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登录
注册忘记密码
查看: 1071|回复: 0

第九期 你认为动物有情感吗?这些案例刷新你的世界观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360 天

[LV.8]以坛为家I

发表于 2022-6-14 17:32: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你知道自己身边的宠物有患精神疾病的风险吗?

假如宠物出现心理问题,

能够帮助我们的专业人士少之又少。

甚至,不少人觉得动物不可能具备人类的复杂情感。

当然也不曾观察它们的心理活动。

南城家的汪星人,在我下班后没有按时回家时,会伤心的呜呜叫;

在我喂食家里的兔子时,它会嫉妒的拿爪子拍我。

反观兔星人看起来思考很少,蠢萌蠢萌的。

却会因为陪它的时间太少,

偷偷使坏,从暗处出来咬我一口。

种种行为,其实都是它们感情丰富的体现。

而通过查阅资料,我发现了更多不可思议的趣事。

令鱼窒息的爱情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的美属维尔京岛,进行着一项秘密实验。

那就是训练海豚成为优秀的作战士兵。

在美国NASA的资助下,这项实验的目标不仅是海豚与潜水员的默契战术配合,

还需要让海豚在十周内学会人类的一种语言——英语。

由于这个行为非常违反伦理道德,所以几十年后的今天才逐渐公开。

故事的主人公是年轻的女孩玛格丽特,以及她的搭档彼得。

他是一只温顺的宽吻海豚。

为了让海豚适应和人类在一起生活,

他们当时在一个特殊改造全是水的房间里,

一起吃饭,娱乐,洗澡,睡觉,24小时不分离。

海豚拥有类似人类喉咙的气孔,可以发声,

所以教会它们说话理论上是可行的。

而海豚的智商,更是鱼类中的佼佼者。

果然,意料之中彼得可以完全听懂玛格丽特的指示,

惊喜之外,它展现出了惊人的学习能力,

在两周左右的时间里,就学会了用气孔发声,

说出基本的英文数字一二三和打招呼,

并且和玛格丽特有不少互动。

可就在实验按部就班的进行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彼得不再专注于训练,而是一直都想跟玛格丽特玩耍。

他每天都用不同的方法吸引小姐姐的注意力,

更神奇的是,他还照镜子整理自己,

而且在玛格丽特打电话的时候,他会在旁边大吼大叫,

生怕电话那头的人抢走自己的训练师。

显然,彼得爱上了玛格丽特。

直到几十年后bbc的采访中,

玛格丽特承认她当时也开始对它有心动的感觉,

她享受他们在一起玩耍的时光,甚至到了现在她都无法称他为“海豚”,

然而科学家发现,实验正开始向他们不可控的方向发展了。

所以这只海豚被带离了实验室,被送到了另外一个机构的海豚池里,而玛格丽特也无能为力。

当彼得发现心仪的女孩不在的时候,逐渐变得异常的愤怒,

他不断用气孔呼喊着玛格丽特的名字,

并且不吃不喝,也不与饲养员互动,像极了人类身患抑郁症的表现。

几个星期,彼得潜在水池底下,拒绝上来呼吸。

最终他在水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死因名为爱情。

战争后遗症

珍妮·古道尔是世界上著名的灵长类动物学家,黑猩猩保护者。

还记得南城曾经参加过她创办的“根与芽”,

一个全球范围的青少年环保教育计划。

从前辈们组织的救助野生动物、保护环境的活动中,

我也体会到了奉献的乐趣。

通过读她的书《通过一扇窗》我了解到,

在珍妮·古道尔几十年的黑猩猩救助经历里,

一只名叫弗林特的黑猩猩,

在他的母亲芙洛去世时,受到了重创。

他整日凝视天空。他停止进食,变得虚弱。

几天后,弗林特在他母亲躺过的地方躺下,永远的沉睡了。

这是珍妮古道尔和小时候的弗林特的珍贵合影,

他看起来憨态可掬,无忧无虑。

可惜的是他的心理受到严重创伤,

这就是创伤后应激障碍,也就是屏幕前你知道的PTSD。

当然,引发这场悲剧的因素不止一个。

要知道,黑猩猩的社会结构虽然比人类简单,

但却残忍得多,因为没有法的制约。

不同黑猩猩的群体彼此之间也会发动战争,

比如著名的贡贝黑猩猩战争。

一名大家族族长去世,有着血缘关系的完整一家会四分五裂。

仅仅三四年的时间,弱势方就会被尽数消灭,

弗林特和他的母亲芙洛很可能就经历过这样惨痛的遭遇,

才会给年幼的小猩猩这么大的心理创伤。

珍妮古道尔博士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不愿意相信,

与自己朝夕相处的黑猩猩居然这么可怕,

毕竟猩猩的大脑皮层只有90亿个神经元,而人类有160亿个。

黑猩猩理应感情没有人类丰富,却能精准复刻出人类的战争模式。

人类的错误

如果单从形态评价,虎鲸或许是海洋中极其危险的动物。

它们有48颗锋利的牙齿,以鲨鱼为食,是海中霸王。

然而野生虎鲸很少攻击人类,有报告可证的只有1例,而且从来没人因此死亡。

但纪录片《黑鲸》中的提利库姆,却是背负着三条人命的杀人魔王。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在三四十年前,人类发现了虎鲸的性格特点。

外表可爱,聪明伶俐,待人友善,是不折不扣的“海洋公园潜力股”。

世界各地纷纷效仿发达国家捕鲸,以跟上潮流。

他们用炸弹把虎鲸赶到浅海,再一一捞上岸。

提利库姆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年纪轻轻被送进了海洋公园。

它被迫离开家族的时候,才刚到2岁,还未成年。

只不过骄傲自大的人类忽略了虎鲸的群居模式。

提利库姆生活并不愉快,不仅远离族群,还被迫打工。

它和其他两条虎鲸被关在一个很小的池子里。

水池只有三十米长,不到十米深,却生活着三头鲸鱼,

拥挤的程度就像一个人泡在浴缸中一样。

除了训练表演,它们一天三分之二的时间都待在这个小池子里。

在外面表现得活泼可爱的它们,在池子里通常很安静,甚至大多数时候都是一动不动的。

它们的表演内容是什么呢?就是不断鞠躬。

舞台,鞠躬,回去,蜗居,两点一线。

除了生活环境恶劣,提里库姆还要面对繁重的训练和表演。

转圈、跃起、鞠躬……每天表演8场,

每场1个小时,一年365天,全年无休。

而且经常会受到惩罚,但凡一只虎鲸表演失误,所有的鲸鱼要跟着饿肚子。

不仅如此,提利库姆还会被其他鲸鱼咬伤,被欺负,

因为它来自不同的族群,有着文化差异。

狭小的生活空间,繁重的表演训练,

同伴的排挤……种种原因让提里库姆变得非常焦躁,

它经常会疯狂的啃食护栏和水池内壁,因此患上了胃溃疡。

表现与人类的狂躁症如出一辙。

终于,它在沉默中爆发了。

1991年,它咬死了第一个人。

这也是全球有记载的第一次虎鲸杀人事件;

它被卖到另一家海洋公园继续工作。

1999年,它咬死了第二个人,男性的特有部位都被咬掉;

园方掩盖了事实,自以为做好防护就行了。

2010年,它直接咬死了自己的教练,

这种激烈的反抗终于让全世界的媒体注意到了。

圈养虎鲸攻击人类并不是偶发事件,

在全球已知的圈养虎鲸伤人事件有70多起,

造成了至少6人死亡,近100人受伤。

尽管训练员的惨痛遭遇已经证明,圈养虎鲸是人类不可饶恕的错误。

但利益的驱使下,还是有诸多受害者。

要知道它们真正的归宿是海洋而不是蓄水池啊。

老鼠的社会

在1968年7月9日,马里兰郊区的一幢研究所里,

一场白鼠无限繁殖实验正式启动。

生态学家卡尔洪将4对白鼠放入一个边长2.7米、高1.4米的方形金属栅栏围成的系统。

该系统配有投食和喂水装置,有隧道、洞穴和充足的筑窝材料,

并保证气温适宜、卫生清洁。

简单来说就是排除了外部因素的干扰,

比如说天灾、外来物种入侵、疾病和气候变化。

让小鼠们可以无忧无虑的繁衍下去,

这种乌托邦式的生存环境按理说是完美的。

我们都认为老鼠又没有人类那样复杂的感情,

充足的物资也会减少原始的激烈竞争。

然而这项实验仅仅持续了1588天,

一共分为四个阶段:

1.刚刚放入实验对象,这个没什么好说的。

2.开拓时期,老鼠的数量每隔50多天翻倍,发展良好。

3.滞胀时期,老鼠的数量增长极为有限,

直到最后零增长,峰值为2200只。

4.消亡时期,老鼠的数量急速下降,

最后仅剩27只,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有23只雌鼠,4只雄鼠。

实验告一段落,卡尔洪也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中。

最值得探究的是在C和D阶段老鼠的行为,

C阶段里竞争失败的雄鼠被迫聚集在场地中央,

它们停止了对于领地与配偶的竞争。

有的互相伤害,有的被攻击时也不怎么反抗。

但基本上都行为消极,没有社交,时而发怒、纵欲。

同性之间的“交流”增多。

反观雌鼠,部分雌鼠取代雄鼠占领主导地位,

生育减少,它们更加暴力甚至会驱逐并伤害幼崽。

也就是说已经出现了性别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

而D阶段更甚,出现了极为美丽的雄鼠。

它们停止了暴力与求偶行为,不社交,只把毛发梳理的更美。

而雌鼠已经停止生育,与雄鼠没有区别。

卡尔洪对此做出如下总结:当所有空间都被挤占,

所有社会职位都已填满时,竞争变得异常激烈,

取胜的代价太大。老鼠的社会关系被打乱,社会行为丧失了意义。

同时,很多幼鼠既未形成安全的依恋关系,

又耳濡目染了竞争的残酷性,早早地丧失了复杂社会行为能力。

你看,是不是和人类社会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呢?

头脑简单,经常被当作实验品的小白鼠,也做着和人类相仿的事情,

很难说它们不会遇到人类“专属”的精神问题。

还有的科学家,做了个悬尾实验,就是把小鼠的尾巴抓住吊起来。

通常老鼠都会挣扎很久最终放弃,

而平时生活中更加抑郁的小白鼠,放弃的时间也就越短。

万物有灵

医生可以询问患者的身心感受,而动物就算有能讲话的,

也无法通过语言告诉我们它们是喜是悲。

我们能做的就是观察它们,给予关心和爱护。

从抑郁症到精神分裂症,几乎所有精神疾病都涉及异常行为。

就像其他行为一样,这些行为也会受到基因的影响。

因此,科学家们试图追踪可导致人类和其他动物异常行为的基因。

通过研究这些基因的起源,我们可以发掘精神障碍的起源。

事实证明,与精神疾病有关的许多基因都与脑功能有关。

研究小组发现,一种名为Dlg的突触基因,会影响精神状态。

令人震惊的是,无脊椎动物身上也有这种基因。

迄今为止,虽然没有专门的无脊椎动物精神研究发表,

但有观察证据表明,无脊椎动物确实能患上精神疾病。

2011年的一项实验对蜜蜂进行剧烈摇晃,

结果发现它们似乎变得更加悲观。

面对它们无法识别的气味时,蜜蜂会表现出不悦感。

不过,到目前为止,尚不清楚这对于这些动物的心理健康意味着什么。

我们目前所知道的只是,蛋白质似乎正在发生改变。

像这样的基因研究表明,

所有有脑的动物都有经历某种形式的精神疾病的可能性。

从人类的角度来看,这或许是件好事,

因为它为更好治疗人类精神疾病带来了希望。

更深刻地讲,精神障碍的进化史表明我们一直以来的对人类精神疾病的认知,是错误的。

将精神疾病标记为一种弱势状态依旧很常见。

健康的人们很难理解,患有严重抑郁症或焦虑症的人为什么不能简单地“克服它”

在未来的基因研究中,我们会发现,精神疾病并不仅限人类,

也并不是小打小闹,简简单单就能克服,甚至动物更难。

回到现实,用老祖宗的一句话,万物皆有灵。

宠物对我们来说是人类的好朋友,

把它带回来的目的是取悦自己,这毋庸置疑。

但同时,宠物也需要关怀和陪伴来回应每天对你回家的期盼。

好了,今天的故事就分享到这里。

我是南城,感谢屏幕前你的支持,如果你喜欢我的视频,点一下关注按钮不迷路哦。

以后会更新各种诡异的故事、杂谈和见闻。

也欢迎好奇的小伙伴私信投稿,最后别忘了给我个赞吧!

我们下期不见不散!

声明:以上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123@shiyan.com)删除!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