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天翔近照。
高高的个子,清瘦的体形,花白的头发,时常身着一件浅绿色摄影马甲,胸前挂着一台单反相机,出现在一些摄影活动现场,记录着风光美景和城市的变迁,他就是我市老摄影家陈天翔。从十几岁拿起相机,到如今已75岁高龄,他依然精神矍铄,乐此不疲。
陈天翔,1945年出生于均县(今丹江口市)。16岁那年,还在均县镇中求学的陈天翔,相继失去祖母、父亲和母亲3位亲人,生活陷入困境。
《千年古镇田家坝》
当时学校属半工半读学校,鼓励学生勤工俭学,那时正在建设丹江口大坝,不少建设工人想照相,学校准备创办一家照相馆,决定安排陈天翔去照相馆工作。农村的娃子,照相机长啥样都不晓得,但能学手艺又能挣钱,陈天翔非常乐意。第二年4月,他被派往襄樊(今襄阳)照相馆拜师学习。就这样,他与摄影结下不解之缘。
在襄樊照相馆,陈天翔虚心好学,勤于实践,又非常有灵性,拍摄作品在曝光、构图和人物表情、神态上时常让人眼前一亮。4个月后,陈天翔学成归来,开始在丹江口镇中创办的长虹照相馆工作。
《婚礼》
照相馆没开多久,丹江口大坝建设完工,建设大军撤离,照相馆生意少了许多,陈天翔就扛着相机、三脚架,背着药水、材料,到草店、六里坪等乡村为群众拍照。
那个年代,会拍照的人不多,陈天翔经常被抽调参加一些社会重要活动,他也借机不断钻研,摄影题材面大大扩宽,摄影技术也得到很大提升。
《宣传党代会》
上世纪七十年代,陈天翔已小有名气,他也成为武当山对外宣传员、早期拍摄武当山的摄影家。
为将武当山壮美的风光和厚重的文化向国内外传播,陈天翔时常带着背包住在山上。在黑白胶卷时代,胶卷太贵,他只能多观察,瞅准时机再拍,不浪费胶卷。
《均州客船》
根据对外宣传需要,1979年,陈天翔接到有关部门通知,要他创作一些武当山风光照片。
为了拍出有特色的照片,他决定住在山上。于是,他每天清晨5点起床上金顶,一待就是一整天,坚持了半个月,终于拍下众峰争奇、千壑幽深的武当群山被翻滚的云海笼罩的画面,十分壮美。
2008年,第三届世界传统武术节在十堰举行,为让中外嘉宾切身感受武当武术的空灵玄妙、道教文化的古拙深厚和武当风光的美妙神奇,我市在武当山举行万人太极表演。当众多摄影者扎堆挤向主席台和表演现场时,陈天翔却在几百米外的周边留意观察,不停寻找角度,拍下《行云流水太极阵》,该作品获得国际摄影大奖。
《丰收时节》
1979年,郧阳地区商业技工学校成立,陈天翔被调入该校任摄影老师。他将自己丰富的实践经验加以总结提炼,应用到日常教学中,培养了一批批摄影技能人才。
在经济建设及城市化进程中,十堰许多建筑、民居、风土人情等因为淹没、拆迁等原因消失,成为老一辈人的记忆。
1964年的均州码头、1974年的剑河桥、2008年的千年古镇田家坝……当年的一砖一瓦、一墙一院都是陈天翔重点关注的题材。
《行云流水太极阵》
“因为建设和发展等原因,十堰有太多景物永远消失了,它们是时代的缩影,记述了历史的昨天,也见证了时代的变迁。作为一名摄影人,有责任记录,将它们永远定格在我的镜头里。”
2014年,陈天翔出版了个人摄影作品集《影之忆——陈天翔从影五十年影像记忆》,其中很大篇幅都是当年拍摄的、已经消失的老照片。
《赤脚医生下乡》
如今,陈天翔已年过七旬,但摄影热情不减,时常会见到他身着浅绿色摄影马甲、背着相机拍摄十堰秀美的风光,记录城市变迁。(十堰晚报秦楚网全媒体记者 张建波 编发:三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