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登录
注册忘记密码
查看: 1215|回复: 0

越洋手信乡味浓 艺术精品成新宠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22-6-27 07:54: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腊味是广东人最爱的手信之一。广州日报记者葛宇飞摄

借着黄圃腊味鱼干,不少中山乡亲把乡愁带到海外。广州日报记者于涛摄

新会葵艺成为江门乡亲手信新宠。广州日报记者张宇杰摄

石湾陶瓷颇受海外乡亲欢迎。广州日报记者何波摄

统筹/余婷婷

文/广州日报记者严建广、余婷婷

过完了元宵节,年味渐远。许多远在海外的游子,在经历了合家团圆的喜庆后,又将面临分离的日子。在漫长的别离期间,一份手信对于暂别的双方来说显得更加弥足珍贵。

随着历史变迁,广东人的春节手信也发生了巨变。亲人们带回来的,从最初的旧衣服、肥皂等日用品,到今日的手机、化妆品、金饰;带出去的也从土特产,到今天的高端工艺品。手信的变迁,是广东人生活变化的见证。

不论手信怎么变,不变的是手信背后的浓浓亲情。

忆往昔,乡亲回乡离乡都重在带吃的。

过往:

苦涩生活中的

一份甜蜜盼望

30多年前,每年春节是林先生最期待的日子,哥哥从香港带回来的衣服、糖果、肥皂等,都是物质贫乏的生活里最甜蜜的盼望。生于石岐,长于石岐的林先生,现在住在孙文西路附近。上世纪70年代,哥哥去了香港,而自己留在中山。那个时候家境贫寒,哥哥的跨洋手信,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每年(哥哥)回家,都是好几大包礼物,旧衣服、日用品、蜡烛、火柴什么都有。”他人生吃到的第一颗巧克力,就来自哥哥的春节手信。

“跨洋手信”的变化,也是广东经济生活的一个侧影,林先生回忆,上世纪80年代时,许多有海外亲戚的人家,过完一个春节便会多了让人十分羡慕的电器,比如洋牌子的收音机、电视机、洗衣机等等。

“30年前乡亲回来带吃的,现在回来找吃的。”说到30年来旅居海外的乡亲回粤省亲时带什么手信,曾在江门做外贸生意的何先生说,“从10多年前开始,乡亲从海外回来,就开始带金银首饰为主,因为当时金银在海外比较便宜。”

今年春节,林先生的哥哥带着香港的家人回到中山。石岐乳鸽、沙溪扣肉、煎堆等都成了必备菜式。“现在,他们回来更多是吃一顿家乡菜。”问及手信,林先生说:“带什么都不重要,那些当年离家的亲戚,如今都老了,团圆才是最重要的。”

变迁:从单纯吃的到艺术品

30年前,带回来的是生活必需品,带出去的多半是舌尖上的乡愁。春节从美国芝加哥返中山的黄同学告诉记者,她最想看看爷爷讲过的阜峰文塔,尝尝他心心念念的石岐乳鸽、杏仁饼和金钱圈。在黄同学的记忆里,爷爷和父亲以前偶尔会回国过年,节后带到美国的多半是杏仁饼、腊味和荼薇花酒等。“这些食物爷爷舍不得吃,一天只尝一点。”

舌尖乡愁尤味浓,“新会陈皮、葛粉、白菜干等江门特产,对在海外的乡亲来说,这些东西都是家乡的一种代表,也是对家乡的一种思念。”江门的何先生说。

近年来,带出去的手信也悄悄发生了变化。“越来越多乡亲开始把有家乡烙印的艺术品作为手信带出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新会白沙茅龙笔传承人张瑞亨告诉记者。

高端工艺品市场近年来逐渐升温。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新会葵艺传承人廖惠林告诉记者,他们近年制作的新会葵艺作品相当部分就是乡亲作为手信带到海外去的。“现在的新会葵扇更多属于艺术品,乡亲们带到海外,其实是带走一种文化。”廖惠林说。

现如今,海外乡亲离乡带手信爱上了“高大上”的艺术品。

网购时代:手信还是要带不要买

近年来,随着电商和跨境物流的日益便捷,手信的“旅行”也发生了变化。北美的海鲜、新西兰的水果、澳大利亚的农产品、日本的小家电,点点鼠标即可送到家。

网购带来便捷,出行时不再需要拎着手信赶飞机,取行李等繁琐过程,跨洋的手信显得越来越不稀罕了。此外,香港澳门近在咫尺,广东人购买化妆品、奶粉等也十分方便,“许多前几年流行的洋手信,也没必要再托他们买了。”林先生说。

近日,记者从省内多家旅行社了解到,节前前往香港、澳门购物的旅客明显增加。何先生开玩笑说,“很多人基本上啥都不带了,也没有啥需要带回来的。”

“过年带手信,重要的不是带什么,是情意。”中山的李小姐春节之前就选购了大堆手信,都在春节期间一起带到香港省亲了。“虽说这些东西大部分在境外也能买到,而且现在大家也不可能稀罕这些食品,但礼轻情义重,意义不一样。他们带手信回来也一样有意义。”春节期间,记者走访中山市内多家特产专卖店,发现生意都十分红火,大部分顾客在选购手信回家,其中也不乏准备出境探亲的。

声明:以上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123@shiyan.com)删除!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