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旗帜鲜明、坚持不懈、久久为功“大抓工业、抓大工业”。
年终岁末,回首2020年,漳州工业发展步履坚实。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漳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统筹推进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突出工业主导地位,以工业为切口、促全局,继续把抓发展的精力向工业聚焦、政策向工业聚力、要素向工业聚集,加快经济复苏回暖、产业结构升级、发展动能转换。
工业兴则百业兴,工业强则经济强。2020年,在中国291个城市中,漳州跻身中国城市经济活力竞争力50强之列,这是对漳州坚定不移“大抓工业、抓大工业”、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安定稳定最鲜明的注脚。
保持定力
工业主导地位贯穿发展始终
总重近2000吨、世界上同类工艺最大的洗涤塔——古雷炼化一体化项目环氧乙烷/乙二醇装置配套顺利运抵项目现场安装;
总投资约220亿元、年产390万吨的联盛纸业林浆纸一体化项目签约落地;
计划投资1300亿元的三峡集团、明阳集团深远海海上风电产业园项目签约落地……
一个个直观的数字、一个个重大项目的推进,都是漳州市统筹推进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持续深化“大抓工业、抓大工业”的生动写照。
疫情期间,工业作为社会稳定“压舱石”、经济发展“稳定器”的作用更加凸显。
依托产业链条,工业“反哺”抗疫。疫情来袭,漳州在防护物资最为紧缺的关口,积极支持一批企业转产,最大限度释放防护物资产能。至3月30日,全市已形成产能的口罩生产企业增至49家,日产量提高到200万片以上,并具备防护服、护目镜、测温枪等紧缺防护物资的生产能力,为全省乃至全国防疫大局作出了应有贡献。
强化工业主导,经济“回温”加速。在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复工复产的关键阶段,市委市政府保持定力、审时度势,以工业为牵引和支撑,迅速调整工作着力点和应对举措,推动全市各级力量向基层倾斜、战力向一线集结,6个复工复产工作服务小组分赴各地实行“点对点”精准帮扶,激活全市经济社会稳健发展“满盘棋”。
在常态化疫情防控阶段,市委市政府深入实施一二三产业“百千”增产增效行动,制定出台做好“六稳”工作18条、促进重点项目开复工7条、支持文旅企业健康发展7条、复工复产达产量产奖励等一揽子政策,“一难一策、一事一策、一业一策、一企一策”,切实解决企业面临的困难问题,仅减税降费一项就为企业减免近50亿元,有序推进规上企业、重点项目和其他市场主体全面复工复产。
“要勇于担当,让历史问题不再成为历史,轻装上阵再出发;要坚定信心,让新问题不要成为历史问题,知重负重勇向前。”在全市经济运行工作推进会上,市委主要领导强调,要坚定信心决心,加力加码抓攻坚。
言必信,行必果。今年来,漳州建立重大项目推进协调机制和项目建设全程闭环管理机制,出台“大抓工业、抓大工业”体制机制固化优化常态化工作实施意见,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大抓工业、抓大工业”领导小组,坚持分管市领导一月一调度、市长两月一调度、市委书记一季一调度,让工业推进机制运行更加顺畅。
同时,深入实施突破“难、硬、重、新”工作行动,坚持抓具体、具体抓、抓到底、抓到位、全覆盖,全力破解当前面临的急难险重任务、多年难啃的“硬骨头”、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事业的重点工作、重大改革创新突破点,并不定期召开市委、市政府专题会议,研究加快推进市委市政府确定的一批重大项目、重大事项。
一年来,各级各部门“大抓工业、抓大工业”的行动更加自觉,“突出工业主导”的理念始终贯穿于推动经济复苏回暖的全过程、各方面。
激发活力
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全面深化
漳州始终把改革开放作为推动发展的“关键一招”,把各种静态优质资源转化为生产力、竞争力,不断释放发展活力。
自实施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全面启动“区地合一”以来,古雷开发区、台商投资区、漳州高新区着力打造“产城人”融合发展的火车头和改革开放的试验田,承载辐射能力进一步增强:
至今年10月,古雷开发区已累计引进石化产业项目20多个,总投资突破千亿元,跻身“中国化工园区30强”;
台商投资区百亿华晴卫星应用产业园项目、天玥桌面整机项目、华侨城城市综合体项目等一批重大项目相继落地;
漳州高新区先后引进中信重工等近百个大项目、好项目,超千亿元的投资汇聚在这片热土……
一次次重点项目签约、一个个重大项目落地,提升了工业发展的“热度”。
这份“火热”源于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深度”与“力度”。今年来,漳州继续将开发区作为“大抓工业、抓大工业”的主要突破口,巩固提升4个市管开发区改革经验,将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经验逐步推广到16个县管开发区,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同时,注重“一区一策”推进开发区一体规划、一体运作、一体投入,推动资源向一线配置、权限向一线下放、力量向一线下沉,着力打造产业集聚洼地。截至目前,漳州各类开发区工业总产值占全市比重近7成,各级各类开发区已经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核心引擎。
打造便利高效政务环境。漳州全力支持企业发展,做到优惠政策“一步到位”、服务企业“一呼百应”、推进项目“一路绿灯”、破坏环境“一查到底”、亲清政商关系“一以贯之”,让创新创业创造的活力在龙江大地迸发。同时,漳州作为全省机关效能建设的发源地,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所有审批服务事项全部进驻网上办事大厅,重大项目实行“模拟审批”和审批代理制等举措,仅企业开办审批时间一项就压缩至1个工作日内。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改革,加快推进工程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全市86.81%的审批事项“一趟不用跑”、82.86%的事项全流程网办,居全省第一;在全国首创企业开办银行“秒开户”、企业开办“零成本”的做法被列为全省营商环境建设推广经验。
打造聚才引才创业环境。硬实力、软实力,高质量发展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实力。漳州出台促进“六稳”工作十八条措施等政策,在全省首推“商务复工e网帮”,通过招工春风行动和专车接驳员工、开通物流保畅通道、产业联盟协会带动、培育电商夜间经济新业态等,着力解决复工复产“五难”问题、增强企业在漳发展信心。出台促进人才优先发展若干措施,实施本地人才培养工程,引进人才“一站式”服务,推进“安得广”人才安居工程建设,让人才工作安心、创业放心、生活舒心。
良好的发展环境越来越成为漳州发展的“金字招牌”,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活力让工业更具引力和张力,拉动经济发展的主引擎效应更加明显。
深挖潜力
开启新征程拉满弓蓄满力
去年以来,市县“一把手”带队招商267场,签约691个项目、总投资6609亿元;
今年1至11月全市新增“五个一批”项目1031个、总投资5131亿元,工业投资、技改投资位居全省第二;
“中国女排娘家”基地、古雷炼化一体化一期二期、漳州核电三期、深远海海上风电产业园等752个、总投资4800亿元项目顺利签约……
一次次招商引资、一个个项目推进的背后,是市委市政府坚定的信念: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的实体支撑在工业、潜力希望也在工业。
以产业激发工业内生动力。一年来,漳州坚持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两手齐抓,持续强链补链延链,加快发展大石化、大健康、大装备和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三大三新”产业,促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打造一批百亿龙头企业、千亿产业集群。
以重大项目蓄积工业势能。抓项目就是抓发展,谋项目就是谋未来。一年来,漳州注重策划、招引、推进一批事关工业发展的重大项目。截至目前,全市600多个在建重点项目完成投资近1600亿元;围绕补短板、“三大三新”“两新一重”等重点领域,已策划筛选“十四五”重大项目532个、总投资1.3万亿元,发展动能有效接续。
以创新驱动增强工业后劲。漳州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通过龙头带动和创新驱动,今年来,全市163家企业列入省级增产增效行动清单,53家列入省级龙头企业名单,25家企业申报国家和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品),培育市级以上工业企业技术中心129家、工业设计中心47家、智能制造企业126家,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加速融合。
漳州还注重透过工业促全局,坚持以二产带一产、促三产,推动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以工业化理念、产业化思维抓农业,召开现代农业发展大会,组建农业发展集团,开展现代农业提质增效“六大行动”,推进实施342个、总投资306亿元“三年行动计划”项目,推动生产标准化、产业特色化、主体法人化、营销品牌化、发展绿色化、服务社会化,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实施现代服务业提升工程,召开全市文化、旅游、体育和会展、夜间经济融合发展大会,出台文化旅游体育会展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和夜间经济实施意见等五份政策文件,发展新业态新产品新市场,催生融合发展聚变效应,加快打造区域性目的地城市。
站在新起点,开启新征程。漳州将坚定不移“大抓工业、抓大工业”,让建设工业新城的蓝图变为现实、愿景变成实景,为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当好新时代新福建建设先锋、新增长极和重要引擎贡献力量。(闽南日报记者 刘铭明 廖瑜婷)
声明:以上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123@shiyan.com)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