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没有停止过,一年一季的冬季又到了,火红红的柿饼铺满农家小院。住在上海的潘国强一直想到有柿饼的农村去看一看,在那个没有喧嚣的地方,享受宁静和安逸。
上世纪50年代,春节备年货时,他的家里总少不了柿饼,兄弟四人每人可从父母那分到两三个。
那时,上海的柿饼不像陕西的柿饼这般模样,更扁平圆,上面附着一层糖霜。即便是在三年自然灾害期间,甜甜糯糯的味道也没有缺席。
随着时间的流逝,兄弟各自成家立业,父母迈入老年。每逢春节,父母依然会像以前那样,置办好柿饼年货,享受难得的天伦之乐。
从一个愣头愣脑的单身屌丝男,到如今成为一个3岁女宝的“女儿奴”、秦柿柿饼店的掌柜,时间已过去了8年,高攀有太多感慨。
2009前,读大学时,为了减轻贫困户家庭的经济压力,早点还上12000元助学贷款,高攀在业余时间做了不少兼职工作,当过超市的上货员、工地的搬砖工,摆过地摊卖过蚊帐。2011年,大学毕业后,他谢绝了企业抛来的橄榄枝,回到陕西富平县农村创业,卖起当地柿饼、羊奶粉、琼锅糖等土特产。
随着年龄的增长,步入社会后,他发现要想干出一番事业,仅靠在学校里积攒的兼职经验和电商知识远远不够。高攀说,为了留住老客户,店里的奶粉断货时,他曾经给着急的买家打过去200元,让宝妈在当地店里买点奶粉,不要断了宝宝的口粮。
皇天不负苦心人,等他生意步入正轨后,他发现当地柿饼通过电商渠道,远销韩国等国家,于是在2012年注册了秦柿品牌,收购当地农户的柿饼,卖起柿饼,当年冬季销售出近10吨。几年来,他习惯在每一年柿饼收获的季节,都给买家写下一封信,分享关于柿饼的点滴生活。
最值得回忆的是年味,长大了,对家乡的四年也倍增。生意刚起步那会,资金周转压力大,父亲常常偷偷将自己的退休金塞到高攀被子里,支持他创业。一路打拼,如今高攀的小日子也像柿饼一样,红红火火,每年还有部分利润,生产基地也由小厂扩大到了3000平方米的大厂。
2016年,柿饼最高年销量超过75吨,他赚了几十万元,不仅还完了助学贷款,还在西安市买了一套房子。
每年10月下旬霜降一到,制作柿饼的时机成熟了,高攀就迎来了最繁忙的两个月。但辛苦过后,不久便是春节,除夕团圆夜,家人围在一起热闹说笑,放鞭炮,贴对联,挂灯笼,母亲在厨房里炸带鱼,包豆花包子,其乐融融,高攀觉得一切都值得。
但是2015年,父亲突发疾病去世,那个在无数个红彤彤柿饼里穿梭,忙着打包、修理包装机的背影,成为了回忆。
他慢慢发现,柿饼对于自己的意义,已不仅仅是商业上的成功,还有无数个和家人一起努力、拼搏的日子,满载简单而温暖的回忆。
我们每个人的长大都离不开父母,家乡是值得我们一直思念的,同时也要珍惜眼前,长大的路没有结束,我们还要继续向前。
本文来自生意经,创业家系授权发布,略经编辑修改,版权归作者所有,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 关注创业家公众号(ID:chuangyejia),读懂中国7000种赚钱生意 ]
声明:以上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123@shiyan.com)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