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襄阳”企盼更多“拾穗者” 刘作忠
古都襄阳有一支“特别的人群”,他们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拾穗者,一个共同理念——“回到田野,守望故乡”。就是这支虽衣食无忧,却淡谟物欲,情系故土家园的“特别人群”,7年走遍荆山汉水,捡拾和拼接遗落的文化碎片,集腋成裘,煮海为盐:摄万余张图片、写数万字笔记,将“养在深闺人未识”南漳古山寨建筑群落搬上国内最权威的地理杂志《中国国家地理》,引起轰动效应;5访漳河源头陈家老屋的土纸作坊,完成DV纪录片《漳源纸事》并荣获第29届东京录影节优秀作品奖,日本友人惊呼陈家老屋造纸法为“活化石”;几年前木版年画南派老艺人陈义文因市场大潮冲击难以为继,“拾穗者”定期买衣送米到百里开外的老河口探望,并以文字和图片向世人宣介其魅力和价值所在,致使陈本人跃为襄阳“市宝”,其木版年画也跻身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行列……
襄阳,你何其有幸,能有“拾穗者”这样的优秀儿女!突然,我脑海闪出这样一个场景:本年11月最后一个周末,我追随“抬穗者”赴荆山丛中考察一座清代老民居。冬雾缭绕的大早,一位“抬穗者”正独自神色诅丧地伫立在那幢已坍塌大半的古民居前。他黯然地对我说:“这是第五次了,来一次坍塌一部分,下次再来恐怕全坍塌了,我真想大哭一场!”我用湿润的眼睛扫视眼前这位为抢救汉水古遗址而致残的“特别者”,和即将消失具有典型徽派建筑特色的老民居后,突然冒出一句:“如果你们发起捐款修复此房,我捐1000元!”“1000元能挽救不时消失的众多老民居吗!”
是啊,1000元能挽救不时消失的众多老民居吗!
悠悠荆山古韵,绵绵汉水柔情。历史的沉淀与文明的遗泽,在荆山汉水间留存下许多古街、古屋、古井、古遗址……它们见证和浓缩了历史、文化演绎的变迁,是荆楚文化重要生长空间和薪火相传的根脉源头,也是我们探寻文明足迹、触摸历史真实的精神家园。穿行触摸那一屋一树、一石一瓦,俨然在阅读一首绘声绘色的绝美吟唱。
今天,随着经济飞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那些弥足珍贵的古村、古屋、古遗址及它所代表着的一种亲近自然的生活方式离我们越来越远,一些极富地方特色的街巷、宅院、居住群落,渐渐被“火柴盒式”的建筑、兵营式的“居住小区”所替代。林立的高楼,广场,千篇一律的花坛、草坪取代了原来充满生活气息的历史街区和地段。人们习惯了高楼大厦和灯红酒绿,习惯了噪音和尾气,一步步远离家国田园耕读式的生活方式,同时也对蝉声蛙鸣陌生而新奇。
城市的发展无可非议,地球在转动,社会要进步,我们不可能再回到旧的时代,
记得罗马最伟大的诗人维吉尔说过:“一个民族经典的过去,就是它的真正未来。”无数城市在本身斑斓的文化中沉淀积累,就像所有带有历史印迹的城市,它本身也就成了历史。宽阔的道路,林立的高楼、美丽的市容市貌,确令人陶醉,然而我们可建起许许多多高楼大厦,却无法重建一座古城。回望静思,发现我们在得到很多很多的同时,也失去了很多很多。得到的永不满足,失去的再难追回。有人说,我们正在失去我们的精神家园和灵魂归宿。由此可见,这些年我们大力倡导的“旧城改造就是拆掉旧房建新房”的发展观是失误的!
听说襄阳市委、市政府正在着力打造“文化襄阳”,这无疑是远见卓识之举。然而,这样的百年大计仅凭政府官员喊喊口号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文化遗产人人保护,保护成果人人共享”,它需要公众的积极参与,也就是说建设“文化襄阳”企盼更多的“拾穗者”!
2011.12.4于荆州人境庐
刘作忠与拾穗者成员叶植(左)、李俊勇(右)
网友评论:
旺旺在线2012-01-01 21:12:00国家终于将文化产业的建设和发展提到了十二五规划,期盼“文化遗产人人保护,保护成果人人共享”早日成为现实,向这些具有远见卓识的襄阳拾穗者致敬!!!
读者李相蓉:刘哥你写出了很多人的心声,保护并维护具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古建筑人人有责!
荆州杨娜小朋友读后感:您(刘作忠)发的这篇文章确实让我感动。在物欲熏心的今天,我们努力用我们的方式宣传荆州灿烂的历史文化资源,然而义务宣传的背后却累积着我们的汗水和心血。在真诚的感召下,我认识了崔玉晶,除现金的支持,还早上五点给我打电话,嘘寒问暖;我认识了谢勇先生,他说让我与李建明市长和李新华书记推荐在荆州举办中国三国国际动漫旅游文化节的项目,他帮我与文化部社文司司长联系,举办国家级的活动等等。当这些人都在帮我时,我知道拾穗者会越来越多。当我们触摸历史真实的精神家园,请相信我们这些70、80、90后正用态度向大家证明,古人为我们留下来的历史文化遗产是我们精神和灵魂和摇蓝。我们会用创造非遗表演项目,服务于历史文化遗产,并制作具有历史沉淀的动画片,将关公文化精神代代相传!
新浪网友2012-01-02 21:16:58 药治有治病、不治已死人!唤得醒的是梦者!
姥家梵净山2012-01-04 02:36:16 顶!我们可建起许许多多高楼大厦,却无法重建一座古城。
(题图:刘作忠先生在襄阳锦华馆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