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十堰晚报
刘伯承元帅曾形象地比喻:“军队后勤犹如大树,战略后勤如同树干,是不动的;战役后勤犹如树枝,是半动的;战术后勤犹如树叶,是全动的。”这句话充分说明了后勤在战场上的重要性。土生土长于丹江口市的黄飞,就曾在战场上从事着后勤保障工作。在战火纷飞的老山前线,黄飞荣立个人二等功、三等功各一次。■记者 何利 通讯员 江玉萍
进驻老山前线 两次请缨到最艰苦的地方
1959年2月,黄飞出生于丹江口市土关垭镇。受家庭教育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从军一直是黄飞的梦想。1978年12月,19岁的黄飞梦想成真,成了一名真正的军人。1982年,黄飞在部队加入中国共产党。
当年入伍时,黄飞从丹江口市出发,跟着一同入伍的战友抵达了山东济南部队驻地,并在这里完成了基础训练任务。1985年3月,黄飞所在的部队接到上级命令,立即进驻云南老山阵地。当时,黄飞所在的管理股共有干部和战士14人,被分成了前线指挥部等三个部分。在具体人员分工时,黄飞主动请缨到最艰苦的地方去。
“我那时候已经是共产党员了,我不到最苦的地方,谁去?”忆起当时的情景,黄飞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地方。就这样,他带着两名战士,随前线指挥部其他官兵一起上了1175高地。那里距离后方远,随时面临着敌人的攻击。
当地自然条件之差远远超出黄飞的想象。“无论是跟部队驻地山东比,还是跟老家湖北比,那里的自然环境都要艰苦百倍,用‘恶劣’二字来形容毫不夸张。”黄飞告诉记者,老山战区在亚热带山岳丛林之地,山高坡陡,草深林密,洞多谷狭,要在这里防御作战,其困难程度可想而知。
老山天气多变,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山顶穿棉衣,山下穿纱衣。特别是在雨季,降水量大,衣物很难干。晴天则很炎热,气温高达40度,湿度高达90%,犹如在蒸笼里。在这样的环境下对敌作战,就连身强体壮的战友都扛不住,可体型瘦小的黄飞硬是凭借信念和毅力扛了下来。
在1175高地驻扎下来不久,由于战况发生变化,黄飞等人所在的位置危险性小了很多。黄飞再次请缨,要求到更艰苦的阵地。就这样,黄飞和另外两位战友一起,被调往最前沿的208号高地,而他们三人的任务,就是负责该阵地48人的日常生活物资供应。
敌人炮火猛烈,他迟到两分钟躲过一劫
就在黄飞等人接到通知赶往208高地的途中,他们三人差点牺牲了。“如果早到两分钟,必定会死在敌人的炮火下,现在你就见不到我了。”说起这次经历,黄飞乐呵呵地跟记者开起了玩笑。
从原来的驻地到208高地,必须经过盘龙江,在途中,他们遇到了越军152大口径迫击炮的强烈炮击。为了不暴露目标,他和同行的战友所乘坐的车辆摸黑前行。即便如此,等他们刚到盘龙江桥头时,这里的公路已经被炸毁。“只能步行,好在你们晚来了2分钟,要不然就被炮击中了。”附近的友军一边提醒他们,一边为他们迟到两分钟躲过一劫而庆幸。
亚热带雨林里时不时降雨,空气异常潮湿,就是在猫耳洞中,蔬菜类生活物资也无法存放。所有生活物质都需要从县城往前沿阵地上送。从老山前线到麻栗坡县,一个单程需要四个多小时,其中有一个多小时较为平坦的路段被越军用炮火封锁,战士们称之为“生命线”,许多为前线运送给养的车辆和人员,就牺牲在这条“生命线”上,而黄飞等人每隔两三天就要往返一次“生命线”,为前线押运大米蔬菜等生活必需品。
为了躲避越军炮火,黄飞对着地图仔细研究这段道路上的环境,这段路上的地标及参照物,他熟记于心。黄飞通过仔细观察和记录得出一个规律,即越军一般情况下每天炮击两次,上午在天亮,下午约四点,每次炮击时间约两小时。于是他就利用这炮击的间隔,凌晨两点或三点熄灭车灯摸黑前行,赶在天亮前穿越“生命线”,下午尽量在四点前赶回。如果错过了这个时间点,就在天黑后返回,常有子时才回到208高地的情况发生。
在一次押运急需生活物资返回途中,出麻栗坡县不久发现汽车出了故障,就在附近一处师直机关驻地修理,修好后继续赶路。然而他刚驾车进入“生命线”区域,就被越军观察哨发现,越军在大青山的152口径大炮随即开始炮击,雨点般的炮弹呼啸着迎面而来。
在这片开阔地段,黄飞他们只能冒险驱车前行,因为他们知道这车给养物资的重要性,也知道一公里外就可进入一座山包的背面,那是躲避炮火的有利位置,于是他们加足马力在这条“生命线”上扭起了秧歌,跑起了“S”形,他们凭着炮弹飞行的声音,判断炮弹的落点,成功躲过一枚枚炮弹。
就在他们一个急弯即将进入安全位置时,汽车前轮胎撞上被炮火掀起的巨石熄了火,坐在后面的一名战士被惯性带着往前冲去,一下撞在铁栏杆上,顿时血流满面昏迷过去,被大石弹回的汽车后轮也悬在悬崖上。黄飞立即用急救包先为战友头部做了包扎处理,紧接着驾车继续赶路。返回208高地时,已是夜半时分。战友们看到弹痕累累的汽车,一下把黄飞他们三人抱得紧紧的。
一群男人,什么话也没有,泪花夺眶而出。
藏身猫耳洞,作伴的是一窝硕鼠
除了运输生活物资保障战士们的生活,黄飞等人为了躲避敌军攻击经常要藏在猫耳洞里。在他们居住的一个狭小的猫耳洞里,除了两名战士外,还有一窝个头硕大的老鼠。“一尺多长,我有好几次刚睡着,就被老鼠咬醒了。”黄飞回忆,除了在老山前线,他这一辈子再也没见过那么大的老鼠。
黄飞等人在猫耳洞里生活了3个多月。在那里,没有节假日,战士们24小时坚守在猫耳洞中,指挥部的参谋们也随时有可能到阵地上观察敌军动态,因此众人吃饭时间也无法固定。黄飞等负责前线生活保障的战士,只能根据需要随时为大家做饭。
那时可不像现在有方便面吃,虽然配发了压缩饼干,可不能天天吃那索然无味的东西。再后来,黄飞被调回团指挥部,他工作起来更是不分白天黑夜,往往一天要做五六次饭,为解决团指挥所的生活用水,黄飞带领两名战士用劈开的竹竿做水槽,从山上引水下来。
越军的炮火使山上植被完全毁坏,从山上引水下来,一桶水经过净化后,沉淀的泥浆要占三分之二,他们将炊事班里所有能盛水的容器全部用上,就连洗漱的缸子平时也要装得满满的。黄飞不分昼夜地重复着接水、净化水、盛水的工作。在他的带动下,其他两名战士也加入了“蓄水”行动,这成了他们保障每天五六餐饭菜之余的另一项主要工作。
1985年的一天,越军一反常态在凌晨三点多钟开始炮击,黄飞为前线回来的一批战士做完饭菜刚闭上眼,就被一发在附近爆炸的重磅炮弹震落到床下,团指挥部全体人员立即各就各位开始工作。
“我在老山前线待了一年多时间,没有睡过一个囫囵觉,经常是刚躺下就起来,要么是有任务,要么是敌军袭击。”黄飞回忆,直到老山前线任务结束,他才安安稳稳睡了个踏实觉。
1992年6月,黄飞从部队退役后回到地方。对于曾经的历史,黄飞只字不提,服从组织安排,成了汉江集团铝业公司的一名普通员工,直到退休。
黄飞(右)和战友合影。
声明:以上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123@shiyan.com)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