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板桥村地处汉江中游,十堰市郧西县羊尾镇境内。传说清朝著名画家、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曾在此建桥造福于民,后将此桥命名为板桥,村子也就叫板桥村了。
“盛时宫廷宴,板桥豆腐干。”板桥豆干的美味传说,也正是从这个村子起源。
一江水,两筐豆,三口锅,四百年传承。远望那褐色的豆干,像极了板桥上铺陈的石块,蕴藏着小镇的古色古香,见证了小镇的历史更迭,守望着小镇的发展变迁。
板桥豆干源自郑板桥
板桥豆干的发源地羊尾镇位于郧西西南边缘,“两省(鄂、陕)”、“三县(郧西县、郧县、陕西白河县)”交界处,素有郧西“南大门”之称,交通十分便利。1947年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白河县的主要战场就位于如今的板桥村。
板桥豆干是郧西县羊尾镇地区历史悠久的一种特色食物,它历经四百余年至今,在秦巴山区汉水谷地享有良好口碑。
板桥村村干部黄年喜介绍,之所以叫做“板桥豆干”,在当地有两种说法,都跟清朝著名画家、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有着不解之缘。一种说法是相传郑板桥曾在板桥村架桥时,称赞这里的水质好,用这里的水做出来的豆腐干,吃着觉得很美味,于是,就命名为“板桥豆干”。
另外一种说法是,这种豆干是由郑板桥的厨师涂氏潜心研制而成。涂氏告老还乡后,一脉传承至今已有上十代。
当地百姓为了纪念郑板桥,就把这种豆干命名为“板桥豆干”,涂氏故居所在的村也因此于公元1760年更名为“板桥村”。据史料记载,板桥豆干闻名鄂、陕两省,是清代御用贡品,有“盛时宫廷宴,板桥豆腐干”之美称。
十二道工序保品质
记者在郧西县羊尾镇板桥村,见到了板桥豆干的非遗传承人涂家生。
涂家生从十几岁开始传承板桥豆干制作技艺,如今已经四十多年了。板桥五香豆腐干的制作技艺,传到涂家生之手,已是第十代了。这门技艺一般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就算在涂家,也是相当保密的。
每天凌晨5时,涂家生一家人已经在豆坊里忙起来了。
他循着豆香揭开锅盖,大锅中放过红糖的黄豆糊已开始翻滚。此时关掉火,使之冷却,待到尚有余温时,用小块白细纱布,把嫩豆腐紧紧包裹起来,经过压制成型为豆干。
如果不抓紧时间,新鲜的豆腐很快就会变馊,这意味着他必须包得飞快。等到豆干晾好,早已晚风习习,一家人这才完成了一天的工作。
涂家生告诉记者,这道拥有四百多年历史的美味,要经十二道独特工序,才得以完成,大豆经过三次清洗,六小时浸泡,九次碾磨后,再经过过滤、滚浆、烧煮、包扎、压榨、卤制、密封、高温杀菌……每一步都有严格的要求。
独特口味受食客推崇
板桥豆干的整个配方和工艺由涂氏家族一脉相承,从而保证了数百年的独特口味,口感清香,弹性十足,直接食用或者烧烤、凉拌均可,在鄂西北地区一直被宠为宴席之珍品,备受人们青睐,产品供不应求。
2010年,板桥豆干被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2015年2月商标“汉江板桥”认定为“十堰知名商标”,名声越来越响。
经过多年发展,如今板桥豆干也走上了规模化生产的道路。销量上来了,一方面是满足了更多消费者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如今板桥村随处可见板桥豆干的招牌,村里已有十来家豆干作坊,年产值达到数百万。为了满足更多消费者的需要,板桥豆干不仅开发出了系列产品,还在县城开起了门店,产品进入了周边城乡各大商超集市,各家各户也做起了网络销售,线上线下销售十分火爆。
<hr/>
来源:郧西县融媒体中心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
报料微信关注:13807280110,报料电话:0719-8110110
声明:以上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123@shiyan.com)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