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登录
注册忘记密码
查看: 4222|回复: 0

释放文博力量 传承千年文脉 ——十堰各地博物馆镇馆之宝揭密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24-5-21 10:29: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博物馆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者是一个区域的文化标志,也是国家历史、民族文化、地域特色的形象展示,更是不同文化间沟通与理解的平台。博物馆既见证着历史,展陈着现实,更预示着未来。康有为认为博物馆能“启发国人之聪明,感动国人之心志”,在蔡元培先生看来,博物馆可“增进普通人之智德”。
博物馆是一座跨越历史的“桥”,连接着过去、现在和未来;它是一本厚重的“书”,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历史文化滋养,值得细细品咂、慢慢寻味;它是一所“大学校”,是文物有效利用的重要平台,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渠道。
走进博物馆,便是走进一座城的文脉与基因。今年5月18日是第48个“国际博物馆日”,主题是“博物馆致力于教育和研究”。近日,记者走进全市各地博物馆(文物管理所),寻找镇馆之宝,感受秦巴大地上岁月的沉淀,历史的珍藏。在博物馆里,凝望着一个个形态各异,各具特色的“时光宝盒”,一眼望穿千年,看见和我们一样的人间烟火气。
——编者
(本版文图除署名外均由记者段吉雄提供)
市博物馆:
东周铜器

释放文博力量 传承千年文脉 ——十堰各地博物馆镇馆之宝揭密-1.jpg

东周带盖铜缶

释放文博力量 传承千年文脉 ——十堰各地博物馆镇馆之宝揭密-2.jpg

东周铜盘

释放文博力量 传承千年文脉 ——十堰各地博物馆镇馆之宝揭密-3.jpg

东周带盖铜盥缶
东周带盖铜缶、东周带盖铜盥缶、东周铜盘三件珍贵文物,于2006年出土于乔家院墓地(位于郧阳区五峰乡肖家河村),现藏于十堰市博物馆,均为国家一级文物。
东周带盖铜缶,盖上口径10.5厘米,盖高7厘米,盖下口径21.2厘米,口径19.5厘米,通高33厘米,腹径36厘米,底径19厘米,有盖,盖顶隆起,其顶部中央有圆捉手,盖面与捉手间有四个相同大小、间距相等的长方形穿孔。
东周带盖铜盥缶,盖上口径12厘米,盖高8厘米,盖下口径23厘米,口径21厘米,把宽4厘米,把高8厘米,腹径35厘米,通高36厘米,底径20.8厘米,圆形盖,平顶,顶中部内凹,中央有四夔龙绕成的圆形捉手。
东周铜盘,口径39厘米,通高10厘米,足高6厘米,斜唇,敛口,折沿,弧腹内收,平底微弧,三环形兽面足,腹部有等距离四环形耳,其中一对对称环耳衔环。 (记者 李平整理)
武当山铜铸鎏金造像

释放文博力量 传承千年文脉 ——十堰各地博物馆镇馆之宝揭密-4.jpg

真武铜坐像
1938年,驻扎武当山的国民党一兵团转移四川时,将武当山元和观、太子坡等宫观里的千件铜像拆下,用马车运到陕西汉中,欲走汉江水路运往重庆制造兵器。最后一批铜像抵达汉中时,暴雨突降,部队决定就地冶炼。但当神像被投入烈火之中冶炼时,其中一个炼炉发生爆裂。一直乔装打扮成马车夫的两名武当道士趁机游说官兵,最终将这批珍贵神像留了下来。两名道士准备将神像运回武当山,当船行至安康时,武当神像被搬进了安康民众教育馆保存,从此这些铜像滞留在安康。落叶总要归根。2007年6月22日,在外漂泊长达69年的6尊武当山铜像从陕西安康市运抵湖北十堰市。
6尊铜像包括3尊真武坐像、1尊灵官像、1尊周公站像、1尊桃花女站像。 (记者 李平整理)
房县博物馆:
东汉青铜摇钱树

释放文博力量 传承千年文脉 ——十堰各地博物馆镇馆之宝揭密-5.jpg

东汉青铜摇钱树
房县发现的摇钱树,1978年出土于房县城郊一座东汉墓葬,通高84厘米(未包含底座)。整个树体由青铜铸造而成,其中树体本身由树干、树枝、顶饰等三部分构成。中部为圆柱体树干,共分为五段,都是由双范合铸分段铸造,榫卯结构拼接而成,其接节处有长方形孔隙,可将铜叶片插入树干接节处孔内连为一体。树的主干与枝叶共分为五层,五组枝叶分插在树干上孔内,每一组有四个叶片伸向四个方向。树的顶部有一猿猴站立在钱枝上,作摇钱状。树叶浇铸扁平而较薄,图案为剪纸镂空效果,形状以方孔钱连续纹样,可以分为龙纹和凤纹样式。龙纹叶片为龙首昂扬作回首状,其背上为锯齿状鬃,颌下有长须,龙口大张,口中衔有叶片,但多已残断。凤纹叶片主体为枝叶形状,其中长满了铜钱,但可以看出钱的方孔并不规范,枝叶的右侧有一只展翅的凤鸟,其外侧四周有芒刺。枝叶与树干连接处共计有五组人像浮雕纹饰,人像为高肉髻,身着通肩大衣,左手作无畏印,右手持大衣一角,目视前方,神态安详。人像两侧有枝叶组成的背屏,背屏四周有芒刺。
竹溪县文物管理所:
《鲁班经》

释放文博力量 传承千年文脉 ——十堰各地博物馆镇馆之宝揭密-6.jpg

清代复刻版本《鲁班经》
《鲁班经》为清代时期复刻版本,现藏于竹溪县文物管理所,保存较好,属馆藏二级文物。
该书是竹溪县文化部门于1974年征集收购民间流散文物时,在农村祠堂里被发现的。经书全名“新镌图像匠家镜《鲁班经》(附秘诀仙机)”,书页轻薄无比,由“北京提督工部御匠司司正午荣录编”,“南京递匠司司承周言校正”,文末有朱批“乙未年忠良齐甫月代点鲁班总诀”。
全书由灵驱解法洞明真言秘书、工完禳解、建工架式、仙师源流、曲尺用度五部分组成,配有木刻插图104幅,图文并茂,形象直观。建筑的框架格式是此书的重点,介绍了“正三架式”和“正七架式”两种基本框架模式。主要有秋千式、天台式、桥亭式、宫殿式、镜架式、钟鼓楼式等10种建筑样式。全文近万字,属稀有传世之作。
该书对于研究古代建筑风格,继承古代优秀建筑文化瑰宝,了解我国古代建筑工匠尊为师祖的鲁班身世,均具有重要价值。
竹山县博物馆:
“庸”部落石刀

释放文博力量 传承千年文脉 ——十堰各地博物馆镇馆之宝揭密-7.jpg

石刀
据实物考证,30万年前就有人类在以竹山县为核心的堵河两岸刀耕火种、生息繁衍,并逐步发展为统领华夏西南少数民族的强大部族——庸。至商朝末年,已壮大成北抵汉水、西跨巫江、南接长江、东越武当的“庸国”。在堵河两岸考古发现大量旧石器古文化遗址,并采集到大量旧石器标本:石核、石片、刮削器、砍砸器、手斧等。透过这些旧石器,仿佛看到了30万年前庸人刀耕火种的场景。同时,考古发现大量的新石器古文化遗址,并出土大量的石刀、石斧、石凿、石锛、石镞、石圭等。这些石器通体光滑圆润,刀锋至今依旧锋利,无论是数量、质地,还是种类,在鄂西北地区的考古发现中都极为罕见。其中这件石刀在1994年经国家一级文物鉴定专家组确认为国家一级文物。它的具体功能,据有关专家分析:其已经退去了生产生活用具的实用功能,而上升为“庸”部落重大祭祀活动中礼天地四方、祭祖先神灵的重器。
武当山博物馆:
金龙、玉璧、山简

释放文博力量 传承千年文脉 ——十堰各地博物馆镇馆之宝揭密-8.jpg

金龙

释放文博力量 传承千年文脉 ——十堰各地博物馆镇馆之宝揭密-9.jpg

玉璧



释放文博力量 传承千年文脉 ——十堰各地博物馆镇馆之宝揭密-10.jpg

山简
“金龙、玉璧、山简”被称为“武当镇山之宝”。
这三件文物是1982年出土的。当年8月5日,武当山紫霄宫赐剑台下修公路时,由于山岩坍塌,扒出窖穴时,惊现埋藏的金龙一条、玉壁一件、山简一枚。专家考证,这套文物属于建文元年(1399年)。一直以来,考古专家们都将建文年间的文物视为“稀世珍宝”。因为,建文帝在位仅四年,而这些文物恰好填补了考古学界的空白。
金龙长12.5厘米,宽5.5厘米,身宽1.2厘米,中空,重15公斤,为纯黄金制品。其精巧异常,栩栩如生,躯体弯曲瘦长,似乎要飞起来。甚至,片片鳞片皆有质感,为典型的明代初期独具特征的“闭嘴龙”龙纹造型。这条巧夺天工的金龙,再现了600年前黄金饰品的高超铸制工艺。从整体看,它使用了我国春秋时期发明、西方近代才发现的金属铸制高科技——失蜡法和压模等工艺技法。
玉壁,质地白玉,呈灰色,直径8.3厘米,内圆径1.4厘米,厚0.3厘米,规整无纹。
山简,长29厘米,宽7.5厘米,厚1厘米,为白里暗绿色石质。正反均刻有文字,楷书工整,字小如芝麻粒,雕刻极精细。(图片由通讯员范学锋提供)
郧阳区博物馆:
唐三彩龙首杯



释放文博力量 传承千年文脉 ——十堰各地博物馆镇馆之宝揭密-11.jpg

唐三彩龙首杯
三彩龙首杯,唐代,一级文物,李泰家族墓地出土。冥器。
陶质三彩,施黄,绿,赭釉。杯筒形,侈口,前端上翘,直腹,平底。杯一侧下腹部浮雕龙首,龙首双目圆睁,须飞扬,作张口吐水状,水柱上卷呈杯柄,与杯口相连,龙身上卷成杯身,龙身布满鱗纹。杯底安三个乳钉状足。高7厘米、长10.7厘米、径长7厘米。
三彩是一种低温釉陶器,在色釉中加入不同的金属氧化物,经过焙烧,便形成浅黄、赭黄、浅绿、深绿、天蓝、褐红、茄紫等多种色彩,但多以黄、褐、绿三色为主。唐三彩用于随葬,作为冥器,因为它的胎质松脆,防水性能差,实用性远不如当时已经出现的青瓷和白瓷。
唐代是我国经济、文化空前繁荣的朝代,中西方文化交流密切频繁。在中华文明影响周边与西方的同时,我国也积极汲取外来文明精髓作为养分,进一步铸就中华文明的博大兼容与灿烂辉煌。
这件三彩龙首杯是吸取了西方“来通”杯的风格,并结合了中华图腾——龙的造型。同时,用唐三彩的绚丽装饰手段,将这种中西合璧的异域风情体现得淋漓尽致。不仅见证了唐代“丝绸之路”上东西方之间密切的文化交流,也体现出唐三彩烧制的精湛工艺,更展现了唐代时期文化、政治、南北贸易往来等重要信息,为研究唐代时期的历史文化提供了珍贵实物资料。
丹江口市博物馆:
蔡侯错金铭文剑



释放文博力量 传承千年文脉 ——十堰各地博物馆镇馆之宝揭密-12.jpg

蔡侯错金铭文剑
丹江口市均县镇吉家院墓地M19出土。黄绿色,有蓝色和褐色斑块。铜铸。剑格与剑茎箍上镶嵌有绿松石组成的兽面纹,绿松石大部已脱落。通体锈蚀,剑身因受外力挤压变形成微弧。剑身呈柳叶状,有脊有丛,双面开刃,剑格略高宽于剑身。剑身一面嵌错金铭文释文为“蔡侯鳱之用剑”。茎为柱形,有2道箍。圆形首,喇叭状,有11周同心圆。
蔡侯鳱,即蔡哀侯,立位于公元前694年。据孙启康先生在2008年《江汉考古》发表的《丹江口水库库区出土三起铜器铭文考释读尘封的瑰宝觅王侯之遗踪》所述,蔡哀侯献舞的佩剑之所以埋藏在楚国境内,也是事出有因的。
《春秋·鲁庄公十年》(楚文王六年、公元前684年)载:“秋九月,荆败蔡师于莘,以蔡侯献舞归。”这一事件,在《左传》中有更详细的描述:“蔡哀侯娶于陈,息侯亦娶焉,息妫将归,过蔡。蔡侯曰:吾姨也,止而见之,弗宾。息侯闻之怒,使谓楚文王曰,‘伐我,吾求救于蔡而伐之’,楚子从之。秋九月,楚败蔡师于莘,以蔡侯献舞归”。蔡哀侯献舞由于对其姨举止不恭,遭到其姨夫息侯的暗算,成了楚国的俘虏,此后死于楚。司马迁在《史记·管蔡世家》中,补叙了蔡哀侯这种凄凉的结局,似也为我们揭示了此剑流落在楚国的缘由。
郧西县博物馆:



释放文博力量 传承千年文脉 ——十堰各地博物馆镇馆之宝揭密-13.jpg




释放文博力量 传承千年文脉 ——十堰各地博物馆镇馆之宝揭密-14.jpg

2尊铜鎏金药师佛坐像
铜鎏金药师佛坐像戴宝冠,冠面上饰有五尊背光化佛。绀发垂耳,以璎珞、环钏为饰,以细锦、赤绫为带。臂分三层,上两臂左手持金盆,右手持金丹;中两臂左手持金刚铃,右手持金刚杵;下双手手捧法器置于腹部,结跏趺坐于莲花座上。莲花座上部为五层仰莲,下部为一层覆莲,底座饰卷草纹,座下三矮扁足。

声明:以上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123@shiyan.com)删除!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