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俊(资料照片)
李俊执导的《闪闪的红星》剧照 。
不久前,竹山县档案馆、图书馆等单位,收到著名电影导演李俊夫人——杨光钰从北京寄送的大型彩色影像图书《中国电影人李俊》。
在中国,只要提及李俊,人们就会想起其生前执导的《闪闪的红星》,剧中的潘冬子,更是几代少年儿童的英雄偶像。
北京与竹山远隔千山万水,为什么李俊的亲人要将这部作品捐赠给竹山呢?这是因为他与竹山有着难以磨灭的深情厚谊。
长期接触互生情愫 与竹山姑娘喜结连理
李俊执导的《回民支队》、《农奴》、《许茂和他的女儿》、《南海长城》、《闪闪的红星》、《归心似箭》和《大决战》等银幕经典,是很多中国人难以磨灭的影像记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青年时期的李俊曾创作过歌颂竹山革命的歌曲,他的妻子杨光钰是竹山姑娘。
1922年4月,李俊出生于山西夏县,16岁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后一直在军队从事宣教工作,担任过陕西军区、19军文工团团长。1949年,他在《陕南日报》看到原竹山县民主政府县长许明清曾亲自为群众看病治病、与敌人开展殊死战斗,后被敌人活埋的故事,于是,他立即赶到竹山采访,创作了感人肺腑、脍炙人口的革命歌曲 《歌唱许明清》,并以竹山县城为中心广泛教唱。
在工作中,李俊认识了性格泼辣、有一副好嗓子的竹山籍女战士杨光钰。行军中,杨光钰总是自告奋勇地当啦啦队员,为战士们鼓舞士气;部队在陕西开荒种地间隙,她总是主动为战士们唱歌鼓劲;下雨天,战士们不能下地干活,她组织大家认字、写字……杨光钰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被李俊看在眼里、记在心里,长期接触中,两人情愫互生。
1950年,李俊和杨光钰在陕西汉中喜结连理。婚后不久,李俊由19军文工团 (即陕西军区文工团)调入北京,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电影制片厂工作。后来,杨光钰也调入八一电影制片厂工作,夫妻二人终于团聚。
之后的电影生涯中,李俊佳作不断,先后获得“国家有突出贡献电影艺术家”、全军英雄模范代表大会奖章、中国电影金鸡奖等荣誉。面对荣誉,李俊对杨光钰说:“军功章有我的一半,也有你的一半;如果说这是一种荣誉,我愿与你同光;如果说这是一种幸福,我愿与你共享。”
不为“娘家人”谋私利 两个妻妹成竹山“梨园双骄”
杨光斌、杨光琴两人是杨光钰的妹妹,两人从童年时代就喜欢说唱、表演,对文艺工作有着浓厚兴趣。在姐姐、姐夫的影响和熏陶下,形象佳、嗓子好的她们在竹山县城关镇东门街文艺宣传队一年一度的文艺宣传活动中,总是担任主角。随着李俊、杨光钰夫妇在首都名声大震,杨光斌、杨光琴姊妹两人也感到骄傲。
后来,竹山县组织成立了城关镇曲剧团,杨光斌、杨光琴姐妹俩成了“当家花旦”,只要有她俩挂牌演出,南来北往的观众都会抢着买票。一段时间后,由于剧团经费紧张,团员需要白天劳动、晚上演出才能维持剧团运营,很多团员开始另谋出路或不辞而别。
面对这种情况,杨光斌努力复习功课,报考了襄阳财贸学校。可是,当她拿着录取通知书准备坐船离开竹山时,城关镇政府却派人将她拦下,理由是: “杨氏姐妹是城关镇曲剧团的骨干,不能走!”无奈之下,杨光斌只好回到剧团,从此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
有人给杨光斌、杨光琴姐妹出点子:“你们的姐夫是八一电影制片厂的大导演,给他说一声,让他将你们俩调到制片厂工作,就是当不了主演当配角,也比在这个剧团好得多。”
李俊、杨光钰得知情况后,立即给两个妹妹写了封信: “光斌、光琴:听说你们是剧团骨干力量,很受竹山人民欢迎,我俩非常高兴!剧团一时遇到困难,这是正常现象,只要勇敢面对,就会有柳暗花明的一天……至于到电影制片厂工作一事,那是幼稚的想法。党给我俩的权力就是努力工作,没有任何权力走后门安插亲戚……你俩生在竹山、长在竹山,理应安心在山区工作,积极改善当地群众文化生活,只有这样才对得起竹山的父老乡亲……”
看了姐夫、姐姐来信,杨光斌、杨光琴心里豁然开朗,下定决心克服困难、当好演员。她俩的戏越演越好,剧团也越办越好。随着形势的发展,竹山县曲剧团演变成汉剧团、豫剧团和文工团。可是,不管剧团的剧种和体制如何变化,杨氏姐妹都是剧团的台柱子,当地群众称她们为竹山的“梨园双骄”。
记录李俊生前事迹的《中国电影人李俊》。
稿件失而复得 对竹山人民心存感激
李俊在战争年代、和平建设时期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很多是几代人心中难以磨灭的记忆。2010年,88岁的李俊决心把几十年来创作的手稿加以整理出版。可是,他翻箱倒柜却找不到1949年在竹山采访、创作的歌曲《歌唱许明清》歌词和曲谱。
恰好这时,已经年逾古稀的杨光斌、杨光琴二人来李俊家探亲。于是,他灵机一动,请她俩回竹山查找稿件,两位妹妹一听立即答应。坐在回十堰的火车上,姐妹二人回忆起当年竹山县文工团演过一部歌颂许明清的歌剧,剧中插曲也许就是李俊千方百计寻找的 《歌唱许明清》,而这部歌剧的编剧之一熊彬,就住在十堰城区。
下火车后,杨光斌、杨光琴立马找到了熊彬,拿到这首歌曲的资料。“现在才知道这首歌曲是著名电影导演李俊原作,我愿将这首作品完璧归赵!”熊彬告诉她们,这首8个音节、14段唱词的革命歌曲,是他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在竹山采风期间发现,但不知道词曲作者。歌曲采用川、鄂、陕一带的民间小调演唱,简单明快、朗朗上口、易于普及,在堵河之畔、竹山城乡广泛传唱。这首歌曲经过搜集整理后收入 《郧阳地区民歌集》、 《湖北省民歌集》和 《竹山县党史资料》。
杨光斌、杨光琴回到北京后,将 《歌唱许明清》资料交到李俊手上,并告诉他竹山人民几十年来对这首歌曲的喜爱。李俊接过歌曲激动万分地说: “就是这首歌曲,没想到能失而复得!我要感谢竹山人民,感谢搜集、整理、保管这份作品的人!”
2013年1月7日,李俊因病去世,享年91岁。杨光钰在八一电影制片厂领导和同仁的关心、支持下,经儿子李白鸽、李小鸽的协助,几经易稿,编著出版纪念李俊为我国电影事业努力开拓、精心创作、呕心沥血、死而后已、无私奉献的大型史诗彩色影像书籍《中国电影人李俊》。不久前,杨光钰遵照李俊遗嘱,委托熊彬为竹山县档案馆、竹山县图书馆和原竹山县文工团老团员捐赠了这批书籍。记者 韩玉砚 通讯员 李联玉
声明:以上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123@shiyan.com)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