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登录
注册忘记密码
查看: 11685|回复: 14

[原创] 竹山印象系列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1-11-25 09:16: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竹山印象系列之一  梦里花花寂寞开




                    堵河风情

  第一次知道竹山,似乎是三四岁时候.
  那时我一家住在竹溪县汇湾区小河口乡,汇湾河与万江河交汇处,大河奔流,流水浩荡,竹排密密布满于林业所外的两河相交处.从放排人口中知道,这条河水不算大,堵河水才算真正的大河.
  堵河水是汇聚了竹溪几大河水而成的.由竹溪县城西北竹溪河,来自县城正西方县治河在竹溪县城北三里处相交.源出陕西镇坪的汇湾河与源出竹溪泉溪鸡公岭的万江河相交于汇湾小河口.诸如源出竹溪大河,还有泉河,厚河,大河等,均流入竹山里,构成竹山县堵河水了.
  河水,是那些日子梦里的主题.
  竹溪多竹多溪,竹山多竹多山,还有什么能够入梦呢?

  第一眼看到竹山,却是十五年后的事了.
  一九八四年,初中毕业到中国水都—丹江口市读书,坐在由竹溪到十堰市的车上,却没有看到什么河流的.
  闯入眼帘的,仅仅是山.青青翠翠的山,一片片连绵起伏的山,高高低低如赶集的农户,奔涌着,簇集着,如从蜂窝里钻出来样,没有方向,没有秩序,只是由着自己的性子,尽心尽意的放纵出自己的生命力.
  树高,粗,枝干直而挺,叶子上布满绿,碧玉似的如流动而滴落.几间农户三三两两地安放在山间树林边,细细地如一丝线的白路,编网样交织在公路两边.那些路也如树一样,而公路就是它们的干咧.越到远方,白白的细路没入林中,看到尽头了.
  竹山,原来最多的还是山啦.
  界岭,是不是竹山县最高的山呢.那是一坐海拔1400米,最高处海拔1800米的大山,由竹溪到十堰市最大的障碍,就是它了.车到界岭弯急坡陡,一线天色抛过眼前,弯弯曲曲晃动着,山岭把天光如揉面团样拉成面丝,时时如细线曲,时时如粗面条;群峰如聚,并不团结在主峰周围,各自三五成群,形成一个小集体,荡荡地如水波错落开来.
  车上的人焦急地等得心焦时,开光忽然找开,如扯开戏台的幕布,到了界岭最高处.垭口处一面显眼的碑文,立在公路旁边.

  第一次深入了解竹山人,却是在郧阳农业学校了.
  郧阳农校安排学生寝室,把六县一区学生错杂开来.来自竹山县张明诚,刘斌与我在一块.二十余年后,张明诚据说成为竹山县秦古镇政府镇长,而刘斌呢,在竹山溢水农业服务中心负责吧?不知现在他们又在哪个单位负责了?
  又是很多年过去了.
  妻子在县河镇工作,那是一个与竹山相邻的乡镇.每周末去哪儿,抬抬脚就到竹山,迈迈步又回到竹溪,只是浮光掠影地听说一些竹山事物.偶尔到宝丰镇玩耍.
  再后来,二零零五年,参加湖北大学本科自修学习,年年两次到竹山县参加考试,每次三天时间,才算是深入竹山县城与比邻而居的乡人交谈.
  竹山人,热情,豪迈,直白,执著.

  偶尔梦中回到三十余年前,在汇湾区生活时,站在汇湾区林业所竹排前,看着万江河与汇湾河水相交处,水天一色,光影错杂,想那时心中的竹山,一时泛起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之感,不过如是而已



竹山印象
竹山印象系列之一  梦里花花寂寞开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5 09:17:27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撇一捺一个人 竹山印象系列之二  


  提到竹溪县,不得不说到何恐,而提到竹山县,自然不能忽视施洋,正如提到郧县,难以绕过杨献珍一样.
  丹江水畔,汉水浩浩,校园树下,绿意茵然.寝室内来自几县的同学,总是要比一比各自的名胜.<堵河文艺>,那一份据说创办于一九七五年的油印铅印刊物,走进我的视线.它早年身份是石印本的<群众演唱>,那是一九五八创办的.经历蜡版手刻油印最终发展到与铅印两参合.当然,上世纪八十年代,已经为铅印本了.
  然后,说到施洋先生.说到1957年,董必武题诗:“二七工仇血史留,吴萧遗臭万千秋;律师应仗人间义,身殉名存烈士俦。”
  所谓文化,就是在一些学子不经意间的谈论中,在轻松随意的心境下,播下一粒粒种子的吧?
  在我们心中,对施洋先生更多的敬意,是他身为一名1914年考入湖北警察学校,期满毕业。次年,又考入湖北私立法政专门学校本科学习法律。1917年,毕业后加入武汉律师公会,即被选为副会长。他的收入大都用来保障人权,伸张公理,被广大平民称为“劳工律师”,曾参加五四运动,当选为全国各界联合会评议部长。
  前者,是他致力于学术,终于成就非凡,才能成为大家心目中的领导人选.后者,是他积极参加民众事业,不仅仅追求个人的学术心愿.
  让我们先简单地看一看先生在那以后的的经历吧.
  1920年4月,他发起组织“平民教育社”,被选为总务主任,参与创办7所平民学校并参加陈潭秋、黄负生、刘子通创办的革命刊物《武汉星期评论》工作。
  1921年1月,江岸京汉铁路工人俱乐部成立时,被聘为法律顾问。
  1922年10月10日,湖北省工团联合会成立,他担任该会的法律顾问,凡工人在法律上的有关事务,他都负责处理。
  1923年1月,汉口英国烟厂因无故开除女工而引起工人罢工,施洋挺身为工人说理,向英国资本家作斗争。由于有施洋的正确领导,使前后30多天的罢工斗争以英方资本家同意接受工人所提条件而胜利告终。
  2月7日晚,施洋被军阀肖耀南逮捕下狱,2月15日清晨在洪山脚下英勇就义。
  很多教材上没有的事,不是老师口中可能谈到的事,烈士的事迹,从竹山县同学的口中,从一一呈现在我们心上中,这到底是我们学习了历史教材的结果,还是竹山县学校文化教育的结果呢?又或者,是竹山县老师们,在他们学习时自然而然就把他们骄傲的历史知识与本县的闪光点,印刻在自己心中又一一撒播在学生心田?
  这是竹山县老师们,做人的显现,也是他们做事的表现吧?
  这也是竹山学生们的幸运呢.



  为学与为人,是人之为人的两占支撑.
  自然,那时的我们,不知道这些意味着什么.只知道,施洋先生学术造诣非凡,热心快肠,最终的结果,是他成为我们历史书上的人物,成为中学生们学习的对象.
  关于施洋先生读书,还有一个故事.
  施洋搓脚夜读.
  先生幼年家道贫寒,买不起灯油。村里有一座叫隆兴观的古庙,庙里点有一盏长明灯,他就在古庙里读书。冬季寒冷,脚冻得难受。起初他不时地站起来跺脚,后来觉得这样浪费时间,便削了一根圆滑的木棍,放在脚底下,一边读书一边来回用脚搓木棍,搓暖了脚,他又能安心读书了。
  这让我们对于竹山县,那个比邻竹溪的山城,有了更多的好奇,是什么样的环境,才造就了施洋先生这样的人才呢?
  顺便补充一句,当时十四五岁的我们,不知道何恐是竹溪人,不知道杨献珍是郧县人,这些在历史上出作出巨大贡献的名人,因为没有走入教材,没有在学校相关活动中出现,没有在老师的心目中留下一丝印象自然也就不可能走入学生生活的.而它的结果,就是我们在这些话题中,心目中的骄傲便少了许多.(这是历史老师的悲哀,也是学校教育的悲哀,更是学生的不幸吧?)
  在有关施洋先生的事中,我们似乎领悟到一个道理,做好学问,做好人,是一位学生可能走进历史,走进教材,走进书籍,成为别人学习对象的最佳途经.
  一撇是治学如施洋,不顾环境艰难困苦,一捺是为人如施洋,为了大家的利益做好自己能够做的事,做出最好的成绩.
  只有如此,人才可能站立起来吧.
  


附注:
  1923年8月,在严重的白色恐怖下,汉口人力车夫为表达对施洋的哀思,在各码头设祭,数千车夫跪地痛哭并扶灵位游行,场面悲壮。
  1924年2月,为纪念施洋殉难一周年,林育南主编了《施洋先生纪念录》一书。同年,上海《民国日报》出了施洋纪念号。
   1927年,“二•七”4周年时,武汉群众同国民革命军70万人举行“二•七”4周年纪念大会。会后,武汉各界群众为施洋、林祥谦等“二•七”英烈扫墓并在江岸举行“二•七”烈士纪念大会。后编印出版《“二•七”四周年纪念特刊》、《“二•七”死难烈士施洋纪念特刊》。
  1933年,周恩来在纪念“二•七”斗争十周年时撰写了《今年的“二•七”纪念与中国工人阶级的中心任务》一文,指出“二•七”烈士的英勇斗争是“中国大革命前的启盟运动”,“灿烂了大革命中的光荣历史”。
  1939年2月,毛泽东在延安举行的“二•七”纪念大会上高度评价:“施洋同志的牺牲,证明了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自己的政党,是最保护工人阶级利益的”。
  同年7月,为纪念“二•七”工人运动的伟大先驱,中共湖北党组织和湖北全省工团联合会将施洋的遗体安葬在武昌城外洪山脚下,由江岸铁路分工会立“施洋先生之墓”碑。
  1953年,在武昌洪山修建了施洋烈士陵园,烈士遗体由山脚迁至山腰,建起巍然挺拔的“施洋烈士纪念碑”和烈士半身塑像。
  1957年1月,董必武题诗:“二七工仇血史留,吴萧贻臭万千秋,律师应仗人间义,身殉名存烈土俦”。1958年,江岸修起“二•七”革命烈士纪念馆和“二•七”烈士纪念碑,毛泽东亲书碑名。
  1957年5月,竹山县人民委员会给施洋夫人居家赠挂“烈士之家”巨匾,室内正厅悬挂烈土遗像和生平事迹简介供后人瞻仰和凭悼。

竹山印象
竹山印象系列之一 梦里花花寂寞开
竹山印象系列之二 一撇一捺一个人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5 09:18:18 | 显示全部楼层
青石板路幽幽冷 竹山印象系列之三


  一九九六年,第一次一步步丈量着竹山每一寸土地.那时在竹溪县丰坝乡工作十余年妻子,可能调动到县河卫生所上班.我与她到哪儿看看情况的.
  县河铺,是竹山溪最古老的驿道.这也是县河命名为铺的由来.然而,那是一条宽仅仅二米余的山路.从县城到县河铺,直线距离不足五十里,但山路曲折,回环往复,却是足足近百里地的.
  老路由水坪镇顺公路东行,经草纸场爬坡,过刘家河再披坡,过一线几百级石梯路,再往下走就是宽仅仅尺余的泥路了.这是近路.另一边是所谓的机耕路,要远得多.还有一条路是经水坪镇南行,过阎坝中学上胡柳树垭子,经丁家河,锣鼓洞,大路沟到县河铺.这里也是一条老路,回环得利处更多.山路沿河而行.现在新省道305路,即是由此老修改而成的.
  清晨七时起床上路,与妻子一人一辆自行车时而推行,时而骑着,到县河铺时,已经十一时了.然后,是县河铺烈士墓地,那解放竹溪时,罗鼓洞一役所牺牲的战士,留存在竹溪有印迹.现在成为竹溪县两个传统教育基地了.另一个是与陕西交界的关垭子,那是解放竹溪时另一场著名战斗.
  饭后,与县河卫生所厨房工人明昌达儿子,明平一起骑着自行车去宝丰镇了.

  现在的省道,由竹溪县城到县河铺,是二十三公里.由县河铺到宝丰镇,是十一公里.只有早上所走路的一半.却花了一半的时间.因为都是好路的缘故.竹山县那时到县河铺的路,花费的代价不小吧?
  明平说,到了宝丰镇,你不看看施洋女儿所住的家么?
  施洋先生有一个女儿?她还活着?多大年纪了?
  施洋女儿时年八十多了.由宝丰镇主街道经一叉道南行,见一与主干道平行的巷子.幽幽青石板,在路上闪着冷冷的光.正中见一古老的木板门楼.那就是施洋女儿所在的老屋了.
  进屋是一间空旷的厅子,里面有几个儿童在玩耍.原来,施洋先生女儿办了一个幼儿园.与她儿媳一块的.再过小厅似乎记得有一个小小天井院,阳光很大.(十多年前的记忆,是不是这样?如果有误,请竹山宝丰镇有朋友指正)四面墙很老旧了.施洋烈士遗像,还有很多照片,都挂在墙上.在这儿,外面是活跃轻松的孩子天地.靠里面沉重压抑的教育圣地,构成了施洋烈士女儿的生活一切.
  据记载,当年施洋遇难后,年仅18岁的弟弟也被敌人杀害。家中只剩老母易荣德,妻子郭秀兰及惟一的女儿施凤英。为继承烈士遗志,郭秀兰改名郭继烈。
  老人年迈体弱,早已不能参加什么劳动。据说“文革”前由铁路局按月给二三十元生活补贴,“文革”后开始由当地政府给,老人在世时,每半年大约能领到400元左右。每年“二.七”武汉铁路局还给寄封慰问信和一些钱。这是老人的主要收入。她所办的幼儿园,是追求一种有"有意思"的生活.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意思呢?是不是说有着自己生命意义的含义?让自己始终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不仅仅依靠别人的存在?
  听说,在文化大革命时,动乱年代,始终没有人冲击到施洋烈士的女儿.这是不是施凤英先生有"有意思"的生活存在的价值体现一种呢?
  老人丈夫姓刘,所出后人有三,因施洋无后,遂过继姓施.大儿子在竹山宝丰镇小学任教,名字叫施琳琅.遂与明平同去宝丰小学.施琳琅先生有事外出,未能一唔,为一大憾事.大女儿施琳波在省城武汉汉口,小儿在十堰市住.
  宝丰镇后山,山坡上种满了庄稼.一径小路的尽头,山顶处,有施洋烈士衣冠冢.
  2003年2月11日,老人病逝于湖北十堰市福利院,享年86岁。

  回到县河铺时,天已经很晚了.青石板路幽幽冷光,在脑海里时时闪现.老人办着一所幼儿园,努力为自己生活追求一种"有意思"的生活.
  我们的生活,什么样的才算是"有意思"呢?

竹山印象
竹山印象系列之一 梦里花花寂寞开
竹山印象系列之二 一撇一捺一个人
竹山印象系列之三 青石板路幽幽冷


附注:
“勇仗人间正义”的施洋
坎坷人生--访施洋烈士遗孤施凤英
施洋及其家人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5 09:19: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有石五色可补天 竹山印象系列之四

  第一次到竹山县宝丰镇,是骑自行车,在一九九六年的春末,明东平絮絮不止的介绍着竹山沿途的景色,及其背后的故事.那年明东平十八岁吧,正是十年前我参加工作时的年龄,遇到自己喜欢的人,总是把所知道的美好事物,一一呈现在他们面前.
  明东平是县河镇明家湾人,在两竹风情故事所熏染磨砺长大.比附而居的宝丰比之竹溪县的水坪镇,要近得多,而且没有胡柳树垭子所阻碍,他几乎可以算是竹山人咧.竹山人的风格气蕴,竹山人的天性度量,竹山人的温和豪迈,从他的口中,我听到的竹山县几乎是鄂西北最好的一块宝地.
  宝丰镇,正是这种宝气所钟的体现吧?听说,早些年,竹山县曾经起意把县城建在宝丰镇的咧.天地灵秀之气,湖河山川之神,均汇聚凝结于此吧?要不,怎么会名宝且丰咧.正是在这儿,第一次听说五色石,那是竹山县的特产.
  神话出自《淮南子•览冥篇》"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
  《康熙字典》记载“女娲,古神圣女,化万物者也;始制作笙簧;炼五色石补天;女娲山在郧阳竹山县西,相传炼石补天处。”
  绿松石是什么样的?





  第一次到竹山县城,是几年后骑摩托车.妻子在县河镇上班,每周末必到,略有积蓄,购摩托车一部,周五饭后携妻骑车而行,只是在宝丰镇,麻家渡等地玩耍,夜色茫茫,灯光溶溶,吃大排档,到宝丰与麻家渡交界处天桥上闲看星光漫天,夜色如水,凉意渐重,始骑车回到县河镇的.
  看看绿松石吧.听说竹山县城河边,绿松石杂色不纯者,河边偶有所见的.那是不合格产品吧.一日,妻子说,.
  在我国,绿松石、和田玉、独山玉、岫玉并称为“四大名玉”。2004年,秦古镇开采出一块净重达243公斤的特大天然绿松石,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一块天然绿松石。权威部门的地质勘探表明,属世界罕见的绿松石富矿区,地质储量约为5万吨,占世界总储量的70%,玉质与储量均居世界之首。2005年5月18日,中国特产之乡组委会正式命名竹山县为“中国绿松石之乡”.
  目前,竹山县绿松石加胶、打磨、钻孔等技术均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成功开发出了圆珠、随形、雕件等70多个品种的珠宝饰品。其中,绿松石戒面几乎垄断国际戒面市场,“女娲补天”系列产品获国家专利。
  清晨时分雾气蔼蔼,草草饭毕,即携妻与李文芹,明红四人起步,一个小时十五分,到达七十一公里外的竹山县城.竹山县城是一个标准的山城,可以说是立体化的发展意向.低处为堵河河床,绕河建城,路径如网四布,主干道一线直穿,由竹溪而来的西路,近城处南方一洞,绕城东而抱,经北回环似母抱儿,紧紧护着县城;主干道间有支路南向,与抱儿之路相接.主干道北方,支路多且宽阔,尤以北门沟为最,那也是竹山文化中心吧?路势渐行渐高,顺山依坡,呈上行趋势了.
  这是不是竹山县最终的命运呢?
  它们走的路,就将是一条越走越高的路,路也越走越宽阔?走向十堰市,走向省城武汉的路,也就在这一条路呢?是不是说,从鄂西北云山雾海中走出的竹山人,只有向山外走,向着交通便利的省市都会走,才是一条永不会后悔之路?



  北路不是说没有低落处的,一径小巷,曲曲幽幽的青石铺就,杂错交架的屋子,烟火熏染的老墙,声声入耳的是俗言俚语,路愈走愈低,最终来到河边.
  堵河水很清,明澈如空无所依傍,石子静静地等在那儿,似乎长久以来,就为了我们今天的到来,让我们欣赏它们的身姿.堵河水很静,安然如老者行走的山路,身负重担如山,怀肩心事如岩,胸有志向万千,只是安然走着自己的路.堵河水很缓和,安详,坦然,它里面也有竹溪山林竹木的滋味咧,是告诉我们山里人的信息么?那种安然坦荡的胸怀,是不是山里人的天性?它所孕育的竹山人,是不是也如这堵河水一样,清澈明净,坦荡安然而又肩负重担不退步?
  在我想来,竹山县之所以命名为"中国绿松石之乡",不正是一如这堵河水的本性么?不正是竹山人所具备的性格气魄么?不正是鄂西北山区人所天然生成的志向与坦荡么?
  志在补天,色本天然,即便末有五色,即便本身有所不足,可是,那种气魄却是从骨子里生成,从堵河水里孕就的,从竹枝如刺山势如笔溪流如刀划开一切险阻东奔到海不回头的天然.
  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威仪棣棣,不可选也。<诗经>里的这首<柏舟>,一定是写的竹山人吧?



  饭后雨丝如织,购双人雨衣一具,回县河镇时天色已晚.
  那雨衣去年破败,放于学校私人铁箱中,至今末弃.




竹山印象
竹山印象系列之一 梦里花花寂寞开
竹山印象系列之二 一撇一捺一个人
竹山印象系列之三 青石板路幽幽冷
竹山印象系列之四 有石五色可补天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5 09:19:59 | 显示全部楼层
心阔胸空天地宽 竹山印象系列之五

  一个地方,有一批人,热心文化致力于整理文化留存下本乡本土有价值的一切,是他的幸运也是生于斯长开斯那一方水土人家的幸运,当然,更是一隅偏角山村的幸运.
  在竹山,有这样一个人,名字很怪,三宽居士.
  何谓三宽,且看下图,那是这位先生上网这时,自己为自己设计的签名档咧.


  认识这位先生很偶然,二零零五年三月二十八日,我来到东湖社区注册,时不时发一些自己的小文,十堰文坛,自然成为首选分区.版主即是三宽居士先生.因身担着东湖社区校园广角的版主,遂于三宽先生常常谈一些版内相关事务来.气盛言不宜,放谈多失误,一三宽先生对十堰文坛发展问题的见解,多有岐思.
  三宽先生言道:“文字是好玩的事情,是用来舒发自身情感和生活感悟的“。他是这样说,也这样实打实的做事,把他在竹山三十余年的文艺生活,一一陈列在文朋诗友面前.
  零零碎碎的文章里,知道了先生从1974年学习文艺创作起,用笔写稿至今已经整整三十个年头了.
  他1951年(农历)10月3日出生于竹山县宝丰镇二道河街,1964年毕业于宝丰镇小学,1984年以后,先后被湖北省戏剧家协会、民间文艺家协会、民俗学会、楹联学会接纳为会员,中国社会管理科学院特聘研究员,竹山县女娲文化研究会会员,198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9年就读北京人文函授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以优异成绩获函大文凭,曾经职于竹山县文化体育局文化艺术股,现退休,居十堰市区。
  先生于1974年开始学习业余新闻通讯报道和业余文艺创作。1979年年届30岁之时,办《堵河文艺》。所办《堵河文艺》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小有名气,为竹山培养了一大批文学青年。近三十年来在县、市、省乃至国家级报刊发表小说20余篇、故事150多篇、散文200多篇、曲艺演唱120多篇、文艺评论20多篇、杂文100多篇;出版图书有:21万字长篇报告文学《大路朝天》、22万字长篇纪实故事《王三圣传奇》、15万字女娲系列传说故事《炼石补天话竹山》、责任编辑图书《彩船歌飘女娲山》;30年来所创作发表和上演的大小戏剧作品(精选)30部和多篇演唱作品已经编辑成《山韵》32万字于2008年春出版.

  先生大概是十堰市区内,第一位看届花甲仍上网遨游笔耕不辍的文艺界人士了.
  那还是2003年春天的事.他去电信局申请上了宽带网号码和密码。早些时候只是看看文章,后于2004年6月14 日注册了《今日竹山》网站的文学论坛,只是对网上发文回贴两眼一摸黑,于是从办公室就近去大街上的县新闻办,向“今日竹山”网站的管理人员求教。网络部的技师明平钊和论坛“堵河文艺”的编辑操儒舜两位年轻人,俩教如何用鼠标左手键先点按连接上网的桌面图表,再如何注册进入论坛浏览、跟帖,怎样最小化和编辑、复制自己的文章,又如何用右手键“粘贴”上坛子,发表自己的话题......
  而后就有了歌颂县域经济建设的快板《一主三化大步跨》、歌颂十六大报告的花鼓说唱《四位老汉话小康》等贴,接着就是长篇小说《王三圣传奇》、杂文系列《闲谈西游记》贴;两个月后上了《车城热线》,《东风论坛》、《荆楚网站》的“东湖社区”论坛. 又有了长篇小说《黄金黑女人》在《今日竹山》、《车城热线》、《东风论坛》、《东湖论坛》等网站发表.
  2004年12月5日,居然有4名青年男女网友结伴从车城来到竹山,光临先生家一个目的:前来看看“三宽居士”.

  先生最大的贡献,却是对鄂西北地区文化的挖掘与宣扬.
  自2002年倾情倾力挖掘整合地方优秀文化资源,在原《竹山报》撰写专栏文章40多篇,全面介绍、研究地方民间艺术形式;对竹山名牌民间艺术地方戏曲“竹山高腔”,吹打乐“黄洲点子”,和赴省参演的《穆桂英招亲》皮影剧本的整理,付出了大量心血;在县内女娲文化的开发与研究上,是第一个查出佐证资料的人,是第一个出版女娲系列故事专著的人,是第一个写出论文的人,是第一个创作出大型歌舞剧本《女娲补天的人》,是第一个把竹山女娲文化信息发往高层次学术网站北京“民间文化论坛”的人——可以说对女娲文化的开发研究是有突出贡献的人。

  后来,三宽先生辞去十堰文坛版主,旋即离开了东湖社区,再后来,东湖社区的十堰文坛撤去,开办了十堰论坛分区.不久,我也辞去校园广角版主一事,只是仍旧在东湖游玩.
  那时候,只知道,三宽先生姓陈.

附注:
                 先生自述
  陈新民(笔名心鸣),辛卯年苦寒无窟之兔男;籍贯竹山宝丰二道河街前。十二岁辍学终身憾,砍过柴,挑过炭,织过布,纺过线,喂过牛马扫过圈;掂砌刀做墙,抬大石垒岸。一九七四年始学写顺口溜,一九七九年“特招”进县,一九八七年三十六岁入党、提干、晋级、当模范;当十数年《堵河文艺》编辑,吃书本创作专业之饭,大器未成,孜孜不倦,尚有铅字见诸报刊逾百万;系省戏剧家协会、民间文艺家协会、民俗学学会、楹联学会会员。
  代表作有大型现代戏曲《吹牛闹皇城》、小戏曲《分酒》、《刹风灵》、皆见诸省刊。
  最高荣誉;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部、中国人民解放军绿化委员会、《中国林业报》联合颁发的“绿叶”文学奖。最喜欢自己的一句话:耐得寂寞,受得冷落。
  业余爱好:琴、棋、书、舞、歌、拳、剑……

竹山印象
竹山印象系列之一 梦里花花寂寞开
竹山印象系列之二 一撇一捺一个人
竹山印象系列之三 青石板路幽幽冷
竹山印象系列之四 有石五色可补天
竹山印象系列之五 心阔胸空天地宽


推荐阅读:
年界花甲的网上"大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5 09:20:51 | 显示全部楼层
圣水茶香沁秦巴 竹山印象系列之六

  我不喜欢喝茶,虽说生长在"中国贡茶之乡"竹溪县,第一次听说竹山县的"圣水"茶叶,却有二十十余年了.那是竹山同学带到郧阳农校的.
  第一次看到"圣水"茶叶,是毕业后冯卫华,一位来自竹山县的同学.毕业后他多次到竹溪舅舅家玩.他舅舅是我一位同事."圣水"茶叶并不好喝,我以为.
  冯卫华说,那是我的偏见.因为不喜欢,所以只是看到不好的地方.即使是茶叶专业人员.偏见让我们失去欣赏美好事物的机会,是不是这样?
  今天的冯卫华,成为竹山县农业执法大队长了,不知品出了圣水茶多少不一般的滋味?



  高山云雾出好茶,这是山里人口耳相传的俗言,也是茶农们挂在嘴边的顺口溜.如闻名全国的“黄山毛峰”、“庐山云雾”、 “霍山黄芽”都是产于海拔500—1000米的高山上,其品质优异,深受广大消费者所喜爱。
  其中原由,却也简单,茶树起源于我国西南地区亚热带雨林之中,在人工栽培之前,和热带森林植物共生,被高大树木所荫蔽,在漫射光多的条件下生长发育,形成了喜温、喜湿、耐荫的生活习性.
  秦巴山岭上,终年云雾缭绕, 相对湿度大,日照时间短,漫射光多,这一切都是茶树生长最佳条件啊.茶树常年生长在荫蔽高湿的自然环境里,朝夕饱受雾露的滋润,生长良好,因而芽叶肥壮,叶质柔软,白毫显露,制作出的成品,自然是上上佳品。
  比如竹溪龙王垭茶,那是生长在海拔高度800米左右的高山,竹溪县的梅子贡茶,更是海拔远远超过800米了.所以,梅子贡茶成为竹溪自古相传怕贡品,为皇家专用饮料了.
  竹山县,也有这样的极品茶叶,“圣水毛尖”湖北十大名茶之一



  东晋道士葛洪在《抱朴子•园茗》中说:“盖竹山,有仙翁茶园,旧传葛元植茗于此。”
  故老相传,在唐朝武周年间,竹山的茶叶就已具有相当的知名度。相传卢陵王李显谪贬房陵后思母心切,在回长安途中路过得胜圣水村时,品尝了当地的茶叶,见其品质殊异,乃茶中极品,遂带少许献于母后武则天。武后品饮此茶,倍加赞赏,遂赐名“圣水贡茶”,并令建御茶苑和圣水寺,以传承圣水茶艺。
  据《县志》载,竹山县种茶历史悠久,竹山产茶历史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夏商时期。品质之优良,到唐代竹山茶叶发展到极盛时期,圣水绿茶成为当时的贡品一直延袭到清朝.也成为亲朋馈赠的极品。
  竹山县地处鄂西北秦巴山区,这里山大人稀,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工业严重滞后。长期以来农民完全依靠种植粮、油来获得收入。但由于山高、气候条件差,粮油生产效益一直处于丰产不丰收状态,农民仅停留在够吃有余的温饱阶段,经济十分贫困.
  但,竹山县志记载,竹山人工栽培茶叶仅仅一百多年的历史.
  如何宣民强县呢?
  竹山县走上茶业发展带动整体经济腾飞之路.
  到了今天,茶业是竹山三大主导产业之一,居湖北全省茶叶主产县市第6位,产量产值居湖北全省茶叶主产县市第10位,成为竹山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
  回顾1949年,竹山全县茶叶面积仅1100亩,产量仅4250公斤,到2006年底,竹山县茶叶面积达到100000亩。年产干茶总量620吨,茶园亩平纯收入达到 1000元,其中高产茶园4000元,比粮食作物亩平增收300-2000元不等。
  2005年,被中国特产之乡组委会授予“中国高香型生态绿茶之乡”。以“圣水”茶为代表的竹山茶在省内外享有盛名,“圣水”茶叶连续3次获得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金奖和名牌产品,连续2次获湖北省“十大有机名茶”称号,被湖北省政府授予“名牌产品”,“圣水”商标被评为湖北省知名商标。圣水茶场生产的有机茶已通过国际有机食品认证,为竹山茶打入国际市场取得了市场准入通行证。省农业厅已把竹山列为无公害茶叶生产示范基地创建县。
  2006年,竹山县肖家垭茶场的肖家垭毛峰、竹山县女娲山茶厂的娲山毛峰、竹山县茶叶科研示范场的堵河绿峰、竹山县观山茶业有限责任公司的观山云峰获第四届“鄂茶杯”名优茶金奖。
  2007年该县茶叶基地面积突破11万亩,投产茶园面积达6.5万亩,全年干茶产量2050吨,全县茶叶总收入达2亿元,茶农年人均增收600元。
  2008年7月9日是竹山县茶叶史上值得纪念的日子,由竹山圣水茶叶有限公司投资新上的圣水乌龙茶生产线正式投产。竹山乌龙茶的面世,改变了过去只能生产春茶和秋茶的历史,实现了四季生产茶叶,为提高茶叶利用率开拓了新路子。

  圣水茶场路在何方?

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龚自明(中)在竹山来指路

省农业厅事厅长李昌桂,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罗正保为圣水茶场揭牌

竹山县圣水茶文化节表演节目

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将铜制“国家扶贫龙头企业”标牌授予竹山圣水茶场

  “竹山高,山在云雾间,圣水甜,甜在心里面,女娲留下补天石,化作满山绿茶园……”“圣水茶歌”传唱大江南北,竹山县的茶叶也开始远销到北京、上海、武汉、深圳……
  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诗人沈鹏先生品尝了圣水茶后,赞不绝口,欣然写下:“圣水贡茶,香飘天下”8个大字.95岁高龄的日本茶道大师藤泽龟二郎率全家20口人不远万里来到竹山,只为圆一个品尝“武则天贡茶”的梦,老人品茗之余,欣然提笔:“圣水茶香甲天下,绝世妙品在竹山。”
  竹山圣水茶香飘,秦巴山岭父老乡亲们,可否同走这一条富裕之路?
  偏见,是不是会比无知,更偏执地让我们坚持,不走一条大家已经走出的大路呢?



竹山印象
竹山印象系列之一 梦里花花寂寞开
竹山印象系列之二 一撇一捺一个人
竹山印象系列之三 青石板路幽幽冷
竹山印象系列之四 有石五色可补天
竹山印象系列之五 心阔胸空天地宽
竹山印象系列之六 圣水茶香沁秦巴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5 09:21:49 | 显示全部楼层
河水呜咽有谁听? 竹山印象系列之七

  河水孕育文明,这似乎是不言而喻的事实.勿需笔者哓哓多舌,只是,这一条横穿竹山境内的堵河,又是如何呢?
  堵河水其一来自竹溪县,家住竹溪河畔日常戏嬉于堵河水上游清清浅浅的水边,河水明澈,石子宛然,鱼儿来来往往.你如果生长在这样的河水边,会不会有一天,想到这样一条河水,也有机会孕育独特的文明呢?
  河水不停地诉说了千年时光,曲折往还的绕行的秦巴山川,最终东行而去,它最终汇聚到哪儿?你会不会想起这个问题呢?
  让我们走上这一条探索堵河文化的道路吧.




            八月七日,中央一台播放竹山情景的节目"桃花源寻源之旅"

  堵河,古名"武陵水"、"孔阳水",又名"陡河".《水经注》中记载:“始言堵水,终言堵口,故总谓之堵河,即今官渡河也,东注汉水。”.据《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一册)旧石器时代》的地图上就有堵河的名称,故后续地图也沿用此称。不过,在《清一统志》中有“堵水一名庸水”之称,此因堵河流经大部地域为古庸国之故。庸国,即古之竹山竹溪县境.
  堵河由西、南两条(支)源流汇合而成。西(支)源流叫汇湾河(亦称泗河),源于川陕交界的大巴山北境——陕西省镇平县的杉树坪,沿途有49条河溪汇入,其长约100公里;南(支)源流叫官渡河,源于川、鄂交界之大神农架北麓——台子上的阴条岭,沿途汇入九条较大溪流,其长约93公里。两支源流于竹山县两河口处汇合。汇合后的河流即称为堵河。
  十堰直接汇入汉江的仅堵河、神定河和茅塔河,除堵河河床较宽,流量大,可以通航外,其余均为季节性河流,雨季洪水成灾,旱季河水断流。堵河,是汉江水系的第一大支流,总体流向由西南而东北,跨经陕西省的镇平、平利和湖北省的竹溪、竹山、房县、郧县、十堰等两省七县、市,流域总面积11725平方公里。
  堵河,鄂西北第二条水上运输线,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朝代,对流域内的生产、生活交往,通商贸易,文化交流,军事运输等,都曾起着重大作用。是鄂西北经济、文化、生产技术交流的重要通道。其上游竹溪、房县、竹山的土产、山货、竹木等,可经郧县运出,发往省内外各地;豫、陕及湖北各地的物资、“京广杂货”、铁器等,可经汉江沿堵河运进鄂西北山区各地。
  可以说,正是堵河形成了今天的竹山县,历史上又是如何?
  1990年,在堵河入口处的郧县境内发现的古代原人头骨,经北京周口店原人发现者贾兰坡教授鉴定:比北京猿人要早150万年以上。于是,贾兰坡将人类起源史上限由“170万年以前”改写为“300万年以前”。
  地质学揭示:九州中部的秦巴山是地球造山运动中首先崛起的两大山系,距今约有八亿年历史,早于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昆仑山系约有七亿年。由此可知,汉江早于黄河、长江形成好几亿年,是名符其实的“祖母河”。
  唐代著名学者杜光庭在考察伏羲女娲创世原址后提出了“人类起源堵河说”,在《奇异记》中,他指出:“今房陵上庸界内有伏羲女娲庙,为抟土造人民之所”。 
  据《镛城集仙录》、《神仙全传》、《康熙字典》、《博物志》、《中国神话传说词典》等权威著作记载:仗羲女娲抟土作人在竹山县境(古称上庸),炼石补天也在竹山县境(即今宝丰镇东的女娲山上),而且伏羲悟画阴阳八卦太极图、传授性命双修大法也在竹山境内(即今官渡镇的伏羲传经洞)。
  庸国是制陶大国、诗歌大国、器乐大国、筑城大国、营建大国、冶铸大国、造历大国、农业大国,它完全可能是领先跨入文明门槛的国家。
  当然,古代学者提出的堵河作为人类文明发祥地的假说有待考古学、历史学的新发现、新成果作强有力的支撑.
我们期待着这一天的到来.


                         人民路

                       县大道

  现在,说说竹山县名的来历.
  说法有二.西魏又将安城县改为竹山县。唐朝李吉甫在《元和郡县志》中说:“县邑之北百里,有黄竹山。昔时山多竹,其色皆黄,故西魏命邑名曰竹山。”另一种说法是城西五里有一山,名为筑山。“竹” “筑”两字谐音,于是,筑山就被称为“竹山”了。民间传说此山有两根水桶一般粗的百年老竹,因此,改“筑山”为“竹山”.
  竹山县第一部县志,写成于清代雍正年间(1723年—1735年)。作者是当时知县史求忠.乾隆十六年(1746年),知县常青岳主持修纂了第二部县志。嘉庆九年(1804年)范拼谷编撰了第三部县志.咸丰九年(1859年)周士桢任竹山知县,于同治四年(1865年)完成了第四部县志
  从志书中,我们知道竹山县位于鄂西北。地跨东经lO9°32—IlO°25’、北纬31°30’— 32°37’之间。东连房县,西交竹溪、陕西句阳,南接神龙架林区、四川巫溪,北邻 郧县、陕西白河县。县治城关镇东南距省会武汉市682公里,东北距郧阳行署驻地十 堰市172公里。
  旧属古庸国。春秋楚灭庸置县,秦、西汉为上庸县,属汉中郡。东汉至南齐为上庸郡。南北朝梁时为安城县,西魏因黄竹岭之竹色黄,改名竹山。为罗州治。隋、唐时属房陵郡,宋、元因之。明初属襄阳府,后属郧阳府,清沿旧制。中华民国初属襄阳道,民国二十一年(1938年)属第十一行政督察区,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改属第八行政督察区。其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成立竹山县人民民主政府。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竹山县属陕南行政主任公署。1950年仍归属湖北省郧阳地区。 1952年属襄阳专区,1965年后属郧阳专区、地区,1994年属十堰市。
  仔细说来,竹山县的历史开始于宋开宝年间(968—975),是时省上庸县入竹山县,奠定了沿用至今的竹山县建制规模范围与名称。
  这一切,都在堵河水的呜咽声中,在我们眼前展开一幅幅画卷.如果你有兴趣,请你找到野莽先生的大作<梦游古国>,在那部长篇巨著中,堵河历史将细细的叙述在秦巴山川上.

                       竹山女孩

附注:
  1958年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长江工作队在我县进行的首次文物普查和1984年郧阳地区博物馆文物工作队在我县的文物补查资料统计,竹山县有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刻、革命遗址、古生物化石等多处,有详细记录的60余处,共登记文物308件。其中,在《县志》中有记录的县城及县城周围的文物胜迹有:霍山新石器文化遗址、田畈春秋战国文化遗址、顾家场汉代文化遗址、悬鼓洲汉代文化遗址、古生物化石、文庙、华佗庙、火神庙、胡家坡墓群、顾家场墓群、唐中宗世子墓、古戏楼、许明清烈士墓。



竹山印象
竹山印象系列之一 梦里花花寂寞开
竹山印象系列之二 一撇一捺一个人
竹山印象系列之三 青石板路幽幽冷
竹山印象系列之四 有石五色可补天
竹山印象系列之五 心阔胸空天地宽
竹山印象系列之六 圣水茶香沁秦巴
竹山印象系列之七 河水呜咽有谁听?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1-11-25 13:24:57 | 显示全部楼层
{:soso_e142:} 学习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1-11-25 13:27:0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也是竹溪的写的不错,学习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1-11-25 17:02:34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文老师的作品始终有一种从容的气息,自始至终贯穿在文字里!
{:soso_e181:}作为一个竹山人,我对自己的家乡是在是了解的太少了!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