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里,是汽车制造业的沃土。六大工业园区,聚集上千家汽车及零部件企业。与汽车制造产业的蒸蒸日上相比,工业污水治理成为水污染防治的重点;
这里,通过实施供排一体化、厂网一体化,“毛细血管”得到净化,处处山清水秀,草木馥郁,绿意盎然。
守护一泓碧水奔流,十堰经开区的水缘,漫长而彻底。清澈的爱,只为脚下这片土地。
十堰经开区全景图
绿色发展 滴水为清
水的问题,根子在岸上,核心在管网。
十堰是一座“汽车城”,城区内除了居民住宅,还有大规模的工业园区。城区内的污水,除了普通生活污水,还有工业污水。
南水北调的调水原则是,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
眼下,以支沟为治污基本单元,十堰经开区将16条支沟划分为9大片区,正在开展污染源全域排查。专班人员在居民区实地走访,支沟及沿线管网是否淤堵、有没有局部破损?这些细枝末节的东西都详细写在笔记里。
通过对每家企业、每栋房屋、每个排放端雨污分流问题细致摸排,十堰经开区已经收集10大类199个问题,正在进行“一题一策”针对性整改。
最早,十堰经开区的工业污水依靠企业自建微处理站处理,企业的治污成本很高,处理后的污水需要输送到泗河污水处理厂进一步处理。2022年,当地投资4000多万元建设的十堰东部新区综合污水处理厂(B区)一期项目顺利投运,主要处理十堰经开区100多家企业工业污水,能够实现污水全收集、全处理、达标排放入河。
茅塔河十堰经开区段
一泓泓碧水、一道道清流,是生命之源,也是生态之源。由湖北山鼎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承建运营的这个污水处理厂,日处理工业污水可达1500吨。“进去的是黑臭水体,出来的水是清的。”该公司董事长张宝军手举两杯水自豪地介绍,经过20余道工序,污水处理厂能将工业污水处理至地表水Ⅳ类标准。
污水处理厂如同“守门员”,其运行能力、运行状况直接关系小流域治理成效。
茅塔河是一条“穿城之河”,发源于赛武当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注入汉江的一级支流泗河。泗河又是丹江口水库干流,关系着一库碧水永续北送。
如何减轻泗河污水处理厂压力?怎样实现工业、生活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全达标?今年8月中旬,十堰经开区启动十堰东部新区综合污水处理厂(B区)二期项目,专门用于收集处理龙门工业园、温州工业园、易捷特新能源汽车等多家园区和企业的高浓度工业污水,设计出水标准达到地表Ⅳ类。
只有把绿色发展的底色铺好,才会有今后发展的高歌猛进。
二期项目建成投运后,可使十堰经开区辖区2条河16条支沟180公里管网的所有污水“接管入厂”,决不让一滴污水流入茅塔河,确保泗河水质持续稳定达标。
茅塔河小流域治理成效显著
逐“绿”前进 因“绿”而兴
老旧小区改造现场热火朝天、支沟治理“一沟一图一策”、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势头迅猛……寒冬时节,冷气逼人,但记者走访十堰经开区,处处感受到的是该区抢抓茅塔河小流域综合治理省级试点重大机遇,锚定绿色低碳发展方向,以小流域综合治理推动产城融合建设新型工业化示范区的铿锵步伐和似火热情。
茅塔河在十堰经开区境内长10.8公里,有16条支沟,流域面积49.5平方公里,涉及5个行政村、4个社区。由于先建厂、后建城等历史原因,这些“城中村”地下管网分布混乱,老旧小区雨污混流,居民生活环境亟待改善。
十堰经开区加快建设新型工业化示范区,管沟同改水岸同治,坚决守牢环境安全底线。“雨污分流既可以有效减少污水对天然水体的污染,也可以避免污水被雨水稀释,影响污水处理厂处理效率。”十堰经开区建设管理局工作人员周政介绍,该区将新建污水管网、雨水管网,确保所有污水入管、雨水入河。
十堰东部综合污水处理厂
山是屏障,水是载体,承载着生命,也孕育着希望!从茅塔河小流域综合治理启动以来,十堰经开区第一时间成立工作专班,建立区、街道、村(社区)支沟治理“三级包联”责任制,区主要领导挂帅,县级以上领导带头包联,将16条支沟划分为9大片区,开展污染源全域排查,分别制定问题清单、任务清单、项目清单,“一沟一图一策”项目化推进支沟治理工作。
逐“绿”前进,催生的是高质量发展的蝶变。“治理后的河道像花园一样,我们早晚过来散步,非常惬意。”市民张先生一脸满意。目前,泗河流域茅塔河十堰经开区段生态修复项目已打造“一园一带一廊”(休憩园、河道生态修复带、河道生态廊道),呈现出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特点。
十堰经开区还建立长效机制,将茅塔河及16条支沟的污水管网管护费用纳入区级财政预算,组建45人的专职队伍,负责河道、支沟的日常保洁和管护,对茅塔河道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对河床进行整体清淤,确保茅塔河流域水质持续稳定达标。
“目前,十堰经开区已新建污水管道6.4公里、雨水管道1.1公里,改造支沟检查井及接入井118座。”十堰经开区有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大力实施雨污分流,该区保一库碧水永续北送能力不断增强。
十堰东部综合污水处理厂
“领跑绿色” 换道再出发
抢占新赛道,产业升级向“绿”而行。
要保护,也要发展。为加快建设绿色幸福家园,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十堰经开区既“靠山养山、靠水养水”,又以产业和项目支撑绿色发展。
近两年,十堰经开区紧紧围绕我市“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定位和“一主四优多支撑”产业体系,积极推动以流域综合治理为基础的“四化”(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从空中俯瞰十堰经开区,绿色成为发展最动人的色彩。在赛力斯十堰空港工厂建设分布式光伏(一期)项目,建成67890块、17万平方米光伏板,年发电量约为3760万千瓦时,25年总发电量可达94000万千瓦时。与同等发电量火电厂相比,每年可节约标准煤约1.2万吨。
擦亮“生态底色”,书写“绿色答卷”。“十堰经开区将充分利用辖区内闲置厂房屋面,建设分布式光伏项目。预计未来5年将实现装机总容量200兆瓦,发电量2亿千瓦时,实现经济效益1亿元以上。”十堰经开区城投公司项目负责人周禹说。
十堰经开区严把招商关口,立足绿色招商,坚守环保底线。据统计,今年以来,该区谋划实施项目174个,总投资615.04亿元。其中,鄂粤港(湖北)高新技术智能智慧产业园、仁轩汽车零部件轻量化等56个项目开工建设,总投资47.6亿元;东风纳米新能源车交易市场、湖北智通绿色交通综合产业园等27个项目建成投产,总投资13.6亿元。
东风纳米BOX新能源乘用车
城市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绿色低碳新能源体系的支撑。该区编制实施《建设新型工业化示范区实施方案》《突破性发展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三年行动方案》,组建“四个联盟”,建设“四个市场”,实施满园、培育、扩容“三大工程”和“百亿工厂千亿园区”工程、“十百千万”工程。
自工厂至家庭,从街办到社区,生活因绿色而遇见美好、生机勃勃。
绿色发展没有休止符。让人心向往之的现代化生活,总是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支撑的。十堰经开区全力推进易捷特BBG24和东风 S4平台项目,争取实现年产新能源乘用车10万台,确保 A0级新能源乘用车全省出口第一;支持东风小康20万辆新能源汽车基地建设,加快完成纯电项目技改,争取实现年产新能源整车5万台;规划建设3万辆氢燃料重卡基地;加快促成一批新能源商用车项目落地……今年1至10月,十堰经开区生产整车127827辆、改装车6884辆,在省内市州率先启动智能网联应用场景建设,东风悦享首批无人驾驶公交车已上路试运营。
立足当下,谋划长远。“我们将全力发展绿色产业,突破性发展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全力推进城市更新,加快白浪路及汽配城改造升级,规划建设红庙片区开发项目;全力开展流域治理,实施矿山修复、工业企业腾退、河道生态修复和污水处理厂建设‘四大工程’,努力在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上作示范、当先锋。”十堰经开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夏树应表示,借“东风”向未来,换道领跑再出发,向更加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方向加速行驶。
无人驾驶公交车投入运营
“节”尽所能,“领跑”绿色出行。十堰经开区,山水城共融,步履更加坚定。
(湖北日报客户端通讯员 马会骏 朱江 刘爱理)
湖北日报客户端,关注湖北及天下大事,不仅为用户推送权威的政策解读、新鲜的热点资讯、实用的便民信息,还推出了掌上读报、报料、学习、在线互动等系列特色功能。
声明:以上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123@shiyan.com)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