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登录
注册忘记密码
查看: 1781|回复: 1

[焦点话题] 朱元璋到宰相家中喝酒,走到一半被太监拦下,下令抄斩宰相全家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360 天

[LV.8]以坛为家I

发表于 2022-6-3 05:29: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封建社会,皇帝将天下视为自己的家产,所有人都是他的家奴,随意生杀予夺。

所以古代有“伴君如伴虎”的说法,他随时都会改变自己的想法,可以把人立刻捧上天堂,也可以将人瞬间打入地狱。

朱元璋这是这样的一位皇帝,有人曾将他的残暴与夏桀商纣相提并论,事实上,他有过之而不及。

有一天,朱元璋本来高高兴兴地到宰相胡惟庸家中喝酒,可是他的车驾刚走到一半,就被一名太监拦下。

他听完太监的报告后,立即转驾回宫,并下令抄斩胡惟庸全家。

随后明史记载的就是胡惟庸谋反案,可是这起谋反案却没有得到后世史家的公认,相反的,朱元璋的残暴嗜杀却成为史实。

名为反臣 实为棋子

明太祖朱元璋虽然没有上过学,但是手底下却不乏饱学之士,刘伯温、李善长更是其中的佼佼者。

当刘伯温推辞不当宰相,而李善长年老病退,杨宪又被朱元璋糊里糊涂地杀掉之后,胡惟庸开始登场。

胡惟庸是安徽定远人,和朱元璋能够算上是安徽老乡。

他的升迁得益于朱元璋的用人习惯,那就是喜欢用吏才。

即使读书未必多、但办事却很精干,也没有什么儒家教化束缚的人。

胡惟庸恰恰是这样一个人,于是符合朱元璋用人路线的他就粉墨登场了。

《明史》记载:“自杨宪诛,帝以惟庸为才,宠任之。”

由此可以看出来,朱元璋对胡惟庸是非常信任的。

而“惟庸亦自励,尝以曲谨当上意,宠遇日盛,独相数岁,生杀黜陟,或不奏径行。”

这也可以看出,胡惟庸是有办事的才干的。

然而这样一个人,历来在史书或者是文学作品里,他几乎就是被定位成一个奸臣。

用现在的话说:胡惟庸这个人显然就是有才无德,因而也就没有什么好人缘。

《明史》上记载的胡惟庸图谋不轨也就是谋反的起因是,他的儿子在一起意外事故中丧生,胡惟庸为了泄愤而杀了有关人员。

然而这件事让朱元璋知道了,胡惟庸就准备花点银子,给对方赔偿了结案件。

可是朱元璋却没有同意,反而要胡惟庸偿命。

胡惟庸非常恐惧,这时候,又有两个侯爷也因被皇帝斥责心怀恐惧和不满,于是他们就密谋杀死朱元璋。

紧接着,胡惟庸开始一系列的准备工作。

他先密令某个高级军官给他派来海军陆战队和敢死队,也就是“卫士”和“亡命之徒”,准备好了要用他们办事,“吾有所用耳”。

同时,胡惟庸还联络了倭寇和元朝的残余势力,准备和这两股势力里应外合同时向朱元璋发难。

待一切准备好后,胡惟庸就向朱元璋报告,说自己家中的水井往外喷酒,并且香飘满街,于是盛情邀请皇帝去他家里品尝美酒。

据《明史纪事本末》记载,“帝许之”,即朱元璋答应了去胡惟庸家。

当朱元璋的皇帝仪驾出了西华门,这时候,明朝历史上一个极有正面形象的太监云奇出场了。

他先是“冲跸道”,冲到马车前面拉住马缰绳不让再往前走,然而却由于一着急,“舌矫不能达意”,就是说他急得说不出话来。

朱元璋当然大怒,喝令左右一顿打之后,“云奇右臂将折,垂毙,犹指贼臣第,弗为痛缩”。

这个忠君的太监,到死都用手指着胡惟庸的家。

于是,聪明睿智的朱元璋就明白了。

他登上城楼向胡惟庸家中一看,发现胡家藏了很多的士兵,而且武器林立,朱元璋立即派出军队将胡惟庸全家逮捕归案。

这里就要说朱元璋的雷厉风行,《明史》记载:“帝发怒,肃清逆党,词所连及坐诛者三万余人。”

朱元璋一气杀了三万多人,而且这里多数是有名有姓的权贵官僚,官场一下子空出了许多职位。

这里还有一个重点事项,朱元璋在杀胡惟庸的第二天,又办了一件大事:宣布“朕欲革去中书省”。

由这一刻开始,一直到清朝,都没有再设丞相职位,并且把丞相的权务分给六部。

过去丞相权力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有时候可以和君权稍稍抗衡。

现在,权力分散,且六部大臣直接由皇帝任命,直接对皇帝负责,只有仰其鼻息都嫌不及的份儿,遑论制衡。

至此,君权攀爬到了有史以来的最高峰。

由此,可以看到胡惟庸案的不简单,这可以说是朱元璋的一局大棋,显然他有着深远的谋划。

有史料记载也可以得出这一结论。

胡案初起时,胡惟庸的罪状只是一条,那就是擅权专断。

然而待到把胡惟庸处死后,他的罪状却越来越多,谋逆、结党、“通倭”、“通虏”的一系列罪名都被扣在他的头上。

由此,以“胡党”之名,诛杀功臣宿将的理由有了,以“丞相不法”之名,废相的理由也有了。

其实,早在洪武三年(1370年)李善长当宰相时,朱元璋就想废相了。

朱元璋有一次对侍臣说:元朝丢了天下,正是因为“委任权臣上下蒙蔽”,“不得隔越中书奏事”是元朝的大弊,我们现在怎么能效仿它呢?

朱元璋自从登基以后,因为权力欲望的不断膨胀,又自认看准了元朝失天下的症结,早就处心积虑地想废掉宰相,只不过时候未到而已。

现在,胡惟庸案来得恰好。

面对此案,小题大做,穷追不舍,朱元璋终于可以借此实施他的多项早已筹划成熟的计划了。

可以说,并不是因为有了胡惟庸案,朱元璋才想到去大杀功臣、废除宰相,而是他胸中早有成竹,而胡惟庸案正好可以让他名正言顺地实施罢了。

朱元璋对于相权的存在极为反感,他不能容忍相权过大,绝不希望有凌驾于众人之上的权臣存在,废相只是时间问题。

可以看到,胡惟庸只是朱元璋的一颗棋子,一颗能够帮助他废相揽权、将功臣宿将一网打尽的棋子。

因此,胡惟庸不得不死,而且还不能孤零零地死,必须带着结党谋反等诸多恶名。

这样,只要是朱元璋不太待见的,希望他从这个世界上消失的,主管司法的官员都可以投君所好,套上一顶“胡惟庸同党”的帽子,便万事大吉。

君王威权的恣肆之下,人命如泥沙,牵连被逮的功臣宿将一时俱尽。株连之苦,简直到了不可理喻的地步。

道义放两旁 把“杀”字摆中间

朱元璋从小当过放牛娃、乞丐和云游和尚,可以说是吃尽白眼,阅尽贫苦。

因而他也总有一种不安全感,始终认为有人加害自己。

当他登上皇帝宝座,一朝权在手,就把令来行。

为了保证朱氏江山牢不可破,早日除掉威胁,他就开始诛杀昔日南征北战的功臣。

于是,他开始大肆杀戮,犯法的杀,不犯法的也杀,无理地杀,有理的也杀。

其屠戮之残忍,足以令天下人毛骨悚然。

为排除异己稳固江山,朱元璋甚至启用了无数种酷刑。

后来时间一长,人们就看出来朱元璋杀人的预兆。

上朝时,要是他的玉带高高地飘在胸前,一般而言是心情不错,基本不会杀人。

如果玉带压在腹下,便可能是某人惹到他了,心情不好。

这种时候,满朝文武官员都会吓得面色死灰,一个个伸着脑袋等死。

因此,朝中官员每天清早起床都要梳洗穿戴,出门前例行和家人诀别吩咐后事。

倘若有命活着回家就相互庆贺,算是多活了一天。

凉国公蓝玉就是在这样的一种环境下,突然被锦衣卫指挥蒋献给状告谋反,结果朱元璋不由分说下令逮捕他。

按理说,蓝玉还有一个妹妹是朱元璋的妃子,作为大舅哥,他应该多少有点回旋余地。

因为没有任何理由被人说成谋反,蓝玉当然是据理辩驳,毫不退让。

这时朱元璋命令吏部尚书詹徽出面审查其同党,蓝玉一听想要给扣上这种“莫须有”的理由,不由得破口大骂,说詹徽就是他的同党。

朱元璋一听监审官也是同党,便立即命令把詹徽从审判席上拉下来,直接抓了起来


朱元璋来个快刀斩乱麻,根本不再要任何证据和口供,而是直接将蓝玉处以绞刑。
当然,那个主审官詹徽也没有逃过被处死的命运。

蓝玉死后,朱元璋又再次借谋反罪开始屠杀朝中大臣。

仅蓝玉与胡惟庸两桩惨案,共诛杀4万多人,史称“胡蓝之狱”。

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胡蓝之狱”惨案基本处理完毕后,风头极劲的颖国公傅友德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朱元璋的眼中钉。

傅友德是一员叱咤风云的猛将,朱元璋多次想杀傅友德总是找不到借口,于是他将主意打到了傅友德儿子的身上。

在一个文武百官参加的大型宴会上,朱元璋直接当着文武百官的面,宣布担任护卫的傅友德之子傅让没有按规定佩戴剑囊,犯有弑君之罪。

这下子傅友德坐不住了,起身向皇上赔罪。

而此时,终于抓住把柄的朱元璋霍地站起来,将玉带压在腹下喝道:你是不是等不及想造反,谁让你起身说话的?快去把你的两个逆子杀了,提首级来见朕。

当看到卫士递过来的御赐宝剑,傅友德终于明白了皇上的用意。

可是人在矮檐下,他心里还存在着一个不株连亲戚的想法,傅友德只得亲手将两个儿子砍杀,这得是多么大的心痛。

他提着两颗血淋淋的人头来到宝殿,旋即挥剑自刎而死

硕果仅存的宁国公冯胜在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被人诬告在打谷场埋兵器图谋不轨。

然后朱元璋赐给一杯“美酒”,让他喝完酒,回府好生休息。

自从傅友德父子被诛杀后,冯胜早已料到会有这么一天。

他也不说什么,端起酒杯一饮而尽,踉跄几步一腔鲜血喷泻而出,明朝开国的最后一员猛将倒在血泊之中。

磨刀霍霍向嫔妃

当朱元璋将功臣尽皆杀戮,为后代子孙已经是铺平了执政的道路,他本应安安心心地做他的皇帝。

可是疑心极重的他仍不放心,这次他将目光盯在宫里,于是,那些娇柔的宫女也没有逃过魔爪。

有一年的中秋节,朱元璋陪马皇后以及一大群美艳的嫔妃齐聚坤宁宫赏月。

嫔妃们极力讨好皇帝的欢心,歌声、笑声在坤宁宫花园里回荡。

可是这时的朱元璋看见,一个年仅14岁的小妃子正正在与侍从说笑。

一股无名火不由涌上心头,他一耳光将小妃子打倒在地,硬是用脚将小妃子踩死了。

朱元璋看了看死去的小妃子说:这妃嫔平时见朕愁眉苦脸,今日居然与下人面带笑容,真是大逆不道。

说着,挥手让几个太监把小妃子尸体拖了出去。

剩下的嫔妃们吓得魂不附体,一个个呆若木鸡,脸色苍白地坐在那里不敢动弹,生怕弄出半点声响惹得皇帝发怒。

可是这种情形,又使得朱元璋生起气来。

他把食物掀翻在地,喝斥道:你们这些贱人一齐对付我,你们都该死。

然后,他就命令锦衣卫冲进来。

马皇后见此情景,赶紧跪下哀求皇上高抬贵手饶她们一命。

朱元璋仍余怒未消,凶狠地对马皇后说:皇帝是金口玉牙,哪有说出去的话收回之理,再胡乱多言,朕连你一起问斩。

于是马皇后也吓得不敢多言,眼睁睁看着上百个宫妃惨死在血泊中。

马皇后死后,李淑妃掌管后宫日常事务。

这是一位极聪明、贤慧的女人,朱元璋也很欣赏她的才智,可是她也没有逃过被处死的下场。

一天,皇太孙朱允炆前来探望皇爷。

李淑妃极喜欢年龄幼小的朱允炆,让他坐在身边,像一个慈祥的奶奶一样,拉着他的手问长问短。

朱元璋心里却不由一动,他开始担心这个精明能干、正值旺年的女人,会像和吕后和武则天一样,篡夺他朱氏江山。

待朱允炆走后,他把李淑妃叫到跟前,让她去偏殿最后看一眼她的两个哥哥,李淑妃一听就明白了一切。

她哭着跪拜:妾知道该怎样做,就没有必要去见兄长了。

她怕给自己的两个哥哥带去危险,当天晚上,李淑妃的两个哥哥得知,他们的妹妹已为明朝尽忠上吊身亡。

就在李淑妃上吊两天后,71岁的老皇帝在西宫卧榻驾崩,上千名嫔妃成了殉葬品。

惟独有一人幸免,那就是为他生了一个小公主的张美人。

一天,张美人照例进宫侍候老皇帝,她身后跟着一个可爱的小女孩,正用一双晶亮的眼睛天真地望着朱元璋,这就是他最小的女儿宝庆公主。

老皇帝难得的心里泛起柔情,和颜悦色地和宝庆公主说笑。

宝庆公主毕竟刚刚4岁,童心未泯,不但说话脆声声的,而且对老皇帝蓬乱的白胡须极感兴趣,不由得用小手摸了一下。

这可把张美人吓了一跳,赶紧把孩子搂入怀中。

这时朱元璋笑着问她:孩子,要是父皇和你妈都走了,你今后怎么办?

宝庆公主的回答让他极为意外:禀告父皇,孩儿愿随父母去。要是你们不带上我,我到哪去找妈妈呢?

张美人吓得脸色惨白,忙伸手捂住孩子的嘴,惊慌得浑身颤抖。

最后,朱元璋示意她把宝庆公主带走,张美人预感自己就要大祸临头。

可她却万万没想到,正是这个4岁的宝庆公主说的那句话,救了她的一条命。

原来,朱元璋见宝庆公主既可爱又可怜,孩子的话终于融化了他那颗狠毒的心。

后来朱元璋在遗诏中这样写道:内宫所有嫔妃,朕驾崩后全部殉葬。因我的宝庆公主年幼,留其母张美人抚养公主。

就这样,张美人成为朱元璋所有嫔妃中唯一没有殉葬而幸存的。

朱元璋这个性情古怪、心肠狠辣的皇帝,杀戮朝中大臣、太监、嫔妃达10万之众,至于全国各地枉死的大小官员,更是不计其数,根本无法统计。

文/蓝风烛尘

参考文献:

[1]陈梧桐,胡惟庸党案的真与假,文史知识,2008(2);

[2]王建华,胡惟庸党案与明初皇权相权之争,河北学刊,1996(3).


声明:以上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123@shiyan.com)删除!
头像被屏蔽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22-6-3 05:35:14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