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杨剑勇
近年来,消费者对可穿戴设备保持强劲的需求,继而推动全球可穿戴设备展现出高速增长态势,出货量更是一举突破5亿台大关。根据IDC最新发布的《全球季度可穿戴设备追踪报告》显示,2021年全球可穿戴设备出货量达到5.336亿台,同比增长20%。背后驱动力主要是新产品和对健身、健康的持续需求,以及可听设备帮助市场保持了增长势头。
全球份额近三分之一,苹果领跑全球可穿戴设备市场
苹果公司占据全球近三分之一的可穿戴设备市场份额,2021年出货量达到1.618亿台,全球市场份额30.3%。其次是小米、三星、华为。通过报告来看,苹果无疑是可穿戴设备市场最大的赢家,其出货量比小米、三星、华为三者合计还要高,这将会成为苹果新摇钱树板块。
2022财年第一季度(截至2021年12月25日),以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所组成的业务板块为苹果贡献了147亿美元(约933亿元人民币)的营收。2021财年整体营收规模达383.67亿美元(约243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5.3%,是苹果第三大业务板块。主要在于AirPods以及Apple Watch智能手表深受消费者喜欢。
根据Canalys的数据显示,2021年,苹果个人音频设备出货量达1.039亿台,位居行业榜首。其AirPods出货量在2021年达8600万台。是全球最畅销的TWS耳机,具有降噪功能的AirPodsPro在全球更是一度卖断货,该款耳机可根据耳部的几何结构和耳塞的佩戴贴合度持续进行调节,以阻隔外界噪音,在入耳式耳机中堪称独树一帜,带来令人沉浸的音质,是全球最受欢迎的穿戴耳机。此外,第三代AirPods采用了自适应均衡技术,可以根据 AirPods 与用户耳朵贴合度实时调整音效。
与此同时,Apple Watch需求同样强劲,占据全球近一半智能手表市场份额。Apple Watch作为全球智能手表发展风向标,凭借在全球数以亿计的果粉,使得出货量每年呈现高速增长态势,并为苹果创造百亿美元的年收入。Apple Watch受全球果粉青睐,核心在于不局限于一款智能硬件,而是健康生活设备。特别是新冠大流行冲击下,人们对个人健康需求日益增长,使得佩戴式设备和智能手表的增长强劲。Apple Watch丰富的健康医疗管理,从而更好地掌握他们自己的整体健康状况。
诸如,心率App的心率监测,心率过高或过低时的预警通知以及有氧适能通知。这些功能可帮助用户了解更多信息,让他们得以跟进自己的健康状况并与医护人员进行更深入的交流。需要指出的是,苹果的移动心电图房颤提示软件和移动脉率房颤提示软件已在中国推出。移动心电图房颤提示软件和移动脉率房颤提示软件结合Apple Watch,能帮助用户识别房颤的迹象。移动心电图房颤提示软件能让顾客在手表上创建与导联心电图类似的单通道心电图。
竞争加剧,苹果可穿戴设备增长放缓
当然,全球可穿戴设备市场,苹果竞争压力加大,导致出货量增长放缓。其中,小米、三星与华为是其最强劲的竞争者。2021年全年,苹果可穿戴设备出货量同比增长6.8%,低于行业平均值,但三星与华为均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在此额外要指出的是,华为手机受到限制后,可穿戴设备与智能家居则是华为消费者板块的新增长点。
要知道,去年对于华为来说是异常艰难的一年。主要是手机发展受阻,导致营收大幅下降。2021年上半年,华为消费者业务营收同比下滑46%,继而拖累了整体营收。由此,积极发展云计算以及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业务,开辟新的赛道。当然收获也颇丰。华为云跻身全球云服务市场第一阵营,市场份额位居全球第五,国内第二。消费者板块所瞄向的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市场,致力于为消费者打造优质体验的全场景智慧生活,是华为消费者业务发展方向。
此前IDC报告分析指出:华为凭借出色的渠道运营能力和产品市场号召力,在手表市场上的表现尤其稳健。值得一提的是,就国内可穿戴设备厂商来看,小米依旧是领导厂商。通过IDC报告来看,其出货量是国内厂商中最高,凭借高性价比抢夺市场,位居全球第二,仅次于苹果。报告中指出,随着小米腕带的衰落,但通过专注于智能手表及可听设备得以增长,使得保持其市场领先地位。
最后
以穿戴耳机、智能手表为核心的可穿戴设备成为消费电子科技热点,且继续保持高速增长。伴随5G加速到来,与人工智能、生命健康和大数据融合后,各种可穿戴设备加入健康等管理应用,推动行业高速增长的同时,为用户带来全新的科技和健康体验。整体来说,以智能手表、穿戴耳机等为核心的可穿戴设备经过多年培育,这将是智能手机以外最大消费科技市场之一。相信,苹果、小米、三星、华为几大厂商之间的竞争也将会愈演愈烈。
那么,丰富的功能以及场景的拓展则是竞争法宝,尤其是面向健康领域扩展,带来个性化、健康、健身等服务功能,有助于用户更好地了解整体健康状况,让可穿戴设备有机会成为人们健康助理,这对人类健康至关重要,这也是可穿戴设备未来。
杨剑勇,福布斯中国撰稿人,致力于深度解读物联网、云服务和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
声明:以上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123@shiyan.com)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