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登录
注册忘记密码
查看: 1009|回复: 1

智慧的父母,都舍得让孩子碰“钉子”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22-4-16 13:03: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萨姐出品

01
父母爱子,有些事绝不能替孩子做



昨天,陪儿子上网课,听见对门传出吵闹的声音。


打开门一看,是对门的妈妈在教育孩子,妈妈很生气的把孩子推到门外,孩子使劲的想把门推开,母子两一个门里,一个门外,一个在里面吼,一个在外面哭。


见我出来,妈妈似乎找到了倾诉对象的说:


“孩子怎么这么难教。每天的学习内容,都必须有人督促,稍微放松,就完不成。


昨天我工作上忙了一点,一天没怎么管他的作业,就没有完成,今天早上老师在群里点名批评,他居然让我去找老师说情,让老师不要罚他。”


我表示同情的看着她。


接着,她又说:


“把他养这么大,上学迟到,我去跟老师打招呼,是家长没有准时喊他起床;


他把课本搞丢了,怕老师骂不敢上学,我找了好几个书店才买到;


他的作业,我比他学得认真……”


听着她一股脑的吐糟,也找到了问题的根源所在。




特别理解,为人父母,看到孩子在学习上落于人后,会心疼焦虑,渴望用自己的力量,帮助孩子赶超他人。


殊不知,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享受权利和承担责任,是他人生中不必可少的两个部分。


学习本该是属于孩子自己的事,无论质量好坏、是否完成,都应该由他自己去承担责任,至于如何面对老师的处罚,也不是父母应该替他出头解决的。


在孩子的长大过程中,离不开父母的从旁协助和引导。


有些事,甚至需要父母亲自示范或帮助,才能习得相应的能力;但是有些事,父母千万不能代劳,否则,就会让孩子养成依赖的习惯,久而久之,就长成了人们眼里的“巨婴”。


02

你替孩子走的路,最后都成了坑



前段时间,湖北十堰一位妈妈,在朋友圈为上大一的女儿招聘保姆,帮女儿洗衣做饭、收拾房间、照顾日常。


妈妈介绍,女儿从小就没有做过家务,怕孩子照顾不好自己,而她和丈夫平常要做生意,没时间照顾孩子。


在接受采访时,妈妈表示:现在学校里很多这样的。而女儿对“找保姆”的事给出的意见竟是:只要比妈妈强就行。


作家李月亮曾说过:“你替孩子走的路,最后都成了坑。”


哈佛大学曾对456名儿童进行了长达20年的跟踪研究,发现:“喜欢做家务和不喜欢做家务的孩子相比,长大后的失业率为1∶15,犯罪率为1∶10,前者的平均收入比后者高20%,同时前者的离异率、心理疾病患病率也较低。”


一个已经成年的孩子,却连照顾自己,都需要父母担心。在她未来的路上,读再多的书,也只是纸上谈兵,更重要的是,对父母没有感恩之心。




之前,看过一个新闻


一个50岁的男人,从26岁大学毕业起,就没找过一份工作,设计专业毕业的他,偶尔在家接点小活,其余时间,几乎都趴在电脑上玩。


在他30岁时,母亲开始托人给他张罗结婚对象。每次去相亲,母亲都会陪同,并对相亲对象品头论足,他则坐在一旁一言不发。


在他40岁时,母亲发现儿子越来越宅,她又开始给儿子买衣服。邻居提醒母亲,再这样包办孩子的一切,就毁了孩子。自此,这位母亲与邻居断绝了联系。


心理学家宫学萍指出:“父母总有一种倾向,希望孩子能够依赖自己,希望从孩子的依赖中获得为人父母的价值感。一旦这种父母们放纵自己的这种欲望,就会无形中剥夺孩子独立长大的机会。”


父母这样的育儿方式,如同在孩子和生活之间竖起了一道厚重的墙。


当父母能力健在时,尚可为孩子加厚加固这道墙,让孩子无论长到多少岁,都能如婴儿般,安全的躲在父母怀里。


当父母能力衰退时,一夜之间,被迫从“孩子状态”幻化为“成人状态”的孩子,如同从不曾学习过飞翔的小鹰,被老鹰强行推下悬崖。


没有经历生活的磨练,如何能承受生活的残酷。


03

碰过生活的“钉子”,方知如何避坑



梁启超说过:“人生须知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的乐趣。”


现实生活中,却是:


看到孩子学习不投入,父母便耳提面命的督导;


看到孩子为了系不上鞋带而沮丧时,便直接帮孩子系上;


看到孩子吃饭慢,便端着碗追着喂、哄着吃;


看到孩子学习压力大,便取消了孩子除学习外的一切其它活动,包括自理自己的自由也会被收走。


为人父母,最大的成功,不是让孩子像温箱里的花朵,看上去开得娇艳喜人,实际上,一遇风雨便一蹶不振、摇摇欲坠,而是教会孩子,自给自足的规划生活和自己的人生。




高晓松的母亲张克群在一次访谈中提到:“我爸所管的事情,只是吃饭别把菜汤掉桌上、喝汤别嘶溜嘶溜地出声这种习惯的养成,其他从来不说,都是潜移默化地影响。”


事实上,张克群在考上高中之前,一直把学习当成副业,导致连高中都没考上。后来,她自己不好意思,又努力了一年,才考上一所当时有名的高中。进入高中后,学习成绩几乎都在满分周边,直到后来,成为梁思城先生的学生。


许多父母不明白,孩子只有深刻体会到,什么事是自己的事,如何选择和处理,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自己是否能承担,才能真正激发内在动力,去为自己的人生而奋斗。


正如张克群,从小到大,生活的路都掌握在她自己手里,成也好,败也罢,她总能从中吸取教训,学到经验。


基于此,她在教育子女时,也是奉行“别管那么多”的理念。


她曾对高晓松说:“你要是不好好学习,就得去前门去卖大碗茶去”,更坦言,在孩子的学习中 ,她只为孩子削过两根铅笔。


看上去无为放养孩子的她,却在潜移默化中,既尊重和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求知欲,又用自己的行动给孩子做了榜样,让孩子的人生道路,有了参照的方向。


其实,父母应该明白:生活的路上,总是潜藏着许多荆棘。有些父母,愿意抱着孩子跨过去,有些父母,则会告诉孩子,哪个地方有可能藏着荆棘。


最高级的父母,是让孩子去踩一踩荆棘,或许会受伤,但是孩子会去寻找荆棘出现的规律、选对的方法,从而避免再次被伤害。


让孩子在不断的成败得失之间,在行为不当得到自然后果之时,增强自己的内动力,方为正道。


04

懂得放手,是为人父母的修行



从小到大,儿子的作业就是全家的头等难题。每天写作业,真的就是“鸡飞狗跳”的真实写照。


为此,我和他闹过、吵过,甚至打过。


后来,我尝试放手,每天只是提醒他写作业,尽量不去在意老师的群内点评批评,还有三天两头的“请家长”,差不多两个月后,儿子开始自己“操心”作业,每天放学回家,自己安排写作业。


有人把父母比作弓,把子女比作箭。


深以为然。父母于子女,是分离的教育。只有舍得放箭的父母,箭才有可能正中靶心。


父母只能陪孩子一阵子,不能陪孩子一辈子。但是世间的好与坏,却从不曾考虑过孩子是否有父母在身边。


所以说,与其把孩子保护在羽翼之下,不如教会孩子,如何才能找出自己的盔甲和翅膀。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鲁道夫·德雷克斯认为:“没有任何外力的自然后果,能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


一个对学习不感兴趣的孩子,是内心的学习动力没有得到激发;一个生活在无能的孩子,是内心自给自足的信心没有得到锻炼。


每个人的人生舞台上,只能有一个主角。


如果父母占据了孩子人生主角的位置,那么,孩子永远是父母的崇拜者。


如果父母甘当配角,让孩子自己去选择,那么,孩子才会有自我发展的机会。


没有哪一对父母,能够陪伴孩子走完他们的整个人生。孩子的路,终归要他自己去走。


最成功的教育,不是让孩子复制自己的人生,也不是让孩子填补自己人生的缺憾,而是让孩子以父母为参照,找到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路。

声明:以上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123@shiyan.com)删除!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22-4-16 13:09:03 | 显示全部楼层
教育子女,要好好?对待,又小养成习惯,不要大的压力对待你我,顺其自然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