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登录
注册忘记密码
查看: 733|回复: 0

海宁“儒商”开了个红色文化博物馆 无偿分享红色收藏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22-3-12 19:56: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52岁的周坚胜像个“守着”故事的人,蓄着浓密胡子的脸上笑容淡淡,目光平和而自信。

尽管商人这头衔占据了他大半个身份,但是沉淀在他身上的人文气质不减。听他说文化,就像听邻家大哥跟你聊天,天南海北,娓娓道来。

最近,他终于圆了一个梦:回家乡成立一个红色文化博物馆。他因此又多了一个身份——毛主席像章文化博物馆馆长。

这个毛主席像章文化博物馆坐落在许村镇科同村科同港边,白墙黑瓦里透古色古香、江南水乡的韵味。

走进去,里面的场景让人惊愕:近500平方米的馆地摆满了各式各样、各个年代、各种材质的毛主席像章。走向二楼,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每年的国庆报都在,墙上挂着、墙边玻璃展柜里摆着……

这是周坚胜30多年来的部分收藏,这个博物馆场地由科同村提供,他花了四个多月时间亲手设计、布置,分门别类地陈列起来。

虽然,博物馆还没正式对外开放,可一旦有人来拜访,穿着黑布鞋的周坚胜笑容满面,引着大家从进门口开始挨个介绍,如果问起每一件收藏品的来历,他总能记得收藏的时间、从哪里收购的。

岁月失语,唯物能言。

“儒商”周坚胜

周坚胜是许村镇报国村人,不少熟悉周坚胜的人,称他是家纺界的“儒商”。

上世纪80年代中,许村家庭织机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家家户户织机响,男女老少织布忙。”周坚胜的家里也不例外,两台织机生产单色真丝被面。

如今,已经看不到33年前那个行色匆匆的青年的影子。他是家里的长子,1986年7月,年仅19岁的他扛起了家里销售被面的重担,带着100多条被面前往上海松江,做起了被面生意。当时,一条被面市价10元,他卖了1200元,首战告捷。

然而,经商之路从来就不平坦。1989年,周坚胜在重庆万县、开县做被面生意时,遭遇生意场上的“滑铁卢”。当年他大胆地从许村厂家手里赊了几千条被面,但市场行情一度萧条,被面卖不出去。最后,几千条被面几元一条作了处理,亏了5万元。这个数字对当时来说是个天文数字,对他的打击几乎是毁灭性的。

还有一次,他在湖北做生意时被人出卖,对方拿着钱跑路了。“欠了一屁股债,不敢回家过年,没脸面。”如今他说起来,轻描淡写。

1990年,他打道回府回到家乡,重拾信心,在当时许村工业公司创办的被面市场,开了一个门市部,专门收购各式被面,每条收取0.5元的服务费,以此度过难关。

两年后,他再次到外地创业。在湖北十堰市一下租了7个柜台,经营被面、袜子、真丝服装及面料。后来,他又敏锐地嗅到新商机,发现装饰布行情好,迅速转型经营许村装饰布。当时,许村很少有人在外地卖窗帘布,而且早期许村镇从事生产窗帘布厂家屈指可数,仅三家企业。

因为选择做装饰布生意,使周坚胜人生出现转折点,窗帘布受到当地市民的青睐,产品销售量迅速增加。

他的红色收藏路

周坚胜出生在一个军人家庭,父亲曾当过兵,他的童年也被打下了浓重的红色烙印。

他热爱毛主席,对老一辈革命家非常敬佩。拿他的话来说,好像找到了一种精神寄托。他把别人娱乐的时间用在了收藏和研究上。

在各种收藏品中,周坚胜最爱的,还是毛主席像章。他在对毛泽东人生各个阶段的像章的收藏和研究过程中,中国现代史的一段画卷也在他面前赫然摊开,令他欲罢不能,渐入佳境。

由于工作关系,需要经常在全国各地四处跑,他熟门熟路先去当地古玩旧货市场上淘货。跟那些商贩成了熟人,路越走越宽,也曾因一件红色藏品而“踏破铁鞋”。

“碰到喜欢的特别兴奋,魂牵梦绕。只要这东西买得起,就一定买回来。” 但他也曾经因为身上缺钱,与心爱的物品失之交臂。

有一次,他在古玩市场发现一枚铜章,对方出价3000元,而他的身上只有1000多元,答应第二天带钱来取。结果,第二天再去时,对方没有出现,“很遗憾。”周坚胜怅然若失,像心爱的姑娘不告而别,从此天涯永隔。

30多年来,他前前后后收集像章有一万多枚。这其中,最早的像章是1951年的,最大的像章直径有1.2米,最小的仅有指甲盖大小。而这些像章的材质也多达几十种,有铝、铜、铁、塑料、毛竹等,人物形态的表现上有侧面头像、正面头像、半身像、全身像等,艺术造型有圆形、长方形、多边形等。

有一年,位于报国村的家中被小偷光顾,还好小偷对像章兴趣不大,没有拿走。从那以后,周坚胜就把这些物件都带在身边。

一枚枚小小的毛主席像章,就像一条回溯历史的路标,牵着他走回被历史尘封的中国。

每当生意上碰到不如意时,周坚胜总会拿毛主席的那句话安慰自己:“坚持自力更生。”

30多年来,周坚胜也见证了许村的家纺从“一无所有”到“无所不有”:纺织品由单一原料、面料发展成集化纤原料、织造印染、创意设计、服装家纺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实现了从“一块布”向“一个家”的深化发展,逐渐成为引领国际家纺潮流的风向标。

周坚胜也追逐到了他的家纺梦:从挨家挨户推销到拥有门市部,2000年12月28日,他在山东济南窗帘城开出“雅仕居”布艺,从内销做到外销,在圈内慢慢积累了一定的声望和知名度。

藏品无偿供大家欣赏

周坚胜平时穿着简单、在生活上没什么特别要求,闲暇之时,清茶一杯,看书,写书法,临古人的书帖。

经常会有人问周坚胜,这些年在收藏上花了多少钱,他总会摆摆手,不想去细算,如果对方追问,他会说个大概:“有个几百万元吧。”

早些年,他还把在济南窗帘城拥有的2000多平方米的经营场所,腾出200平米开办了毛主席像章珍藏馆,无偿向社会开放,让来往的客户、朋友了解到更多红色年代的文化。

“人要有追求,更要有信仰。”对他而言,藏品不应该被藏在家里、锁在仓库里,应该多展览、多交流,让更多的人来欣赏。

这些年,周坚胜一直在外经商,更让他体会到了游子对家乡的那份牵挂。

巧的是,科同村正在打造生态宜居的美丽村庄,将人文、历史以及产业特色相融合,于是,在许村镇乡贤的出谋划策下,双方一拍即合——由科同村提供场地开出毛主席像章博物馆供居民参观,让周坚胜的这些藏品安个家。

事实上,承载着记忆的老物件他还有很多。比如,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国庆这一天的报纸。

“邮票是国家名片,而报纸是国家的日记,它记载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每一天的脚步,也凝聚着办报人的心血,弥足珍贵。”从1949年开始,每一年10月1日和7月1日的报纸他都收藏着,《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汇报》《浙江日报》……不少报纸都“历经沧桑”,已经发黄变脆,一路看过去,就像“穿越时空”,发生了什么,改变了什么,留下了什么……

周坚胜告诉我,他出生于1967年10月1日,“与祖国同一天生日,我觉得是一种缘分。”说这句话的时,他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声明:以上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123@shiyan.com)删除!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