众,稍一遇挫,便四散逃走了。这样的兵,再多有什么用!徒靡费粮饷罢了。你这次回庐州募勇,一定要以我和罗山先生过去招募湘勇的办法,募那些有根有底、朴实勤苦的种田人,油滑的市井游民,纵然聪明伶俐也不可要 。
“恩师指教得是。”李鸿章忙点头不迭,“那我先招两万。”
“两万也多了。”曾国藩摇摇头。
“一万何如?”
“先招五千。”曾国藩伸出一只巴掌 。
“好,我就先招五千!”乖觉的李鸿章忙点头应允。心里想:到了上海,有了银子,打开了局面后,招多少还不由我!
“恩师,大家都说您会相人识人,门生想请您传授一点识别兵勇的办法。这次回去,好多挑选些有出息的官兵来。”
“相人识人,奥妙甚多,复杂得很,不是一两句话可以说得清的,有些还不能言传只能意会,关键在相者识者的阅历。我曾经编过几句口诀,念给你听听。”曾国藩微笑着说,“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主意看指爪,风波看脚筋,若要看条理,全在语言中。”
李鸿章轻轻地背诵了一遍,说:“这几句口诀简明扼要,只是门生愚陋,觉得空泛了些,好比说真假看嘴唇,究竟什么样的嘴唇是真,什么样的嘴唇是假呢?”
曾国藩大笑起来:“这就难说了。方才我讲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就是指的这些,要靠自己去揣摩。东坡说世上有许多事,只可了于心,不可达于笔,这相人识人一事最是如此。不过,你问的是识别兵勇,这是相人术中最简单的,我就跟你细说几句吧!”
曾国藩捋着已变花白的长胡须,正色道,“第一看五官,以双目神不外散,鼻梁直,嘴唇厚为最好;第二看皮肤,以肤色粗黑,双手茧多为最好;第三看说话,以木讷寡言为最好。主要是这三条,其他都是次要的。”
曾国藩的三条相勇标准,给李鸿章很大的启发。他恭恭敬敬地说:“门生一定按恩师所教的,挑选五千精壮淮军前来。”
声明:以上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123@shiyan.com)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