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楚刊号?
十堰地处鄂西北,与豫、陕、渝三省(市)接壤,与本省襄樊市、神农架林区相邻。大巴山东段逶迤于南,秦岭余脉屏障于北,武当山展布于中,汉水穿境而过。十堰是典型的山区市,诚如旧志所说:“(十堰)西控秦蜀,东捍唐邓,南制荆襄,北连商洛”,境内“环山带汉,溪流湍急,岩怪险奇”,是“楚蜀咽喉之会,为国家要地”(《阳府志》卷一《地理》)。
古人说这里是“国家要地”一语,揭示了十堰在全国的重要地位。
第一,科学考古表明,在石器时代,十堰是古人类发祥地、华夏文明初始地之一。
第二,自夏商周至春秋战国时期,十堰是早期融入华夏民族的重要地区。
第三,自秦汉迄唐宋中央集权的封建时代,中国的经济重心和政治中心一直在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十堰处于黄河中上游政治经济中心区域的南沿,其经济社会的发展在这一阶段与中原各国同步。
第四,南宋到明清时期,中国的政治中心东移、经济重心南移,十堰地区的发展逐渐滞后,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建国后的60年代初期。但是,由于十堰处秦巴腹地,北扼豫、陕,西控川蜀,东捍荆楚的地理位置,成为历代王朝、历代农民起义和封建割据势力必争的战略要冲。从这个意义上讲,贫弱落后的十堰仍是“国家要地”。
从历史上看,位于长江、黄河两大流域之间的十堰,元明以前与皇都都可以说是“咫尺天涯”。夏商周三代的国都,虽有多次迁徙,但都在黄河中游地区,秦汉直到北宋,咸阳、长安、洛阳、开封等地都先后是首都。这些国都与十堰的距离都不远,但由于山水阻隔,交通不便,却又似乎离得很远,所以十堰与国都是“咫尺天涯”。
由于这样的特点,决定了各王朝中央都把十堰地区作为战略要地,两汉、三国、唐、北宋,都是派要员掌管十堰地区的政务、军务。明永乐皇帝朱棣兴建武当山,是打着“君权神授”的幌子而有其政治目的。在永乐四年起营建故宫、准备迁都北京的同时,营造武当山,与旧都南京分割江南和西南,以同北京形成明王朝政治军事统治的“金三角”。其后在宪宗成化十二年十二月,设立郧阳府和鄂、豫、陕行都司,作为抚治郧阳、行使鄂、豫、陕三省边区军政事务的要地。都御史抚治郧阳,其管辖范围包括三省边区的郧阳府、襄阳府、荆州府、汉中府、西安府共六府八州57个县,职权包括抚治地方,提督军务,形同省级巡抚。从明成化十二年(公元1476)年到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历经明清两朝十一代皇帝、110多位抚臣,历时204年。(见《明史》列传中之白圭、原杰、朱永、项忠等传,《明史纪事本末》、郧县志康熙版、同治版等书)。派都御史“抚治郧阳”,与宦官“提督武当”是两回事。这不能仅仅从真武大帝“显彰圣灵,始终佑助”明皇室的宗教神灵来解释,主要应该从十堰在全国政治、军事上的战略重要性来理解。有明一代派任提督武当山的宦官共33人,其中竟有20人兼分守湖广行都司,20人中更有的明确规定兼管荆、襄、郯三府和淅川、内乡两县,这显然不能只从真武大帝“神佑”明室所能解释得了。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历史现象,十堰地区是不少王朝流放犯人之地。秦代缪及其族人4000多人、吕不韦家族万余人、亡国的赵王、两汉参与“七国之乱”的诸王,唐代唐太宗的三子濮王李泰及其家族、唐高宗之子中宗李显(即庐陵王)及其家族,北宋秦王赵廷美等,都曾被流放到这里,成为全国接纳皇室权贵流放者最多的地区。这一方面说明这里崇山峻岭,林密谷深,闭塞人稀,易于防范,便于看守;另一方面,也说明这里资源丰富,有一定的经济支撑力。同时距京城较近,大量人员往来,也较为便捷。
与此有密切关系的是,房州和均州又常是朝廷贬谪京官的处所。仅以唐代为例,先后贬到这里为官的皇亲国戚有:唐太宗高阳公主的夫婿房遗爱贬任房州刺史,成阳公主的夫婿薛灌亦被贬为房州刺史,太子李忠被贬为房州刺史,唐高宗孙李成宏贬为房州别驾,唐中宗之后,皇族李重富贬任均州刺史,李重茂贬任房州刺史。此外武周和中宗时期,先后贬到湖北作刺史的京官达17人,著名的宰相崔玄玮就被贬为均州刺史。这些遭贬谪的皇室和权贵不论何种原因,与流放者自是不同,他们随时有可能被招回京师任职,自然会时刻关心京师动态,与京师暗通款曲,则在意料之中,频繁的人员往来自是不可避免。
十堰在全国的重要战略地位更体现在军事上。战国时期,十堰是秦楚两国争夺的焦点。十堰是占有南方广大肥沃土地的楚国之西北门户,也是秦国沿汉水东进占据中原以后进而统一全国的战略要冲,双方的争夺十分激烈,一时属秦,一时属楚,归属变换难定,故有“朝秦暮楚”之说。最后为秦国所得,梁启超认为这是当时的一件大事。果然,秦占领此地后把这里作为军事战略基地,一举歼灭了楚国,进而统一了全国。三国时期,魏蜀双方在这里也进行了激烈的争夺,曹魏占领十堰后,在此进行了大规模屯田,以巩固这一战略要地,作为西控刘蜀、东扼孙吴,以巩固曹魏北方统治的基础。两晋南北朝时期,十堰作为南北对峙的西部战略要地,北方各朝为了巩固在北方的统治,进而攻占南方,亟想占有十堰;而南朝诸君,为了北伐,也想占有此地,作为进攻北方的前哨阵地,因而南北双方在十堰展开长时间的拉锯战。朝时期,北宋与金人在此较量,南宋时除与金人继续争夺之外,尤其是与蒙元竟有长达30年的争夺,蒙元军能攻下襄阳,进而统一全国,与蒙元在十堰屯兵不无关系。至于历代农民起义更以十堰作为基地,这里山高林密,易于防守,又便于北上南下,西出东进,震撼全国。东汉黄巾军起义中五斗米道起义军首领张鲁、张角,占领此地十余年,后为曹魏所败。西晋李特领导的民族起义,从甘肃西来,占领魏兴、长利等七县,开展反西晋的斗争。元末红巾军起义爆发后,南方红巾军首领、天完政权的创立者徐寿辉一度坐镇房州(县)指挥作战。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张献忠以包括十堰在内的鄂西北为中心活动区域,三进三出十堰,从这里取襄阳,建政权,入中原,直下北京,摧毁明王朝,他们的后继者又以这里为据点,坚持反清斗争达数年之久。清嘉庆年间的白莲教大起义更是以十堰为基地,出陕入川,捷报频传,使清廷手忙脚乱,在全国范围内调兵围剿,最终白莲教首领王聪儿、姚之富等人都牺牲在这块土地上。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从1931年5月红三军进入十堰地区算起,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四纵十二旅1947年11月进入郧西县止,人民军队在这里曾经是“八出九进”,终于赢得了十堰全境的解放。人民军队之所以多次进出这一地区,显然是因为这里关系到全国战略全局,才不惜花费大量的军力在此进行剧烈的争斗。
应该说,不仅在政治、军事上十堰在全国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而且在经济、文化上也有自己的特色,而引起全国的关注。十堰在漫长的进程中经济的发展呈不平衡状态,有时与全国的发展同步,有时落后于全国。两汉以前,十堰的经济发展水平大致与全国同步,特别是在先秦时期,十堰曾出现过历史上的辉煌,这与十堰靠近农业发达的黄河流域,易于接受先进的农业技术有关。三国以后,尽管由于自然环境、战乱、天灾等多方面的原因,十堰经济的发展整体上与全国相比显得滞后,但在某些时段、某些地方也曾经出现过繁荣。如唐朝时期,随着终室贬臣的到来,同时为十堰地区的房陵、均州等地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明的生活方式,极大地促进了这些地方经济的发展。明朝兴建武当山也同样刺激了武当山及其周边地区经济的发展,出现过小的繁荣。上个世纪60年代,国家确定在这里兴建第二汽车制造厂(后组建为东风汽车公司),同时,在此前后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兴建,一批“三线”工厂的建成,襄渝铁路建成通车,这样极大的促进了十堰经济发展,迅速的赶上了全国经济发展水平。十堰也由一个偏僻山区小镇,建设成现代化的中等城市,1992年在全国中等城市综合实力50强中名列第22位,成为中华大地上一颗灿烂的明珠。
十堰地区文化积淀极为丰厚。除恐龙蛋化石群发现处郧县青龙山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级地质遗址自然保护区”外,“郧县人”头骨化石发现地郧县青曲学堂梁子遗址被国务院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外,发现猿人牙齿化石的县梅铺西寺沟龙骨洞遗址和西县安家乡神雾岭白龙洞遗址,也先后被湖北省人民政府确定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统计全市各博物馆馆藏文物共54000多件,其中有900多件(套)经专家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数量之多居于全省各市的前列。
十堰境内武当山,山势奇特,众峰嗟峨,谷深林茂,雄峙霄汉,兼有五岳的雄、险、秀、幽、奇的多种特色,被誉为“亘古无双胜境,天下第一仙山”,是国务院确定的第一批国家风景名胜区之一。其中的金殿、紫霄宫、治世玄月石坊被国务院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武当山古建筑群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并授予证书。武当山更是我国最大和最著名的道场之一,其信徒遍及大江南北,黄河上下,远及港澳台和东南亚,每年来此朝山进香者逾百万之多。由武当道教而衍生的武术、音乐、建筑、医药等更饮誉海内外。
十堰地区的民俗文化也极为丰富,既有荆楚文化的底蕴,又融入三秦文化、巴蜀文化、中原文化某些特点,民间花灯舞蹈“凤凰灯”、地方剧种“山二黄”就是其中的代表。被誉为“中国民间故事村”的丹江口市伍家沟村以及被称为“汉族民歌第一村”的丹江口市吕家河村也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十堰地区最主要的特色是什么?十堰历史是中国历史的缩影,而十堰文化则是中华文化南北交融、东西交汇的融会点,也就是东西之交、南北互往的一个“支点”。人类的生息繁衍大多依附水系起始,逐步扩张、发展。流经十堰的汉水是联系长江黄河的重要水道,它把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广大地区连接起来,使南北沟通,东西衔接,起到了民族生存聚合的功效。十堰的历史,正是在十堰所处的这个地理自然条件的舞台上演义发展的,我们正是从这一点上来把握十堰主要的地方特色。前面叙述十堰历史进程中的政治、军事、经济情况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如果从大文化板块层面上看,也能得到有力的说明。十堰的文化遗产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楚文化,但在楚文化板块的北沿,多方面渗透了楚文化的影响。例如,全市共发掘新石器时代文化遗产近百处,典型的中原文化类型仰韶文化却占了相当比重,而作为楚文化标志、主要分布在汉江平原的屈家岭文化和石家河文化也有大量的发现。尤其是有这样一种现象,郧县青龙泉遗址、丹江口乱石滩遗址、房县羊鼻岭遗址、竹山霍山遗址等处,在分层发掘的器物中,既有仰韶文化,也有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他们同在一个遗址中,这更清楚的说明了十堰是东西南北文化的融会点。把握住了这一主要特点,对于十堰经济和社会生活多样化的特点,土著居民与移民融洽相处的特点,高山与丘陵、平坝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特点等等,都能得到合理的解释。
十堰在现当代特殊的历史情况,要处理好郧阳地区、十堰市和东风汽车公司三者之间的关系。十堰因车而建,因车而兴,可以说没有东风汽车公司就没有十堰市的建立和发展。但从历史上看十堰原属郧阳地区县的一部分,后来因第二汽车制造厂的兴建,以及随之而来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逐步升格,由县级市到省辖市,与郧阳地区同级,直到1994年地市合并,两者合为一体,称十堰市,实行市管县的体制。我们记述十堰历史应该按照历史的本来面目,对三方实事求是加以表述,不重此轻彼,也不以此代彼。
十堰,“国家要地”!
十堰是一座未来可期的宜居城市!
请加关注下期继续。
声明:以上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123@shiyan.com)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